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内丹法秘诀
修内丹法秘诀是一套在胎息基础上加以引导“还精补脑”的静功功法。见于唐人或宋人所撰的《上洞心丹经诀》。
本法在六阳时,姿势随意,运胎息。初学者,鼻口引气而闭之,以心计,数一百二十次,方以口吐气出,及引气,皆不可令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渐学增其计息之数,久则至千数。继则行补脑法,其初当偃头向后,紧闭上关大椎穴第三节,不令气过。再紧闭中关夹脊穴,不令气过,后渐渐一起直入脑海。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矣。久则有征验,或身如坐甑中,热不可胜,稍息,或四肢身体内外,冷如寒水,然后和焉。如此精合神,神合气,气合真,混合成丹,百日丹成。
灵宝聚火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专著《灵宝毕法》。久行此功,“无液则聚气生液,有液则炼液生气。”聚肾阳以暖全身,小便简省,四体轻健,精神清爽,宿疾宿病,尽皆消除。
作法:酉时(17一19时)入室静坐,咽气而搐外肾(睾丸),收膀胱之气于内,纳心火于下,意念使上下相合。心火、肾火、膀胱火聚而为一,以补暖下丹田。
补心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出自气功养生专著《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本书系唐代胡愔著。是研究气功基本理论,气功养生法的专著。通过练功可以“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气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主张寓气功于生活之中,平素“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则体平,心安则神逸。”久行此功,能调节心神,益智增慧,增强身体抵抗力。临床可用治心悸怔忡,气短烦热,精神不振等症。
作法:清晨,面向南,自然端坐,或盘膝坐,叩金梁九(即叩上下牙齿九次),漱玄泉(指口中唾液,即气功状态下口中炼就的津液)三(三次),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指南方自然生发之气)人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农历四、五、六三月弦(阴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上弦;阴历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朔(夏历每月初一)之日作功。久行之,定然见效。
《寿世传真》内功诀
《寿世传真》所载的存想内视结合周天的静功功法。其法如下:
每日子午二时,先须心静神闲,盘足坐定,宽解衣带,平直其身,两手握固,闭目合口,精专一念,两目内视,叩齿三十六声,以舌抵上腭,待津生时,鼓漱满口,汩声咽下,以目内视,直送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之中。再以心想目视丹田之中,仿佛如有热气,轻轻如忍大便之状,将热气运至尾闾,从尾闾升至肾间,从夹脊、双关升至天柱,从玉枕升至泥丸,少停,即以舌抵上腭,复从神庭降下鹊桥、重楼、绛宫、脐轮、气穴、丹田。
六阳时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专著《太上养生胎息气经》,口著述作者不详。本书详述胎息养生法,认为心静、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至则五脏滋润,百脉流通,津液上应,可充饥渴,却老延年。书中介绍的“六阳时法”、“上清气秘法”、“上清法”等功法,还配合肝、心、脾、肺、肾、胆的服气图法,检时含景补泻图等。
功效与主治:通三焦,理正气,骨髓坚溢。无饥渴,却老延年。
作法:夜半子时(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服食生气(生发之气)九九八十一,平旦寅时(清晨3~5点),服气八八六十四。清晨7~9点,服气七七四十九。正中午时,服气六六三十六。申时(下午3~5点)服气五五二十五。黄昏戌时(19~21点)服气四四一十六。服气时要注意鼻吸口吐,自然安静,神定气和。
杨西山调气法
杨西山调气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修真秘旨》。杨西山著,成书年代不详。书中重点论调神,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三宝,故气功养生必须炼之、调之、藏之。常练本法,能驱除脏腑邪气,濡润周身血脉,理气,获保健强身之效。
作法:静坐,平心委气,呼吸勿令太急,勿令太缓,勿令有声.耳闻勿强遏。不急行,不久立,不多睡。
呼吸静功妙诀
呼吸静功妙诀,原出于敦煌遗书,作者及撰写年代均不详。
功理: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阖。天地化生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于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起,百病不治自消矣。
