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归根复命”学说及其影响 老庄一派,指以先秦思想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代表著作即《老子》、《庄子》两书。在《老子》中,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在《庄子》中,载恬淡无为的养神之道。这里,先就《老子》而论。
《老子》又名《道德经》。关于它的作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问以礼。后来因见周朝日衰,遂西出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请,写《道德经》五千言,然后离去,莫知其所终。
一说老子即太史詹或老莱子。但今本《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老子究竟是谁?现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但大多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基本上是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历代道教的思想家,既继承了《老子》的宇宙生成学说,又把其中的归根复命的思想作为炼养理论的核心。可见,探讨《老子》的内炼思想,不仅可以觅寻到道教内炼理论的源头活水,并且还能有助于对《老子》一书的全面认识。
“道”,是老子最重要的范畴。故开章明义说:“道,可道也,非恒也,名,可名,非恒名。”并特别声明他所创立的道,并非一般人所说的道,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既然如此,又怎么去了解这一只可意会的道呢?老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艰难地描述着,力图让人们把握大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即把道说成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原,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又不能依靠感官去了解,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
你看,见不到,听不着,求不得,混沌窈冥,恍恍惚惚,似“无物”,又似“有物”,其实难以言语。这是一个人们无法直接感知的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有貌、有象、有声、有色的可被感知的“物”,而是“夷”“希”“微”的统一体,是一种超感官的存在。
相对“物”而言,它是“无”;相对虚无而言,它又是“有”。“有”和“无”都被用来证明道的真实存在,并非说道是虚无与实在的统一。
道是宇宙生成的本根。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所谓“根”即指道,“归根”即指回复到先天的状态,与道同体。这个根又叫作“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从这个神秘的门户中,永无休止地衍生着万物。
万物生成衍化的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生一”,是说道在本根阶段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即先天之元气。由一生二,便是由元气分阴分阳。所谓“三”,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的互相作用(冲气),这种互相作用使阴阳二气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稳定形态(和),这些稳定的形态也就是“负阴而抱阳”的万物。
在这里,老子向当时的人们披露了宇宙衍化的根本奥秘。即宇宙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有和和的性质。《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好也是最高的状况。后来的道教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元气道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炼养理论的基石。其互补和谐的思想,则成为道教养生学调整的原则。
那么,怎样去认识这个远离人们感官的新世界呢?老子指出,到那里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直觉主义的认识道路。这要求在一种静寂入定的精神境界中,运用直觉思维的智慧,才能去体验宇宙的基本统一(即道的一元性)。显然,达到这一境界最好的手段便是气功。也许,老子正是在气功入静的状况下、才领略到了那个新世界的奥秘。
他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看,这正是入静状况下出现的绝妙景象。惚惚恍恍,窈窈冥冥,似有似无,然而又确实感觉到有一种极其精微的、真实可信的物质——精气在体内运行,并出现了种种奇异的事物(有物)、景象(有象),这就是“精”、“信”(神)在特殊状况下产生的功能。
为了登临这一领域。必须作一些特别的锻炼。《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讲的就是炼气入静。“营魄”,河上公注:“魂魄也”。《淮南子》高诱注:“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故魂为阳,魄为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人则为“载营魄抱一”,“一”即“和”,为阴阳魂魄互相作用构成的稳定的统一体。
那么,怎样才能“抱一”呢?则当“抟气至柔”,如婴儿一样。《管子·内业》云:“抟气如神,万物备存。“尹知章注:“抟,谓结聚也。”气结聚而精生,精积而神用。三者之中,精是内炼的根本。《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尹知章注:“精,谓神之至灵者也,得此则为生。”《老子》亦有“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句。气为动力,抟气至柔,绵绵若存。神为主宰,所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者,伸也;伸者,神也。
在炼养的过程中,还当清净心地,这就叫作“涤除玄鉴”。“玄鉴”,指玄妙的心境。排除外部感觉世界的各种干扰,保持心地的洁净无尘,使其明亮得象一面毫无毛病的镜子,便能观照万物,明晓宇宙的本来。《淮南子·齐俗训》说:“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从而可以达到与道玄同的境地。
