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1)《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赏析


一、《世外仙源匾额》(第十八回)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这座名贵大观园建在何处啊,有如天上仙境不像是在人世间。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巧妙地借助着山山水水原来的秀美,又匠心独具地增添了新奇斗巧地景物。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今夜元妃娘娘省亲在园中饮酒赋诗,浓浓花香融入美酒更助雅兴;花儿对着娘娘玉堂人开放得更加妩媚。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怎么这样幸运求得皇上的恩宠,如今身为贵妃娘娘,每每出动宫车仪仗队前呼后拥,真是风光无限,显赫异常。

【注释】

1、“名园”句——程高本作“宸游增悦豫”,大大增加了颂圣的色彩。

2、别红尘——不同于人间。别,区别。

3、“借得”二句——上句说诗歌从山川中借得秀丽。唐代张说到岳州后,诗写得更好了,人谓得江山助。下句说盛事使园林增添新气象。这一联有题咏、归省等人事,但字面上不说出,是一种技巧。

4、融——融入,混和着。金谷酒——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曾宴宾客于园中,命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里借典故说大观园中“大开筵宴”,命题赋诗。

5、媚——对人献妩媚之态,拟人化写法。玉堂人——指元春。玉堂,妃嫔所居之处。《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汉》中亦有“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的话。这一联用典、对仗都很讲究,而小说中偏说黛玉是“胡乱作”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聪明。两句第一字点园景。

6、“何幸”二句——邀,叨受,幸蒙得到。以元春归省为幸事,所以说“邀恩宠”。来贾家路上宫车马队往来不绝的景,小说中有描写。

二、《杏帘在望》(第十八回)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远远望去,前面有山庄、有酒家,那面挑起的杏花旗,就是招引顾客进去歇脚饮酒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池塘里长着菱角、荇菜,鹅群在水面上嬉戏;燕子呢喃,在桑树榆树间来回穿梭,又飞回在农家屋脊上的暖巢。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初春,一畦畦韭菜嫩绿可爱;初秋,谷稻开花了,到处都可闻到阵阵清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在太平的盛世里,没有受冻挨饿的人,农家有什么必要十分辛苦地耕田、织布?

【注释】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鉴赏】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春省亲令大家作诗时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格调自然熟练,纤巧而不露堆砌生硬,具有黛玉诗歌的个性特征。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紧扣题目。以下四句写来客所见山庄景色。

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句画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鹅儿在长满菱荇的池中嬉戏游水,燕子从桑榆林中衔泥飞出,筑巢于屋梁之间。此联仅用名词构成诗句,而未用动词或形容词,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

颈联“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一气而下,突出描绘“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画出想象中的丰收景象。

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写来客的感想。因为这是写给元春看的所以以颂圣结束全诗十分聪明。

林黛玉在此诗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之中的太平田庄,其实它只是存在于大观园内的一个虚假的田庄模型而已。脂砚斋有评“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元春省亲的时候,这就像皇帝叫臣子做应制诗一样的,一个一个叫大家都写首诗,题个匾,她来评好坏。但是她弟弟,她是特别喜欢的,别人做四句就够了,你要做八句,不是做一首,而要做四首。她认为最好的地方,比如说潇湘馆、比如说蘅芜院,后来的还有稻香村,这些地方都叫他每一处做一首诗。做得贾宝玉苦得不得了,最后林黛玉看不过了,就“作弊”了,最后一首没写完,就是那个稻香村。“杏帘在望”这首,她就写好以后,写小纸团里面,扔给他,结果他马上就抄进去,最后评下来,这首诗最好,所有诗里面这首诗最好。“杏帘在望”后来就改为“稻香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格调老练,写的诗首联就是要拿这个题目,就要擒题目。她把这个题目分成两句,一气讲下来,讲得那么自然。“杏帘招客饮”,酒旗在招客人,“在望有山庄”,看上去“杏帘在望”四个字就做进去了。第二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做得好不好?你说这两句里面,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没有的。没有动词、没有用形容词,全是名词放在一起,“菱荇鹅儿水”,这个就是诗歌的特殊句法。你可以想像,鹅儿在那里戏水,水上面有菱荇,这些不要讲出来。就用“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也是这样,燕子在树里穿来穿去,把桑树、榆树的枝条来做自己的窝,回来做自己的燕窝,这些你自己去想像吧。它是这样的一种句法,这是特别地工整的句法。第三联和第二联,颔联同颈联,你们学写诗的人请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变化。前面是严肃的话,后面就要嘻嘻哈哈。前面坐得一本正经,底下就要跑步。两联姿态要不一样,前面浓,底下就要淡。所以底下一联非常自然:“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两句话就是一气而下,非常自然的,同上面的面目是改变了。同一个面目,你就是写诗,说明不大会写诗。可这首诗好在最后两联。稻香村那是一个景致,你不要以为这真是农村,贾宝玉早就讲过了,这个地方,水旁边没有山,什么都没有,这里忽然出来一片人为的农村,过去人为的也写,这里面没有人在种田耕地,也没有人在那里织布,只是一个景点而已。林黛玉就有这么聪明,不是这个是给元春看的吗?所以要颂圣,应制诗嘛,因此就说“盛事无饥馁”,现在太平盛世,没人饿肚子了,“何须耕织忙”,何必去耕织呢?到时候买就好了,粮食都吃不完。所以脂砚斋的批语就是这样“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什么叫顺水推舟呢?就是大观园没有人耕作,就有景象摆在那里,人家种好的稻子,顺水推舟。所以“且不失应制”,不失应制之体,因为写给元春看,不单单是个姐姐,她是贵妃,她是代表皇帝出来的,她让你写诗的话,你必须要以臣子态度对待皇帝一样,要歌颂太平盛世,所以说“盛事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所以元春看了也就特别高兴,觉得她弟弟现在这么聪明了,写出这么好的诗来,哪里知道是考试作弊。这个地方写林黛玉写绝了。林黛玉自己的诗当然做得也好,也聪明,但她把最好的诗写给她最心爱的人,为他出力,为知己出力的话,她写的诗写得特别的好。

三、《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这个无缘无故耍弄秃笔地是什么人呢?抄袭庄子的《南华经》。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这个人不悔悟自己没有见识,倒用粗陋的话来牵强附会责怪冤枉别人。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四、《参禅偈》(宝黛合作)(第二十二回)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你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我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这(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其实你我都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这(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可以说是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说不出来,这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没有安身立足之地,方才是真正地的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佛祖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

【注释】

1、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前《石上偈》注。

2、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3、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4、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干净——禅宗与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丅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

五《更香灯迷》(第二十二回)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朝罢归来谁还携带着两袖烟?宫廷有香烟,闺房里也有香烟,但是两者没有因缘关系。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闺房整夜不必麻烦侍女往香炉里添加,到了天亮也不用侍女来报时。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它从清早燃烧到晚上,又从晚上燃烧到清早,日日又夜夜、月月又年年;它从头部燃烧到中心,额头住焦烂了,心受着煎熬。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时间就在这燃烧中渐渐远去,光阴必须予以珍惜,不论风雨阴晴任凭它变迁。

