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六种抢分策略

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六种抢分策略

《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虽然《考试说明》对选文设定了四种体裁,但自从实行新课标以来,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上较多选用小说。2017年虽有两套全国卷考查散文,但小说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二轮复习还要加以强化。

抢分策略一 落实“4方法”,突破读文瓶颈

高考小说命题者主要扣住情节、人物、环境和主旨四个方面命题,我们读懂一篇小说也需要扣住这四个关键点。

方法一:情节——切分层次,理清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有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的有着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把高潮安排在结尾,总之,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回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方法二:人物——关注描写,认识人物

描写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特点,要注重小说描写的类型,如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所以在阅读时也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认识了人物,就能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或人物成长史思考其背后隐含的人生或社会问题。

方法三:环境——寻找环境,思考作用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方法四:主旨——综合考虑,把握主旨意图

小说的主旨往往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所以考生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思考其反映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折射人生的某一问题,这样主旨就弄明了,小说也就读懂了。

命题点和读文技巧模板

(真题文本——2019·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读文技巧]

一、把握小说情节

分析小说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脉络,是阅读小说的突破口。

1.开头部分

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2.中间部分

①大禹的突然到来让大摆筵席、肆意挥霍的水利局官吏们乱作一团。

②大员们的“膝行而前”“面面相觑”和禹的坦荡正直形成鲜明对比。

③面对洪水滔天、哀鸿遍野,学者们的空谈文化、不顾实际和禹的脚踏实地、公而忘私形成讽刺性对比。

④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3.结尾部分

禹力排众议,坚定地执行“导”的治水方法。

[命题着眼]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命题点: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答:选________

二、认识小说人物

鲁迅先生是衷心赞美大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小说通过大量的白描手法将大禹的形象塑造出来,大禹“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粗手粗脚”“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大禹是一个实干家,可以脚踏实地的治水,身先士卒,埋头苦干;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人,而且没有私心;他是一个有“脑子”的人,他能总结出前人的经验教训,想出治水的办法来。

三、分析小说环境

小说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四、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总的来说就是歌颂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的实干家,借助古代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讲述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脊梁,并且告诫中华人民,不应该趋炎附势愚昧无知,应当从这些人物中获取力量,并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命题点:考查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

答: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命题点: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

答:

抢分策略二 抓住“3步骤”,完胜“4选1”客观题

小说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4选1”的形式,改变了以往“5选2”的格局,这对考生来说,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改变。高考命题时,这类题往往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高分瓶颈

思考角度

1.缺乏以题读文意识,对小说的主旨把握不够准确。

2.对“3步骤”解题法落实不到位,区别不出选项的正误。

第1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所谓敏感点是指选项中有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核心词语或短语,命题者往往就此设误。因此,准确标注敏感点并把握其对应错误类型至关重要。

第2步:回归原文找对应。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找对应,筛选信息类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3步:排除错误定答案。根据前面分析的各错项特点,判定选项正误,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小安的新闻(节选)

①小安家出了一点儿事。

②爷爷死了,小安从此成了家里的主人。三间房,两棵树,一房院落和正堂屋里条桌上父母的牌位,还有寂寞、冷清、烧饭、种地、被褥、日月及屋里、院里的清洁和脏污,这些先前都归着爷爷管,可现在,却归着小安了。

③爷爷七十一岁,有着一场感冒,没有扛住天寒间的发烧和咳嗽,头天晚上还在床上说,身上好冷啊,明天保不准水缸会被冻裂的。然而来日里,水缸完整无缺着,只是缸里的水成了冰陀儿,可是爷爷却在床上热暖暖被窝里不言不语了,不动不弹了。

④邻里间帮着小安葬了他爷爷,就把那房屋、院落和冷清,一股脑儿丢给了十五岁的小安去,由他经营收整了。小安在院里石头上木木坐了大半天,起身到屋里把爷爷睡过的被褥拿到院里晒了晒。把爷爷活着舍不得扔掉的纸箱、破凳、三条腿的小桌子、没有把的锈斧头,还有从来没有用过的一柄锯,以及爷爷再也不用了的弯拐杖,一堆儿放在一间屋子里,锁上门,关了窗,再把别的屋子洒了水,扫了地,擦了桌,忽然间,小安发现自家分外亮堂了,悠远宽敞了,日光粗粗壮壮,透明得和玻璃一个模样。还有日光中飞的尘星儿,金银交错,在光亮里飞飞撞撞,碰出一串叮叮当当地响。空气中洒了水的味,像正夏时站在田野的河边闻到的味道一样,是一种尘土洗水的新鲜味。到末了,小安立在堂屋悠远的味道里,望一眼桌上一溜儿论资排辈拉开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去年因为车祸也追着父母站在那队伍中的哥哥的牌位和遗像,小安觉得这屋里好像缺些啥。明确无误地缺着一样东西呢,也便聚下神儿想了几秒钟,便灵醒过来是缺少一台电视机。

