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家里有很多绘本,娃却总是反复要求我给他读同一个绘本,我是该照办(反复讲得老母亲口干舌燥好心累),还是可以适当引导尝试其他绘本?
我们家千寻小时候,也是有好长时间每天晚上都反复要求我给她讲同一本绘本,哪一页哪个片段忘了讲,她还能提醒你。
当时我就纳闷了:“诶,你都这么熟了,还让我讲啥?一遍遍听不腻么?”
老母亲也是被折磨得口干舌燥很心累啊。
不过后来我知道了,重复阅读是孩子的天性,基本上每个小孩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熟悉事物的偏爱。
对孩子来说,重复能带来熟悉的感觉,重复一个熟悉的故事,孩子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有种“事情还是原来的样子”的感觉,这将使他放心,有安全感。
既然如此,还有啥好说,咱们做父母的就“反复讲”呗。
嗯,没错,“反复讲”的确能够满足孩子在熟悉感上的诉求,但如果只是照书一遍遍讲,就忽略了重复在塑造孩子学习能力上的价值。
—01—
面对孩子的重复诉求,“反复讲”不是最优解
对孩子来说,重复不仅仅能满足安全感诉求,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成人学习,可以基于过往的经验。
幼儿学习不同,什么东西对Ta们来说都是崭新的,神经连接才刚刚开始形成。重复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帮助Ta们通过反复刺激来发展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SussexUniversity)进行过一项关于“重复阅读”的研究。
对三岁孩子做对比分析,一些孩子读几次相同的故事,另一些孩子读不同的故事,结果发现,获得更多词汇的孩子是那些反复听相同故事的孩子。
同时研究还发现,重复并不一定意味着一遍又一遍完成相同的事,如果孩子能在重复阅读中吸收新的信息,有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理解,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发展水平!
而且,“重复-发现-重复-再发现”的正向循环,会使得孩子对“重复学习”的认同度提升,当认同发展为习惯,最显性的好处就是:
孩子成了爱琢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优质学习者!
—02—
除了“反复讲”,家长还可以做什么
所以,基于学习能力塑造和重复模式内化的需求,当孩子要求读同一本绘本时,家长最好的回应并不是照书一遍遍讲,而是帮助孩子在重复中掌握新的技能、发现新的信息、获得新的理解!
这时候,有爸妈可能会问了:如果不是反复讲,还可以做什么呢?
千妈觉得,对应“新的技能、新的信息、新的理解”,至少有三点是我们可以去做的:
1.给孩子重复讲过绘本的爸妈应该都有经验,重复阅读时,孩子对故事内容已经很熟悉了,哪怕你遗漏一个小小片段,也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顺势而为,故意遗漏些情节,请孩子来做补充呢?
我在给孩子重复讲《好饿的毛毛虫》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越讲内容越少,会故意遗漏很多情节:
月光下,一个小小的卵,然后呢?
“
哦,躺在树叶上啊……卵壳里钻出一条又瘦又饿的毛毛虫,它要做什么啊?哦,它很饿,它要找吃的。
“
星期三,它吃了……妈妈,不对,星期一和星期二还没说呢!对喔,还有星期一和星期二,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呀……”
到最后我几乎不说内容,只负责讲连接词。
这时候,你发现了吗,讲故事的主角变成了谁?
孩子。
孩子自己复述出了这个故事。
这个重复中逐步掌握的技能,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当他真的可以顺畅地把一个故事完整讲给别人听。
2.细节提醒,带孩子领略发现的惊喜!
除了引导复述,我们还可以在重复时提示孩子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小细节。
比如,日本绘本作家野花遥有一套很出名的专注力游戏书,其中一本叫《109只动物的马拉松大赛》,千寻反复读过很多遍。
“千寻你看,为什么比赛结束后,羊驼问'我是什么第一名?’,小鸟会回答它'你是善良第一名!’呢?”
她一下子觉得很有意思,对啊,为什么偏偏是善良第一名,不是可爱第一名或者搞怪第一名呢?
然后,我们翻到书前面去找“证据”,发现一个小细节。
原来,在大家都忙着穿越山谷时,羊驼有救一只小绵羊哦,怪不得它是善良第一名!
找到“证据”时,千寻高兴得都快从沙发上蹦起来了。
像这样的匠心细节,每个绘本中都藏着很多,只要爸妈们留意,就一定能发现。
再举个例子——
在经典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里,白猫刚开始是有胡须的,后来就没了胡须。
这种“错误”在绘本界被称为“著名的错误”,会特意留在书里,留给孩子去发现。
因为绘本大师们都知道,这些第一遍通读时未曾发现的小秘密,将带给孩子很多惊喜!
惊喜之余,孩子得到的心理暗示是:
“每次重复都能发现有趣的新东西,重复真的很有意义!”
3.头脑风暴,与孩子共享思考的乐趣!
最后,我们可以在重复时,提些促使孩子思考的问题。
记得千寻小时候,陪她重读李欧.李奥尼的《世界上最大的房子》,我问:“故事里的小蜗牛,刚开始特别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为什么后来又不想了呢?”
我以为她会答:“因为小蜗牛听了爸爸讲的故事,故事里那只拥有世界上最大房子的蜗牛过得并不开心。”
这个答案最简单,也最贴近故事内容。
没想到,她琢磨了一会,说:“因为小蜗牛发现,拥有太多不见得是好事,轻轻松松上路,发现更多新鲜的东西更快乐!”
对一个刚满四岁的小朋友来说,在读几遍故事后,能流畅表述出有点深度的观点,还是蛮不容易的。
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很多时候,Ta们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大人想象中的幼稚。
如果,你试着在重复阅读时多提问,就能“邂逅”和我一样的感受。
相比简单的“反复讲”,以上三点,能更大程度提升孩子对“重复”的认同度,随着认同度的提升,逐渐养成“重复”的习惯。
这种在“重复”中学习、发现并思考的习惯,对孩子一生都很有益。
试想,不论阅读还是学科学习,还是进入社会后的行事风格,浅尝则止的人往往是很难取得成绩的,只有那些乐于重复,在重复中不断探索、琢磨的人,才能走得更坚实更远!
(来源:洪兰谈育儿脑心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