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摘要
卷一 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即原始,天真就是先天真气---元气---肾精,强调保养肾精的重要性。
上古人活百岁很多,今人半百衰老,原因:
上古人懂得养生之道,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房事,神形俱旺,协调统一。今人饮酒无度,生活反常,醉酒行房,恣情纵欲阴精竭绝,满足嗜好真气耗散,不谨慎保持精气,不善于统驭精神,专求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作息规律。
古代养生,对虚邪贼风,及时避开,心情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使真气顺畅,吃什么都甘美,穿什么都满意,不因外界事物变化而动心焦虑,不受内外邪气干扰伤害。
女子七年一个周期:
7岁肾气旺盛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14岁,天癸产生,任脉畅通,太冲脉旺盛,月经来潮,具备了生育能力;
21岁,肾气充满,牙齿长全,
28岁,筋骨强健有力,头发最茂盛,身体最强壮。
35岁,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竭,面部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
42岁,三阳经脉气血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变白;
49岁,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气血衰少,天癸枯竭(绝经,更年期),形体衰老,无能力生育。
男子八年一个周期:
8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更换,
16岁,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泄,两性可交合生育;
24岁,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牙齿长全;
32岁,筋骨丰隆盛满,肌肉丰满健壮;
40岁,肾气衰退,头发脱落、牙齿开始枯槁,
48岁,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鬓花白;
56岁,肝气衰竭,筋活动不灵活自如;
64岁,天癸枯竭(更年期),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惫;
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器的精气加以储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泄精气。
一般男子64岁、女子49岁,精气枯竭,不能生育了。但掌握了养生之道的人,延缓了衰老,百岁还可生育。
上古真人养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调节呼吸,吸收精纯清气,超然独处,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高度协调,延年益寿。
中古至人,道德淳厚,掌握养生之道,调和阴阳四时变化,远离世俗干扰,视觉听觉守持于八方之外。
圣人,安处与自然界,顺从八风活动规律,嗜欲适应世俗,没有恼怒怨恨举动不炫耀。在外,不因食物劳累,在内,没有思想负担,安静愉快、悠然自得。
贤人,依天地日月星辰,顺从阴阳消长和四时变迁,使生活符合养生。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
食勿多言,勿思虑,勿动情,坐而食,食伴乐,食则着意于食,不事旁务。
春夏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傍晚后减少神形劳作,避免风寒霜露。
第二篇 四时调神大论
春(养肝) |
夏(养心) |
秋(养肺) |
冬(养肾) |
|
时令 |
推陈出新万物复苏 |
万物茂盛秀美,开花结实 |
万物成熟收获 |
阳气潜伏万物蜇藏 |
自然象 |
生枝长叶,万物生机勃发富有生机 |
天气下降地气升腾,天地阴阳之气相交 |
天气急劲,地气清明 |
水寒成冰大地龟裂 |
特点 |
生发 |
生长 |
收敛 |
收藏 |
起居 |
早睡早起 |
晚睡早起 |
早睡早起 |
早睡晚起 |
神志 |
随春阳升发而舒畅, |
怡悦舒畅忌激动恼怒 |
保持安定宁静,缓减肃杀伤害 |
安静自若,秘藏严守不外泄阳 |
要求 |
处事待物助其生发,调养生发之气 |
使体内阴气向外宣泄,保证阳气通畅 |
收敛情绪控制深情,不使神志外驰 |
不扰动阳气,避寒趋温,不开泄皮肤散阳 |
运动 |
披发宽衣 形体舒缓 |
|||
饮食 |
酸、青 |
苦、赤 |
辛、白 |
咸、黑 |
违之后果 |
违逆春发阳升之气,少阳之气不得生发,肝气就内郁,便损伤肝脏;使供给夏季生养的春阳不足,夏季便会生阳气不足的虚寒病症 |
损伤心气违逆夏天的长气,体内太阳之气不旺,导致心气内虚和悸动;夏天阳气未能充分发泄,供给秋天收敛能力减少,冬天来了可能患重病 |
伤及肺脏违背秋天的收气,体内太阴之气不得收敛,导致肺热叶焦而涨满;到冬天阳气当藏而没的可藏,便生阳虚腹泻之症 |
伤肾,就使违逆藏气,体内少阴之气不得潜藏,导致肾气衰竭,出现注泄阴冷等症;提供给春生之气减少,春天易生痿病和厥症。 |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生气就是人体的阳气,通天就是顺应、协调于自然界。
通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天的阴阳,人的五脏,九窍、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清净,人的精神就舒畅平和,阳气固密,贼风邪气就不能加害。人顺应天气,通达阴阳变化之理,阳气就不会弱。
人身的阳气如太阳一样重要。人的阳气也在上在外,起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起居急促,扰动阳气,神气就外越。
由于署,则汗多烦燥,渴渴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发高热,象炭火一样,出汗邪热就散去。
由于湿,头部象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不得排除,伤害筋,短缩拘挛,驰纵痿弱。
由于风,浮肿。
以上四种邪气伤阳气。
烦劳过度,阳气亢盛外张,阴精耗竭。阳愈盛、阴愈亏,到夏署时,易生煎厥病,眼睛混蒙,耳朵闭塞。
大怒时阳气上逆,血随气升而淤积于上,与其他部位阻隔不通,发生薄厥。若伤及筋,筋弛纵不收,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变半身不遂。出汗时遇湿邪阻遏,宜生疮疖和痱子。常吃肥肉厚味,可生疔疮。劳动汗出遇风寒,迫聚皮表成粉刺,郁积化热成疮疖。
阳气养神使精神慧爽,养筋使诸筋柔韧。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身心安定劳逸适度,风邪难侵。
人身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阳气开始活跃,趋向于外;中午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体表阳气减少,汗孔闭合,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不要接近雾露。
阴是藏精于内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五脏不调,九窍不通。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日益消亡,这是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筋脉弛纵、肠澼、痔疮等病。饮酒过量,就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受损。