⑤应该在对面的界墙下面摆放一台电视机。

⑥现在,村里的电视机多得像村头树上挂的白色塑料袋,不光家家有,有的家里还有三四台,是屋子都摆一台电视机。听说村长家的厕所砌在屋子里,连那厕所的墙上都挂有电视机,人在厕所蹲着时,可以边蹲边看电视呢。

⑦小安决定要买台电视机。先前爷爷掌管这个家,爷爷不让买,让他想看了到邻居家里去。到邻居家里终归不方便。现在小安当家做主了,他首先决定要买台电视机。钱是有,爷爷种地、放羊,还把房前屋后成材的树每年伐掉两棵卖,这就给小安留下几千块。加上村人邻居安葬爷爷时送的吊孝礼,眼下儿,小安掌管着五千多块钱,像掌管着一个银行的金库一样。

⑧小安说“买”,就往街上走去了。

⑨村人们问:“小安,你去哪?”

⑩小安大声答:“上街买台电视机。”

⑪村人们有些惊异了:“你爷爷刚死你就要去买台电视机?”

⑫小安说:“爷爷活着时候就要买,可我怕花钱,没让爷爷买。现在爷爷不在了,我去买台电视机,爷爷在那边看不见,但他能听到电视呢。”

(节选自阎连科《小安的新闻》,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主人公小安对爷爷的去世很淡然,甚至有一点儿终获独立自由的庆幸,这一点从“忽然间,小安发现自家分外亮堂了,悠远宽敞了”一句即可看出。

B.小说的第二段已经交代爷爷过世了,而第三段又不厌其烦地交代了爷爷去世的过程,在行文上虽有些繁琐,但这种重复是为了强调。

C.小说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乡亲们帮小安安葬爷爷,还送来了吊孝礼,这些都体现了小说歌颂温暖的人情和重视礼义的主题。

D.小说的语言,质朴中不乏深意。如:“村里的电视机多得像村头树上挂的白色塑料袋”“连那厕所的墙上都挂有电视机”,这些句子看似平易,实则耐人寻味。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方格内的为敏感点)

回归原文找对应

比对分析

A.小说的主人公小安对爷爷的去世很,甚至有一点儿终获独立自由的,这一点从“忽然间,小安发现自家分外亮堂了,悠远宽敞了”一句即可看出。

(小安)起身到屋里把爷爷睡过的被褥拿到院里晒了晒。把爷爷活着舍不得扔掉的纸箱、破凳、三条腿的小桌子、没有把的锈斧头,还有从来没有用过的一柄锯,以及爷爷再也不用了的弯拐杖,一堆儿放在一间屋子里,锁上门,关了窗,再把别的屋子洒了水,扫了地,擦了桌,忽然间,小安发现自家分外亮堂了,悠远宽敞了……

小安的淡然也只是表面的,小安作为一个15岁的少年“发现自家分外亮堂了,悠远宽敞了”,也许有一点儿对爷爷去世没人约束自己的庆幸,但主要应理解为屋子收拾干净整洁了,与爷爷生前相伴的旧的、衰败的生活氛围随之消失,这令小安心境暂获明朗。

B.小说的第二段已经交代爷爷过世了,而第三段又不厌其烦地交代了爷爷去世的过程,在行文上虽有些繁琐,但这种重复是为了。

①爷爷死了,小安从此成了家里的主人……

②爷爷七十一岁,有着一场感冒,没有扛住天寒间的发烧和咳嗽……不动不弹了。

第三段重复不单纯是为了强调:第二段简,第三段繁;第二段是结果,第三段是原因,第三段呼应第一、二段,又引出下文。

C.小说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乡亲们帮小安安葬爷爷,还送来了吊孝礼,这些都体现了小说歌颂

对应全文

小说的主题表述错误。亲人离世的事只是“一点事”,暗示了这类事的普遍、常见,因之人们忽视了它的可悲。而我国广大农村,像小安这样的“独居”儿童应该还有很多。作者怀着悲悯的情怀,提醒我们,多一点爱心去关爱小安这样的孩子。

D.小说的语言,质朴中不乏。如:“村里的电视机多得像村头树上挂的白色塑料袋”“连那厕所的墙上都挂有电视机”,这些句子看似平易,实则。

现在,村里的电视机多得像村头树上挂的白色塑料袋,不光家家有,有的家里还有三四台,是屋子都摆一台电视机。听说村长家的厕所砌在屋子里,连那厕所的墙上都挂有电视机……

符合原文

答案: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笑在瞬间

北 溟

我曾一直以为自己是个不怕孤独而且还乐于享受孤独的人。孤独时,自己的心就像大海、像草原,任思想、任想象、任各种各样的情感游弋、驰骋。我不喜欢交际也害怕交际,宁愿封闭自己,固守属于自己的一方孤独。但是,那次在南行列车上,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自我——一个希望走出孤独的自我。

