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广东海洋大学 吴耀华/文图
近年对虾苗的质量有所逊色,但是造成对虾难养的主要原因,还是养殖环境与水质问题。因此,要克服这个难关,不能头痛医头,单纯考虑治虾病。笔者认为“养虾先养水”,认真抓好虾池水质关,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一、水质污染的来源
1.水源的污染
对虾养殖用水是粗放式,多数是取海水直接引进养虾,未经严格处理,是导致养虾失败的重要原因。
2.自身的污染
未考虑残饵、粪便、代谢产物、生物死亡等对水质底质的污染,盲目的养殖方式,造成养殖池内对虾生存环境十分恶化。
3.污染物质长期积累
长期单一品种养殖,底质无法进行物质循环,又未能有效的清污整治,池底沉积很厚的污泥。对虾是底栖习性,污泥是引起对虾疾病发生的重要根源。
二、整治处理水污染的有效措施
整治池底是“养水先改底”的首要关键措施
1.清污泥 每茬或每年收虾后都要彻底清理一次,土池整治是排水→曝晒→清淤。清理淤泥可使用机械或人力将淤泥搬出堤外,巩固堤坝,加深池塘,增加水体可以多放虾苗。不能排干水的池塘,先搅动池底,然后用水泵或吸泥浆机,抽掉淤泥浊水。对于地膜精养虾池,清淤较简便,排干池水后清洗干净,经阳光暴晒可达到好的杀菌效果。
2.消毒
用生石灰等消毒价格便宜效果好。它有明显的两种作用,一、杀灭潜在淤泥中的寄生虫、病毒、病菌及各种病原体等有害的生物。而对污泥多的虾池,再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钙或其他消毒剂,对水体进行彻底的杀菌消毒。二、生石灰改善养殖池塘土壤中的酸碱度。如果无法排干水的虾池,使用含氯消毒剂,氯化物对病原微生物具有直接杀灭的作用,当前较常用的是二氧化氯和漂白粉等效果较理想。
3.施微生态制剂
当消毒药物消失后,池塘底泥潮湿或存少量水时,施微生态制剂在底泥使其繁殖,抑制病毒菌体的繁生,对池塘底质的改良与修复有好的效果,可以加速营养物质的循环。如乳酸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它们可利用虾池中的氮、磷、碳和硫等营养物质作为其代谢生长物,最终与底质中的土著菌群达到平衡,从而减少了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有利池底有益菌优势群的生长,降低了有害菌的数量,改善了底质的微环境和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对减少对虾养殖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好处。用量一般2~6公斤/亩。
三、加强养殖用水的处理
今年春季多阴雨有利细菌的繁殖。如果养殖者仍然按照以往的经验进水养虾,必然是失败多成功少。因此,对养殖用水必须要采取严格的处理消毒。
1.养虾场要设置沉淀池,海区进水后经过沉淀,将泥沙及部分藻菌沉淀。然后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杀菌,待药效消失后,再引水入养殖池备用,进行必要调整水质。
2.施肥与繁殖有益生物
繁殖天然饵料生物是养虾成功的重要环节,当海区水质肥沃度增加,可以施植物生长素之肥料,施肥氮磷量比例要适当,不致于浮游植物繁殖过量。透明度控制在30~40cm,pH在8~8.8,pH变化日差不宜太大,通常要少于0.7。虾池地处不同海水盐度、水中浮游植物种类也不同,盐度较高的虾池,经过施肥后多数繁殖硅藻类为主以及金藻等一些种类。盐度较低或河口的虾池,主要繁殖淡水的藻类,以绿藻类为主,也是对虾良好的饵料。但是往往会被蓝藻类占优势,会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引起死亡。若出现此况,可适量施二氧化氯,杀死一部分蓝藻类,待药效消失后,施一些有益菌,有助益藻类生长,对预防虾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四、改进相应的养殖措施
1.适当疏养与混养
在当前对虾难养时期,认真选用健康虾苗,适当疏养或与鱼类混养,是成功的重要经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当前不宜用高密度获得高产的养殖模式,因为放虾苗密度过大,投饵多、残饵粪便和代谢产物多,虾池环境易恶化,病害容易发生。而用大量换水获得高产,对维护海区的良好环境,也是不可取的。混养鱼类会使池塘生态平衡,可以减少对虾疾病发生,这些经验有不少报道,不多述之。
2.加强增氧维护良好水质
在养虾初期增氧的作用往往被忽略,错误认为水中有浮游植物,幼虾耗氧量低,不重视增氧,以致水中物质不能循环。增氧可增加水体上下层交换,营养物质均匀分布。水中藻类不断的翻动,藻类能充分利用阳光,能促使浮游植物繁殖生长。
对虾养殖到中后期,耗氧量大、投饲料多,水质、底质也较差。而对虾需要更多的溶解氧,单纯使用水车式表层增氧不能满足要求,更需要底层增氧,因此要配备多种类型的立体增氧,使上下层都有充足氧气,水中对虾生存环境适宜,促使其摄食,增强体质,抗逆不良环境,都是非常必需的。雨季遇到暴雨时,应及时增氧避免池水分层和底层缺氧,减少对虾偷死病的发生。同时要做好恶劣天气或断电等的准备,贮备一定量的增氧剂,作为急救之用。
3.控制好养殖全过程的水色
水色是水中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反映,在养殖过程控制水色,盐度较高的虾池水色为黄褐色,说明硅藻和金藻等优良藻类生长占优势,若低盐度的虾池水色应为浅绿色,以绿藻类生长良好。但是,水色不宜太浓,透明度太低,外观水色应有“活、嫩、爽”之感,表明优良藻类占优势,最好能常用显微镜观测,准确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节。
控制水色、水质有效的措施,是定期或不定期施微生态制剂。遇到天气多变时,阴雨天或暴雨,虾池水色变化波动大时,对虾最容易出现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色较浓时要适当换水,对稳定水色、水质有很大好处。但进水前要查明,周围有无虾病发生,在大潮汐良好水质时换水。进水后必要时要用二氧化氯杀菌,再施有益菌,对稳定水质会有很大作用。如果暴雨后水色突然变清,可能是藻类大量死亡“倒藻”,有藻毒,要消毒池水后,适当注入新水。尽可能引入生长良好的优良藻种,并施藻类生长素等肥料,以及微生态制剂,补充池水的微量元素,促使水中浮游植物生长,产生溶解氧,吸收水中有害物质,使池水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对虾健康生长。
五、未病先防的措施
当前危害对虾养殖最大的疾病是: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毒性偷死病等。前两种病其病原体是高毒力副溶血弧菌,投苗10~30天内突发死亡率高,造成幼虾大量死亡,使养殖难于进行。有学者研究发现主要是从亲虾饲养中的消毒不彻底带来。控制弧菌有效的措施,尽量采用菌相+藻相+噬菌体的生物控制方法,选用优质的微生态制剂是关键,少用消杀类产品。
如果虾池发现弧菌超标,可使用“弧菌杀”加以控制。对虾有病征时,最佳的措施是要内服抗生素。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可搭配内服乳酸菌、免疫多糖以及中草药护肝产品防治。
在对虾疾病多发季节,预防的措施是选用优质虾苗和对虾配合饲料,添加营养免疫剂,如益生菌、天然植物的免疫增强剂、复合维生素等,对增强对虾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同时使用芽孢杆菌、EM菌等,以及沸石粉、白云石粉、麦饭石粉吸附水体有害物质,平衡酸碱度,补充微量元素,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是防病重要措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