【注释】

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荏苒,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六、《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悲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儿凋谢了,落了一地,被风吹得满天飞舞;红颜褪尽了,芳香断绝了,可是有谁来怜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有的落花飘到了亭台上,被藤丝系住凭风儿吹摆;有的被飞扬的柳絮粘住,一起扑向闺房的窗帘上、门窗上。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的女儿惋惜春景已残暮,满腹愁情无处诉说,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一手拿起花锄、一手提了花篮步出闺房,忍痛在铺满落花的地上反复来回踏着,把落花收集起来埋葬到花冢。

【悲已】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杨柳青青、榆树的果实结得饱满,它们只顾自己生长、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开放,明年闺中不知道还有谁来居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暮春三月燕子在屋粱上把香巢筑成了,面对闺中满怀愁情的女儿,双双对对飞进飞出,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到了明年花开的季节,燕子会回来衔泥涿花再把香巢修缮,却没有想到这里人已亡故,燕巢倾毁,唯剩空空屋梁。

【哭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恨那些风如刀、霜似剑的恶劣天气严加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春光、艳丽花儿能够维持多少日子,花儿一旦凋落就难以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这真是花开的时候容易看见,花落的时间不易见,台阶前愁坏了葬花女,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自一人手把花锄暗暗地伤心落泪,泪珠洒上空荡荡的枝头化成点点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听那杜鹃啼叫忽地停了下来,想必血已滴尽而无声,黄昏降临,还是收拾起花锄、花篮回家吧,将闺房的里外门都关上;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把青纱灯笼点上,让四壁生亮,早点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转舒畅,只是担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着门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哭已】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请不要惊讶我为什么竟会这样地悲愁伤神,我是一半为爱春,一半为恨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爱春忽来报到,恨春忽然离去,来到时含情无语,离去时也悄然无声。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夜庭院外奏响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魂归去留音,还是鸟魂送别歌吟?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归去,鸟魂毕竟难以把她挽留,然而鸟儿再无言语表示,花儿也含羞难启齿;

愿奴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我愿意今日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魂飞到天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但是,天的尽头啊!哪儿有美丽芬芳的花冢?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不如让我用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干净的泥土筑起一个花冢,掩埋了这一世美貌杰出的落;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她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她陷进污浊的烂泥巴沟里。

【谁葬】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生前美貌杰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为你来收葬,我不能预料到哪一天我身亡?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今日葬花被人们嘲笑为愚痴,以后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谁呢?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看着春景残暮、花儿渐渐凋谢飘落,也就是闺中女儿红颜衰老死亡之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旦春光殆尽,花儿凋谢完了,闺中女儿也死了,那时闺中女儿、花儿两不知,再也不会相互怜惜了!

【注释】

1、花满天——庚辰本作“花满天”,但细看“花”字是后来的改笔,原抄是两小点,表示与上一“飞”字相同。故从甲戌、戚序本。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2、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岂忍。

7、榆荚——榆树的实。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白,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芳菲——花草香茂。

8、“洒上”句——与两个传说有关: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9、奴——我,女子的自称。底——何,什么。

10、知是——哪里知道是……还是……。

11、香丘——香坟,指花冢。以花拟人,所以下句用“艳骨”。

12、一抔——一捧。因《汉书》中曾用“取长陵一抔土”来表示开掘陵墓,后人(如唐代骆宾王)就以“一抔之土”称坟墓,这里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秽的泥水所弄脏。

【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七、《题帕三绝句》〖其一〗(第三十四回)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眼含泪水滴滴往下垂,暗流潜淌幽情是为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珍贵的丝帕你惠赠我啊,你受鞭笞我哪能不伤悲?

八、《题帕三绝句》〖其二〗(第三十四回)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泪珠滚滚淌流满面,全无心绪也似清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泪湿枕头擦不干啊,随它抛洒点点又斑斑。

九、《题帕三绝句》〖其三〗(第三十四回)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彩线岂能串起脸上的泪珠,娥皇女英的泪痕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潇湘馆前的丛竹千万竿,那翠竹的斑点是不是我的泪珠浸注。

【注释】

1、鲛绡——传说海中有鲛鱼(美人鱼),在海底织绡(丝绢),她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珠子。见《述异记》。诗词中常以鲛绡来指揩眼泪的手帕。

2、潸——流泪的样子,如潸然泪下。这里是流泪的意思。

4、彩线难收——难用彩线串起来的意思。

5、湘江旧迹——旧传湘妃哭舜的事迹。《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给舜为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亦见于晋人张华《博物志》。湖南湘江一带特产一种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点如血泪痕,相传是二妃泪水染成,又称湘妃竹。后两句即用其意。

6、不识——未知。香痕——指泪痕。渍也无——沾上了没有?

【鉴赏】

第一首:眼里饱含痛苦的泪水,只能偷偷的簌簌流。多谢你赠送珍贵的手帕,你是那样的痛苦,我那能不流泪呢?首句就点明了泪水,次句更提出了眼泪“更为谁”的问题。“为谁”是设问句。“谁”、“君”不言自明是指宝玉。而三四句更明确的说明,流泪是为了宝玉挨打受痛苦。宝玉挨打受折磨,仍私赠“尺幅鲛绡”(一尺见方用丝织成的手帕)给黛玉,而黛玉“哪能不伤悲”就非常自然。总之,这首诗写黛玉“暗流潜淌”的眼泪,是因为宝玉挨打受苦并赠信物而生的。

第二首:整天心烦意乱,貌似清闲,泪水却象断线的珍珠一样不停地潜流。我用袖子去擦,怎么也擦不干,只好让他淌流,浸湿枕头。这首主要写泪流之多,以致难以拭干,索性让它流淌。这首似回应了绛珠草的夙愿“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珠”珍珠。“玉”玉石。这里是指泪水象珍珠。潸: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指泪水不断的淌流。镇日:整日。

第三首:彩色的线难把似珍珠的泪珠串起来,但愿自己的泪水也能把窗前的翠竹染成斑竹。黛玉借用二妃哭舜的典故,典故出自《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均为舜之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为之斑斑然”不识:不知。香痕:指泪痕。渍也无:沾上了没有。黛玉借用此典故,以表示对宝玉的忠贞不渝的决心——哪怕象娥皇,女英哭舜那样,泪洒湘江,泪染翠竹,以至泪尽至死也心甘情愿。

黛玉这三首诗,首首写泪,句句与泪有关。这三首诗互相勾连,形成了一个整体,抒发了黛玉对宝玉忠贞之情。《红楼梦》第一回记叙了警幻仙境中的“绛珠仙草”因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浇灌,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年月。绛珠草为此表示,他日下凡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作为绛珠草下凡的林黛玉写《题帕诗》三首,正与“还泪说”相照应。还泪之说,虽是“荒唐”,但也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忠贞。这三首绝句所写之泪水,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他俩之间虽然互相倾心,但仍处于掩饰、猜疑、试探的阶段。因宝玉挨打,黛主为之恸哭,宝玉私下传送信物(手帕)。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反抗包办婚姻的大胆的举动,因而是宝黛爱情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也表明了宝黛在反抗封建礼教问题上的一致。