大年三十,我乘上了南去的列车,换了票,找到铺位,草草地安顿一下,就躺下了。

一觉醒来,我略略扫视一下车厢中我住的这个单元,连我在内只有两位旅客。那一位卧在我对面的铺位上,用毛毯蒙着头,委屈地蜷缩着。

夜色渐渐浓了,车厢里的灯显得更亮。这时传来那位蒙头旅客吃“年夜饭”的声音,我很好奇这位蒙头旅客是什么模样,恰巧他慢慢翻过身来。

令我惊讶的是对方竟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孩子,一身学生装束,显得清新淡雅。这时,她也在注视着我,目光有些犹豫,有些羞怯,在对视的一瞬间,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尤其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我在心里已经这样做了,但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用完餐,我找出一本书漫不经心地翻着,心里却在猜测着这位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出远门的意图。她显然不像我,一看便知是单位里的“出差模子”,行装简便,一上车倒头便睡。她是探亲?旅游?还是赌气离家出走?我不安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她眼睛怔怔地盯着漆黑的窗外,神情像她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但我似乎看出了她内心的一片孤独。

书上的话我一句也没有读进去,恻隐之心鼓励着我去接近她,和她交谈。可是她羁留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全无理会我的意思。我突然发现,我想接近她,和她交谈的动机中,蛰伏着强烈的想排遣自己的孤独的潜意识。

我决定鼓起勇气给那个女孩一个微笑。但是,那个女孩子已经躺下了,仍用毛毯蒙着头,仍蜷缩着。明天吧,我发誓明天不仅要对她微笑,还要问候一声“新年好!”子夜时分,远远传来阵阵辞旧迎新的爆竹声。我心头一热,这些爆竹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希望啊。正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希望的支撑,人们才能在孤独中活着。

阳光透过车窗斜射过来。那个女孩已经起来了,正侧脸看着窗外。列车出隧道,阳光正好照在那个女孩子的脸上,松软的头发面部的茸毛勾勒出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静静地欣赏着,觉得像一幅画。女孩子似乎觉察到了,突然回过头来。这本是我向她致意的最好时机,可我却因猝不及防而掉转了目光。

午后,我悄悄地在纸上写了“新年好”3个大字想置于她能看到的地方,但最后还是将它夹进书里。整个下午我都在自责,感到孤独难以忍受,却没有力量自拔;渴望坦诚,又缺乏付出坦诚的勇气,这正是我的悲剧性所在。

当列车缓缓驶进终点站时,夜色已笼罩。她几经努力终于将箱子拉了出来,微微喘息着转过身来,并惊讶地发现我竟一直站在她身后。我想,我一定是对她微笑了,而且没有强迫的成分,笑得很自然,她立即回报了一个羞怯而感激的微笑。

下车后,我为她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帮她把行李安置好,她默默看着,有些茫然。等她坐进车里,我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书,抽出那张纸条递给她。她展开一看,有些激动,也从包里拿出一张叠得方方的纸条递给我,原来也是“新年好”。

车启动了,我们彼此微笑着挥挥手。这时,她的眼里已噙满泪水。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与女孩有了正面交流的机会,“我”觉得应该对她微笑一下,可是,因为顾虑和习惯,“我”错过了这个机会。

B.第二次有了交流机会,“我”却猝不及防地掉转了目光,写出了“我”明明想和“她”交流,却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矛盾情态。

C.小说讲述了一个车厢偶遇的故事,在特殊的时间、封闭的空间,细腻而真实地描写了两个陌生的旅人的心灵交会,情节波澜起伏。

D.小说结尾“我”用最后的努力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两张写着“新年好”的纸条,使这场偶遇平添了温暖和美丽。

(2021·新高考Ⅰ卷,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

答: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抢分策略三 落实“5角度”,突破情节作用题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分瓶颈

思考角度

1.找不准答题角度,将要点与非要点鱼目混珠地罗列在一起,造成废话较多,真正得分的要点缺乏。


2.要点意识不强,分条意识薄弱,会答但答不全,造成要点遗漏。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在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见的答题术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21○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很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从内容上看


对读者

的作用

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对人物

的刻画

“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的性格特点。

从结构上看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1.(对应概括情节题)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

2.(对应情节作用题)小说最后安排了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这样的安排有何作用?

答:

(2021·全国乙卷,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琼卖马

谈 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答:

抢分策略四 解答形象类题目的两个常考热点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的热点。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鉴赏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颈

思考角度

1.对小说中的人物的主次不分,把握不准主旨。


2.作答时罗列术语,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以偏概全,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遗漏要点,分析概括不全面、不到位;不分条目,眉毛胡子一把抓。


3.对人物形象(物象)常见的作用知之甚少;找不到切入点;要点概括不全面。

[人物形象概括题]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情节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有时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5.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对小说要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次要人物作用题]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能揭示小说的主题,又能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题干中的“王有福”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简要分析”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人物形象整体概括分析”题。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考虑

规范思路)

找对应(比对原文信息)