阴阳的关键,以阳气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就正常。阴阳分离决绝,精气就竭绝。
雾露风寒会生寒热,春天受风邪,到夏天会急骤泄泻;夏受暑邪,到秋天会疟疾;秋受湿邪,邪气上逆,就咳嗽,可发展为痿厥病。冬天受寒,春生温病。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贮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受伤。
过食酸味,使肝气淫溢而亢奋,导致脾气衰竭。
过食咸味,使骨骼损伤,肌肉萎缩,心气抑郁;
过食甜味,使心气闷满,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衡;
过食苦味,脾气过燥而不濡润,胃气壅滞;
过食辛味,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阴阳生理上互资生,病理上互影响。
阴阳偏胜的“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病症为寒症。多因阳虚不能制约阴寒,而阴寒内盛,五脏失调。
阴阳偏衰,阴精亏虚不能内守,出现伤精血阴液的阴虚症;阳气虚弱,不能卫外,除外感外,出现阳气不足的阳虚证。阳虚或阴虚的发展,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阴阳俱损。
四、金櫃真言论(四时与五脏)
一、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病在头部;常见鼻子不通或出血;
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长夏季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多发生腹泻等寒症;
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多发生风疟;
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病在四肢;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扰动阳气的运动,来春就不会发生鼻子不通或出血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病;长夏就不会发生腹泻一类的里寒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
精是人体的根本,阴精内藏而不泄,春天就不会得湿热病;夏暑阳盛,如不能排汗散热,秋天就会得风疟病。
二、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
1、昼夜阴阳
白天为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
中午到黄昏为阳中之阴
黑夜为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
鸡鸣到平旦,为阴中之阳。
2、人体阴阳
外部属阳,内部属阴。
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是肺;
腹为阴,阴中之阴是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是脾。
冬春病在阴,夏秋病在阳。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3、五行
东方:春,木,青色,与肝相通,开窍于目,发病表现为惊骇,五味为酸,五畜为鸡,五谷为麦,成数为八,五音为角,嗅味为臊。肝主筋,发病多在筋,阳气上升,其气在头。
南方:夏,火,赤色,与心相通,开窍于舌、耳,五味为苦,五畜为羊,五谷为黍,五音为徽,成数为七,嗅味为焦。疾病多发生在脉、血。
中央:长夏,土,黄色,与脾相通,开窍于口,五畜为牛,五味为甘,五谷 为稷,五音为宫,生数为五,嗅味为香,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
西方:秋,白色,金,与肺相通,开窍于鼻,五味为辛,五畜为马,五谷为稻,五音为商,成数为九,嗅味为腥,天体为太白星,疾病多生背部和皮毛。
北方:冬,水,黑色,肾,五味为咸,五谷为豆,五畜为天体为辰星,五音为羽,成数为六,嗅味为腐,疾病多生于骨和溪。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时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味过伤 |
酸伤筋 |
苦伤气 |
甘伤肉 |
辛皮毛 |
咸伤血 |
无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涶 |
五嗅 |
臊 |
焦 |
香 |
腥 |
腐 |
五畜 |
鸡 |
羊 |
牛 |
马 |
猪 |
五谷 |
麦 |
黍 |
稷 |
稻 |
豆 |
成数 |
三八 |
二七 |
五十 |
四九 |
一六 |
五养 |
色 |
味 |
食 |
嗅 |
声 |
五星 |
岁星 |
荧惑 |
镇星 |
太白 |
辰星 |
五气 |
风 |
热 |
湿 |
燥 |
寒 |
五事 |
视 |
言 |
思 |
听 |
貌 |
时出《太玄 |
生 |
养 |
该 |
杀 |
藏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
五用〈太玄 |
明 |
从 |
睿 |
聪 |
恭 |
|||
五性 |
仁 |
礼 |
信 |
义 |
智 |
|||
五欲 |
欲色 |
欲味 |
欲安逸 |
欲嗅 |
欲声 |
|||
五华 |
筋华爪 |
脉华面 |
肉华唇 |
皮华毛 |
骨华发 |
|||
易发病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 |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 |
恐 |
|||
五志伤 |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
忧伤肺 |
恐伤肾 |
|||
志胜 |
怒胜思 |
喜胜忧 |
思胜恐 |
悲胜怒 |
恐胜喜 |
|||
五恶 |
肝怕风 |
心怕热 |
脾怕湿 |
肺怕寒 |
肾怕燥 |
|||
五气 |
风 |
热 |
湿 |
燥 |
寒 |
|||
五气伤 |
风伤筋 |
热伤气 |
湿伤肉 |
伤皮毛 |
寒伤血 |
伤皮毛 |
寒伤血 |
|
气胜 |
风胜湿 |
湿胜燥 |
燥胜寒 |
寒胜热 |
||||
味伤 |
酸伤筋 |
苦伤气 |
甘伤肉 |
辛皮毛 |
咸伤血 |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
味胜 |
酸胜甘 |
苦胜辛 |
肝胜咸 |
辛胜酸 |
咸胜苦 |
|||
酸养胃 |
苦养气 |
甘养肉 |
辛养筋 |
咸养脉 |
||||
日干 |
甲乙 |
丙丁 |
戌己 |
庚辛 |
壬癸 |
|||
五伦 |
夫妇 |
兄弟 |
父子 |
君臣 |
朋友 |
|||
上午症状加重者,大多属于阳气盛实或阴虚病人;
上午症状消失或减轻的,属阳虚阴盛之症;因阳虚得到阳盛之气的资助,阴盛得到阳盛的制约;故病情减轻;
下午症状出现或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此时阳衰阴盛,阳虚得不到资助,阴盛得不到制约,故加重;
下午症状消失或减轻的,大多属于阳盛或阴虚的,
前半夜症状出现或加重者,可考虑阴盛或阳虚之症,如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考虑阴虚或阳盛;
后半夜症状出现或加重者,阴盛或阳虚,如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考虑阳虚或阴盛。
