日本武士
1876年3月,为了禁绝佩刀的武士随意伤人,明治政府颁布了《废刀令》,规定除着大礼服的官员、军人、警官之外,禁止任何人佩刀。
法令一出,武士阶层如丧考妣。对他们而言,武士刀是武士精神的一项灵器,也是武士身份与荣誉的象征,是值得用生命守护的信仰。
当年10月,熊本县旧肥后蕃(当时已废藩置县)的太田黑伴雄、加屋霁坚、斋藤求三郎等约170名武士组成敬神党,袭击了熊本县厅和政府兵营,杀死了县厅官员和士兵,控制了炮台,制造了“神风连之乱”。
在檄文中,他们指责明治政府不顾日本传统,跪舔洋人(阿谀丑虏,禁讳我国固有之刀剑),认为废除刀剑会导致日本固有文明和秩序毁灭(废刀剑后固有之皇道何以复兴),要求政府收回成命。
政府的回应是拳头,军队弹指间镇压了这次叛乱。
日本武士
“神风连之乱”只是明治政府和武士阶层斗争的一个插曲。自明治政府成立以来,政府无时不刻在谋划解决武士阶层,而武士阶层对政府的不满也积年累月,政府每一次颁布损害武士阶层利益的法令,都会激起武士阶层的反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武士也不例外。
01
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即镰仓幕府。
为了打击贵族豪强,巩固统治,源赖朝将心腹家人(也称武士)派往全国各地担任守护、地头,行使警察、征税和土地管理权,将权力逐渐渗透到基层,彻底掌握了地方权力。
源赖朝
此后,原本低微的武士阶层,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了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镰仓幕府也被视为是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往后七百年里,武士阶层都站在士、农、工、商四等级的顶端,他们以佩刀为主人服务,享有俸禄和各种特权。
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原本煊赫的武士阶层开始走向没落。
幕府发生了财政危机,不断将财政负担转移到大名头上,大名又将负担转移到武士头上,结果武士的禄米被克扣、缩减,数量众多的中下级武士沦为赤贫,艰难度日。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积聚了大量财富,贫穷的武士和缺钱的大名往往找商人借钱,甚至有不少武士成了商人的养子,匍匐在金钱脚下,威风扫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钱,让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位置颠倒了。当时有一个叫小川显道的人指出:“于法是武士治人而商民治于人,实际上,而今却是一个町人(商人)当家的时代。”
19世纪的日本武士
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叩关,日本国门大开,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日本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武士阶层的生活雪上加霜,陷入绝境。
水深火热的生活,迫使武士阶层铤而走险,发起了倒幕运动。倒幕运动就是一些中下级武士联合商人阶级(或者说资产阶级),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运动。1868年1月,倒幕派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对于日本未来应走哪一条路,明治政府内部发生了分歧。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等人主张效法西方,使日本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而西乡隆盛、副岛种臣、江腾新平等人主张日本走老路,提出了对朝鲜作战,恢复诸侯和驱逐外国人的口号。
后者的目的是维护武士阶层的利益——只有对外征战,才能凸显武士的价值,恢复诸侯,就是恢复上层武士的地位,驱逐外国人,也是为了维护旧体制。
大久保利通(剧照)
日本是幸运的,在这场争论和斗争中,大久保利通等人获得了胜利,西乡隆盛、副岛种臣、江腾新平等多位倒幕运动的功臣联袂下野,离开了明治政府。此后,大久保利通等人以铁腕手段推行明治维新,将日本引入了近代化的轨道。
明治维新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改革,改革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也会激起既得利益者——武士阶层的疯狂反扑。
02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共有约270个藩,各藩武士连同其家人,约有200万人,占当时日本总人口的6~10%。明治政府成立后,实施了“版籍奉还”政策,版,指土地,籍,指人口,版籍奉还,就是收回了各藩国的领地和人口,加强中央集权。
明治政府接管各藩的武士之后,将各藩藩主(大名)列为华族,将武士列为士族,武士阶层内部等级秩序打破,高级武士和中下级武士成了一类人。
打破武士阶层内部身份差距,只是明治政府砍向武士阶层的第一刀。对明治政府而言,武士阶层已经成了阻碍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经济上,他们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当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为5044.5万日元,开给武士的工资为1607.2万日元,约占财政收入的1/3,远高于当年的军费开支734.6万日元。
屁事都不干,却坐享其成,与吸血虫何异?千叶县令甚至在公告中痛骂武士是废材,坐食纳税人的民脂民膏(以终岁不劳之身,分食冬冷夏渴之纳税农民膏血)。钱都养废物了,国家怎么发展?