功法:每日子午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脚大坐、瞑目、视脐,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除,任其自然。坐一灶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似无出人。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后,又偃卧榻上少睡片时,起来吸淡粥半碗,不可作恼怒以损静功。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后自见功效。
八识归元法
本功法为静功。此功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该书以性命双修立论,集道儒释三家气功学说于一炉,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气功学著作,也是系统的应用气功养生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文献资料。书中主要应用八卦、阴阳、五行、人天观、干支甲子、形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基础知识,阐发气功学基本理论及功法的特点、操作技术、功效应用、注意事项等。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全书分四个部分。本功法见于第一部分。
功效:镇静安神,补脑益精。能调节脏腑机能,减少体内能量消耗。
主治适应:癫痫、躁狂症、真心痛、心痹证(冠心病)、高血压、眩晕、中风症、肺结核、甲状腺肿瘤、甲亢、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
作法:先做好功前准备。选择无噪声、无污染、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环境。忌在雷鸣及雨天进行。室内作功,也应空气清新,光线宜人。
(1)调身:先宽松衣带.放松形体和精神。然后盘腿端坐,闭双眼,并闭口使呼吸之气从鼻出入,舌抵上腭,竖脊含胸,双手臂下垂,自然意视下腹,两手握固(用两手四指各握住大拇指).形体沉稳。
(2)调气:坐定之后,调匀呼吸,以后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3)调神:凝神人定,使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虚空藏寂灭”、“明心见性’,先断意识,“深入于幽冥之中,竞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车),亦不知外之有人,己之有躯。”达到“静则神藏”、“虚无飘渺”的忘我境界。
(4)收功:行功40分钟左右,使意识活动分开,虚无消失,再现己之存在。然后活动片刻,搓面叩齿,轻按肾俞及肾区,揉腹伸腰。随意舒臂或行走,约1O分钟即可。
三素云法
本功法出于《云芨七签》卷五十三,据说行之一年,则耳聪目明;久为之,可彻视千里,听之于绝响。
方法:尤以丑后卯前这段时间为佳。先闭上眼睛,面向东方坐着,用两手大拇指后掌,分别向左右按擦眼睛,经过耳门穴,使两手在脖子后相交,做27次,在做的同时,要想象眼中有紫、青、绛三色云气一齐出现,这就是从内按出三素云(意念中的紫、青、绛三色云气),使它来灌注瞳孔。先想象两眼中有这样三色云气出现,凝郁片刻,再分别向左右按擦两眼。在按擦中,每次都觉得眼外的云气又回入瞳孔中,瞳孔光莹透彻。手过去,云气又出来;再按擦,云气又进入。这样反复做27次为止。然后默念“眼童三云,两目真君,英明注精,开通精神。大玄云仪,灵验篇篇,保我双关,启彻九门,百节映响,朝液泥丸,身升玉宫,列为真君。”默念完毕后,咽口水50次,即想象所咽口水注入肝中。这样练一年,就能耳聪目明。长久地练下去,就能遥视千里,看见鬼神,听到无声的声音。
三一服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道教类书《云芨七签》。其书由宋道教学者、气功家编集,书中列“内丹’一部,收入各家气功功法、导引是研究宋以前的气功著述的重要文献。
功效与主治:久行此功,使华盖(肺)明,耳目聪,身无疾,邪不干。
古人日:走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入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为生气(生发之气).日中至入定为死气。
作法:
(1)常以生气时,静卧瞑目握固,闭目闭口不息。心数至二百,乃口稍微吐气出之,日增其数.数满二百五十,即绛宫守.泥丸满.丹田成。
(2)以鼻微微引纳之,数满.乃口稍微吐之。小吐气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长吐之。为之既久,闭气数得至千五百.则气只从鼻入,通行四肢,不复从口出也自欲通之,乃从口出。如此不止,饥取饱止,绝谷长久。
玉液炼形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述介绍参见“八识归元法”。
功效与主治:行气活血,和畅百脉、可疏通脉络之塞滞,去痕血、痰饮之蔽塞.此法又名“通关荡秽之法”。
作法:宽松衣带,放松形体,意守玄膺(气管),不久则津液满口。慢慢将此津液以意引下,渐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再从气海分开左右两大腿而下,至膝、足三里、下脚背、足大指又转入涌泉,再由脚跟上膝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尾骶骨末端),合在一处,过肾堂、夹脊,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两肩上颈,到脑,复下明堂到舌,再至玄膺而止。此为一周毕。又复如上述路径循环。“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口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