宝黛在反封礼教上的一致,说明了他俩都是旧体制的叛逆者。这可以联系宝玉挨打各人反应不一的故事情节得到印证。宝玉挨贾政毒打,宝钗送来药丸,见众人埋怨这埋怨那,她就说“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说得堂堂正正,既维护了贾政的权威,又从侧面表示了对宝玉行为的不认同。袭人这个头等丫头则在王夫人面前表态:“论理宝二爷也得老爷教训教训才好呢!要是老爷再不管,不知将来还要做出什么事来。”同时也建议“以后竟有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以正“男女之分”,免得“叫人悬心”,这其中故有袭人的私心所在,同时也表现在思想上她与宝钗是一致,并不认可与支持宝玉的行为。正是在这背景中,黛玉写了充满痛苦泪水的题帕诗,喊出“叫人焉得不伤悲”的呼声,让眼泪“暗洒闲抛”,“任他点点与斑斑”。这是为宝玉挨打受苦而流的泪。也是宝黛心心相印印的泪。

曹雪芹写宝玉赠帕、黛玉题帕诗,写黛玉以泪水洗脸,表明了他对林黛玉以泪还债的深切同情。这同情包含了作者对宝黛思想性格的一致赞赏。

这三首诗,内容层层深入。第一首定下了“还泪债”的调子,表明了黛玉为宝玉而挨打而流泪、悲伤的态度,回答了为什么流泪的问题。第二首写黛玉痛苦流泪之多,写了流泪的情状。“镇日无心”,“任他点点与斑斑”则是宝黛情投意合的结晶。这正是打在宝玉身上痛在黛玉心上的结果。第三首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则有暗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正是黛玉决心与宝玉结为连理枝非常含蓄的描述:哪怕是如娥皇女英恸哭于湘江边,泪珠洒滴在翠竹上,也心甘情愿。

十、《咏白海棠》(第三十七回)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半卷起湘妃竹的门帘半关着门,碾碎冰霜做泥土用白玉做成花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偷来了梨花蕊的三分洁白,借到了白梅花的一缕香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像是月洞的仙人制的洁白天衣,又像是秋天闺房里悲伤的姑娘擦拭泪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娇美而又羞涩地在向谁默默倾诉?西风里疲倦地倚着栏杆夜色已经深沉。

【注释】

1、湘帘——湘竹制成的门帘。这句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2、“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

3、“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苏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诗说:“月黑林间逢缟袂”。这里借喻白海棠,并改“逢”为“缝”,另藏深意。

【鉴赏】

这首七律诗是在第37回因探春提议创建大观园海棠诗社开社时的首场集体诗作。由探春限韵,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后来湘云又来补作两首。黛玉的这首诗,被海棠诗社社长李纨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表明了黛玉鄙弃污浊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独寂寞的感伤情绪以及才华横溢的才情。

首联上来不是直接写花,而是先写赏花的人。“半卷”、“半掩”写出赏花人的娇媚含羞之态,与花映衬;“湘帘”是湘妃竹做的帘子,这里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历来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纯洁,黛玉则从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当非同一般,因而喻为“冰”“玉”,显得别具风采,又写出黛玉“洁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格。、

颔联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资质的皎洁,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这里用“偷来”“三分白”、“借得”“一缕魂”,构思巧妙别致。这是化用了宋代卢梅坡《雪梅》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颈联上句喻白海棠花象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衣,月窟,月中仙境,月宫;仙人是指嫦娥;缟袂,是指白绢做的衣服,也可象征丧服,诗词中常以此比喻白花。如宋代苏轼在《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中有:“月黑林间逢缟袂,霸陵醉尉误谁何。”还如明代高启的《梅花》诗中有:“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下句喻白海棠又象秋天闺房里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泪痕。对这两句诗,脂砚斋有评论:“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诗句隐中描写的当是黛玉的自我形象与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缝缟袂”暗示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点出黛玉以泪还在债之意。

尾联写白海棠含羞带怯地独立深夜西风之中,寄寓了黛玉满腹忧伤却无处倾诉衷肠,只得听任西风摧残的凄凉心情。在《咏白海棠》中,林黛玉的诗又一次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耶已昏。” 如李纨所叹,“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如宝玉所赞,“从何处想来!”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娇洁,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性。在《红楼梦》中,大多数咏物诗并不单单只是为了咏物,还寄托了作诗者的自我感情在里面,我把这类咏物诗看成抒情诗。林黛玉的这首咏白海棠诗便可看作是抒发自我感情的抒情诗。

十一、《咏菊》(第三十八回)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难于抑制的创作冲动从早到晚把我侵扰,或绕篱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独自沉思诵吟。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我提起饱含秀逸才思的笔尖将秋菊来摹写,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对明月而长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稿纸上留下了自我怜惜的秋怨,但有谁能通过片言只语理解我的悲愁。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渊明写诗评论菊花之后,菊花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到今天。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鉴赏】

《咏菊》就是一首抒发她幽怨悲愁的诗作。

首联以林黛玉自诉构思诗作时的心态及行状举止为发端,刻划出一个为诗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躁动,预示着诗人有某种情绪急需借助于诗歌来渲泄。“无赖”,指纠缠不休。“诗魔”,指诗人由于兴起写诗的意愿,象着了魔一样,难于抑制。“欹”,倾斜之意,这里用作倚靠。“沉音”,即沉思吟诵。

颌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翻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呤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颈联写诗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情绪。在这一联,林黛玉对“咏菊”诗的具体内容不作介绍,而着重提示读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是“自怜”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怜惜的素怨。诗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悲愁素怨却难于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怀即愁。

尾联写陶渊明咏菊诗文旨意,及对后来的影响。“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他喜欢菊花,写了不少赞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风霜的诗,并影响了后人。自陶渊明开始,文人“咏菊”往往都偏重于赞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于用“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诗作与自已“满纸自怜题素怨”的诗作进行对照。“平章”,即评说,议论,这里用作“吟咏”之意。

十二、《问菊》(第三十八回)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想打听秋天菊花的消息没人知,我只好背手漫步去与菊花私语: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具有孤高傲世品格的你将与谁去归隐?人世间的花儿千千万你为什么开得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满园露水满庭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大雁南归蟀蟋悲鸣你是否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请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解人语不妨与我交谈心思。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蛩、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赏析】

《问菊》一诗反映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将来“偕谁隐”的孤苦心情。

首联点题:想打听秋菊的消息,人人都说不知道,只好背手漫步去问菊花,紧扣题目“问菊”。秋情:秋,指代菊花;秋情即第三句至诗末所抒发的那些感情。喃喃:低声地自言自语。负手即背手。叩:问。“东篱”代指菊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自然界的菊花被黛玉视为知已,却又不能回答黛玉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只能自言自语。而对菊叩问喃喃私语就是孤苦伶仃寂寞凄凉的表现。