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教养等方面入手

原文中有几处暗示王有福身份的词语如“老头”“王得贵的爹”,表明是一位老人,一位父亲,因为是概括“性格特点”,不是“人物形象”,此点不用答。

从刻画人物

的手法入手

通过王有福的动作“鞠躬”,说话时的谦和,可以概括出人物性格谦卑。

从分析情

节入手

撞碎了玻璃后赶紧溜掉以及“我”问起不敢承认等情节可以归纳出人物的胆小怕事,同时还有点耍小聪明的性格;从“我”让其去索赔,他不敢去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老人还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还是善良的,但最终不去,可以看出他的固执。

从分析环

境入手

文中有几处自然环境的交代,如去“电杆”下拿钱,可以看出王有福家庭的困难,通过“我”之口“看病”,这几处环境的交代是揭示王有福性格形成的原因,看不出王有福的性格特点,不用考虑。

从人物间的

关系入手

通过“我”与王有福之间的关系,“我”是晚辈,他却鞠躬,其谦卑的性格可见一斑。没有其他人对王有福的评论,就不必涉及。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通过题干中“我”“作用”字眼可知,本题是考查“人物形象作用类”题,阅读文本就可以知道“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所以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考虑

规范思路)

找对应(比对原文信息)

对情节的作用

“我”给人送钱,串起了后面的各个事件,各个事件也是通过“我”的口叙述出来的,所以“我”起到了牵线搭桥的叙事功用;同时,“我”送钱见到了受伤的王有福,后来又约王有福吃饭,建议索赔等,“我”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事件的推动者,所以“我”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对主要物

的作用

“我”与主人公王有福的交集在于对待玻璃事件上,以“我”敢于直言、敢于替别人维护权益来衬托王有福谦和、胆小怕事、固执等性格特点,所以“我”使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更加鲜明。

对主题的作用

“我”听到了王有福被玻璃所伤的过程,听到了照相馆玻璃碎后经理的大骂,两个玻璃事件的背后,是“我”与王有福不同的责任观念、不同的法制观念等,这正是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并通过“我”的见闻表现出来。所以“我”也是折射主题的一面镜子。(这一方面过于深刻,考生理解不到,可答可不答。)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额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孤 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C.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2.(对应人物形象概括题)“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

3.(对应次要人物作用题)“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抢分策略五 “4考虑”巧解环境类题目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重。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颈

思考角度

1.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混为一谈,找不出两者的区别。


2.对环境作用题的“4考虑”缺乏必要的了解,思路不清,要点不准。

1.从环境方面考虑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从人物方面考虑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从情节方面考虑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


4.从主题方面考虑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抓角度(考虑

规范思路)

找对应(比对原文信息)

从环境方面看

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绿篱、小径、树林、蜜蜂,烘托了花园的美丽、幽静、和平。

从人物方面看

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

从情节方面看

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

从主题方面看

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何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

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①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②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的似的。③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④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选自萧红《小城三月》)

小说结尾着力描写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高原的茶花

那一年小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贺嫂带着小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

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

“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

“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

“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她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泪悄然而下。

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三人一起过。

小茶花的小嘴干干的,上下嘴唇起了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贺嫂又慌又急又没主意,才想起了竟没给孩子带水和药。

司机停下车,把自己水壶里仅有的一点水滴进了小茶花的嘴里。

贺嫂以为头痛脑热是累的是乏的,扛一扛就会过去,在老家都这样,谁知道,唉!

司机加大油门赶路,车向不冻泉兵站飞驰。

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车,终于到达了不冻泉兵站,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发生在路上。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仍然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此时的老贺正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对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劝贺嫂进站歇歇。她倒也不固执,下了车就往站里去。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除夕之夜,仿佛被推到了一个寂冷、死亡的角落,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没有灯光。警卫班班长对贺嫂说:“嫂子,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接过小茶花。

看到班长这么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成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几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战士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昆仑山跟着士兵一起恸哭。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唱着《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一遍又一遍……

昆仑山的落雪依然无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段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时令特点,突出了高原环境的美丽而残酷,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B.开始时,司机很不情愿捎带贺嫂和小茶花上山,但后来同意了,是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

C.司机富有高原生活经验,从小茶花喊“爸爸”的声音以及昏昏沉沉的状态得知小茶花有高原反应,而贺嫂却缺少这样的生活经验。

D.故事的结局是不冻泉兵站的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这支歌,它表达了战士们的情怀,升华了故事的意义。

2.(对应环境作用题)小说画线句三次描写下雪的情景,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标题“高原的茶花”有什么寓意?以它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抢分策略六 “1法2义5作用”突破标题类题目

标题或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常用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类型:一是理解标题意蕴,二是赏析标题作用。无论是哪一种,答题时均需注意答题角度,“1法2义5作用”可以帮你解决此问题。

汈汈汈汈汈

高分瓶颈

思考角度

1.思维单一,答案要点不全;探究不够深入,答案浮于表面。


2.缺乏文本意识,答案严重脱离文本内容,只是泛泛而谈。

“1法”就是思考标题是否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反讽、反问等手法。

“2义”就是理解标题的含义,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理解标题的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5作用”就是思考标题在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环境角度: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等,是否创设故事背景,是否渲染环境氛围。


