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心理学科】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做错了什么?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心理学科】


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做错了什么?

我们经常能碰到吐槽孩子学习问题的家长:
  “太伤脑筋了,我儿子一看到手机就两眼放光,一上课就神游开小差。”   “我们家那个简直是个磨蹭大王。一小时写四个字,我每天全程陪在他边上写作业。”   “为了让女儿成绩提高,全家绞尽脑汁、伤神费钱,可是一点进步都没有,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  
似乎家长普遍有这样的烦恼:孩子不爱学习,要催,要盯,要着急上火,甚至辅导个作业都能气吐血。  
可是,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  
有些孩子似乎是天生的学霸,家长很少参与和督促孩子的学习,但他们自己有很强的自律性,总想着力争上游。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有的孩子操碎了心也没办法学习进步,有的孩子不用督促就能爱上学习。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  
这也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那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能逼他们爱上吗?
01.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怎么了?
  当我们走近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很多相似之处的。  
首先,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往往不太好。  
有一次,我看到邻居家孩子脸上有道血印子。  
问其来源才知道原来是母亲在辅导孩子作业时被气得不轻,一时没控制住洪荒之力,气急败坏地抓在了孩子脸上。
而因为孩子的功课大发狮吼功、甚至动手的父母也并不少见。  
如果辅导孩子要辅导到鸡飞狗跳、一地鸡毛,这往往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了,而很可能是一贯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问题,在学习问题上呈现了出来。  
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中,家长很可能是焦虑、不耐烦、无法控制情绪的。  
在这样的状态下,父母可能很少提供正向反馈和好的回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缺少敏感度。  
其次,他们往往缺少自信。
  在学校里,他们表面上或许是调皮捣蛋、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是,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大都有颗脆弱的小心灵,缺少发自内心的自信。
  这表现在与老师和同龄人的互动中。
  他们可能会对老师细微的反应、批评、说话时的眼神很敏感,也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在意。一旦接收到被否定的信号,内心就会很沮丧。
  同时,他们无法很好地展露自己。对于表现自己能力的事情,比如举手发言、主动争取一些露脸和上台表现的机会,会显得很退缩。
  没有自信的孩子就像是翅膀受伤的小鸟,生命中带着怯懦和恐慌的痕迹,少了勇敢扑腾的勇气,也少了高飞的力气。
  再次,学习是让他们感到痛苦的事情。  
虽然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但其实只有很少的父母能够做到单纯地欣赏和尊重孩子,并因孩子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存在而感到满足。  
尤其在学习的问题上,很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有选择的:爸妈并不会无条件接纳我,只有我学习好,他们才会爱我。  
所以,学习在生命本身的意义之外就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对学习厌烦是早晚的事。  
更有甚者,有很多的孩子内心对学习是抵抗的,这可能来源于经常受挫的亲子关系和对父母的愤怒,于是潜意识想通过放弃学习来挫败他们。
02.孩子不爱学习,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厌倦学习的孩子之所以有上述这些表现,概括一下来说,或许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好好爱过。  
因为我们能够看到,那些不爱学习、甚至严重抵触学习的孩子,可能都有着习惯性地贬低和打压孩子的父母。  
他们可能会把自己的标准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虽然他们在孩子的学习上下足了功夫,但孩子的情绪、感受、内在想法,却是常常被忽略的。  
可是,如果走近这些成年人,我们会发现他们曾经也被这样对待过,他们内在也有受伤的小孩子,躲在成年的躯体里。  
遭遇过贬低的父母会去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成了一个死循环。  
经常被贬低的小孩,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这会形成一种内在誓言:我不配变好,我不配有成就,我一无是处。
有这种信念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力量的,更不可能有动力好好学习。TA只会用行为不断验证自己的负面信念。  
这就像成人世界里那些“躺平”的人:否定自己的价值,从而变得懒散、拖延、自怨自艾。  
他们或许完全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只是他们的力量一直被自己封锁在了身体里。  
而那些爱学习、很自律的孩子就完全不同了。  
但凡与他们接触,我们会发现他们内在能量流动、生机勃勃,好像有不断涌出的力量。  
他们阳光自信,不容易受挫,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笃定感,待人接物也游刃有余。
  由于发自内心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学习上知道用什么样的准则去要求自己。
  所以,即使没有监督和催促,他们自己就有运转良好的内在系统去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提升。  
而造就这一切的,或许是因为同一个原因:爱上学习的孩子,自己就一直在被好好爱着。  
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就有发展的潜能和强大的力量。
孩子的自律和积极向上其实是一种被妥善保护的生命力,而这种保护,是一个持续灌注爱和关注的过程。
03.爱学习的孩子,得到了被满足的爱
  再深入走近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大都是被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爱着的幸运儿。  
听到这样的话,也许有很多父母不乐意了:我还不够爱他的吗?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我为他操碎了心,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他……  
可是,“正确”的爱,不一定是倾尽一切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是事无巨细照顾孩子起居,甚至也不一定是为了培养孩子投入大量心血和金钱。  
首先,给孩子正确的爱的前提,是自己要先成为对的父母。简而言之,父母要与孩子做好分离,各自负责各自的人生。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you do, but who you are)。  
家长自律、成长、不断自我发展,会给孩子言传身教的力量。  
在孩子面前,家长的任务是努力解决自己的人生命题,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设立更高的目标并一步步坚定地去做。  
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她是一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和提高上、却很少追在儿子屁股后面的母亲。  
他的儿子今年读一年级,但她从来没有像很多妈妈一样操碎过心。  
不像许多父母苦心陪伴和辅导,她只是在他做完作业后帮忙检查一下。  
她经常说的话是:“你有困难妈妈可以帮助你,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生活上也是一样,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要求孩子自己做。  
但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放养”而变得松懈。
相反,由于母亲把他的人生主导权交还给了他,他相当自律,每天准时起床、就害怕上学迟到;背不出单词自己就会很着急;考试前会自觉地好好复习……  
可是,只“放养”孩子、做人生课题分离当然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懂得“正确”爱孩子的父母,往往稳定平和,能够真正看到孩子的存在。  
敢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放手”和不控制的父母,往往都内在稳定,很少焦躁和过度索求。  
父母内在稳定,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由于自身的清澈,父母能真正看到孩子,也就能肯定和正向回应孩子,尊重孩子,镜映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发展出稳定的自体感,形成稳定的自尊系统,为追求理想抱负打下基础。  
孩子有坚定的理想抱负,才会有努力学习的原始动力。
另外,能“正确”爱孩子的父母,也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父母。  
不管孩子聪明也好,愚笨也罢,父母都无条件地接纳。
这样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天赋和能力发展自己,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  
可是,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即使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也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  
他要花精力来处理这种割裂感,很难全身心投入成长和学习。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也说过:不含故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如果我们只在孩子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才爱他,这种爱就成了诱惑,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样的亲子关系是剥削性的。  
而没有诱惑的深情,指的这样一种亲子关系:在爱的前提下尊重与理解彼此的不同,在爱与矛盾中不断成长。  
很多问题的呈现,最根本的原因,其实都是关系出了问题。  
通过改变关系,让改变发生,也许是一条最好的通道。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爱,从而爱上学习,以及美好的世间万物。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