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浪博客文/夏汐
眼下中秋节快临近了,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秋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郁起来了,网络上描述月亮的诗词歌赋也越来越多,商场商店各式各样的月饼也尽展人前,整个中国可谓是都迷茫在“中秋节”中。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具有柔和与光明的象,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中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追根溯源可与中国最原始的神话传说及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而月亮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天体”从古到今,历来是文人墨客歌咏的最佳对象。我们很多时候也用月亮来比喻一些“美好”的事物。很多时候我认为月亮之所以这么”美好“可能和她的距离也有一定的关系,所谓”距离产生美”,月亮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只能遥遥相望,而没有看到她的实质。人世间很多东西也是这样,因为我们得不到,因此显得更渴望更美好而更想得到,“爱情”何尝不是?
我记得小时候,那个时候我们还住在老家,老家后面就是瓯江,这是我们温州的海,也我我们的母亲河。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没有今天好我们没有什么玩的东西,每逢夏天月夜的时候,我就和堂哥堂姐还有隔壁的几个小朋友去海边玩儿,月夜下的潮汐是最美的,当海浪拍打着潮汐的时候,月亮变得很朦胧隐隐约约的在“舞动”,那种情景真的很美,每逢你站在海边,看着天上的月亮,你都不禁会觉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和美妙。
在每年的中秋节,海边的明月更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每逢中秋节我们除了一家人坐到一起吃团圆饭外,就是到海边赏月。中秋节这天我们这里的人们早早的吃完“团圆饭”大家都会去海边观潮,一年中只有中秋节这一天的潮水是最大的,也是最壮观的,也在这一天我们更能感受到“中秋节”的那种震撼的“美”。因此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会去海边赏月看潮,海边都是人山人海,特别是恋爱中的男女,去海边赏月成了他们谈情说爱的最好去处。他们一边倾听着海浪声,一边欣赏天上那轮又圆又亮的月亮,那种情景真的很美好,不禁使月亮更增加增添了几分美感。
以我个人而言,对月亮也有着深深的情结,每逢月圆之夜我都特别喜欢遥望夜空,幻想着很多往事和一些过往的人,望着朗朗明月,似乎看到自己思念的人也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望着我。其实中国人对月亮都一直有着延绵的情结,从古代起就有不少文人骚客用月亮来寄表情丝,转托思念。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就歌颂月亮。所以月亮俨然成了天下悲欢离合的代言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和苏轼,一个用诗,一个用词,造就了不朽的月神,他们是月神最伟大的崇拜者。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
对我们中国文人而言“中秋节”不仅仅是“团圆”的日子,还是诗兴大发的时节。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情节可谓是“极致”的。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每逢中秋节或者月圆夜,人们都是情思万千,感慨无限。因而每年的中秋节成了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也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总是喜欢在这一天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借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吧贬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在月光世界里“我们追求浪漫的爱情,渴望美好的事物的心弦,每每被朦胧的月色轻轻触动。仿佛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都尽在月色中尽显,而人们种种飘渺的心境,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有所寄托”。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思敏捷的情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人看着月亮,总想知道它的背面是什么样子,越发对它充满了无限想象,因而我们便有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了嫦娥奔月,有了诗词情感追寻着月亮。
在中国人眼里月亮也是冰清玉洁的象征,住在月上嫦娥的形象是孤寂,幽怨,静谧而多情的。在月光下,人们仿佛感受到的是女性的温柔,娴静与妩媚,这正是中国式的“美”的境界,中国人历来认为距离会产生美之说,而月亮正好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休憩的精神家园,抚慰那些疲乏了充满了思念的心灵,因而得到中国艺术家们的青睐。
中国的诗人词人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也是爱情的象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爱人的无限思念。
李商隐诗中有云:“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诗人词人望着玉盘般的明月,想起独在异乡的亲人,朋友,希望能在月下团圆,而客居他乡的人们,在皎皎的月夜又何尝不是在思念家乡的一切?月亮成了我们寄托思念最好的东西。
苏轼在词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写出了“月亮”高高在上只能欣赏而不能触摸,就如很多美好的东西只能远远观赏,而不能拥有也不能触摸,从这里我们看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我想这也是写中秋月亮最好的一首词,这首词仿佛诗人直接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由此可见苏轼对月亮的情结更为深刻,自古以来无人能及。我想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最具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中国人离不开圆月,而圆月又总喜欢将自己的柔光罩在人们的身上。月亮是那么的遥远,但他又是那么的美丽,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她早已被圣化,神化和美化。
天上的月亮虽然只有一轮,而映照在中国不同的山川河流就反映出不同的月影,也反应出人们不同的心境和情感,因而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美丽的神话的故事,承载着美丽而又让人向往的东西,例如爱情,亲情,友情等等,因此人们常常用月亮来形容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月亮也负载着深刻而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
中秋之夜遥望着星空朗朗明月,人生对酒当歌几何?对中国人而言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中秋节的月亮更让人想到了“美好的爱情,美好的相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切尽在月色中。在不同的时间隧道里,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中国人对月亮都有着令人向往的美好和幻想,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中国人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也承载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