②情节角度:标题是否设置悬念;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衔接照应。


③形象角度:标题是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


④主题角度:标题是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读者角度:标题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叶志平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济仁堂”。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差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龙眠茶馆”喝茶聊天。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济仁堂”走去。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陶先生从白布片儿里传来低沉的声音:“这是口罩,快戴上!”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陶医生,你这,咳咳,啥意思?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吗?我,我,咳咳,不看了!”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紫来桥边上的中医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闻到了臭味。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偶尔有人经过,就“咣啷”一声丢下个铜子儿。对面“余记包子”铺的老板,是个好心人,每天早上都送来两个热气腾腾的大肉包子。这天,老头突然“轰”地一声,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力掐下去。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突然,陶先生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牙的嘴,送了一口气。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看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里瞄了一眼,对“龙眠茶馆”的吴掌柜道:“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吴掌柜一拍脑袋,“哎!”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桐城小花”,喂老人喝下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桐城小花”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陶先生打开门,淡淡一笑:“吴掌柜,稀客啊!”吴掌柜一摸脑袋,不好意思道:“陶先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

陶先生顺手接过茶叶:“吴掌柜请坐,有话请讲。”吴掌柜又一笑:“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今天的事?”“对,对……”

陶先生打开雕花木窗,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其实,有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肺结核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如果不戴口罩,极有可能传染他人。”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

(有删改)

小说标题“癖”有何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小说写了一个被人认为有“洁癖”的、医术高明而又有仁爱之人的陶先生抢救又脏又臭的老乞丐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医者仁心”。这里的“癖”其实应是一语双关。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癖”是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嗜好、癖好。陶医生的“癖”应不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情节角度

从小说中来看,生活在紫来桥边的那些乡民认为陶医生的种种行为是一种洁癖。

形象角度

就陶医生自我而言,他的这种“癖”恰恰是讲究卫生的保护意识。

主题角度

小说中陶医生救治乞丐的情节,反映了他的医术高明,突出了这篇小说医者仁心的主题,营造人心良善的社会氛围。

第四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谎言里的救赎

于小鱼

①十二岁那年的感恩节,我在洛克大街徘徊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从孤儿院里跑出来好多天了,因为我觉得睡在那间霉气刺鼻爬满老鼠的破房间里和睡在大街上根本没什么两样。街边的熟食店里飘出火鸡的香味,我的胃开始抑制不住地咕咕作响。鬼使神差地,我走进了一间黑着灯的屋子。我在那间凌乱的厨房里翻了半天,只找到了半瓶水和一块干瘪的奶酪。

②我扫兴地叼着那只奶酪往外走,却并没有注意到门口突然多出了一个人,他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手扶着那扇半开的门,满脸惊愕地看着我。当时屋子里安静极了,只有我的肚子还在咕咕叫个不停。

③当时我觉得自己肯定是完了,因为我能听到外面不断地有人经过,只要他回头喊上一嗓子,我准会立马就被人给抓起来。

④“……哦,瞧我这记性,今天是感恩节,对吧?”门口的老人最先打破了沉默,而且,他的问题让我感到意外。

⑤“……是的,先生。”我的声音颤抖得厉害。

⑥“那一定是我的小孙子罗杰让你过来的吧,因为只有他有这里的钥匙。”老人朝我微微一笑。

⑦“……是的……是罗杰……”我随声附和着,心跳也渐渐慢了下来。

⑧“你看,我的腿脚不是很灵便,每年都要找人去给他送礼物,一个火鸡腿,一瓶可乐,还有一杯热巧克力,楼下街角那间小店里都有的,告诉他不用给我打电话了,我的耳朵越来越不好用……”老人一边说一边递给了我一张十美元的钞票。

⑨老人告诉我他叫汤姆森,还让我给罗杰带封信,信上的地址是鲍勃街43号。我的确买了汤姆森让我帮忙买的东西,但万万不敢把那些东西送到那个我根本不认识的罗杰那里,所以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大快朵颐。

⑩两天后,我回到了那家住了十二年的孤儿院,而且,不久我就再一次主动地敲响了汤姆森的家门,告诉他罗杰收到礼物高兴极了。

⑪汤姆森沉默了一会,然后从床底下翻出一台老古董似的手摇缝纫机。汤姆森告诉我,他年轻时是一个裁缝,一对年轻人来找他定做一套婚纱,他们给汤姆森留下了一个小盒子,要他把里面的饰品全部镶嵌在婚纱上。汤姆森看到那些珠宝价值连城,他知道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赚那么多。于是汤姆森关掉了那家裁缝店,带着那盒珠宝藏了起来。不过很快警察就找到了他,并开始对他进行调查。汤姆森追悔莫及,自己一时的贪念,将要毁掉他一世的名誉和前程,于是他便想寻短见跳楼自杀,虽然事后被抢救了过来,可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左腿。