正一服元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不详。
内容包括:服日月光芒法、序元气、服气诀等功法。并强调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一要择时、医患配合;二要有医德,轻财而有拯救之心。在运用气功法诊断、治疗疾病方面颇具特色,值得进一步研究。
功效: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作法:服元气者,不论早晚,得暇即服。日月精华者,候天气晴和,日初出一丈以上高,即可服。向日拱手四次,闭眼,存日中一道光芒,紫色如线,来至鼻口.想令满口中赤光色,咽二十七咽止,又四次。若唯只服内气不佳,能兼服生气。生气既服,与元气合一也,攻病速愈,若唯服内气,攻病稍迟差也。若兼日月精华,久服令人身灵,及有光彩也。
墨子行气法
墨子行气法为静功。出自道教类书《云芨七签》。本功重在补脑安神,益气养精。久行之可安五脏、神守泥丸、“华盖明、耳目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饮食甘美,形体轻强。本法长于治疗肺系疾病,脑部疾病。如咳嗽痰多,排吐不利、口苦咽干、头昏眩晕、耳鸣目眩、头痛惊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游、神思恍惚、关节疼痛、手足无力等症。
作法:
(1)调身:取自然坐式或仰卧式。作好功前准备,如宽衣解带,先行大小便等。
(2)调气:坐定或卧好后即可行功、先漱津咽液三至五次。“然后用鼻吸气,口吐气,慢慢缩鼻引气,不要太满,极满者则难以复还。初行功时,引气五息即止,一息即可吐气。每口吐气欲止,就接着咽气,再恢复鼻吸气……凡内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气周流全身。行气常以上半月(即一日至十五日),意念令气从手指出。下半月(即十六日至月底),意念令气从足趾出。行之日久,自觉气从手足“通气”。
(3)调神:行气之先,即当“安其身”(精神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与意争”(不意气相争),若精神不安和则停止行功,精神稳定再练,常能意守而不要过于疲倦。达到“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始终气与神合、意识集中于呼吸之气。
(4)收功:行功约半小时,即可收功。
(5)行功时间:宜在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l点)至午时(中午11~13点),即夜晚23点至中午13点这段时间均可炼功。
墨子闭气行气法
老子曰: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也。玄者有上下,谓鼻中、口、阴也。鼻、口、阴,亦谓之生门矣。老子曰:生不再来,故遵之以道。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矣。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周身也。行气常以月一日尽十五日,念令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月晦,念气从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觉气从手足通通,则能闭气不息,便长生矣。
凡欲行气,先安其身而和其气,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勿倦也。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且勿使起,则安养气,务欲其久。当去忿怒愁忧,忿怒愁忧止则气不乱,气不乱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内无唾,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饮食甘美,视听聪明,形体轻强,可长生矣。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冥目握固,闭气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数。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即绛宫神守泥丸,常满丹田,数至三百,华盖明,目耳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服元气法
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婴儿诞育时,惟脐带与母胞相连,其带空,中如管,则传气之所形,从此渐凝结也。人欲长生,必修其本,树欲滋荣,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万无一成。气海者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薰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用久转微,意思则久矣。初用与已成,不得同年而语。凡气困者,身皆有疾,沉结在内,或医药不能疗,尤须精诚,并去外想,闭气于气海,以手于脐下候之,气应之候,冲容如喘、如触,或鸣,或痛,如掣,如物动于掌下,亦须静候之。兼以目下注,是阳气照阴,阴气腾上又能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无出入,只觉气海中时动用耳。