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中、小学各类语文知识
每天学点有用、有趣的语文干货
黄保余老师
语文阅读丢分从表面现象上来看,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经常说的“答题没答到点上”,也就是所说的“失误”丢分;二是经常说的“没想起来该答这方面”或“不知道是这个答案”。
其实出现第一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我们答题方向和思路的偏移,这种情况需要调整相应的答题结构和答题方向来解决。
出现第二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同学在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上,还存在知识点上的认知盲点,需要对整个中学语文的知识考点进行系统梳理之后,加以解决。
在整个语文阅读考试中,判定分析能力考核在阅读四大能力考核中,有着考点最多、知识盲点最多、题型最多的“三多”之称。尽管听上去让人有害怕的感觉,但今天你会发现,我们将用几个简单的图表,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1题:判定描写方法及作用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考核知识点导航:
在《中学语文知识地图》中,我们将描写方法分为三方面,分别为写人、记叙和细节描写,其中,跟写人有关的描写方法总共有六项,分别为,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与记叙有关的描写有三项,分别为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另外,我们将文章中对人和事物进行一边串的细致描写的方法,统称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通常是融入到前面两方面的描写之中的。
具体答题结构及思路分析
1、第(x)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例: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参考答案:文章运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华小栓身体的虚弱。
简要评析:答出“外貌描写”占1分,答出“身体的瘦弱”占1分。
答题思路:根据划线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属于写人方面,写人方面总共有六项,可以确认为其中的“外貌描写”,而在语文知识地图中我们可以查到,外貌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人的生活或身体状况,因此,我们还需要答出这一段反映了华小栓的身体状况,那就是“身体的虚弱”。
知识链接:肖像描写作用是用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况,而外貌描写通常是用来表现人物的生活或身体状况的,生活状况指的是指通过人物的前着打扮所显现出的贫富、身份地位、生活状态等,而身体状况,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的强健、瘦弱及健康等情况。
相关真题考点拓展: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摘自鲁迅《药》
文章画线部分的动作描写会表现出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当分值为2分时
这样的两分题在答题结构上说,我们只要是答出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如果只是从知识点的角度讲,他所考核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知道是有什么描写。答案是用一连串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区别在哪?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事物某一个方面描写的非常充分,到达充分这样的角度我们才考虑他是一个细节描写。我们看这个题是两分题,怎么答呢?
这一块题中,人物的动作描写非常充分很多,他明显是写人的如果答细节描写有一些老师判题会判你错误,因为有的老师着急的说答案里面是动作描写,你这里是细节描写,还有就是如果只写动作描写,可能标准的答案还会增加一个内容,这个内容会是什么呢?本文应用了一连串的或者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所谓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最稳妥的答题就是:这一段话中应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如果没有好几个动作就不加这一句话,如果有必须加上这一句话),写出了刽子手的贪婪,粗暴这样就出来了。
(2)当分值为3分时
如果是三分题的话,还会要增加一个什么呢?生动形象,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个因为刽子手的粗暴的形象。这里面动作描写占一分,生动形象占一分,刽子手的形象占一分,三分题,这个答题结构是根据分值进行相应的变化。
(3)当分值为4分时
如果是四分题还应该增加什么呢?运用什么样的描写,点明什么描写用一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什么占一分,还有人物形象本身占一分,这个人物形象是概括出来的,这道题已经完善了,但是分值是四分还要多一个,多一个什么呢?我们最后多一个分值就是在实的基础上增加虚的表达,表达作者对刽子手的批判和厌恶之情等等都可以。就是表达这样一个情感,最后额外多的分值是用情感,如果这道题本身是虚的话就用实的答,如果本身是用实的,还要答出人对他的思想情感,就是厌恶之情之类的。我们对他进行了变化。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与景物描写的区别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不是景物描写?因为环境描写往往重点在于表现这个故事发生背景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景物描写重点交代景物自身的特点,这是二者的区别,景物描写是交代自身的特点,而环境描写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所以说在这之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通常会对景物自身的色彩,外形,声音动态进行充分的描写。所以说我们在判断题的时候,是需要判断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是需要拿这个作为参考的。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例题:“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简要评析:答出“变化视角”相关的空间顺序的内容占一分,答出视觉、听觉、感觉占中的任何两个,占两分,答出如临其境相关,占一分。
答题思路:很多同学看了答案后,都在想,这让我怎么答,想都不容易想到。其实还是因为我们缺少对相关知识的系统了解的缘故。这要从题目中的“表现特色”四人字上下功夫。
我们在《语文知识地图》中讲过,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只包括五种,分别为议论、说明、抒情、描写和叙述,这段话涉及到的,肯定只有叙述和描写。这也就是这道题答题的两个具体方向了。
叙述主要包含叙述的顺序和人称,而这道题考到的正是叙述顺序中的空间顺序;描写方面,我们在语言的生动这一知识点上讲到过,一旦考到描写时说到“是如何表现的”,则考到的是描绘性语言的五个方面,分别是“外形、声音、色彩、动感、感觉“,感觉中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这段文字考到的正是”感觉“中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
因此,我们需要对《黄保余语文知识地图》中的内容足够熟悉,考试时便能以不变应万变,层层分解,得到正确答案。
相关真题考点拓展
如果你都没有看到那一篇文章,能不能知识地图判断出他运用什么样的描写?试试看?
