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丨宁语
《女心理师》电视剧热播,有职场受气的老实人,有患上暴食症的优秀学霸,有产后不受重视的抑郁妈妈。这些故事直击当代人的痛点,引起一轮又一轮的热议。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条热搜阅读量高达1.5亿——#看完女心理师我妈道歉了#。
人们常说,父母在等孩子的一声谢谢,而孩子在等父母的一声道歉。
但无论是谢谢还是道歉,有人终其一生,都未能等到。
这个“千古难题”,没能在每天朝夕相对的亲子间解决,竟然被一个电视剧解决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的许多家庭只是维持着一种
假性亲密关系,没有直达内心的交流。
表面和谐的母慈子孝背后,隐藏着隔阂与阴影,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感恩与愧疚。
真正的亲密,
不只是嘘寒问暖
《女心理师》中有一位来访者蒋静,是一个被母亲“囚禁”了30年的女孩。
被丈夫抛弃的单身母亲独自抚养女儿长大,不仅事业成功,女儿也是弹琴、学习样样优秀的学霸。
然而在这样的母亲身边成长的蒋静却并不幸福,甚至非常痛苦。
因为母亲的要强,她一天要练10小时的钢琴,就算手指流血,母亲也不让她停下来。
她也没有自由,母亲将她牢牢地捆在身边,囚禁在自己希望的“好女孩”模样里。
不许交朋友,不许穿短裤,不许做一切超出母亲控制范围的事情。
在外人看来,蒋静和妈妈的关系甚至比一般母女更亲密。
母女相依为命,母亲几乎形影不离地照顾着蒋静,事无巨细地陪伴、指导着女儿。
但在蒋静心中,母亲却从未真的了解过她。
母亲对她内心的苦闷和真正的渴望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
母亲“亲密”的照顾在她看来是一种控制,这种年复一年的压抑生活让她患上了暴食症。
同样的,妈妈因为年轻时被丈夫抛弃,所以对女儿的未来极度缺乏安全感,妄想通过控制来保护女儿。
这种极端的爱,也没有被女儿所接收和理解过。
这对母女从未真正走入过彼此的内心,她们表面的照顾与顺从下,是疏离与回避。
直到蒋静决定自杀,才第一次向母亲敞开心扉,直白地诉说:
“我不想活成你想要你的样子,即使我成长,也不代表我会离开。”
正是这番话,让妈妈意识到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也让母女俩穿过彼此之间的墙,彻底和解。
这样真实又触目惊心的剧情让无数观众高呼“破防了”,许多人第一次在屏幕中直视了自己的家庭关系。
父母和孩子亲密地生活在同一间房子里,日日相对,但很多父母却觉得孩子变得越来越陌生。
很多时候,孩子关上门对着日记本、对着网络中的陌生人,都可以说说心里话,但对着一墙之隔的父母,却无话可说。
这种亲子间假性的亲密关系,让一家人看起来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谓假性亲密关系,即双方看似亲密,但沟通交流却总停留在表层,没法涉及到内核。
在内心深处,彼此之间总隔着一臂的距离。
慢慢地,家人间失去了对彼此的信任与安全,关系止步于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再是彼此的支持,更缺乏心灵的共鸣与互通。
因此,电视剧的一个片段能轻易地让观众“破防”,但真正的亲子之间,却很难破除心灵之间那堵看不见的墙。
亲子间的“交易”
阻断了深度链接的桥梁
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对父母都是无条件的敞开与依赖。
虽然脐带被剪断,但亲子之间情感的脐带却紧紧连接,亲密无间。
然而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亲子间慢慢形成的一种“交易”关系可能破坏这种亲密,形成假性的亲密关系。
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的焦虑,或者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都可能转变成压力,传递给孩子。
《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谈到,每一个从压抑家庭氛围里挣扎着走出来的孩子,会无意识地通过取悦父母或他人,来缓和关系。
于是,亲子间变成了一种微妙的
交易关系,
孩子认为“我听话,遵守你制定的规则,就能换取到你的爱”。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从小学习优异、自理能力强,妥妥的“别人家孩子”。
然而他从小有一个心结,就是他的父亲却从未开口表扬过他。他一路拼命努力,直至考入重点大学,都没有等来父亲的认可。
直到大学报到前一天,他父亲找他谈话。
他期待能听到父亲的鼓励与肯定,没想到听到的却是“你别以为考上大学就能放松了,毕业的时候别指望我能给你找工作”。
这番话对从小要强的他来说,
意味着来自父亲的轻视和不认可。
这份失望,他压在心底,怨了父亲好几年。
直到他研究生毕业拿到大厂offer,才听父亲的朋友说,“你爸一直很担心你未来的路,所以严厉了些,现在他总算放心了。”