根据昼夜阴阳消长节律合理用药时间:
1、 提升外透的药,宜午前服用,沉降下行的午后服;
2、 温和补气的,清晨或午前服;滋阴养阴的宜入夜服;
3、 怯除阳分、气风之邪的,清晨午前服,清泄阴分之邪的,入夜服。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阴中之至阴脾也。按照五季五脏发病规律,辩证论治。如春季咳嗽,病在肝肺,因肝旺于春,肝木旺克肺金,肝肺气逆,治宜润肺抑肝。
卷二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是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象,自然现象、生理、病理现象。应象就是现象与阴阳相应。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与阴阳。
轻清气上升形成天,浊阴之气下降成为地,地上水汽上升为云,云凝聚下降为雨,雨在地面产生水湿,云在在天空产生雾气。对应人身,清阳之气出于上七窍,浊阴之气出于下二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浊阴之气在内归藏五脏;清阳之气充实四肢,浊阴之气归于六腑。
水属阴,火属阳。味属阴,气属阳;阴精能化生资助人体正气,正气能充养形体,五味资助阴精,太过损伤形体;阳气太过则耗损阴精,阴精能化生为气,五味太过又耗损正气。味为阴走下窍,气为阳走上窍。。
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味厚的泄利大便,味薄的通利小便,气薄的发汗,气厚的发热,。亢盛的火邪消损正气、耗散正气、使正气衰退,温和的阳气资助正气、生发正气、使之正气壮盛。气味辛甘的属阳,有发散作用;酸苦的属阴,有涌吐、泻下作用。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热,阴胜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必痛,形伤就肿。先痛后肿气伤形,先肿后痛形伤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重,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所以喜怒等七情伤气,寒暑等六气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形神相离。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受寒邪春必温病,春手风邪,夏生厌食拉肚子,夏受暑邪,秋天就疟疾;秋受湿邪,冬天就咳嗽。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色为苍,五音为角,五声为呼,病变为握(拘急),在窍为目,五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徽,在声为笑,在病变为忧伤,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体为湿,在地为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病变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肝。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病变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哭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病变为栗,在 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阴阳者,血气之男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水火者,阴阳之征兆;阴阳是万物生成的始源。所以,阴在内,阳的守护,阳在外,阴的役使。
阳胜:身热,腠理闭,喘息气粗前俯后仰,汗不出,身体发热口齿干燥,烦闷,若在出现脘腹胀满,就会死去。这病冬天好过,夏天难耐。
阴气偏胜:出现寒象,汗出,身体清冷,寒战,四肢厥冷,再出现脘腹胀满也会死。这病夏天好过,冬天难耐。这是阴阳更替胜负的表现。
早衰的节律是:40岁阴气自半起居衰,50岁身体沉重耳目不聪,60阳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多。不做对身体无益的事,心情平静舒畅少欲望,调理身心。
西北方地高天低属阴,东南方地低天高属阳,居阳的南方人,精气居于上,往往上盛下虚,耳目聪明手脚不灵;邪气伤上部,右侧病重。居阴的北方人往往下盛上虚,手脚强壮,头目不聪。这是生存环境的阴阳差异。
天为阳以施气化,地为阴而成形质,天有八方之风,地有五行,因而,阴阳成为万物变化的元始。清阳之气升天,浊阴之气降地。效法天的清阳养头,效法的的浊阴养足,效法人事养五脏。自然界清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喉相通,风气与肝相通,火气与心相通,水谷之气与脾相通,雨水之气与肾相通。人身三阳三阴六经如同河流,肠胃如同海洋。水津之气灌注九窍。
自然界邪气侵害五脏,饮食之寒热伤害六腑,水湿邪气侵害皮肉筋脉。善用针治的,取阴部的穴位治疗阳病,取阳部的穴位治疗阴病,取右治左,取左治右。体察推理病情,根据外在的症状推理内在的病情,观察邪气太过还是正气不足,根据萌芽推理发展。
善于诊断,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颜色和诊脉,先辨明阴阳属性;通过审察颜色的清明、晦浊,判断病变的部位;通过病人的喘息、声音,判断痛苦所在;通过审察脉象判断病变的脏腑;通过按皮肤及寸口脉象的浮沉滑涩,判断产生的原因。判断全面准确,治疗才有效及时。
当疾病初起时,以针刺散邪;
当病邪旺盛时,等它稍衰退再治疗;
病邪轻浅,用发散法治疗;
正气不足用补益法;形体不足,用甘温益气法;
阴精不足,用甘润味厚药治疗;
病邪偏上,因势涌吐;
病邪偏下,因势攻下;
中焦壅满,消道泄满;
邪在肌表,煎药熏洗发汗除邪;
邪在皮肤,发汗散邪;彪悍滑疾,按摩收敛;
邪气盛实的病,用外散或泻下法除邪;
通过审察阴证,阳证以区分柔刚属性;
阳病治其阴,阴病治其阳。
确定在气在血分别施治,血分邪实,破血逐瘀;气虚下陷,益气举陷。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未出地的为阴,是阴中之阴;出地的是阴中之阳。阳施以正阳之气,阴主持内而成形。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面南而立定位,前面为南属火成为大明,阳气最盛。背后为北属水称为太冲,太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合,与其表里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起于足小指外侧的至阴穴,上行结于眼睛。称膀胱经为阴中之阳。
人上半身阳气最盛,下半身属太阴,太阴前面是足阳明胃经,胃经起于足大趾次趾端的厉兑穴,向上行走,为阴中之阳。
与厥阴肝经相表里的是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次趾端的足窍阴穴,向上行走,称为阴中之阳。
所以,三阳经的离合关系是,太阳经在表为开,阳明经在里为合,少阳经半表半里为枢。三条经脉相互作用协调,团聚不浮散,合于一为冲和的阳气。
外为阳、里为阴,腹中属阴。在太冲脉之下为太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为阴中之阴。
足太阴脾经后面是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为阴中之少阴。
足少阴肾经的前面是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毛丛中的大敦穴,阳气已尽,称阴中绝阳。两阴交尽,一阳将生,故又称阴中绝阴。