⑫法院开庭的时候,那对年轻人却说,那个盒子里的珠宝没有一个是真的,那只不过是一堆装点布料的赝品而已,他们相信,汤姆森是个好裁缝。于是,汤姆森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⑬后来,汤姆森一直想把那个盒子还给那对年轻人,因为他知道,那的确是一盒货真价实的珠宝,他们之所以那么说,完全是不想毁掉汤姆森的人生而已,可汤姆森却再也没能找到他们。

⑭这个故事汤姆森并没有和别人讲过,他说很高兴我能再次回来。而我想在那一刻,我们心里的某些感受完全是一样的,我这次之所以能够鼓足勇气并满怀感激地来到汤姆森家里,是因为事后我发现,鲍勃街43号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货栈,而那里,也没有住着那个叫罗杰的孙子。

⑮后来,汤姆森的家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他教我怎样使用那台古董缝纫机。起初,我只会用那台机子来缝补我们孤儿院那些破烂不堪的被子,后来我便能用院长提供的布料做出非常漂亮的床罩,十五岁那年,我竟然能够为孤儿院的伙伴们缝制出漂亮的衣服了。再后来,我成了名职业服装设计师,并且开了自己的公司。

⑯老汤姆森很遗憾最终也没能找到那盒珠宝的主人,他临终前拍卖了那盒珠宝,并用那笔钱翻新了孤儿院。他和我开玩笑说,也许孤儿院里那些害怕潮湿和老鼠的孩子们再也不会从里面跑出来了。

⑰而我也没有告诉汤姆森,拍下那盒珠宝的人就是我。我会继续为他寻找那个盒子的主人,因为我想告诉他们,除了那些珠宝,那些谎言背后的救赎,同样价值连城。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

小说标题“谎言里的救赎”有何含义和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白色鸟

何立伟

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那片河滩就不会这么苍凉这么空旷。唯嘶嘶的蝉鸣充实那天空,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况还是正午,云和风,统不知踅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然而长长河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还格格格格盈满清脆如葡萄的笑声。

却是两个少年!一个白皙,一个黝黑。疯疯癫癫走拢来。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插有一把树丫做的弹弓。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夏天的太阳,连他脚趾缝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同时脑壳上还长了一包疖子,红肿如柿子的疖子。

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

“哎呀,累。晒死人哪!”

“就歇歇憩吧。城里人没得用。”

在高高的河堤旁,少年坐下来歇憩。鼻翼一扇一扇。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就把两只竹篮懒懒扔在了足旁。紫色的马齿苋,各各有了大半篮。这马齿苋,乡下人拿来摊在门板上晾晒干了,就炒通红通红的辣椒,嫩得很,爽口得很。城里人大约是难得一尝的。故而那白皙的少年,也就极欢喜外婆炒得喷喷香香的马齿苋干菜,咽绿豆稀饭。外婆呢自然淡淡一笑:“这伢崽!”

“扯霸王草?”黝黑的少年提议道。

“要得,要得!”

“输了打手板心?”

“打手板心就打手板心。”

便一来一去扯霸王草。输赢并不要紧的,所要的是快活。蝉声嘶嘶嘶嘶叫得紧。太阳好大。

黝黑的少年于是说:“划水好啵?划到对岸去。”

“好的。”眯了眼睛望对面绿色的岸,和远远淡青的山。“好的,好的。”

“比赛?”

“比赛。”

“输了是狗变的?”

“狗变的就狗变的。”

黝黑的少年便笑了。缺了门牙的笑很羞涩很动人。

因此扑通地一齐扎到河里头去。河水清凉又温柔。轻轻托起一黑一白赤条条两个少年;轻轻忽开忽谢着一朵一朵漂亮水花。那城里来的少年,几乎呛水了。因为他想要笑,因为他看到他的朋友,游泳的姿势应当叫作“狗爬式”,几多滑稽。又还从那缺了牙的口里,噗噗地朝他喷水。远处一页白帆,正慢慢慢慢吻过来。

刚刚还要讲几句话,朋友忽然竖起食指止住了,耳语道:“莫做声。快看。”

“什么?”

“那边。”

“——咦呀!”

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

白皙的少年想:哎呀,要是把弹弓带过河来,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西斯主义。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的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声地喘了。

四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摩擦着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一体,简直如同一幅画图了。

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

空气在燃烧。无声无息,无边无际。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

“做什么敲锣?”