理解了父亲的初衷,但这份“别样”的激励还是让我这位朋友哭笑不得,
觉得父亲根本不明白他的努力与要强。
现在,他和父亲之间也总像隔着一层,谈话的时候更像朋友间的寒暄。
或许父亲的严厉,是出自“为你好”的初衷,但一味的传递压力却让父子间失去了坦诚相待的能力,内心渐行渐远。
当孩子不敢再对父母敞开心扉,曾经抚慰灵魂的港湾变成了讨好的对象,或愤怒的出口。
亲子间不再是爱的流动,而是一种交换关系时,孩子要么变得虚假,要么变得不驯。
直至孩子成年,双方也没有学会如何真正地去爱,只能以形式上的亲密回应对方,获得所谓的融洽与和谐。
微博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叫做“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在这个分组里,没有加班的疲惫,没有房贷的压力,只有报喜不报忧的日常。
其实,这就是孩童时代亲子间“交易”的延续。
终其一生,亲子间的关系也只能遗憾地止步于“熟悉的陌生人”。
平等、有爱、真实,
建立真正的深度亲密关系
最近对于亲子关系,有一个很棒的新诠释,
叫“生命合伙人”。
作为合伙人,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与孩子之间,并非单方面的控制或指导,而是有着精神层面的深度联结,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深度的沟通、情感的联结和全然的信任。
父母给予孩子照顾与帮助,而孩子同样也能提供能量,让父母感到温暖与成长。
因此任何深度关系的养成,都有赖于理解、包容和接纳。
想达成生命合伙人的状态,需要建立平等、有爱、真实的家庭环境。
第一,走下父母的神坛。
《假性亲密关系》中指出,父母的身份固然重要,但每一段关系都会进化,因为每一个个体都在不断成长。
如果父母一直不从“父母”的神坛上走下来,就不可能俯下身来,与成长中孩子完成真正的沟通。
前面提到的蒋静已经30岁了,但她的母亲仍然以她的照顾者、甚至监护人的身份自居,这无疑让子女感到窒息和束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提到人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
无论任何一种关系,心灵间的沟通与链接都需要以平等和独立为前提,即双方都需要处于成人状态上。
从青春期起,父母就可以与孩子建立“大人间的对话”,放下权威,彼此看到对方的烦恼、错误和优点,也给予双方支持、包容和欣赏。
在安全的环境中,孩子才敢于把自己的情感重新交托给父母,让亲子关系承载寄托。
第二,父母间要避免假性亲密关系。
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的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黄执中也在《再见爱人》中说过,一个人如何被爱,未来就会如何去爱别人。
应采儿和陈小春正是这样一对夫妻。
Jasper从小懂事开朗,乖巧有理,除了应采儿教导有方,也离不开有爱的家庭环境。
陈小春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非常自我。
但遇到应采儿后,应采儿毫不吝啬地向他表达爱,而且教他如何爱自己,慢慢把陈小爱变成了一个懂得爱的温暖伴侣。
这种深度的链接和爱,给Jasper提供了绝佳的“教材”,让他也敢于与父母建立更深的交流与链接。
第三,一切深度关系都源自真实。
假性的亲密关系会禁闭我们的情感,让双方进入“你不问,我不说”的状态,不再接收彼此的情绪与需求。
然而,每个人都渴望真实的内心可以被接纳和保护,有一个人可以成为面对风雨时的后盾。
伸出心灵链接触手的第一步,叫真实。
真正的包容与理解,不需要讨好与取悦。
相反,只有最真实的情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信任与链接。当你释放真实的自己时,在关系中也会更自在。
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亲密关系,未来才不会被伪装所破坏,才会圆满。
梁宁曾说:
“两个人能否建立深刻的关系还是取决于,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两个人交换了多少能量,交换了多少灵魂。
论获得能量,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父母的爱是一生最大的能量。
可是,当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快乐,不能理解子女的痛苦,只会向子女提出一些角色化的要
求,那种生生疏离的痛苦,其实并不是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可以慰藉的。”
愿我们家庭中的能量都能流动起来,达成真正的亲密联结。
策划|饿鱼
编辑 | 鱼甜
主播 |喜马拉雅主播,宁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