政治上,武士垄断军人身份,享有佩刀、束发、有姓等特权。在幕府时代,他们走在街上,农民、工匠、商人都得低头避让,否则他们有权当街砍人,拽得不行。
真实的日本武士
显然,武士阶层的种种政治特权,妨碍了军令政令统一,不利于明治政府的统治,而且等级制度的存在,也不利于日本整合全社会资源,发展资本主义。
不消灭武士阶层,明治维新根本搞不下去。但是,武士阶层毕竟统治了日本几百年,他们有文化、有武力、有影响力,人口还很多,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全社会动乱,甚至推翻明治政府的统治。
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武士阶层的问题,只能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解决,必要时还得妥协。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日本现代化改革的成败。
武士阶层的问题主要有两点,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解决之道也是从这两点入手,先易后难。
《最后的武士》剧照
先说政治。
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规定允许平民使用姓氏,打破了武士拥有姓氏的特权;1871年又制定了《户籍法》,将华族、士族、平民统一登记到了户籍册上,进一步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与此同时,政府还发出布告,提倡士、农、工、商不梳发髻、武士不带刀,以破除旧习,开化文明。
1872年和1873年,明治政府相继发布了《征兵诏书》和《征兵令》,强调武士不是以前的武士,平民也不是从前的平民,都是皇国的臣民,在报效国家上没有差别,规定年满20周岁的男性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武士阶层对军事的垄断权。
1876年《废刀令》的颁布,对武士阶层的政治特权构成最后一击。
从此,武士的身份、荣誉、政治特权被一扫而光,变成了普通人,四民平等逐渐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不满的武士发动了一系列叛乱,不过这些叛乱规模都不大,很快就被镇压,没有掀起太大风浪。
03
废除武士阶层的政治特权,只是把武士阶层从统治地位上拉了下来,虽然伤筋动骨,但并不构成致命威胁,所以反对力量有限。
事实上,身份、荣誉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失去了之后,也只会造成心理落差,相比较而言,武士阶层更关心的是经济特权,俗称福利待遇,而这恰恰是让明治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武士一家人都靠这点工资生活,生活水平还很差,本来对原藩主和明治政府很不满,不可能指望他们的觉悟高到“咱们武士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时候停发他们的活命钱,搞毛了,拔刀造反,鱼死网破。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明治政府很谨慎,经过反复研究,搞出了一个“秩禄处分”政策,这个政策很复杂,总体而言就是对不同等级的武士,给予数量不等的补偿,一次性买断他们的经济特权。
明治政府新军队(《最后的武士》剧照)
首先是剥夺家禄(世袭爵位俸禄),剥夺的对象是原德川幕府势力,包括德川氏、旧幕臣、佐幕诸藩,这些人都是前朝余孽,手下败将,是革命的对象,处置他们没有什么风险。
幕府末期,全国家禄总额1300万石,德川氏、旧幕臣、佐幕诸藩就占了800万石,相当于2/3。解决他们,相当于剥夺了2/3的福利待遇,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重点是剩下的武士,包括很多倒幕运动的功臣。对于这批人,自然不能直接剥夺,只能适当妥协,采取赎买政策。
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接受了各藩国的领地和人口,作为补偿,政府给予了各藩主优厚的待遇,包括任命他们为原领地的知事(县行政长官)、取消各藩的债务、授予贵族头衔、发放高工资和丰厚的退休金等。一般而言,各藩主可领取本藩年贡米收入的1/10,作为工资。
藩主(大名)被收买了之后,明治政府将目标对准备了一般武士,相继推出了两个政策——”家禄奉还“(1873年)和“金禄处分”(1876年)。
家禄奉还,就是提倡家禄不满100石的武士,放弃家禄,换取政府的补偿金。世袭的,补偿6年的工资,终身的,补偿4年工资,一次性买断。
补偿金一半支付现金,一半支付秩禄公债证书——政府没那么多钱,只能给张“纸”,先欠着以后慢慢还你,秩禄公债证书类似于国债,有国家背书,可以交易,有利息,到期可以兑换现金。
金禄处分,就是一刀切地推广秩禄公债证书,不管愿不愿意,自明治十年(1877年)起,所有家禄一律折成公债证书发放,从公债发放的第6年起抽签偿还,30年还清。
据日本大藏省统计,明治政府发放的金禄公债总额高达1.73亿日元,相比而言,现金支付只有73.4万日元。
也就是说,明治政府只拿出了73.4万日元的现金和一大堆公债,就买断了武士阶层的福利待遇。
至此,武士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也被摧毁了。
04
金禄公债并不能让武士的后半生高枕无忧,事实上,它只是几年的工资而已,下级武士平均每人只领到了415日元,这笔钱也就能开个小饭馆,随着通货膨胀发展,这笔钱还会不断缩水。
所以,这笔钱只能作为一个过渡,让武士失业后不至于饿死,剩下的路,只能看个人造化了。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军队
当然,除了”秩禄处分”之外,明治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帮助武士再就业,比如政府部门、军队、警察、学校等公职部门,就吸纳了很多武士,武士文化素质高于平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进入公职部门比平民占优势。
学校也招收了大量武士学习,帮助他们培养一技之长,重新融入社会。
政府还制定了“士族授产”政策,鼓励武士到北海道等人迹罕至的地方搞开发,设立专门机构,向武士提供创业贷款,引导他们投身新兴工商业。
不过,能够进入体制、学校、创业成功的武士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或经营之道的武士,花光补偿金后,成了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或在乡下种地,或在工厂做工,或走街串巷摆地摊,或风雨无阻拉车。
西乡隆盛
也有部分强悍的武士,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想搏一搏,他们刺杀官员(大久保利通就是被愤怒的武士刺杀的),发动叛乱。1877年西乡隆盛率领3万心怀不满的武士反叛,便是这一矛盾的总爆发。
明治政府组织了6万“征讨军团”进行镇压,历时半年,最终获胜。西乡隆盛剖腹自杀,武士阶层彻底被捶死。
著名电影《最后的武士》,即使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展开的,武士有武士的荣誉和信仰,但抱残守缺,阻碍进步,就要被消灭掉。
最后的冲锋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从某种程度上讲,消灭武士阶层,可以看作日本二次革命,只有抛下历史包袱,才能在资本主义道路上狂奔。
[参考资料]
《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日本明治政府对原特权等级武士的改造》、
《试论日本武士阶级地位变迁及其兴衰》、《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下一篇
花儿竞相开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