然而怎样“涤除玄鉴”呢?《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勤,马叙伦说:“借为廑,《说文》曰:‘廑,病也。”救,高亨按:“救借为瘳,《说文》,‘瘳,疾愈也。’”马、高之说可信。塞其兑,似指两眼内视、口闭耳塞等气功动作。
《淮南子》高诱注云:“兑,耳目鼻口也。《老子》曰‘塞其兑’是也。”闭其门,似指提肛、凝气等动作,关闭气门,以防内气泄漏。通过塞兑、闭门一类的动作,促进“抟气至柔”,低代谢,高储能,达到强身治病的目的。故“塞其兑,闭其门”,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有病则终身不能愈。
出于这种对气功养身的体验,老子认为,用这种静功内养的方法,可以“挫锐”“解纷”,排除心官带来用一切干扰。使主体恢复无知无识的状态。这样,就能使心灵的智慧之光与大道和合,从而产生出超常的功能,能够直接感受其微观世界的形形色色。
所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所谓“和其光,同其尘”,反映的正是用“玄鉴”之光,接受“道”的信息,并进行信息反馈的微妙情景,这就是直觉静观,认识世界的过程。
老子把他论述的内炼方法和理论总结为归根复命之说。《老子》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个根也就是道,在人则指生命的本源,在气功内炼中,一般指下丹田(玄牝),内炼之际,将气归丹田,精聚丹田,神(意)守丹田,谓之“归根”。精气神常聚常守丹田,通过炼精、炼气、炼神诸阶段的修炼,便可结成内丹,扭转自然界生老病死的规律,恢复青春的活力,达到“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目的,这就叫作“复命”。
现代科学已粗略地揭示,气功锻炼中所产生的“内气”(或内丹)乃是人体中的一般生物能量流,这股生物能量流的运行形成了笼罩在人身周身的生物场。不仅如此,气功锻炼还可使脑电波频率减少,而波幅度增加。做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中枢系统,气功可使它的功能回到儿童时期的慢波;对于年老的人,气功可使衰老的生化指标发生逆转,这可能是气功、内丹之所以能够开发智力,延长寿命,甚至返老还童的根据。
令人惊异的是现代精密仪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许多现象,古人竟用意念发现了它,并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通过种种特殊的炼修方式,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开发人体潜在功能的功法。直到今天,它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待探索的课题、奥秘。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通过气功强身,寿至百有余岁,这是毫无可疑的。道家学派历来注重养生修持,乃至东汉兴起的道教讲究炼丹养气,推崇老子为教主,内在的渊源不是正在这里吗?
显然,《老子》中的这些深刻精辟的思想,是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物,特别是在气功内炼术的实践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时代,我国气功内炼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现存的春秋末战国初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系统具体地讲述了内气炼养方法,它的操作方法较行气吐纳更深一步,是最早的周天运炼法。文字虽较简单,但轮廓与进程与宋元内丹丹法相近,它应是内丹丹法的雏形。
此文物与韩钟应为同时制造,也可能是洛阳金村韩墓中同时出土之文物。洛阳自平王东迁以后,久为东周首都,其文化较各诸侯列国为高。而老庄出生地点都在中原,活动地区也围绕洛阳附近各地,如史载老子就曾为周朝守藏史。所以此地区内炼养身学说必早已存在,而与老庄思想互为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气功内炼学的发祥地之一。
在《老子》中也记述了当时气功达到的成就,“益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骨弱筋柔而握固,末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看,这里记述了一些知常得道的气功师,他们元气充沛,精力超常,具有种种特异功能,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
《老子》中的这些记述,为我们探讨先秦时气功的历史状况提供了珍贵的文献。他的内炼方法和理论,启开了后世气功内炼的千门百派。从东汉开始,以内炼观点注解《老子》的,历代不乏其人,如河上公《老子章句》、张陵《老子想尔注》、葛玄《老子节解》、白玉蟾《道德真经宝章》、李道纯《道德会元》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等。至宋元内丹派问世,更把《道德经》作为丹经之祖。北宋张伯端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悟真篇》)融老子内炼思想于《悟真篇》中。陈致虚说:“《阴符》、《道德》,丹经之祖书,上仙皆籍之为筌蹄,修之成道。然其旨意玄远,世薄人浇,不能达此。故仙师作此《悟真篇》,使后学者一见了然,易于领悟而行之尔。是知《阴符》、《道德》、《悟真篇》,三书同一事也。”(《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卷4)
故他在《金丹大要·道德经序》中直接了当地说:“老子之道,即金丹之大道也。”“如恍惚中有象有物,杳冥中有精有信,不贵难得之货,皆直指大道,显露玄机者也。经内隐八十余异名,如众甫。神器、玄牝、橐龠之类。盖深注意于道,使后之人从是而悟,因悟而入,因入而有焉,即有为者金丹也。”
宋元内丹派奉《老子》为内丹祖书,并列出了一个传统系统,以表示自己属于道家正宗:“金丹之道,黄帝修之而登云天,老君修之是为道祖,巢由高蹈,钱铿长年,尔来迄今,历数何限,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自河上公正传,而至伯阳真人;祖天师得伯阳之旨,丹成道备,降魔流教;仙翁济幽,旌阳斩蛟,是皆逢时匡世救劫,斯乃真仙之余事耳。
华阳玄甫、云房、洞宾授受以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燕相海蟾受于纯阳,而得紫阳,以传杏林、紫贤、泥丸、海琼,接踵者多。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决,散满人间。
唯紫阳《悟真篇》颇详。又得无名子诸公引而明之,”到此丹经大备。(《金丹大要虚无》卷1)就是说内丹渊源于黄帝、老子,经河上公、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王重阳等传播,丹法盛行于世,他们的著作都是重要的内炼典籍,而且象大树和川流一样,枝分派接,源远流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