颌联是说,你是那样孤高与傲世将来和谁归隐?你和世界千万种花一样都是花,为什么开得迟?孤标:标,树梢的最上端。孤标引伸为出众的意思。底:何,为什么。自这两句起至诗末,都是叩菊提出的问题。

颈联继颌联而作进一层的提问:满园的露水满庭院的严霜,你是不是寂寞?冬天将至,大雁南归,蟋蟀悲鸣,你是不是相思?圃:园。蛩(qiong二声“穷”)蟋蟀。病:悲鸣。这里的大雁、蟋蟀、菊都是拟人的写法。

结联两句既是提问,也是请求:不要说人世间没有知已,你能理解人意能不能与我倾吐腑肺?解语:能解人语;意思是说菊花能解人意。解语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把杨贵妃比作“解语花”一事。片时:一会儿。此联实际上是我自我安慰之言。

《问菊》诗以问的形式为经,以菊(实际上是黛玉自已)之情为纬,抒发了黛玉伤秋悲世之情。诗曰问菊,实是问自已。在诗中,菊花处处是黛玉的化身。这是诗的立意新巧之处。孤标傲世者表面上指菊花,实际上是黛玉自己。菊花所处的圃露庭霜的环境,不正是《葬花辞》所说的“一年三十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另一种说示么。这是寄人篱下弱女子所处的恶劣环境。问菊者提出的问题,就是黛玉的自问,就是黛玉自己的心世、思想情绪的反映。她寄居大观园,仰人鼻息,虽与宝玉心心相印,但未能变成现实,故有“偕谁隐”之思想问题;而“为底迟”表面上是指菊花开得迟,实指自己的尚无自主之意。这就是一个孤苦伶仃弱女子的悲鸣。在蟋蟀的悲鸣鸿雁南归之际怎能不悲秋呢?怎能不相思呢——相思鸿雁向南飞去的地方,即故乡。湘云说这两个问题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这“无言以对”,实质上是黛玉有口难言,因此无法回答。

诗的结联特别耐人寻味:既表现了黛玉孤苦伶仃的情绪,又含蓄的揭示了现实的无情。这两句,字面上是规劝菊花不要悲观失望,世上还有知已。其实是反语。宝黛在此之前虽互赠信物,但在那种环境里,连与其他人“话片时”的机会都没有,只好问菊,表面上是黛玉自我安慰,实质上是黛玉悲凉凄苦的写照。这是现实黑暗冷酷逼人的折光反射。《问菊》一诗所抒发的悲秋伤世之情,反映了曹雪芹对黛玉不幸的深切同情。

十三、《菊梦》(第三十八回)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篱笆旁边的秋菊一觉睡去梦境清幽,梦中似乎和月亮在云朵中飞翔却又不甚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梦入仙境并不是羡慕庄生化为蝴蝶,因为怀念过去而寻像陶渊明一样爱菊的盟友。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梦境已随着归雁远去而中断,却还留恋不舍,不由得对惊醒幽梦的蟋蟀鸣叫声感到烦恼。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醒来后心理的哀怨又像谁诉说,只剩下衰草寒烟这凄凉的秋景。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鉴赏】

《菊梦》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抒写菊花的梦境。

首联“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说:菊花在东篱旁酣睡一场,梦境也清雅不俗;她在梦中依稀恍惚飞越高空,与云彩和月亮为伴。

颔联“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进一步详述梦境:菊花登临仙境飘然成仙,却并不羡慕庄周化蝶;她回忆往事还记得与陶渊明订有盟约,特来寻他相会。

颈联“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写菊花从入梦到惊醒的过程:菊花入睡后梦魂追随鸿雁南归远逝,依恋难舍;但好梦一次次被蟋蟀的悲鸣惊醒,令人可恼。

尾联“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写菊花梦醒后的失落感:南归好梦被惊醒,心中的幽怨和谁诉说?那与陶令的无限深情仍是投影在走不出眼帘的衰草寒烟中。

此诗名为写菊梦,实则写黛玉自己之梦,她只有在梦中才能摆脱心理重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身心自由。

综合黛玉这三首菊花诗,可以概括为:咏菊在“毫端”,“满纸自怜”;将“问询秋情众莫知”的情怀,托付在菊中;写菊言,抒菊情,诉说着心中的幽怨,对固守寒庐、寄意田园、恬淡渺远、清静自然、桃花源式人生的向往,也只是招摇在梦里。

十四、《螃蟹咏》(第三十八回)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身披硬甲怀抱长枪,斗争到死也决不会遗忘,层层叠叠盛满一盘红蟹,高兴的先把鲜味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剥开前螯露出白嫩鲜肉,在螯壳里满满盛装,打开胸部凸起的硬壳,红色的脂油块块清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丰满的嫩肉使我陶醉,腿上的鲜汁令人难忘,谁能起来助兴劝酒呵,让我喝尽这千杯酒浆?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面对这美好的新鲜味,送走这佳节——重阳,桂叶在秋风里拂动,菊花上沾着淡淡的寒霜。

【注释】

1、铁甲长戈——喻蟹壳蟹脚。宋代陈郁为皇帝拟进蟹的批答说:“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之象也。”见《陈随隐漫录》。

2、色相——佛家语,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来说蟹煮熟后颜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怜卿八足多肉”。上一联已说螯满、膏香,故这句用“更”字说蟹脚多肉。怜,爱。卿,本昵称,这里指蟹。

4、“助情”句——意即“谁劝我饮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兴。

5、兹——此。佳品——指蟹。酬——报答。这里是不辜负、不虚度的意思。佳节——指重阳。

【鉴赏】

三首咏螃蟹诗中唯有这一首极尽讽刺之能事。从对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宝钗同宝玉、黛玉的人生观是大相径庭的。难怪众人评论道:“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太毒了些!”点出了这首诗是以小寓大的,这也是这首诗同宝玉、黛玉二人所做不同的重点。在宝钗甚至还有众人看来,宝、黛二人所做不过是饭罢闲吟的儿女情怀,这首诗才是骂尽诸多野心家和伪君子的绝妙之笔。尤其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联,把小说中像贾雨村之流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刻画得惟妙惟肖。尾联笔锋一转,指出任何心怀否测、横行霸道机关算尽的人,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难怪连宝玉都说:“骂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和宝钗一贯地做人为文风格不相吻合,说是宝钗酒后失态,藏头露尾。但笔者以为这和前面宝钗所制竹夫人的春灯迷一样,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况且小说中的一切诗文都是曹雪芹假借人物之口而为之,我们又怎么能对小说中的人物求全责备呢?

十五、《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第四十五回)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鉴赏】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以为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不是也同样有启发的吗?