因此,三阴经的离合关系是,太阴为阴气之盛主开,厥阴为阴之尽主合,少阴为阴气初生主枢。三条阴经相互作用协调,团聚一起而不沉潜于内,合一为调和的阴气。
第七篇 阴阳别论
四大经与四时相应,十二地支与12月相应,12月与12经相应,脉有阴阳之分。五脏各有平和的阳脉,五季也各有平和的阳脉,便形成25种有胃气的阳和脉象。
阴脉是没有阳和胃气的真脉象,真脉象出现,表明脏气已经衰败,必然死亡。因此,能辨别阳脉,就能判断疾病部位;能辨认阴脉,就能判断死期。三阳经的经气盛衰反映在头部脉诊的部位,三阴经盛衰反应在手部脉诊的部位。胃气贯通上下是一样的。能辨明阳脉,便能判断疾病忌讳的时日;能辨明阴脉,就能判断死期。谨慎察有无胃气的阴阳脉象,熟于心、应于手,大胆判断,不商讨。
离指而去的为阴,鼓指而来为阳,安静的为阴,躁动的为阳;迟缓的为阴,疾数的为阳。
诊断五脏精气败竭的脉象是,肝脏脉来时,似遥远欲断绝,18日死;心脏脉来时,似遥远欲断绝,9日死;肺脏脉来时,似遥远欲断绝,12日死;肾脏脉来时,似遥远欲断绝,7日死;脾脏脉来时,似遥远欲断绝,四日死。
阳明经发生疾病,易引发心脾二藏功能失调,出现功能性障碍。妇女月经停闭。进一步转为形气消瘦,喘息迫促,就不易治疗了。
太阳经发病,会出现恶寒发热,或夏至痈肿,甚至肢体痿弱,逆冷、酸痛等,进一步发展是睾丸牵拉疼痛及小肠疝。
少阳经发病,少气无力,经常咳嗽,大便泄泻;进一步传变为心中抽的疼痛,胸膈不利。
阳明经与厥阴经同时发病,便易惊善恐,肩背疼痛,嗳气、呵欠等,为风厥病。
少阴经和少阳经同时发病,便会半身不遂,四肢功能受限。
一阳为少阳初生,内与肝脏相应,其脉鼓动,为弦脉;
一阴为少阴初生,与肺脏相应,脉鼓动,为毛脉;
夏季阳旺,与心脏相应,脉鼓动为洪脉;
冬季阳衰阴盛,与肾脏相应,石脉;
长夏阴阳相过,内与脾脏相应,为滑脉。
阴气争斗于体内,阳气扰乱于体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熏蒸肺脏,就出现喘息气粗。五脏功能正常有赖于阴阳平衡。因此,以阳助阳,会使阳气过盛而浮散于外,导致阴无阳配,同样消亡。
属于死阴3天死,属于生阳一类的4天死。肝病传心为生阳,心病传肺为死阴,肺病传肾为重阴,肾病传脾为僻阴,均病重难治。
邪气结于阳经,四肢肿胀,结于一条阴经,大便下血一升,两条2升,三条3升。阴阳经脉都被邪结,阴气多阳气少,少腹肿满腹水;阳明邪结,消渴;太阳邪结,隔塞不通;太阴邪结水肿;厥阴与少阳邪结,咽喉疼痛闭塞不通。
妇女尺部脉搏动有力,与寸部脉完全不同,怀孕。
寸尺脉都浮而无根,是阴阳衰竭,便出现拉血沫,死不治;
阳脉出现在阴部,是阳盛蒸动阴液,汗液外出;阴虚阳盛,迫血妄行,妇女会血崩。
脾肺脉搏击弦硬不柔和,20天夜半死;心肾脉不柔和,13天傍晚死;膀胱小肠脉不柔和鼓指,3日死;脾脉、肺脉、膀胱脉、小肠脉不柔和,心腹胀满至极,不能弯腰5日死;胃脉、大肠脉不柔和,为温性病,10日内死。
第三卷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六脏六腑职责分工:
1、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肺:是相傅之官,辅佐心脏,主气的调节。
3、 肝:将军之官,主怒,谋略由此出。
4、 膻中:(心包)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
5、 脾
6、 胃:是仓廪之官,消化吸收运输五味饮食营养。
7、 大肠:传导之官,传送食物糟粕到体外。
8、 小肠:受盛之官,承受胃中下行食物进一步分化清浊,吸收。
9、 肾;作强之官,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技巧。
10、 三焦:决渎之官,通行水道。
11、 膀胱:洲都之官,蓄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排除尿液。
12、 胆:中正之官,主决断。
12官分工明确,协调不脱节。
君主(心脏)明达,下属安定,以此理养生,长寿健康;治理天下,繁荣昌盛。
君主不明达,十二官都有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伤害身体,必然招灾。
第九篇 六节脏象论
天体运行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以九九极数的变化配合天道准数,人又有365个穴位,与天地相应。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阳地阴日阳月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路线和秩序。一昼夜,太阳行一度,月亮行13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为365天为一年。由于月份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节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气的时间。虽日月运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至岁尾,整个天度变化算计出来了。
气数与天道配合: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一年终了。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都与天体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以应天气。
气候,五日为侯,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以此诊断身体康健。
五行之气互有胜克,就有盛衰变化。
所胜,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同时,时令依据五行之气的属性分别影响各脏。从立春开始推,如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气淫”;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不及,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就叫气迫。求其至,就是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谨慎等候时令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知的。搞错时令、违反时令与气候结合的关系,分不清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就会邪气内扰,病及于人了。
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的分布有常规,如不按规律相承就是反常,反常就会使人生病。如某时令气候反常,为当旺之气所胜者,则病轻微;若当旺之气所不胜者,则病深重;若同时感受其它邪气,就会死亡。所以,气候反常,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对万物的生成作用。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与五脏相通,天供给人以五气,地供给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消化吸收滋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自然产生。
心:生命之根本,神居之处,荣华表现在面部,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
肺:是气的根本,魄居之所,荣华表现在毫毛,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