上文的考题中有个关键字“险峻的气势“,这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景物描写,直接描写那个峡谷的高,险,陡峭,只要是直接描写他特点的肯定是景物描写,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环境描写,就营造出一个非常陡峭的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紧跟着我们看文章中的一个片断,就是当到了一个峡谷跟前的时候,那个人赶着那个牛往前走,那个牛一步都不往前走,所有人吓的面部一片惨淡,还有作者吓的就是说不敢往下看,我刚才增加这一段内容,如果是放在文章中划线句子你觉得是运用什么样的描写?牛停步不敢向前,所有人脸上表现出惊慌的神色,我也吓的坐在地上不敢往下看,这是什么描写呢?有三个选项,环境,场面和景物。
我刚才说这个应该是属于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有四个作用,一个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个是交代背景,一个是渲染或烘托气氛,一个是突出人物,你觉得应该是哪个?我们还需要看文章,就在我们大家都不敢往前的情节场面描写,这个是从侧面烘托。
讲到这儿,是要同学们明白,《黄保余语文知识地图》最大的作用,是通过层层分解,能够迅速确认正确答案,是要通过《语文知识地图》的转化,把所有的阅读题都变成通俗易懂的选择题,轻松地确定答案。
第2题:判定文章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考核题型及答题思路总述
1、本文开头(或结尾)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
例文:小时候,老师在给我们上安全课时就告诉我们:“坏人开门、走路的时候一点声音都不会发出,大家一定要小心!”再加之当时我喜欢看金庸“来无影,去无踪”的武侠小说。所以,自己在家过夜成了我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但是,有一件事却让我勇敢了起来。
参考答案:文章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我为什么不敢独自在家过夜的原因,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起到了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作用。
答题结构:点出知识点介绍背景+概括说明介绍了什么背景+作用
这道题是4分的分值,正常这道题两分就够了,比如说文章开头有什么背景,为文章下文情节做好铺垫,但当分值为4分时,需要增加分析(概括说明介绍了什么背景),最后点出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面的,除了铺垫之外,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出下文的作用。
开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要引出下文,第二要吸引读者, 问到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还有会这样问,文章开头好在什么地方,可以是:答文章开头引入了社会热点话题,或者是通过设置悬念,或者是交代故事背景,或者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如果问的是结尾:
例文节选: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我爹听说有人愿意出20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说,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下它。接着先生就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青年高兴地收下钱,接着起身。转身之际,青年马上又站住了,我想问问,既然你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只平常的土碗,为什么还要出高价呢?
我当初出20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先生并没有抬头,只一挥手,那只土碗顿时在地上摔得粉碎。
参考答案:文章结尾读来令人回味,引人深思,它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土碗象征着纯朴的精神和人的自尊,作者借助于土碗摔得粉碎,表现了两种精神在年轻人的身上已经消失不见了,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答题结构:点明作用+具体分析+思想情感
2.品位第X段,结合全文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3分)
虽然我们只看到了题型没有看到真正的文章,但从结构的四方面来查看,可能性最大的会是哪个?首先,肯定不是开头和结尾;其次,也不可能是线索和脉络;最后,也不会是段落和层次。那么,他只能是过渡或照应。
可能性最大是过渡,结构上分析其作用,过渡里面他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可能性最大的是承上启下,而过渡在一篇文章的结构中,只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引出下文,一个是承上启下,这道题三分题怎么答呢?