这首诗出自第四十五回黛玉病卧潇湘馆,听雨读书,“不觉心有所感”,写成这首《秋窗风雨夕》。

这首模仿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歌行体诗歌。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表现了林黛玉在风雨交加的秋夜,孤独寂寞而悲凉的心绪。读来让人肚肠寸断。诗题《代别离》是全诗的文眼所在,别离既有远离家乡的别离之情,又有青年男女的别离之思。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就是远在江南的故乡渺不可及,人生大事不知道如何结果。所以也可以说这首诗是黛玉对自己凄凉命运的预感。黛玉刚刚写完搁笔,宝玉就来探望,正是暗合“风雨故人来”之意,可以让黛玉孤苦的心得到一点点慰籍。黛玉先说宝玉像渔翁,继而又说自己像“画”上的渔婆。刚一说完,便“羞得脸通红”。脂砚斋批曰:“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林黛玉写作此诗时的复杂心情和曹雪芹如此安排的良苦用意。

十六、《芦雪广即景联句》(众合作)(第五十回)

一夜北风紧,

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

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

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

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

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

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

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

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

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

注:意即“〔雪〕夺窗前之镜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夺,掩盖,超过。椒,芳香植物,古时后妃居室多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故故,屡屡、阵阵之意。

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

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

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

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

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

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

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赏,

注:剪剪,风尖细之状。本以“风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见《警幻仙姑赋》注),这里反过来以女子轻步舞腰来点风雪。李商隐《歌舞》诗:“回雪舞轻腰”。

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

林斧不闻樵。伏象千峰凸,

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聚,

色岂畏霜凋。深院惊寒雀,

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

池水任浮漂。照耀临清晓,

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

注:上句说将士因忠诚而忘却戍守的寒苦,下句说皇帝因瑞雪能兆丰年而解除了焦虑。三尺,剑。语出《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借以说将士与戍守事,雪里刀剑随身,尤觉寒冷。

瑞释九重焦。僵卧谁相问,

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

海市失鲛绡。寂寞对台榭,

注:独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或有隐意。第七十九回脂评说,原稿后半部有宝玉“对境悼颦儿”情节,并谓书中所写“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先为其“作引”。“对”程高本作“封”,主语就不是指人了,与对句不相称。下句说怀念在风陋巷中过着“一箪(音单,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的人。典出《论语·雍也》。这里只借取其常用义。从脂评说宝玉后来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看,或所说“怀”人,也有隐指。

清贫怀箪瓢。烹茶冰渐沸,

煮酒叶难烧。没帚山僧扫,

注:意即“山僧扫没帚〔之雪〕”。用“江边扫雪夕阳僧”诗意。雪中埋琴,出处不详。

埋琴稚子挑。石楼闲睡鹤,

锦罽暖亲猫。月窟翻银浪,

注:锦罽,锦毯。见《冬夜即事》诗注。这句说,天冷,猫贴着毯子以取暖。黛玉戏语作诗,所以“笑得握着胸口”。

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

注:典出《花史》:宋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

淋竹醉堪调。或湿鸳鸯带,

时凝翡翠翘。无风仍脉脉,

注:脉脉、潇潇,都是风雨潇洒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雪之纷纷扬扬。

不雨亦潇潇。欲志今朝乐,

凭诗祝舜尧。

十七、《灯谜诗》(走马灯)(第五十回)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虽是绿耳宝马却是纸马,哪用费功夫用紫缰绳加以束缚?绕着城墙、护城河奔驰、追逐,气势何等的威猛!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这全凭烛主人发出指示,指示一发出,这些宝马便风起云涌地转动起来,它在状如巨鳌背大山的灯景中,独自立下了大名。

【注释】

1、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

2、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

3、“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他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他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

【鉴赏】

  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渺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本诗意:“青色的千里马无缰所束,驰骋山河时不可羁勒之势,飞捷急促而凌厉。”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本诗意:“主人指挥千里马,四蹄翻飞,双翼展翅,一起共赴远奔海外三座仙山,独占鳌头。”

灯谜寓言:黛玉面对未来将要发生事件的心理活动和处境。而迷底“走马灯”则寓意为“世外仙姝”、“灯烛易灭”和“走马观花”的意思。

其中,騄駬为周穆王八骏之一: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騄駬。鳌背三山: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由来,起于战国。《山海经的海内北经》中记载。

1、“騄駬何劳缚紫绳”是指黛玉的不可羁勒之心;“缚紫绳”解作千里马不愿受缰绳的缚束,暗里表达外围的环境和气氛很恶劣,处处制肘。

2、“驰城逐堑势狰狞”指黛玉在生活中遇到现实残酷的一面。城-城池,堑-护城河。临近城池、护城河时却感觉一片狰狞,暗里表达黛玉不可羁勒的爱情生活却遭受很多天堑;

3、“主人指示风雷动”未来发生的事件,一场暴风雨正是主人指示的。

4、“鳌背三山独立名”鳌背三山上独有名,暗指香丘。隐黛玉之死。

所引的典故,详细如下:(1)騄駬。周穆王八骏之一,青黄色的千里马。(2)堑。堑山堙谷。——《史记·秦本纪》。索引:绕城水也。(3)鳌背三山:神话海外原有五座仙山,皆由十五只大鳌背驸。后来却让巨人族钓走大鳌,结果飘走其中两座仙山。结果只剩下“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海经的海内北经》中记载。

十八、《五美吟》〖西施〗(第六十四回)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举国闻名的一代美女随着浪花早已消逝,当年被深深锁在吴王宫闱里,时时想念着儿时的家乡。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西边上浣纱。

--不要笑话东村那个丑女(东施),她虽然效颦,但却能平安白头到老,安然自得地在溪边浣纱。

【注释】

1、“一代”二句——一代绝色的美女终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吴宫里白白地想念儿时的家乡了。越国灭吴后,西施的命运有二说:一说重归范蠡,跟着他游江海去了;一说吴亡,沉西施于江,以报答被夫差沉尸于江中的伍子胥。诗中只是泛说逝去。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歌。见《汉书·外戚传》。忆儿家,明代梁辰鱼据西施传说所编的《浣纱记》中有“思忆”一折,只写她在吴宫时回忆在浣纱溪与范蠡恋爱事。

2、效颦——相传西施家乡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参见《赞林黛玉》“西子”注。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参见《赞会芳园》“若耶溪”注。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本诗后两句即取此二首诗意。但王维诗说西施已享尽荣华,而旧伴却仍须辛苦浣纱;此诗却说西施虽美,已如流水逝去,而东村女虽丑尚能活到白头。

【鉴赏】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故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因自小承继母亲浣纱之业,又称浣纱女。

传说战国时,赿国称臣于吴国。赿王勾践臥薪尝胆,图谋复国,便采取美人计,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充当“臥底”,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姬子。致使吴王整日沉迷于酒色,无心国事,弄得众叛亲离,结果终被勾践所灭。