肾:主蛰伏(冬眠)是封藏精气的根本,精居之处,荣华表现在头发,充养组织在固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肝:是罢极之本,为魂居之所,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味酸,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脾、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功能为器,吸收食物精华,化生糟粕,管理五味的转化、吸收、排泄,其荣华在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组织在肌肉,味甘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上述11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肝);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阳气太过,阴气无以通,是为格阳。
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
若人迎脉与寸口脉都大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阴阳极亢,不能达到天地阴阳精气平衡,必然死去。
第十篇 五脏生成
五味、五色、五脉与五脏的关系
肺---白色、应于皮。欲得辛味;过食,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
肝---青色、应于筋。欲得酸味;过食,肌肉粗皱、口唇掀揭。
肾---黑色、应于骨。欲得咸味;过食,血脉凝涩,面色不好。
心---赤色、应于脉。欲得苦味;过食,皮肤枯蒿、毫毛脱落。
脾---黄色、应于肉。欲得甘味;过食,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脉络部属于目,
诸髓部属于脑
筋部属于骨节
诸血部属于心
诸气部属于肺
气血运行朝夕往来,不离四肢八溪部位。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养目能视;足得血养能走,手掌得血能握,手指得血能取。如刚睡醒外出受风,血液循环凝滞。凝于肌肤生痹症,凝于经脉使气血运行滞涩,凝于脚部,厥冷。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空隙之处所致。全身有大谷12处,小溪354处,减去12脏腑各自的穴位,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
诊病先确定病因,以五决为纲。五决就是五脏之脉。如
头痛等巔顶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可传于肾。
头疼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于下实上虚,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得可传于肝;
腹满膜涨,支撑胸膈胁肋,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
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
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死症面色:青如丝草枯暗无华;黄如枳实;黑如烟灰;红如凝血;白如枯骨。
主生面色:青如翠鸟羽毛,红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猪脂;黑如乌鸦毛。
生机面色:心有生机,面色像细白的薄绢裹朱砂;
肺有生机,面色像细白的薄绢裹粉红丝绸;
肝有生机,面色像细白的薄绢裹天青色丝绸
脾有生机,面色像细白的薄绢裹
肾有生机,面色像细白的薄绢裹紫色丝绸
十一篇 五脏别论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是秉承地气而生,功用是主藏,藏而不泻,叫奇恒之腑。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五者是秉承天气所生,功用是主泻,泻而不藏,叫传化之腑。
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要经常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得到充实。
六腑,功用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储藏,是一时充实,而不能持续盛满。
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源泉,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
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病,鼻不利。治病必须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候虚实,察看情志精神状态和病情表现。
卷四
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由于地域不同,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别,导致体质和病症不同,治疗方法也各有所宜。
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用意念转移精神,变化五脏之气,在病没有深入到体内时可以。
色诊、脉诊理论与阴阳变化相通,与五行、四时、八方相应,通过对阴阳、四时、五行变化的探讨,观察其中奥妙,掌握要领。要掌握要领,色诊、脉诊是依据,颜色的明暗与自然的阴晴相应,脉搏的虚实与日月的盈亏相应。诊治病不在望色和切脉上发生错误,把顺症和逆症颠倒了。
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制作汤液的方法,五谷做原料,谷杆燃烧熬,既发挥了谷米得气完备(经过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平和之气),又的谷杆的坚劲之气。
欲望不止、忧心过重,精气衰败 ,营血凝滞,卫气消散,容易得病,治愈而难。
病人是本,医生是标,密切配合,才能治病。
有种水肿病,四肢胀急,喘息心悸,肺功能失常,治疗应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针刺除去淤血,活动四肢以疏通阳气,多穿衣服助阳,针刺络脉疏通血气,发汗以宣表,利尿以通里,使五脏阳气布达,精血复生,肌肉骨骼协调。
十五篇 玉版论要
揆度是掂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不同与平常的疾病。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是把握五色五脉的变化,揆度奇恒的关键,就是五色五脉的联系,人身气血总是顺着一定的方向往复周流而不回转,五色五脉的变化易于掌握,但神的变化却微妙,要刻在玉版上的重要内容。
观察病色的具体部位,向上的为逆,向下的为顺,女子出现右的为逆,出现在左的为顺,男子左的为逆,右的为顺;男左女右是阴阳变异,男子属重阳,女子属重阴,是必死症。
脉搏击指,或为痹症,或为躄证,为寒热二气交合所致;
脉象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是正气耗散,逆;脉虚为顺,泄泻或失血。
奇恒方法诊脉,从手太阴开始,传行到它所不能胜的脏为你,它所胜的为顺。逆死顺生。八方风四时气失常就别按常理。
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经气败竭诊断的要领。
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发,人气在肝;
三四月,天气正盛,地气上升,人气在脾;
五六月,阳气旺盛,地气升达极点,人气在头;
七八月,阴气产生,萧杀气形成,人气在肺;