初用意时,须平卧去枕,小努气海,便得满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闷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气遍身,无处不暖。每关节难通,若至腰关,尤难过之,当稍以气闭,努之三两间,突然便过,过后即气常至腰踵。庄子云:息之以踵是也。已后筋骨常欲动用,每动有声,是气到无拥,常能如此,长生道也。窃用其道,不授口诀,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气是要诀。欲过腰关,当侧卧缩两脚,兼拳两手,偃腰极努,如此,即不觉通也。不然,终成闭塞。若能常用不绝,虽在众中密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扰,尤为佳也。若膈上并头面间有疾处,即上攻之,寻常即下至踵及气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当满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尽。每用气后,必须微调息使散,若不散,他日为疮肿,终不为佳。须先以意在疾处攻击之,徐徐用意攻击令散,疾差已后,即不得注令留滞,当遣通遍身,微微如雾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归海中。闭目为想,开目为存,存则不专乃著,著则气滞。觉应则止,谓之常,觉觉而味谓之滞,候应专静谓之守,流液满口谓之报,报与应一也。朝饮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太无先生服气法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余慕至道,备寻经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馀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大历中偶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邮,依然相顾,余奇之异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恳至,见授吐纳,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极,非言词所能尽。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皆为外气,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师口诀,徒为劳苦,终无所成。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谅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死吾。斯真言要诀也。修奉之士,宜三复之。参承诱训,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诀者,慎勿轻传,无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气法:每日常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吐之,引少气还闭。热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数,即不须粮食,亦不须药,时饮一盏酒或水通肠耳。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有入水卧功矣。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满,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当自知矣。
补胆气法
此法乃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著述介绍参见“补心气法”。
功效:久行此功,补胆气而和体安神。
作法;正身端坐,意想北方,吸玄宫之黑气(指北方自然之气)入口九吞之,意念送入丹田,以补嘻之损。每季孟月作功。
填髓法和抗寒功
《封神演义》一书乃内丹学家陆西星所作,其第89回有一段“纣王敲骨剖孕妇”的故事。其中大意说纣王同妲己在鹿台上凭栏看朝歌积雪,见西门外行人跣足过河。
“只见有一老人,跣足渡水,不甚惧冷,而行步且快。又有一少年人,亦跣足渡水,惧冷行缓,有惊怯之状。
纣王在高处观之,尽得其态,问于妲己曰:
‘怪哉!怪哉!有这等异事?你看那老者渡水,反不怕冷,行步且快。这少年的反怕冷,行步甚慢,这不是反其事了?’
妲己曰:‘陛下不知,老者不甚怕冷,乃是少年父母精血正旺之时,交成胎,所秉甚厚,故精血充满,骨髓皆盈;虽至末年遇寒气,独不甚畏怯也。
至若少年怕冷,乃是末年父母气血已衰,偶尔授精成孕,所秉甚薄,精血既亏,髓皆不满,虽是少年,形同老迈,故遇寒冷而先畏怯也。’”
纣王为了验证妲己的论断,竟派侍驾官员将老少二民拿上鹿台敲骨验髓。
“纣王命:‘将斧砍开二民胫骨,取来看验。’
左右把老者、少者腿俱砍断,拿上台看,果然老者髓满,少者髓浅。”
由内丹学的视角来分析这段故事,填髓强骨之术为丹道筑基功必不可少的修炼步骤。
填髓强骨不仅是抗寒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同类阴阳男女双修丹法铸剑功的前提。
吕祖《指玄篇》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只这“骨髓枯”三字,便可知道强骨补髓对男女双修丹法是性命交关的筑基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