吴国是否是因西施而亡,历史事实由史家去评说,而这位绝代佳人始终得不到自由幸福却是真的。尽管一生荣华富贵,却得不到好的结局。吴亡后,有人说她被愤怒的吴人沉溺于水,有人说她死于忘恩负义的勾践之手,而人们最愿意接受的恐怕是她跟随范蠡泛舟而去,了却余生。但不管怎么说,她是吴赿战争的牺牲品。她深居宫闱,时时梦想着能回到故乡,重拾昔日的欢娱和纯真。而效颦的东施女,虽然没有西施的美貌,却拥有西施永远失去了的东西:一个平凡人的白头到老的幸福。

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林黛玉不能不为自己的命运忧虑,并预感到以后的难免的悲惨结局。她为西施的不幸遭遇而慨叹,对丑女东施到老仍能过着平静的生活,产生羡慕之情。本诗中的后两句“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颇有独到之处。以前写西施的诗文都没写出西施的另一面,都在嘲笑东施效颦,而唯有黛玉却能道出:值得羡慕的应是效颦人的平安和自由。

十九、《五美吟》〖虞姬〗(第六十四回)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一声声寒鸦断肠的哀鸣,一阵阵午夜呼嘨的悲风,虞姬她怀着满腔的怨恨,面对着穷途末路的项羽。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叛离而去的英布和彭赿,后来束手待毙甘受极刑,怎比坚贞不屈拔剑自刎,壮烈牺牲在楚军的营帐中?

【注释】

1、虞姬——项羽的侍妾。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被刘邦军围于垓下。夜间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感到绝望,对虞姬作悲歌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见《史记·项羽本纪》。又《楚汉春秋》载虞姬和歌一首“汉兵已略地”云云,乃后代好事者之伪作,秦汉之际还没有这样的五言诗。

2、“肠断”句——夜间骏马嘶鸣,令人肠断。乌骓,史载项羽有“骏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乌啼”,大误,“夜啸风”必解成夜风如啸方通,但这一来这句全无史实根据了。其实“啸风”是指马鸣,也常说“嘶风”。

3、虞兮——用项羽歌中原词。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4、“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来被剁为肉酱而投降了刘邦。黥布、彭越原来都是项羽部将,降刘邦后破楚有功,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黥布举兵叛变,被刘邦所杀;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诛,剁尸。醢(音海),肉酱。这里指剁尸剐肉的酷刑。

5.饮剑——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帐,当是《楚汉春秋》等书据《史记》中基本史实加以敷演的。

【鉴赏】

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军心大乱,兵少粮尽,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和骏马,项羽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项羽也可算是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可此时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无可 奈何的哀叹。传说此时随侍在侧的虞姬,也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之私情,激其决战之斗志,希冀能胜利突围。最后项羽自愧无颜再见家乡父老,也自刎乌江而亡。

虞姬如此贞忠项王之挚情,使后人传颂不已。虽然虞姬只是项王的幸从,但在黛玉的眼里,她却是个德艺才兼备的了不起的红颜,因而感到“可欣可羡可悲可叹”。林黛玉赞扬像虞姬那样的大义凛然,而鄙视像黥、彭那样的反复无常。比起数年后依旧惨死的英布和彭越,霸王别姬自刎而亡,至少给历史留下一曲正气歌和一段悽怨的爱情故事。

二十、《五美吟》〖明妃〗(第六十四回)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令人惊羡的绝代佳人,竟然离开大汉的宫廷远嫁匈奴,难怪说是红颜多薄命,原来古往今来都一样相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纵使无知的君王用轻率的态度对待容貌,何以把决定命运的权力交给那贪婪的宫廷画工。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或明君。参见《警幻仙姑赋》“王嫱”注。

2、出汉宫——指和亲事。参见《青冢怀古》诗注。

3、“予夺”句——为什么把决定权交给画工呢?予,赐予,加宠。夺,剥夺,弃置。畀,给。

【鉴赏】

君王:指汉元帝;予:给予;夺:定夺,决定;畀:交给;画工:指画师毛延寿。明妃:即王昭君,原名王嫱,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因昭君的绝世才貌,被诏入京为宫人。诗的头两句说的是“昭君出塞”故事。昭君入宫后,并不为元帝所知。当时有宫廷画师毛延寿,专为宫人画像,以供元帝选择宠幸。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以钱财贿赂贪婪的画师毛延寿,因而不得以画像献上,长期被贬入冷宫。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元帝要选派宫人远嫁匈奴,毛延寿便把点有丧夫落泪痣的昭君的丑像呈上,当即入选。临行时,元帝才见到昭君本来面目,大吃一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却难于失信,再无法挽回。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诗的后两句,就是质问皇帝为何如此轻率,把关乎宫人命运的予夺之权交付给一个画工!

虽然客观上,王昭君为亲和民族,稳定边关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弱女子,离亲别乡远嫁塞外,总是令人悲怨的事。而她本人也曾请求归汉却未被允许,后竟被迫嫁给前夫的儿子。由于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只好服毒自杀。无疑,对昭君之死,黛玉是“可悲可叹”的。

二十一、《五美吟》〖绿珠〗(第六十四回)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不管是断瓦残石还是珍珠宝贝,一样可以不加怜惜地抛弃,豪富奢侈而又傲慢的石崇,几时重视过你的骄美与妖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暂时得到的无意义的幸福,只是前生造定的缘分,可那悲惨的同死同归,倒是能够用来安慰你在地下的寂寞。

【注释】

1、绿珠——晋代石崇的侍妾。《晋书·石崇传》:“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秀怒,矫诏(诈称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楼上,介士(武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2、“瓦砾”句——把明珠(喻绿珠)当作瓦砾一样地抛弃。石崇曾与王恺斗富,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宝树,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赔他。所以这样设喻。

3、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骑常侍、侍中,出领南蛮校尉,故称石尉。娇娆,美丽的女子,指绿珠。

4、“都缘”二句——绿珠跳楼死去后,石崇也一家被杀。诗说他还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为尚有绿珠与他同归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剧为有福,即书中所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

【鉴赏】

绿珠为今广西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人,中国晋代十大美女之一。她美丽端庄,能歌善舞会诗,以跳“昭君舞”最为出色。巨富石崇惊慕绿珠美貌,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内筑“百丈高楼”,以慰她思乡之愁。

赵王司马伦之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倾国姿色,使人向石崇索取,被石崇拒绝。后孙秀在赵王前阴谋陷害石崇,并借机领兵包围金谷园,欲强夺绿珠。石崇情急,对绿珠说:“我今为尔获罪。”绿珠回答说:“愿效死于君前。”遂堕楼自尽。

家乡民众为怀念她善良纯真的为人,特建祠祀奉,上书对联“百世流芳旌烈节 千秋景仰弔贞魂”。唐代诗人杜牧也很伤感,咏有《金谷园》诗曰:“繁华事散遂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绿珠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不屈不挠;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特殊的人生际遇养成了她终身不变的平民意识,造就了她秀外慧中、不屈不挠的特殊性格和强烈的反叛精神。历史现象,见仁见智,今天人们仍赞誉绿珠的这种不屈不挠而又无奈的“忠贞”精神。