九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十二月,阴气极盛,地气闭合,人气在肾。
春季应当刺各经特定穴位以外的散俞,刺达肌肉分理出血即止;病重者,应当久留针,待经气传布出针。病轻的,留针时间要短,经气循环一周即出针。
夏季应当刺各经络脉的俞穴,见血即止;待邪气出尽出针,以手按压针孔,经气循环一周,疼痛必然停止。
秋季针刺肌肉皮肤分理,针刺手经足经同样,待病人神气变好即停针刺。
冬天刺俞穴之窍,深刺到筋骨分肉,病重可直刺入深,病轻可在上下左右散刺。
春夏秋冬刺法不同,部位也不同。
春季误刺到夏天当刺的部位,便出现气微弱,进一步侵到骨髓,不想吃饭,少气无力。
春季刺到秋季当刺的部位,会筋脉挛急,咳嗽、惊骇、哭泣。
春季误刺到冬季当刺的部位,邪气内藏于肾,便出现胀,话多。
夏季误刺到春季当刺的部位,出现倦怠无力;
夏季误刺到秋季当刺的部位,不想说话,惊恐不安,总觉的有人抓他。
夏季误刺到冬季当刺的部位,气少,想发脾气。
秋季误刺到春季当刺的部位,使病人突然想做某件事,但起来后又忘了。
秋季误刺到夏季当刺的部位,想睡、多梦。
秋季误刺到冬季当刺的部位,怕冷。
冬季误刺到春季当刺的部位,想睡水不着,睡着又像看见啥。
冬季误刺到夏季当刺的部位,气上逆,痹症出现。
冬季误刺到秋季当刺的部位,口渴。
针刺胸腹要避开五脏,误刺心脏,经气循环一周死;误刺脾脏,五天死;误刺肾脏,七天死;误刺肺脏,五天死;误刺膈膜,年内必死。避开五脏,必须知道逆顺。顺就是掌握膈膜、脾肾的部位;不知就是逆。
太阳经气败竭,两眼上翻、身体后折,肢体抽槒,面色白,汗流不止是死相。
少阳经气败竭,耳聋、关节迟缓不收,大睁眼环视,目系断绝一日半死。
阳明经脉败竭,口眼歪斜,惊惧,言多善恶不避人,面色黄。手足经脉气盛,肌肤不知痛痒,不行了。
少阴经脉败竭,面黑如烟煤,牙齿变长,积满牙垢,腹部胀满,上下不通。
太阴经脉败竭,脘腹胀满,呼吸不利,嗳气,呕吐气上逆于面色红,气不上逆而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枯。
厥阴经脉败竭,腹中热,咽喉干燥,小便多,心烦,甚至舌卷,睾丸上缩。
卷五
十七篇 脉要经微论
杖而行,筋将衰败;
骨是骨髓汇聚的地方,站立不能久,行走摇晃不稳,骨衰败。
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反的,表现有余是邪气过盛;不足就是气血消损;脏当旺时令脉气不足,是邪气亢盛,当衰却有余,为气血消损。正不胜邪,阴阳之气逆乱,叫“关格”病。
心脉搏击有力而长,应当出现舌上卷、不能说话等病症;
心脉软弱散漫,应当出现正气消散,当经气再循环一周自然好。
肺脉搏击有力而长,应当出现咳唾血等病;
肺脉软弱散漫,应当汗多,身体不易恢复等症;
肝脉搏击长而有力,面色不青,应当是外伤,淤血集于胁下,出现喘咳气逆等症;
心脉软弱散漫,颜色鲜明亮泽,应当是溢饮病,是突然饮水过多,水液泛溢肠胃之外、肌肤之中所致;
心脉紧急,小肠有肿块;
胃脉搏击有力而长,颜色应当赤红,大腿象折断一样;
胃脉软弱散漫,应当先出现食后胀满不通的病症;
胃脉实,脘腹胀满;胃脉虚泄泻。
脾脉搏击有力而长,,颜色当黄,出现少气的病症;
脾脉软弱散漫,色不润泽,应当双脚胫象水肿一样;
肾脉搏击有力而长,颜色黄中透红,腰象折断一样;
肾脉软弱散漫,当出现血少的病症,不易恢复。
诊脉大法:春、夏、秋、冬、内、外六点,欲知内脏精气盛衰,切脉得其纲领,欲知外界气象演变,掌握四时阴阳始终。
春脉软弱轻虚而滑,象鱼在水波样;
夏脉充盈在皮下,洪大而滑数,象万物有余一样;
秋脉沉于皮下,象即将潜伏一样,浮而微涩兼散;
冬脉沉于骨下,象居于密室阴阳,沉而兼滑。
诊脉的基本纲领:四时阴阳的微妙变化必然反映在脉象上,应依那一天那一时阴阳的实际状况,细微地审察脉象。
阴阳升降依五行相生顺序产生,五行相生与四时变化相适应。应用补法还是泄法,当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统一,明了人体阴阳盛衰与自然界阴阳的统一的关系,就知道生死了。人的五声与五音相应合,五色与五行相应合,脉搏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合。
做梦的意向:阴气旺盛梦大水,阳气亢盛梦大火,阴阳俱盛梦斗殴,上部盛梦飞,下部盛梦坠,吃的过饱梦见给人吃,饥饿梦吃别人的,肝气盛梦发怒,肺气盛梦哭泣。
病因及演变。感受风邪就形成寒热病,脾胃感受湿邪就成消中病,气机厥逆而上就形成头顶部疾病;肝风久留,就形成泄泻疾病;风邪过盛,可能麻风病;痈肿、筋脉挛急、骨痛,都是寒邪聚集、风邪伤害,按五行相胜规律治疗。
新旧病判断:脉小色不变,新病;色变脉未变,久病;脉色都变了,久病;五色均未变,新病;肝肾的弦、沉脉一并出现,又现青红色,是外伤血未排出;若血已经排出,就像湿邪所伤的水肿病一样。
诊脉有诀窍,心平静气最重要。
切脉部位:尺部中的两侧,主管两季筋部;
外侧诊断肾脏疾病;
内侧诊断腹部疾病;
左手关脉外侧诊断肝脏
内侧诊断膈肌
右手关脉外侧诊断胃
内侧诊断脾
右手寸脉外侧诊断肺脏
内侧诊断胸中疾病
左手寸脉外侧诊断心脏
内侧诊断膻中疾病
双手关前诊断身体前面疾病
关后诊断身体后面疾病
尺关部直上鱼际,诊断胸部、咽喉中疾病,
尺、关部直下尺部,诊断少腹、腰股、膝胫
脉象洪大多属阴精不足阳气有余,为里热病;
脉象来时急速,去时徐缓,多属上部邪实,下部正虚,易患颠仆之类的疾病;
脉象来时徐缓,去时急速,多属上部正虚,下部邪实,易患恶风之类疾病;
感受外界风邪,先伤人体阳气。
脉象沉细而数,肾虚火上逆;
脉象沉细而散漫,寒热病;
脉象浮而散漫,目眩晕。
凡浮脉病在阳分,若浮而不躁动,病在足三阳经,常出现发热。若浮而躁动,则病在手三阳。
脉沉而细,病在阴分,多骨痛,若沉细而躁动,在手三阴,若沉细而静,在足三阴经。
数脉一止又复来,病在阳脉,常出现泄泻及便脓血的病症;
脉涩为阳气过盛,阳气过盛身体发热、无汗;阴气过盛,汗多身凉;阴阳均过盛则无汗身寒。
浮脉不浮而沉,心腹有积滞;
沉脉不沉而浮,为腰脚请冷;
尺部脉大而寸脉弱,为头及后项疼痛;
脉重按至骨头,脉弱而小,为腰脊疼痛且身患痹症。
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论述正常人的气脉现象。
正常人呼气脉搏跳动2次,吸气脉搏跳动2次,呼吸间跳动1次,呼吸一次,脉跳动5次。医生以自己测病人脉搏。
呼跳动1次,吸跳动1次,是气不足。呼跳动3次,吸跳动3次,而且躁动,上肢内侧发热,这是温热病。如上肢内侧不发热,买滑,是风病。脉涩的是痹病。一呼气脉搏4次以上是死症。快慢不均死。
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功能正常是健康的根本。没有胃气的就是不顺。出现不顺会死的。
春季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中而兼有弦象,有胃气的正常脉搏。如弦突出、从容柔和滑利不够,是肝的病变;如弦硬劲急而无从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没有胃气的脉象,无胃气主死。从容柔和滑利且微弦中兼有轻浮之象,到了秋季容易发病;如轻浮之象尤其突出,马上即会发病。春季脏腑的真元之气布散到肝,以滋养肝脏所主管的筋膜。
夏季脉搏应当以从容柔和滑利而兼有洪象,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洪象突出,从容柔和滑利不足,是心的病变;如哄而劲急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是没有胃气的脉象,主死。在从容柔和滑利中兼有沉象,到了冬天容易发病;如沉象突出,马上即可发病。夏季脏腑的真元之气通达到心,以滋养心脏主管的血脉。
长夏脉搏应当从容柔和滑利中兼有软弱之象,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如软弱之象突出,从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是脾的病变;如软弱特甚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没有胃气之象,主死。长夏脉搏从容柔和滑利且软弱中兼有沉象,冬季容易发病;沉象突出,马上发病。长夏脏腑真元之气滋养脾脏,再滋养脾脏主管的肌肉。
