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为什么要付出了全部的”爱“,孩子却不领情?警惕养育中的牺牲感

为什么要付出了全部的”爱“,孩子却不领情? 警惕养育中的牺牲感

08-13 19:00 阅读数:6659 来自专栏: 晓敏青春说 共65篇 a 作为父母,注定牺牲没有收获?

这是晓敏青春说的第489篇原创文章


不领情#

你知道吗,真正的爱,不是付出,而是平等地相处。

搜狐上曾做过一项调查:“父母最讨厌的行为是什么?”

排名第一的是“顶嘴”。

明明当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牺牲休息时间,牺牲金钱,只为孩子能有一个好成绩,可孩子却始终不领情。

你让往东走,他偏向西行;

你喊他学习,他却沉溺游戏不可自拔。

为什么,父母付出那么多,孩子却始终都不领情?难不成,作为父母的人,注定牺牲没有收获?

顺从#

当助理把这个报告拿给我看时,我想起了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小时候,她的家里很穷,妈妈很少买水果。

每次妈妈买来水果,她总是会把最大最好的留给她吃。可能因为当时还小,不太理解妈妈说的“你要懂事”这句话的意义,对妈妈的谦让不以为然。

可是,随着年龄渐渐的增长,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妈妈能买得起贵的水果了,但妈妈依然会把大个的留给她。

不管周围的人怎么劝,妈妈始终只会吃小的那份水果。

面对妈妈,她总是很愧疚,所以妈妈说什么自己都会答应。

因为妈妈的建议,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中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爱好转而学了绘画。

可是,虽然顺从了妈妈,但她却时常忍不住对妈妈发脾气。

她说,自己心中有一股无名火,特别容易愤怒,但不知道愤怒的缘由在哪。

愧疚#

我问她,你是不是觉得和妈妈相处挺不舒服,尽管妈妈为你付出很多。

她说是的,和妈妈的相处充满了压抑,顺从意味着自己的难受,但是反抗意味着愧对妈妈,看到妈妈难受的样子,于心不忍。

妈妈,为了自己付出那么多,她理应有所回报。

看着她左右为难的样子,我忍不住感慨。

有太多的人总觉得,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是为了孩子,可很少有人意识到,付出和牺牲,其实是一种个人选择。

我们在牺牲中,也有好处和收获,不然我们无法持续付出。

当妈妈把大个的水果让给孩子,她失去的是苹果,但从内心层面来说,她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当她有了牺牲感时,她的内心,会升起道德的优越感。

我是一个比你道德更高的人(我比所有人都高尚);

我是这个家庭最劳苦功高的人(所以我很重要);

我是一个付出者(所以你们欠我的);

我从不为自己要求什么(所以你们要自觉的符合我的期待,要不你们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样下来,只要少吃一点,选择不好的去吃,就能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

而由牺牲感带来的优越感,会让牺牲者觉得,对方对自己有亏欠,我们可以理所应当地要求对方顺从、遵守自己的意志。

我为你牺牲,意味着在关系中,我对你有回报的预期。如果你达不到预期,又或者不愿意满足预期,意味着会被对方认为是“有问题的人”。

所以,当有人在说,牺牲一切只是为了孩子时,他真实的含义是,他把一切都归因于孩子。

在牺牲者的世界里,“我”是绝对正确的,而被迫处在内疚者位置的孩子,他们是错误的,是需要修正的,他们理应服从“我”的感受,“我”的意志。

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与家长之间有了冲突时,内心常常充满了愤怒和不愉快。

有些孩子,会为了捍卫自己的感受,选择爆发。但更多的孩子,会选择沉默,然后在愧疚中不安和难受。

牺牲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伤害。如果不能从牺牲者的视角中走出,就很难看到牺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牺牲感会带来如此多的不愉快?为什么大家,依然会坚持牺牲,持续付出?

在中国的文化中,历来更强调“我们”,而忽略了“我”的意志。

在家庭中,要忍辱负重,以和为贵;

读书的目的,不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为家庭争光。

我们学习、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团体的欲望,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为了别人,而不是满足自我的需求。

可是,当用“我们”替代“我”时,“我”并不会消失。

那么,当他们需要去满足“我”时,就需要绕一个圈子。他们无法自我满足,于是只能通过控制子女的生活,来实现自我满足,而不是直接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孩子,不应该是孩子自己;

孩子,应该带着愧疚面对父母;

孩子,应该用自己的人生作为补偿,去实现父母的理想。

孩子,则因为这份带着牺牲的“爱”,囚禁在“内疚感”中,并把这种不健康、不理想的亲子关系模式,长期地传承下去。

平等与理解#

好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牺牲和奉献,而是平等与理解。

德国一位情感医师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

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请将寻找爱的触角伸向自己的世界;

我们有能力让自己获得幸福,不必通过自我牺牲的方式去获得;

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

为人父母,我们不需要把一切都给孩子。

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更多的探索,也可以从付出者的角色中走下来,去多理解孩子一点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可以过上一种更理想的生活状态。

爱,不应该是一种制约,爱应该是一份能温暖彼此的能量。希望在中国家庭中,牺牲少一点,平等互爱多一点。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