在林黛玉的笔下,绿珠的命运与虞姬、西施、王昭君一样,都属红颜薄命的悲剧人物,使人既爱又怜。但在林黛玉看来,绿珠为石崇殉葬,似觉有些不值。“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可见,贪财喜色、为富不仁的豪族石崇,对绿珠并非是真爱,只不过是把他当作掌上玩偶而已。在生命悠关时刻,他真后悔当时没有把绿珠献出,不然不会说出“我今为尔获罪”的话。其实,绿珠只是权贵之间长期斗争的牺牲品,即使绿珠不出现,石崇也会难逃一死。所以黛玉认为,绿珠和石崇在一起,即便再荣华富贵,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不过,最后的同死同归还是可以慰藉“寂寥”的。

二十二、《五美吟》〖红拂〗(第六十四回)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身佩长剑的李靖雄辩健谈,风流倜傥的神态与众不同,而明察秋毫有远见卓识的美人(红拂),一眼便辩识出困境中的英雄。

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威风一时的杨公已是行尸走肉一天天没落,幕府中笼罩着窒人的阴影,哪里还能束缚得住像红拂那样的无畏的女中丈夫?

【注释】

1、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挥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见扬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越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

2、“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程高本改“长揖”为“长剑”,误。

3、“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今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巨眼卓识。

4、“尸居”二句——说红拂奔离杨府事。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杨公幕,杨素的府署。羁縻,束缚。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鉴赏】

红拂女姓张,名初尘,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自小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她不但貌美聪慧,更有一身过人武艺,这使她突出于杨素家中所有的婢女之上,得以随侍杨素身边。

隋代末年,农民斗争风起云涌,群雄割据之局面逐渐形成。当时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晓兵法谋略,心怀大志,可是当时却还穷困落魄。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政治形势后,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在侧侍立,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觉得他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物。

红拂于当夜则女扮男装私奔去会见李靖,不想两人相见恨晚,志同道合,结为夫妻,并决定共同去太原扶助李世民起兵反隋。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而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红拂女的私奔可谓千古第一人。因为惟有那样的夜晚与境遇,那样意气相投的一见如故,妖娆绝艳的美女子,顾盼风流的少年英雄,慷慨悲凉的没落侠士,才配有那样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在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红拂唯一的不是悲剧人物,她慧眼识英雄,使黛玉对其“可欣”又“可羡”。黛玉从心里颂扬红拂这样敢于冲破罗网的女性,称之为女中丈夫。她是不是祈盼自己也能够冲破门第森严的礼教罗网,找到自己的真爱?抑或是希望宝玉也能成为像李靖那样的英雄少年?林黛玉能有这样的叛逆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美吟总鉴赏】

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诗中议论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黛玉磋叹“一代倾城” 的西施如江水东流,浪花消逝,空忆儿家不得归,其命运之不幸远在白头浣纱的“东村女”之上,这是写她自已寄身于四顾无亲的贾府,预感病体难久的悲哀。她鄙薄反复无常、苟且求荣、甘心得到耻辱下场的黥布、彭越,觉得不如虞美人“饮剑”于楚帐,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志愿。她讥刺汉元帝大权旁落,听命于画工,表现了自己不肯听人摆布的独立性格。她惋惜绿珠而对石崇有微词,以为石崇生前珠玉绮罗之宠,抵不得绿珠临危以死相报,又可见其在爱情上重在意气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诗中所咏是否也与小说情节有某种照应呢?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首诗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题材与小说情节似乎相距较远,但有些用语却很象双关,如“识穷途”之类即是。红拂未受“ 尸居余气”的杨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终不是也离开了“尸居余气”的贾府而回到离恨天去了吗?当然,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附带提一下: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二十三、《桃花行》(第七十回)

【点题】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窗帘外桃花盛开东风轻吹,桃花帘内的人清晨懒于梳妆。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桃花盛开,帘内人惺忪疏懒,人与桃花相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揭开窗帘,桃花想偷偷地看窗内人,可惜无法卷帘。 

【人消瘦】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帘外桃花依然盛开,帘内人比桃花还要消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桃花了解,怜悯帘内人,桃花也发愁,东风吹透了隔帘消息。

【倍伤情】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东风吹透竹制成的帘子,桃花开满庭院,庭前的春色让更加伤感。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没有关门的庭院里长满荒苔,斜日下一人独自倚靠在栏上。 

【偷傍立】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她斜倚栏杆,背靠桃花,面向东风哭泣。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和桃叶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桃花鲜红,桃叶碧绿。  

【胭脂冷】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千万株桃树盛开的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红色烟雾之中,映照的阁楼和墙壁也成了模糊一片的红色。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桃花像天机织的云锦烧破落在地面上,像春天酣睡的快醒时移动珊瑚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端着金盆进来送水,用飘着桃花的泉水洗脸。  

【泪长流】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鲜艳,多么与它相似,而花的颜色,就是人的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如果将人的眼泪比作桃花,泪水自然长流,花更加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泪眼看花泪容易流干,泪流之时也是春天结束的时候花也会憔悴。 

【空月痕】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憔悴的花遮住了憔悴的人,桃花飞落,人也疲惫,已是黄昏的时刻。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杜鹃的啼叫声告诉人们春天已过,寂寞的窗帘上空留下月亮的印痕。

【注释】

1、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荒苔。

2、茜裙——茜纱裙。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

3、“雾裹”句——千万桃树盛开花朵,望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

4、烘楼照壁——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机”句——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

9、人之泪——指血泪。

10、杜宇——即杜鹃,也叫子规,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

 

 

【鉴赏】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二十四、《柳絮词·唐多令》(第七十回)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百花洲上柳絮象粉末随风飘落,燕子楼中杨花的芳香仍然残留。

一团团、逐对成球。

--一团团的白绒、互相追赶着结队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飘泊流离也像人那样命苦:难舍难分也没有用处,再不要说过去的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草木好像也知道忧愁,这样年轻怎么就白了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可叹这一生,谁留住你谁把你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跟着东风走春光也不管:任凭你到处流离,忍心地却无法使你停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速”;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鉴赏】

《红楼梦》中得第三首柳絮词,这一首词意思好懂,要深入的体味其中的意境,还有必要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1、“百花洲”,位于姑苏山上,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苏州府志》记载:五代时,胥门城墙由土筑改为砖砌。南宋绍兴十四年,知府王唤建姑苏馆于胥门南侧,并于城上筑姑苏台,台下为百花洲,洲东有射圃。建筑之雄丽,为“三吴之冠”。现在的苏州仍有百花洲公园和百花洲巷。

  2、“燕子楼”,是唐朝徐州太守张愔为其宠妾关盼盼修建的。因为楼前有一条小河,河边种有柳树,每年春天,成双成对的燕子在柳树间飞过,故名燕子楼。

  3、“逐队成逑”,“逑”,《诗经》上有“君子好逑”,“逑”是配偶之意。“球”与“逑”双关语。“缱绻”,读音为“浅犬”,缠绵难分之意。

  4、“飘泊亦如人命薄”,这儿的命薄,颇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人的信仰往往是三教合一。有人戏言一老太婆,初嫁愚汉,叹道“我就是这个命呀!”,天命之说乃是道家的说法;她生个坏儿子,叹道“这是我上辈子作了什么蘖呀!”作蘖是佛家之说;儿子犯罪被斩,她又叹道“不能让我绝子绝孙呀!”绝子绝孙是儒家之大忌,这又是儒家的观念。林黛玉将自已的“飘泊”遭遇归结为“命薄”,是有中国特色的。