答文章的第X段然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紧跟着因为是三分题就要答出他承接了上文的什么,或者是有上文的什么内容,要概括出来,最后概括引出了下文的什么情节,这三个点。
分值变化时相应的对答案的影响
例题1:本文第X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例题2:本文第X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例题3:本文第X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说明:同学们没有看错,上面三道题,确实除了后面的分值不一样外,其他都一样,既然问题一样,那么,是不是答案也就一样了?来看下面的答案比较表:
分值 |
当答案都如以下时 |
得分 |
丢分 |
备注说明 |
(1分) |
答: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1分 |
0分 |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而最后一道题却丢掉了2分! |
(2分) |
1分 |
|||
(3分) |
2分 |
我们来看看正确参考答案:
分值 |
当答案都如以下时 |
得分 |
备注说明:为什么我们会丢分 |
(1分) |
答: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1分 |
这时只用答出过渡的作用之一,“承上启下”四个字,即可得满分 |
(2分) |
答:这段话由上文对冬天屋外的寒冷,引出了下文屋内的温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2分 |
这时只答出作用,会被扣掉一分,需答出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即能得满分。 |
(3分) |
答:作者通过屋子内外的对比,由上文冬天屋外的寒冷,引出了下文屋内的温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3分 |
这时除了要答作用及在文章中如何运用之外,还需要根据我们后面所讲的知识,结合文章内容间的关系来答,方可得满分。 |
点评:在中高考语文阅读中,分值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答题结构和答题要点的变化。有的同学一看第14段是过渡段,忽略了分值直接答“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只能得一分!为什么?因为我们忽略了或是不懂文章的答题结构。
这道题当分值为2分以上时,答题结构是什么?首先,要先点出它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仅此不够,其次还要点出它承接了上文的什么内容,再引出了下文的什么内容。
因此,很多时候的“失误丢分”,其实表明我们在“答题结构”方面存在问题,我们本章将结合阅读判定分析题,来对相关的答题结构进行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会发现,这些“答题结构”并不繁杂。
3.最后一段写到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姓候,这与上文哪一处情节相互照应?(3分)
例文内容概述:
这是毕淑敏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有次她迟到了,上课铃响时她往教室里跑,那个老师傅故意就把这个铃声拉着没有放开,就铃声一直一直响着,她就趁着这个铃声赶紧到了教室,心里很感激他。后来有一次问那个老师傅您姓什么呢,老师傅就告诉他姓了。但是她记性不太好,记不住别人的姓,她就想,老师傅的姓与花果山上的孙猴子有关,只要自己记得花果山上的孙猴子,就知道老师傅姓什么了。
后来他再经过这个老师傅门口的时候,看见老师傅在,还有学校其他的帮工人在,就很感谢老师傅,就主动向老师傅问好,说候师傅好,候师傅脸上总是非常表情不自然的尴尬的笑,旁边的师傅不说话都笑呵呵的看着他。他总不知道出在哪,就这样问候。到最后那一天要毕业了,走的时候跟师傅问好,师傅就说其实我姓孙,不姓候。
参考答案:“我”在文章中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文章结尾处与上文中的当我叫他的姓时,他脸上的表情的不自然形成照应,使得文章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严谨。
第3题:判定文章材料(内容)关系及所起作用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考核知识点导航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具体答题结构及思路分析
1、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故事内容概述:一对好朋友出去滑雪,在半山腰上遇到了暴风雪,他们必须快速下山,否则会被冻死在山上,就在他们下山途中,jack看到雪地里躺着一个已经被冻得僵硬了的一个人,但还活着,于是他打算背他下山。
但他的行为遭到了好朋友本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行动稍慢一点,就有可能谁都别想活着回去了。但jack坚持自己的想法,ben只好一个人提前下山,而jack背着那个人,往山下缓慢地移动。
故事的结果是,但jack一路强打精神背着那个人下山后,从救援人员的口中得知,他的朋友ben因为暴风雪的侵袭,冻死在了路上。而他,因为背着这个人,身体的热量支撑着他挺过了危险地段。
题目中问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其实涉及到材料之间的关系。
材料之间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文章属于这里面哪一个?这段内容是两个人物的表现,所以不属于铺垫,也不符合照应,我们判断他是对比还是反衬?
反衬是要突出其中一方的特征,另外一个事物是为次的;而对比是两个都要突出。文章中jack坚持说我要背这个人下山,而ben说我们赶紧要自己下山。因为我没有突出其中的一方,所以是对比。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中,多次将jack和ben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ben的自私和jack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2、文章第X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分)
例文概述:一个人带着另外一个人爬雪山,然后那个爬雪山的过程中遭遇四次困难,而每一次困难都比上一次更加艰难,能不能删掉第三、四次(X段)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在问,要你给他一个理由,这个情节是否可以被略去,这个其实是仍是在考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果要想故事情节更吸引人一点,那就要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的曲折更加的复杂,就是多增加故事情节的转折和递进。我们就知道凡是遇上故事情节发生过程中的情节,就是他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的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发展的作用,你记得在一个文章内容上问到故事情节的时候,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往往是说他这个情节里面的优点,故事情节就是涉及到转折和递进,就是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曲折,你不用全用上,看着用一两个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文章9到12段写出了他遭遇了什么事把这个情节概括出来,概括完以后紧跟着做的事情是X段内容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他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因此不能删掉。
3.文章中在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这篇文章写竹子的,写到了它的正直、空心、淡泊名利,最后写到文天祥。
根据材料间的四种关系来看,有四种可能性,铺垫、照应、对比、衬托,其中,铺垫、对比和照应明显与文章情况不相符,因此,只能是衬托,因为没有直接的写人物,因此,是从一个侧面,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中,由淡竹引出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通过对淡竹的描写,从一个侧面,烘托了历史人物淡泊名利、孤高正直的伟大品质。
第4题:判定修辞手法及作用
《中学语文知识地图》考核知识点导航
答题思路:
第一步,点明用了修辞手法;
第二步,怎样用的;
第三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需咨询语文学习问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