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心悸、心律失常秘方(下)

三、心律失常——加减炙甘草汤方(万文漠方)

(组成)党参、玉竹、丹参各30g,炙甘草、阿胶(烊)、生地黄、麦冬、赤芍、熟酸枣仁、龙齿各10g,桂枝3g。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滋阴活血。用于心律失常。

(方解)心律失常病机上不外乎气血阴阳亏损及痰凝、血瘀、饮停之变。临床虚实并见较多,老年或久病又以虚证为主。用炙甘草汤加减调治,可取得心应手之妙,有益气养血、滋阴活血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诸药有强心、镇静、改善心脏血流作用,对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出现气血不足、心血不畅的病变均有显著疗效。

(加减)如气虚明显者,可选加黄芪以益气扶正;胸闷较甚者加瓜蒌、郁金等化痰理气;胸痛甚者,选加香附、延胡索、田三七等以行气止痛;心烦失眠则改麦冬为砂麦冬,加柏子仁、莲子心等宁心安神;血瘀甚则加红花、桃仁、五灵脂、蒲黄,增强化瘀之力;心阳不振者桂枝加量,再加生姜等以宣阳;心衰则加红参补心养心以增强心力;偏阴虚者加西洋参以益气养阴;兼有风湿者则选加豨莶草、秦艽、蚕沙、寻骨风等以祛风除湿;有湿热现象则加金银花、黄柏、薏苡仁等以清利湿热;若有痰凝气滞则加川贝母、橘红等以化痰理气。

(验案)高某,女,49岁。1973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病惊悸、怔忡2年。在某医院出院诊断为:心房纤颤;肌肉风湿。曾用电除颤发生休克1次,近2年来常见心悸,怔忡,短气无力,胸闷不畅,全身肌肉麻木不适,见风则甚,口干少饮,夜寐欠佳,小便不畅,大便正常,月事已绝。舌红偏紫、苔薄白,脉细弱而代。听诊:心尖部可闻第一音亢进,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有时呈二联律)。抗“O”1250U;血沉62mm/h。中医诊断:心悸、痹证。辨证:气血不足为本,心血不畅,风湿瘀阻为标。法宜益气养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处方:党参、玉竹、丹参各30g,砂麦冬、熟酸枣仁、白芍、龙齿、当归、阿胶、炙甘草、黄柏、秦艽、蚕沙、豨莶草、桂枝各10g。服药60余剂,中途略有增损,调治半年恢复正常。2年后又见小发,再以原方加减治愈,至今已16年,身心尚健。

四、心律失常——强心2饮(朱锡祺方)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丹参15g,益母草30g,茶树根30g,附块9~15g,淫羊藿12g,黄精12g,麦冬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冠心病、病窦综合征、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属气阳两虚者。常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面色无华,畏寒怯冷,舌质淡胖,脉细,或沉迟,或结代。

(方解)本方主要从益气、温阳、活血、强心四个角度拟订。病机既属气阳两虚,故温阳益气诚属一定不易之法。用了气药,又须配合活血药,才能相得益彰,使气血流通。补气用参芪,温阳选用附子、淫羊藿。方中用麦冬,既从“无阴则阳无以化”着眼,又因其配合茶树根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加减)①胸闷胸痛因痰浊壅塞所致,症见痰多,苔腻,脉滑,形体肥胖者,选加半夏6~9g,瓜蒌9g,薤白9g;因气滞不利所致,症见胸痛部位不固定,喜叹息,有情志波动诱因者,选加郁金、旋覆梗各9~12g,紫菀9g。②心悸怔忡属心阳亏损,心血不足者,选加桂枝6~9g,当归9g,酸枣仁9g。桂枝配甘草,即桂枝甘草汤,对心阳虚的心悸怔忡有较好疗效。《伤寒论》中凡用治心悸、冲逆的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桂枝加桂汤及炙甘草汤,都主用桂枝和甘草,可见二药相伍,治疗心动悸,是张仲景的成熟经验。若心悸因痰饮留居所致者,则选加豁痰蠲饮的半夏、茯苓等,不治心悸而心悸自平。因适用本方患者的心率大多缓慢,故重镇平悸药,如磁石、龙牡等一般不用。③伴大便溏薄者,往往是脾气脾阳亦虚,可配加补骨脂9g,炮姜6g。④畏寒明显,加肉桂3~4.5g,鹿角片9g。⑤汗多淋漓,参、附重用,另加五味子6g。

(验案)孔某,男,56岁。初诊:1983年2月9日。患者1982年7月卒感胸闷气急,心悸眩晕,脉率30/min,曾多次昏厥。住某院20余天。心电图提示:窦缓,窦房阻滞,频发交界逸搏,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阿托品试验阳性。选用附子注射液静滴,能使心率升至50/min,但不能持久。出院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朱氏初诊时,症见胸闷气短,时欲太息,伴心前区隐痛,四肢不温,乏力畏寒,夜寐欠宁。舌质淡,苔薄,脉迟细,心率46/min。证属气阳两虚,血行不畅。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强心。党参15g,黄芪15g,丹参15g,益母草30g,附块12g,淫羊藿12g,麦冬15g,桂枝6g,玉竹12g,赤芍12g,川芎6g,陈皮6g,甘草6g,谷芽、麦芽各12g。嗣后,在原方基础上稍作增删,或加重附子、黄芪用量(最多各用至30g),或配以石菖蒲、远志开窍散结等,迭进数十剂。1983年4月20日复诊:胸闷气短及畏寒怯冷好转,偶有头晕。近2个月来未昏厥过,心率62/min,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五、心律失常——宁心饮(朱锡祺方)

(组成)太子参15~30g,麦冬15g,五味子6g,淮小麦30g,甘草6g,大枣7枚,丹参15g,百合15g,龙骨、牡蛎各30g,磁石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宁心调神。主治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偏于气阴两虚者。常见心悸难宁,胸闷烦热,口干津少,少寐多梦,或伴汗出。苔少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

(方解)本方由两个基础方加味而成。生脉散系治气阴两虚之方,能有效改善汗出心悸、口干津少、舌红脉虚数等症状。甘麦大枣汤有养心缓急之功,看似平常而效验不凡。百合滋养心肺之阴,配合丹参,有较强的养心宁神作用。龙骨、牡蛎、磁石针对虚阳上浮的病机,取其重镇镇静。诸药相合,对以虚性兴奋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疾患有满意疗效。

(加减)①心悸明显选加生铁落30g,天王补心丹12g(吞服)。②梦多心烦选加景天三七30g,柏子仁12g,莲子心6g。③口干津少,苔少或光,选加石斛15g,天花粉15~30g。④便秘(青年女性多见)加生大黄(后下)3~4.5g,虚火上扰明显者,改用酒大黄。⑤咽痛加玄参12g。

(验案)闻某,女,24岁。初诊:1983年2月。素有心动过速史,屡次急诊,某院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症见心悸难宁,夜寐惊魇,胸闷气短,口干津少,咽痛便结,环唇殷红,舌红少苔,脉濡细带数。证属心气不足,阴虚阳浮。拟益气养阴敛阳为法。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3g,淮小麦30g,甘草6g,大枣7枚,龙骨、牡蛎各30g,磁石30g,丹参15g,百合15g,玄参9g,酒大黄3g。服上药7剂后,诸症均减,大便日行。嗣后守方连服近30剂。3个多月后,患者又来就诊,诉停药后,阵发心悸未作,一切正常。因日前骤受野猫惊吓,旧恙复作,送某医院急诊。刻下症情趋平,但仍有余悸。按原方去玄参,7剂。复诊告之,药后心悸已瘥。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