  5、“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一句很值得玩味。其一,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此她自喻为“草木之人”。其二,借柳絮之白色,喻草木之人因悲愁青春老去。两相巧妙对照。

  6、“嫁与东风”,唐李贺有诗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东风,在诗词中常比喻为恶势力。陆游的钗头凤词中“人情薄,东风恶”即是如此。第四首薛宝琴的柳絮词中也写了“东风”:“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7、“凭尔去,忍俺留”,是什么“去”了?是什么“留”下?东风遣得柳絮去,韵华逝尽枯枝留。宝玉的出走不归,黛玉的泪逝而尽。这是曹原佚稿中的意思。

二十五、《中秋夜大观园即景》(众合作)第七十六回

三五中秋夕,

注:三五,十五日。拟,可与……相比。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注:匝地,管乐器和弦乐器,这里指乐声。飞盏,举杯。

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

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

注:暄暄,暖融融,就心情而言。“争饼”句即“嘲黄发之争饼,笑绿媛之分瓜”。黄发,老年人。绿媛,年轻姑娘。“绿”即“绿鬓”、“绿云”,也就是女子的黑发。争饼,争吃月饼。湘云说这句“杜撰”,黛玉说:“‘吃饼’是旧典。”唐僖宗一次吃饼味美,叫御厨用红绫扎饼,赐给在曲江的新进士。唐代重进士,老年中举亦以为荣。徐寅诗说:“莫欺老缺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馅来。”黛玉借争吃饼来说争名位,故“嘲”之。分瓜,切西瓜。《燕京岁时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黛玉说“分瓜”是“杜撰”。其实“分瓜”即乐府中所谓“破瓜”,将“瓜”字分拆像两个“八”字,隐“二八”(十六岁)之年,唐人曾用之。段成式《戏高侍郎》诗:“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藕”谐“偶”)时。”即是“笑绿媛”。湘云借以作戏语。

分瓜笑绿媛。香新荣王桂,

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

注:意谓玉桂荣发而飘来新香,月色使萱草更有光彩。萱,忘忧草。旧时常指代母亲。湘云说:“只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意思是用不着去代人祝母寿,因为她自己是没父母的。琼宴,摆着玉液琼浆的宴席,盛宴。

觥疘乱绮园。分曹尊一令,

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

注:射覆,原来是将东西覆盖在盆下令人猜测的游戏,后来古法失传,另用语言歇后隐前的办法来猜物,也叫射覆,六十二回曾写到。宣,宣布酒令。书中有“三宣牙牌令”。这四句与李商隐《无题》诗“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相似。

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

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

注:晴光、素彩,都说月光 。乾坤,天地。

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

拟句或依门。酒尽情犹在,

注:拟,摹拟,想象。“景”,程高本作“句”。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

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

注:雪霜痕,喻照在景物上的月光。

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

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

注:聚云根,堆积在山石上。古人以为云气从山石中出来,故称云根。

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

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

注:上句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嫦娥偷吃不死药而奔月。月宫叫广寒宫。下句参见《赋得红梅花》“游仙”句注。《博物志》:海上客乘槎游仙回来后,曾问方士严君平。严说:“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一算,正是他到天河的时候。邀,见面。

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

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

注:晦朔,阴历月末一天叫晦,月初一天叫朔,晦朔无月。魄,月魄。已无月光而徒存魂魄。壶漏,古代定时器。涸,水干。这里指声歇。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注:“寒塘”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得“鹤势螂形”。下句“葬花魂”本系黛玉事,“花魂”与“鹤影”也自然成对。庚辰本作“葬死魂”,是形讹。后人以为音讹,遂改为“葬诗魂”(甲辰、程高本)。葬花魂,用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中事:叶之幼女小鸾(短命的才女)鬼魂受戒,答其师问:“‘曾犯痴否?’女云:‘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师大赞……”

二十六、《琴曲四章》(第八十七回)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风声萧萧啊秋天的景色已很深,美人离家千里啊独自徘徊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遥望我那可爱的家乡啊在何处,我身倚栏杆啊眼泪滴湿了衣襟。

山迢超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起估群山多遥远邮绿水多悠长,映照室中窗户啊是明月的清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我必绪不宁难入睡啊银河渺茫,身体虚弱穿着罗衫啊风露太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欠一生的遭遇啊没有半点自由,我一生的遭遇啊既多烦双多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你这个人和我啊生来情意相投,效法古人啊使得我们无怨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人生在世啊好象那轻轻的尘埃,天上人间啊我们感受前生因缘。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感受了前生因缘啊就不要忧伤。纯洁的心灵哪比得上天空月亮。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涕——泪。

3、迢超——高远。藤本、王本作“迢迢”。

4、寐——睡着。

5、子——你。古代对对方比较尊敬的称呼。

6、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诗》中常见,如“之子于归”。焉,语助词,无义。

7、思古人兮俾无尤——语用《诗·邢风·绿衣》:“我思古(故)人,俾无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过失。本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在这里则说思念老朋友,但凑泊“经”语,补纳痕迹显著。

8、斯世——这个世界上。

9、夙因——所谓旧缘。迷信宣扬恩怨聚散、生死祸福皆前世因缘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断绝。

11、“素心”句——此诗每章都用平声协韵,这一章末句本来也应用平声字与一、二句“尘”、“因”相协,现在转而用入声字“月”,与“惙”协韵,打破了常格。这种出人意外的换韵方法,在古体诗中多用以表现一种激越或突变的情绪。所以书中妙玉说:“如何忽作变徴(音止,五音之一)之声!”后两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意思。

【鉴赏】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写环境的严酷无情,如春花遭风雨摧残之类,与人物的思想性格扣得比较紧;这里所写秋思闺怨,如家乡路遥、罗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诗词的旧套,在风格上也与宝钗所作雷同。这些都反映了原作和续作在思想基础和艺术修差上的差别。

诗的后两章明说宝钗,暗指宝玉,但以宝钗与宝玉二人作表里未必恰当,因为两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类的话,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倾向。末章叹人生变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妙玉听琴,如果只限于写她深通乐理,知曲调过悲关系到人的气质,倒是合情理的。现在写她先听“变徴之声”讶然失色,又听“君弦”崩断,起身就走。宝玉问她怎么了,她只回答说:“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这就过于神秘化了。旧小说中多有“屈指一算,大惊失色”或“天机不可泄漏”之类的俗套。妙玉的形象本来是刻划得很现实的,而续书者却未能免俗,在这位世俗的道姑头上也画上了这道光圈,这实在是不合理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