“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

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选自《何立伟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淡化到了极点,通篇只写两个孩子的片言只语、玩什么游戏,而且就连玩游戏也没玩完整,时断时续。

B.小说中的两个少年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从少年脑壳上红肿如柿子的疖子和“开斗争会”的锣声传达出来的。

C.小说运用了一些打破常态的、现代诗一般的语言,试图通过这诗一般的意境来表现宁静、平和、牧歌般的田野之美,借此来比照残酷的现实。

D.作者善用短句,长短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的节奏和韵味。另外小说丰富的比喻、排比、通感、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更平添许多诗意。

2.作家何立伟曾坦言:“我喜欢古典诗词,尤爱许多的唐人绝句。我以为短篇小说很值得借鉴它那瞬间的刺激而博取广阔的意境且余响不绝的表现方式。”这种诗化语言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从炼字、炼句两方面进行品味。

答:

3.(对应标题类题目)小说为什么要以“白色鸟”做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六种抢分策略

专题二 小说阅读 抢分策略一 落实“4方法”,突破读文瓶颈

命题点和读文技巧模板

1.D “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

2.解析: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何具体塑造”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其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等。然后找到文中最能体现“禹”及其随员的形象特点的句子,确定具体艺术手法,并考虑众大员的描写对禹及其随员形象塑造的作用。作答时,先答出描写手法,再结合情节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①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②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③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3.解析:题干已明确了答题角度,要求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从“故事”角度要考虑本文大禹治水的情节是否有历史依据。从“新编”的角度,要考虑小说情节哪些是虚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

答案: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抢分策略二 抓住“3步骤”,完胜“4选1”客观题

典例示范

D

对点小练

C 本项中,“情节波澜起伏”的说法有误。小说展示了“我”的心理变化,但情节比较单一。

跟踪检测

1.B A项,“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王木匠能够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说明了他的手艺好,此处举这个例子是说王木匠的手艺不仅仅止步于他的本行,讲故事也很有趣,直接引出下文,他在故事中摆石门阵,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并没有为下文故事情节发展提供什么暗示,因此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根据原文,“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可知王木匠是在猜测鬼子的心理活动。而至于是否真的有这些鬼子,文章并没有明确说明。D项,“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可知王木匠此处不是因为自己追求完美而无法做成衣橱,而是因为这个动乱的时代让他没有办法在家中放置这样的衣橱。

2.D 错在“复杂”,应为“紧凑”,吸引人;主题更加“聚焦”,而非“多元”。

3.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4.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抢分策略三 落实“5角度”,突破情节作用题

典例示范

 答案: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对点小练

1.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对小说情节进行层次划分,注意把握不同阶段女人的不同心理。在具体分析时,应重点把握女人的语言、动作等,挖掘出文中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而理解女人丰富细腻的心理。

答案: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会什么都有;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文中的女人时刻都在思念自己的男人,她相信他,希望他没有死,所以,“一个男人从女人面前走过的情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答时,可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①这样的情节安排更能突出女人对丈夫的深爱和思念,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使故事情节出现波澜,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③引出有关女人的心理的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对爱的忠贞和坚守。

跟踪检测

1.C C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错误。小说当中人物对话由于年代的原因与当今稍有不同 ,但仍然使用的是日常口语,通俗易懂,并没有所谓的“舞台味道”。

2.解析: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王超杰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的原因,答题时可从人物的身份、经历、目前处境等方面来回答。《秦琼卖马》中的秦琼处于困境中时,忍痛欲卖黄骠马,这与小说中的王超杰卖掉自己喜爱的瓷器有着相似之处。此时唱此段,表达了王超杰的落魄之感,也隐含了王超杰希望打动杨成岳,让他出手买下瓷盘的心理。迫于生计的压力,内心难免失落,故唱得底气不足。而之所以唱得壮气不足,也是因为自己当时的艰难处境。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①借唱《秦琼卖马》,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②把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③唱得壮气不足,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艰难的处境和苦闷的感受。

3.解析: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在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答题时需要梳理情节,根据情节的发展,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比如,一开始,他看出了王超杰将其视为珍宝的瓷盘为赝品,但他婉拒的同时并没有说出实情,表现出他对落魄英雄的尊重。他安排王超杰吃住,这又显示出他的犹豫不决。名琴师张小武的出现是故事的转折点,他做东请这二人吃酒,三人谈论京剧,逐渐熟悉起来,在王超杰唱完《秦琼卖马》后,杨成岳做了一回“单雄信”,买下瓷器。在王超杰离去后,杨成岳摔碎瓷盘,讲述买下瓷器的缘由。他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帮助朋友的欣慰,也有对世事苍凉的感慨。

答案:①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但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②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③最后是决意相助:出于对英雄落魄的同情,对世事苍凉的感慨,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抢分策略四 解答形象类题目的两个常考热点

典例示范

1.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分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2.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对点小练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先要结合情节用简明的词语加以概括,如“洒脱”“技艺高超”“惜才爱才”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答案:①洒脱,不拘小节。不同于其他客人的俊朗雅致,孤独丈身穿褐衣,佝偻席地,似一乞丐,昏昏欲睡。②技艺高超。他能听出李一笛笛声中的不足,并最终以一曲《凉州词》征服了所有听众。③惜才,教导有方。他在李一笛最自得的时刻展现才艺,送给他玉笛、曲谱,并刻“艺无止境”四字,点醒教育了李一笛。

跟踪检测

1.B A项,“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过度解读;C项,“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欠妥,D项,“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不妥。

