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228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诗 家 文 摘
编者按:平时总爱看一些名家诗话,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顶一样,许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优质诗话奉献给大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熊东遨,别署忆雪堂。湖南宁乡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鲁迅文学奖评委;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已出版《诗词曲联入门》《古今名联选评》《诗词医案拾例》等专著三十馀种。2015年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称号;2017年获《诗刊》“陈子昂年度诗词奖”。
绝句法浅说
文/熊东遨
点击蓝字观看:
三、两分式
两分式的概念: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2)以空间位置的变化构成两分;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两分。
第一类: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是两句一意,按时间顺序推移:前面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间是去年,地点是“此门中”;后面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时间是今年,地点则不变,还是“此门中”。景物依然,变的只是人。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失落的情绪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两句一意”,就是前面两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后面两句则是另外一个意思,按时间顺序推移,而地点不变。
第二类: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写“我”,地点在异乡;后两句是写兄弟,地点在家乡。写自己的思亲,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通过对家乡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推想,加重了异乡为客的“我”思亲情绪中“倍”的份量。它的时间是不变的,都是九月九日,变的只是空间位置,这和上面的按时间顺序推移有明显的差异。
第三类: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两分。例如李义山《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的人物是“我”,地点在巴山,时间则是现在;后两句的人物是“我”与“君”两个人,地点在家乡的西窗,时间则是未来。这首诗以结句倒扣全篇:今夜在巴山听雨的“我”,想念西窗的“君”,设想有一天“我”回到西窗,与你剪烛夜话,细说今夜的“我”对你的思念;时间由现在推移到将来,地点则由巴山推移到西窗。由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变化构成了两分。
四、混合式
混合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它有五种形式,这个比较复杂一点,分别是:
(1)并列带转合递进;
(2)起承带并列递进;
(3)三拖一递进;
(4)一拖三递进;
(5)三夹一递进。
其一:并列带转合递进。相当于律诗的后半段。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是一句一意,每句都有一个独立的镜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结构类似于前面讲过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画面却截然不同,令人一望而生苍凉肃杀之感。后两句是转合递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由一声“芦管”引动的普遍乡思之情,殊不可抑。曲折地反映了战事的艰难,为军的不易。
其二:起承带并列递进。它相当于律诗的前半段,两个单独的镜头放在诗的后面。例如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前两句起承递进:因为“一夕轻雷落万丝”,才造成了“霁光浮瓦碧参差”;后两句并列:“有情芍药含春泪”是一个镜头,“无力蔷薇卧晓枝”是另一个镜头。这两个镜头,又分别是前面起承递进产生的效果。
其三:三拖一递进。请看戴复古的《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前三句各自成镜头:“小桃无主自开花”是一个,“烟草茫茫带晚鸦”又是一个,“几处败垣围故井”还是一个。三个分镜头,由一句“向来一一是人家”将其串起来,形成了一组支离破碎的“兵后田园图”。无主的小桃、茫茫的烟草、破败的墙垣……那些个地方,从前都是“人家”,如今都不是了!读诗至此,不觉心碎。
其四:一拖三递进。例如谢枋得(一说苏轼)的《花影》:
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是由“重重迭迭上瑶台”一句作总领,带动后面三个并列句递进。意即:“几度呼童扫不开”的,是“重重迭迭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刚被太阳收拾去”的,也是“重重迭迭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却教明月送将来”的,还是“重重迭迭上瑶台”的那个花影。后面三句,都是围绕“花影”来展开的。这种结构比较少见,谓之“一拖三递进”。
其五:三夹一递进。此式“递进句”夹在中间,既不领头,也不煞尾。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们可以看出,它有三个不同阶段的独立镜头:第一个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的阶段;第二个是“白雨跳珠乱入船”的阶段;最后一个是“望湖楼下水如天”的阶段。其中只有“卷地风来忽吹散”不是一个阶段,它是用来串联三个不同的阶段的穿珠之线。这种三夹一递进的形式,是东坡首创。
五、回环式
