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30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玉屏风散是临床中常用的经典名方,在当今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药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异同,作者从三个版本的玉屏风散,来主要讨论黄芪和煎服法。(编辑/闫奇峰、千诚)
从玉屏风散谈起
作者/姜玉龙
玉屏风散是临床中常用的经典名方,在当今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药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异同,笔者将从三个版本的玉屏风散,来主要讨论黄芪和煎服法。
一、《究原方》中的玉屏风散
朝鲜·金礼蒙《医方类聚·卷一百五十·诸虚门》引宋·黎民寿《简易方》中记载:“《究原方》玉屏风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咀,每服三钱,水盏半,枣一枚,煎七分,食后热服。”
此方中的玉屏风散是现在通用的玉屏风散。《究原方》中谈到煎服法指出“以枣一枚”。为什么要加大枣,笔者认为和黄芪有关系。
在此方中,黄芪、白术为君药,以扶正补虚为主,祛邪为辅。
我们首先来看白术的作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苦、甘,温,无毒。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黄元御《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叶天士《本经》:不分苍、白,功用正同。宋元以来始分用,谓白术苦甘气和,补中焦,除脾胃湿,用以止汗;苍术苦辛气烈,能上行,除上湿,发汗功大。
通过上面三位医家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白术的“燥湿”“消食”“消痰水”等作用,是通过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来实现的。
同时脾胃运化功能得到加强,不仅能够加速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对于水谷精微的吸收也起到促进作用,即实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即后世所说的“补中焦,益津液,久服轻身,不饥”
我们再来看大枣的作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心下悬,肠澼。久服轻身,长年,不饥神仙。
黄元御《长沙药解》: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咸,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
通过这两位医家的叙述可知大枣能够补益精血。继而实现“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调经脉虚芤”。
大枣色红肉黄,具有火土之象,其补中益气的功能是在补益精血的前提下,在中焦精化为气后的作用效果,和自身能够精化气的效果之和。大枣主要的作用在补益精血,濡养的方面(如“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者,甘麦大枣汤主之”)。
我们要意识到对于一个脾胃特别虚衰的病人,只给予大枣是不行的,因为其自身的精化气的效果要弱一些,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过多大枣的“精”进入,就是一种废物了。所以我们要加一些增强脾胃功能的药物,就是白术。
在白术与大枣的配合下,脾胃的“粮食”和“动力”都很足,化生出的气血精液随着人体正常的循环系统布散到全身。
那么黄芪在此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本草经集注》: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
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
《长沙药解》: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我们可以看出黄芪的作用是益气,益肺气,固表气,能够使在肌表的气(气之阳)固密,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从而能实现托毒外出,生肌收口,止汗,补虚的诸多功能。为什么能够利阴气,笔者认为利阴气的作用就是治疗“黄汗,历节,皮水风湿”的关键。
我们从《金匮要略》的黄汗病来分析。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病人出现两胫自冷,腰上出汗,腰下无汗,腰髋松弛疼痛,感觉皮肤(主要是腰部皮肤内)有东西,不能够饮食,身体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的症状。其主要病因为腰部有水液郁滞,导致在腰上之阳气不能下降而向上冲逆,故出现腰上汗出,腰下无汗,胫冷,烦躁,不能饮食,小便不利的症状。
水液郁滞,不能正常的濡养皮肤,阳气不能通畅,故出现腰髋松弛(也和阳气的固密有关系)疼痛,身体疼重等症状。
所以用桂枝汤来作为主方,降冲逆(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再加入黄芪来补益肺气,肺气能够正常的下降,实现“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液得以排泄出去,在表之气能够密固。
笔者认为黄芪利阴气的作用就是通过益肺气,使肺气的敛降功能加强,使身体内的不应该留存的水液(阴气)从小便排出(利)。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芪的作用就是益气,益肺气。
我们从源头上来考究“益”这个文字。
益的现代写法“益”是这个样子。上部为两个点,加一横,再加两个点,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代表水,下部为皿,代表容器,水从容器里出来了就是益(溢)。那么水如何从容器里出来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的给容器加水,水满则溢;另一种是通过在容器下烧火,水变成水汽。
我们看甲骨文(见图一)一个鼎里面有水出来。鼎在古代一开始是用来煮东西用的,这或许可以说明“益”是通过烧火来实现的。(上面的两种方法其实都可以解释益,笔者更倾向于烧火这种做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