2.解析:这篇小说中的福马是作者着力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他面对困窘的生活没有丧失勇气,忠于职守,还放走了可怜的偷树人。从这些情节可以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答案:①福马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是一个坚强的人。②福马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是一个心存良善的人。③福马警觉机敏,责任心强,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3.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线索、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答案: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见证人,小说通过“我”串联起了相关情节,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推进情节。“我”对偷树人持同情态度,愿意替偷树人赔偿损失,劝说福马放走偷树人、不要折腾偷树人等,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③刻画人物。小说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福马和偷树人的外貌神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抢分策略五 “4考虑”巧解环境类题目

典例示范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对点小练

 解析:从小说中①处来看,这里写坟头的凄凉与城里春天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出翠姨死后的悲凉。从小说中②③两处看,渲染春天的美好,写出对美好生命易逝的悲叹。从小说中④处看,写姑娘们换装的情况,主要用来感慨物是人非。

答案: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的更迭,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以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

跟踪检测

1.B “因为看到她俩在雪地里冻得可怜和上山心情十分急迫”说法错误,司机知道了贺嫂是边防军人家属才带她们上山的。

2.解析:解答此题,可先回忆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联系小说内容分析画线句的环境描写与事的关系或与人的关系。第①处,“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这是环境与事的关系,突出行车环境的恶劣。第②处,前面描写“贺嫂紧紧地搂着小茶花”,而小茶花这时已病重,可见描写下雪是为了衬托情势的危急和人物的心情。第③处,描写下雪既与事——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十五的月亮》有关,又与人——战士们及其家属的崇高情怀有关。

答案:①第一次描写下雪,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当时汽车正在盘山道上行驶,大雪给汽车行驶增加了困难。②第二次描写下雪,衬托出情势的危急和贺嫂心情的焦虑。当时贺嫂紧紧地搂着病重的小茶花,以雪的无声衬托贺嫂内心的焦急。③第三次描写下雪,渲染了静穆和冷寂的气氛,衬托出边防战士和家属为祖国安全默默奉献、做出牺牲的情怀。

3.解析:标题中的“茶花”首先指四岁的小茶花,再联系战士们唱的《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可明白它还象征为了支持军人保卫祖国边疆的军人家属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这样标题就暗示了小说主旨。另外,茶花不能生长于高原,这样“高原”与“茶花”构成了矛盾冲突,能够吸引读者阅读。茶花既然指“小茶花”,她生命的凋谢自然能唤起每个读者的痛惜之情。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寓意:一是指四岁的小茶花,二是指军人家属为了支持军人而做出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如美丽的茶花。

好处:①构成矛盾冲突,吸引读者阅读;②“茶花”的美丽形象,唤起人们对小茶花生命凋谢在恶劣的高原上的无限痛惜之情;③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军人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就如茶花一样美丽。

抢分策略六  “1法2义5作用”突破标题类题目

典例示范

①“癖”指陶医生的行为在生活于紫来桥边那些乡民的眼中,是洁癖;②其实,这是一名医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传染的自我保护意识;③“癖”还指“救人癖”,即陶医生不顾乞丐的脏臭进行人工呼吸的治病救人之心。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对点小练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探究能力。分析含义要紧扣小说的主旨,对作用的探究则要联系情节、人物、主旨等。

答案:含义:通过善意的谎言救赎他人和自我。既指年轻人和汤姆森宽恕犯错的人,使之迷途知返,又指汤姆森和“我”用善意的谎言实现自我救赎。

作用:①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年轻人用善意的谎言救赎汤姆森,汤姆森用善意的谎言救赎“我”也救赎自己,“我”没有告诉老人真相,也是用善意的谎言实现自我救赎。②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谎言有时不是对别人的欺骗,反而是对犯错的人的救赎。③“谎言”与“救赎”对照,引发人们思考为什么谎言能够实现救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跟踪检测

1.C A项是对小说结构技巧的分析,错在“没有具体而完整的故事情节”,全文以“发现白色鸟——偷袭白色鸟——惊走白色鸟”为线索串起故事;B项“少年脑壳上红肿如柿子的疖子”不能体现出特定的时代特征;D项小说没有使用排比修辞。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语言进行个性化品读的能力。诗化语言,借鉴诗的技巧,从炼字、炼句两方面品味,答题时从题干中找思维方向,从文本语言找采分点。

答案:何立伟小说的语言借鉴、采用了一些诗的技巧手法,产生了诗意的审美效应。“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野花灿烂如歌,以声绘形,在美的画面之上漾起音乐的旋律。作者又如神笔马良,一改平常语序,以“灿烂”收句,在“或红或黄”的音调节奏之间,仿佛可以见到色泽不同、地势有别的各色野花或高或低、参差错落于河堤之上的诱人画面,使本来平淡的景象充满了如诗如画的神韵。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从标题与人物、情节、主题三者的关系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分点作答。

答案:“白色鸟”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的体现。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也象征了宁静、和平与自由,小说中白色鸟这一形象已不仅是自然界中美好的物象,更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社会与人生的象征。描写白色鸟戏水的美丽画面,暗示着作者对安详、自由、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借白色鸟在传达着自己的理想。

【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六种抢分策略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