回环式又叫“连珠体”,不常见。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方岳的《梅花》诗是一个独例: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此作围绕着“梅”、“雪”、“诗”三个个字回环重沓,别有意趣。我们谈诗,通常都强调不要重复字,但这里的“重复”叫做“重沓”,属于有意识地回环,不仅合律,而且抢眼,是非常巧妙的“连珠”。这是整首回环,还有半首回环的。例如卢梅坡的《梅花》:
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其中,“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搁笔费平章”是一般的起承,而下面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以“梅”和“雪”来构成回环重沓的。这半首回环,同样相当于律诗的对仗,因此,我们将卢梅坡的这首诗看作“混合式”,也未尝不可。
前面我们讲过,并列式可以用作律诗中的对仗;回环式中的对偶,也有这个功能。请看拙作《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首句点明关系:朋友是清风,我是赴约;次句“携春”扣住时令,“北江”扣住出发地。三、四句,因为是应友人之邀去看山,不知道山对我会是什么态度,所以先与月亮商量一下。月亮说:“我很快就满了”,显然答非所问;月亮不说,对山的态度就只好猜了:山应该是翠色覆盖了苍色吧?一个是确定的:“月道亏将满”;一个是不确定的:“山应翠覆苍”。正是这一实一虚的“亏将满”、“翠覆苍”,暗中扣住了“元宵前二日赴浙南看山”的关钮。中间四句,全是回环式流水,一气把看山前的全部心理状态写出来了。这种手法,古人的律诗对仗里没有,只在绝句里边有过,如前面说到的“有梅无雪不精神”。结尾借老杜《赠卫八处士》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诗意,照应一下朋友,正好收篇。
这是应酬诗,但不是应付诗。它有极强的个性,限定了只能写“元宵前二日浙南看山”。中秋前二日也会“月道亏将满”,但不会出现“山应翠覆苍”;那个时候是“山应苍覆翠”了。在“元宵前二日”这个特定时间里,也只有江南的山会有“翠覆苍”的变化,换成东北的山,早着呢。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独特用处,这就是所谓个性。
六:问答式
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所以附带说一下。具体有:
(1)自问自答;
(2)我问你答;
(3)只问不答;
(4)只答不问。
自问自答,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其中“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是自问。谁来回答?“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是作者自己来回答。这就是自问自答,它
没有起承转合。
我问你答,有孟浩然的《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起首“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是作者向舟子发问;接下来 “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两句是舟子的回答。意谓“我们最好在附近的湾头里休息一晚,等天明再走,因为前面的'淮里’风浪很大”。
只问不答,可看王维的《山中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到底著没著花,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诗中问到了家乡的梅花开没开,所要表达的思乡情感已经透露出来了。诗的重点不在梅花,所以不需要回答;如果回答了,反而会冲淡这种浓烈的乡情。这是只问不答的例子,诗非常的美,非常的有味道。它通过只身在外的诗人关心、关注家乡的一切事物,甚至留心到窗前梅花开未开的细节,小中见大,表达了游子的故乡情结。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也是一首不需要回答的诗,相信答案刘十九一定会用行动做出。古时候邀请客人,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用手机短信或者电话,而是要将请柬送到客人手里。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张请柬。刘十九收到这首诗,肯定会如约;白居易懂得朋友的心,也不需要他的回答。
只答不问,莫过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一首不常见的仄韵体五言绝句,描写的是寻访友人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断。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避开了繁琐的细节描述,信手拈来在古松下和童子相遇时的一段话,稍加剪辑,便勾勒了一幅情景相生、极尽变化的水墨写意图。诗人没有正面言情。全诗二十个字,有十四个字被用来写童子的答话。这样安排,似乎有点喧宾夺主;然而,我们正是从童子那先是含糊(师采药去),继而明朗(只在此山中),最后茫然(云深不知处)的答话里,听到了诗人一句紧似一句的追问,体会到了他渴望见到隐者的迫切心情。此外,诗人也没有直接写景。诗中涉及到景物的,只有“松下”、“云深”二处。前者从眼前着笔,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方位;后者借童子说出,强调了不知隐者去向的原因。然而,松曰“下”,足见松之高古;云曰“深”,自明山之远大。这一实一虚之间,不正透露出了隐者居地古木葱茏、云霞缭绕的壮丽风光吗?诗人避实就虚,轻描淡写,不言情而情在其中,未写景而奇景自见,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进了一个醉人的妙境,真不愧神来之笔!
以上所说,是绝句的六种基本形式;同时兼述了律诗中“对仗”的若干技术性问题。对这些“法门”,初学者可以照葫芦画瓢,高手也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我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课后作业:
1、请分析下面几首诗是正格还是变格;
2、写出诗的格律,指出格律形式及所押韵部;
3、指出诗中的拗句和拗救方式;
4、指出诗中的对仗句子,并说出是工对还是宽对。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