秋季脉搏应当是从容柔和滑利中兼有轻浮之象,如轻浮之象突出,从容柔和滑利不足,是肺的病变;如只有轻浮而失去从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没有胃气的死象。从容柔和滑利且轻浮治兼有弦象,春天容易发病;如弦象突出,马上发病;脏腑的真元之气在肺的时候位置最高,肺能宣散布达营卫阴阳气血。
冬季脉搏应当是从容柔和滑利兼有沉象。如沉象突出,从容柔和滑利之象不足,为肾病。只见沉而无从容柔和滑利之象,是没有胃气的死象。沉中有洪象,夏季容易发病;如洪象突出,马上发病。脏腑的真元之气在肾时位置最下,以滋养肾脏主管的骨髓。
胃经的大络,贯穿膈肌,络于肺脏,外出于左乳之下,名为虚里,它的搏动用手可摸到,来诊断宗气的旺衰。如搏动如喘,疾数而兼断绝的,病在膻中;如脉来无常数时一停止,且横格于指下,是胃中有积聚;如脉断绝不复来,宗气败竭,死症。如脉搏鼓动衣服,是宗气外泄。
寸口脉应指而短的,主头痛病;
寸口脉应指而长的,足痛、腿胫疼痛;
寸口脉应指短促而上击的,肩背疼痛;
寸口脉沉而紧的,病在里;
寸口脉浮而盛大,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软弱,是寒病、疝气、积聚、少腹疼痛;
寸口脉浮而横格于指下,是胁下和腹中有积聚;
寸口脉浮沉且搏动如喘,是寒热病;
脉象盛滑而紧,病在外;脉小实而紧,病在内;
脉小弱而涩,病已久了;
脉浮滑而快,病刚发;
买沉而紧急,是疝气、积聚、少腹疼痛;
脉滑主风病,脉涩主脾病;
脉弛缓而滑,是里热病;脉盛而紧,是腹胀;
脉搏变化与阴阳的变化一致,容易治好;与四季之气一致,易治好;否则难治。
上肢内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部位,如多青脉,是失血的病症;如尺肤肌肉弛缓而脉涩,为肢体困倦、少气懒言的解亦病;嗜卧、脉盛而大,是失血的病症;尺肤部皮肤粗糙滞涩脉滑,是出汗过多津液受伤;尺肤寒凉脉细,为泄泻;尺肤粗脉显热象,是里热病。
肝脏真脏脉出现,庚辛日死;
心脏真脏脉出现,壬癸日死;
脾脏真脏脉出现,甲乙日死;
肺脏真脏脉出现,丙丁日死;
肾脏真脏脉出现,戌己日死。
颈部脉搏动明显且喘气、咳嗽,是水肿病;
眼睑浮肿,象蚕卧,是水肿病;
尿黄而红、嗜睡,是黄疸病;
饭后不久就饿,是胃中有热;
面部浮肿是风病;
足胫肿是水肿病;
眼睛黄是黄疸病;
妇女手属阴搏动有力是怀孕;
热病脉反而安静,泄泻脱血脉反而实,是病在里;脉虚,病在外,脉涩而紧,都是脉反四时,难治之症。
太阳脉搏动,洪大而体长;
少阳脉搏动,忽快忽慢忽短忽长;
阳明脉搏动,浮大而脉体短。
心脏的正常脉象,象一颗颗连续不断滚动的圆珠,往来圆滑。夏季以胃气为根本,心脏的病脉,脉搏疾数相连,如同喘气一般,而且有微屈之象,是心脏病。心脏的死脉,前屈后居,如同手持带钩一样。
肺脏的正常脉象,轻虚而浮,如树叶轻落一样。秋季以胃气为根本,肺脏的脉搏不上不下,如同按羽毛一样,中间空两边实,是肺的病变。肺脏的死脉,轻浮,如风吹细毛。
肝脏的正常脉象,如手持长杆末梢,软弱而长。春季以胃气为根本,肝脏的病脉充盈滑利,如同抚摸竹竿末梢。肝脏的死脉,脉搏弦硬劲急,如同张开的弓弦。
脾脏的正常脉象,从容和缓均匀,如同鸡足踏地。病脉,坚实充满且疾数。死脉,脉搏尖锐而硬。
肾脏的针刺脉象,圆滑流利兼有回曲之象,按有坚实的感觉。病脉,脉搏人体牵引瓜藤一样坚硬。死脉,如同指弹石头一样坚硬。
卷六
19、玉机真脏论
玉机,珍重的机密;真脏,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
春脉如弦。主肝脏,东方属木,万物生长的季节,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叫弦。反之为病脉。脉气实而有力太过,主病在外;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看物旋转,发生巅顶疾病。脉不实而微弱,就是不及,主病在里。胸部作痛,牵连背部,胁肋胀满。
夏脉如钩。夏脉主心脏,属南方火,万物生长茂盛季节,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如钩形象。反之为病脉。来盛去也盛,太过,主病在外。身体发热,皮肤疼,热邪侵淫成疮。脉气来时不盛去盛有余,是不及。心虚作烦,上部咳唾涎沫,下部放屁。
秋脉如浮。秋主肺,西方金。万物收成季节,脉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反之是病脉。来时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是太过,主病在外。气逆、背疼、郁闷不舒畅。脉气浮软而微是不及。主病在里。气短、咳嗽气喘,气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
冬脉如营。冬脉主肾,属北方之水,这个季节,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叫做营。违反了此现象就是病脉。脉来如弹石坚硬,太过,病在外;使人精神不振,身体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如脉去虚数,是不及,主病在里,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软肋清冷,脊骨作痛,小腹胀满,小便变常。
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正常脾脉见不到,病脉有表现:来如水之流散,太过,病在外,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脉来坚锐如鸟之啄,就不及,使人九窍不通。
五脏疾病的传变: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于生我之脏,死于我不胜之脏。当病到将死的时候,必先传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因病气逆转所以死。
肝病受病气于心脏,传于脾脏,病气留于肾脏,传肺死;
心病受病气于脾脏,传于肺脏,留于肝,传肾死
脾受病于肺,传于肾,留于心,死于传道肝
肺受病于肾,传于肝,留于脾,死于心
肾受病于肝,传于心,留于肺,死于脾。
一日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可推算死亡时间。
辨别三阳,可知病从何经来;能辨别三阴,可知死生日期。
疾病传行的一般顺序是:风是百病之长。风寒入皮肤闭而发热,可发汗治疗;---入于经络,发生麻痹或肿痛,可用热敷、火罐、艾灸、针刺祛散;--传于肺,发生咳嗽厥气;---不治传于肝,肋痛、吐食,不治传于脾,发生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黄等症状, ---再不治传于肾,小腹烦热痛疼,小便色白而混浊;---再不治传于心,筋脉拘挛;如不治,十日死。若由心又复反传于肺,三日死。
骤然爆发的病多是情志病,不以此顺序,还易生大病。
喜伤心,心虚肾气相乘;(相乘就是传化)
怒伤肝,则肝气乘脾;或悲伤,肺气乘肝;
惊恐伤肾,则肾气内虚,脾气乘肾;
思伤脾,
忧伤肺,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
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人要适应自然规律,上应日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四时五行阴阳盛衰的变化。
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止于九。一奇数为阳,代表天,二偶数为阴,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位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来断生死,处理百病,调治虚实,祛除病邪。
上部 :
天:两额太阳穴处动脉。候头角的病变;
地:两颊大迎穴(闭口鼓气,下颌角下方沟形凹陷处)处动脉。候口齿的病变;
人:耳前耳门穴(张口凹陷处)处动脉。候耳目的病变。
中部 :
天: 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候肺脏病变;
地;两手阳明经合谷处动脉。候胸中的病变;
人: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候心脏的病变。
下部:
天: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候肝脏病变;
地: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候肾脏病变;
人:足太阴经萁门穴(血海上6寸0处动脉。候脾胃病变。
脉之九候,以应地之九野,地之九野,应人之九脏。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
先度量病人身形肥瘦,了解他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什么病,都以达到气血平调味准则。
怎样断生死?
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
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死症;
形体与脉一致主生;
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三部九候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捣谷,参差不齐,病重;
上下左右之脉相差甚大,息数错乱不可计数,死症;
中部之脉虽独自调匀,而其他众脏不相协调,死症;
中部之脉衰减,与其他各脉不相协调,死症;
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死症。
怎样知道病的部位?诊察九候脉的异常变化,就知病变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沉浮,均是有病现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左足上,距离内踝huai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震动感觉,如其震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如震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混乱不清的,为病态;若震动微弱,应手迟缓,为病态;如震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为死症。
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死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死症;如脉代而钩,为病在脉络。九候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有一候不一致,是病态;二候不一致,病重;三候不一致,危险。不一致是脉动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脏腑,一直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正常之脉,然后才知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便是死亡的时间。足太阳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时必然睛目上视。
冬阴夏阳,脉象相应。九候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令死于阴气极盛之半夜;如脉盛大躁动喘而极数的,为阳,死于阳气旺盛之日;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其脉忽疏忽数,忽迟忽急,内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虽九候协调,犹是死亡的征候;假使七诊之脉出现,而九候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死。脉来流利的,不病;买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候;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候。
七卷
21、 经脉别论
一、气喘、惊恐、愤怒、疲劳、活动等都会造成经脉气血的变化。如体虚变化更明显。
夜晚步行太远引起的气喘,是肾气外泄造成的。肾脉上行到肺中,如肾气外泄逆乱严重,就会伤肺;
坠堕恐惧引起的气喘,是损伤了筋造成肝气上逆,肝气严重上逆,就会伤脾;
由于惊恐等情绪因素的气喘,是肺气逆乱造成的,如肺气逆乱严重,会伤心脏;
由于涉水或跌扑引起的气喘,是损伤了肾气和骨造成的。
二、出汗
1、吃的过饱出汗,是胃液;
2、受惊出汗是心的液体外泄;
3、负重远行骨骼疲劳出汗是肾的液体外泄;
4、奔跑过度肌肉韧带疲劳好恐惧时出汗是肝的液体外泄;恐惧是魂不安。
5、四肢肌肉疲劳出汗是脾脏液体外泄。
春夏秋冬阴阳之气不断运动变化,发病多因饮食过饱、劳累过度、精神负担过重造成的。
三、从肺经气口可以断生死预后
食物入胃,经过消化,一部分营养输入肝脏营养筋;较稠厚的精华注入心脏输入血脉。另一方面,全身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回流到较大的经脉中,全身众多的经脉与肺通连,全身精气最后总归于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体表毛皮,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返流入大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是这样正常运行返流而不乱,并周流入心肝脾肾,使脉中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协调。这种平衡协调的状态能从手太阴肺经气口部位的脉象表现出来。
四、食物中的精气在经脉中运行过程
食物入胃,放散出精气,上行输送的脾脏,通过脾脏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的肺脏,肺脏具有疏通好调节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把水液下输到膀胱、布散到全身体表、灌入五脏经脉,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阴阳之气的盛衰、五脏功能状况进行调节。这就是食物中的精气在经脉中运行过程。
五、三阳、三阴经脉单独偏亢的症状和疗法
1、如太阳经脉偏亢,就出现气逆、喘息等症状,因足太阳膀胱经邪热亢盛影响与其表里的足少阴肾经,肾阴气逆而喘息气逆。这是阴经不足、阳经有余。病主因是太阳经气亢盛,治疗是阴阳两经都泄。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束骨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2、如阳明经脉独亢,是阳邪侵阳脏,阳明胃经热邪亢盛要损伤与其表里的足太阴脾经的阴液,治疗时要泄足阳明胃经的陷骨穴,补太阴脾经的太白穴。
3、如少阳经脉独亢,就经脉之气上逆,外踝前足少阳经脉分布处突然肿胀,治疗时取足太阳经的临泣穴。
4、如太阴经脉博动异常亢盛,要辨别是否真脏脉,如小就是,是五脏经脉之气衰少,胃气失去平衡协调,足太阴脾经过于亢盛所致,治疗时应补足阳明经的陷骨穴,泄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
5、如少阴经脉独亢是足少阴肾经的邪热好肾中的阳气循着经脉向上逆行,影响心肝肺脾四藏使它们失去柔和协调的特性原因是肾阴不足、肾阳偏亢上逆。治疗应泄阳补阴,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昆仑穴、络穴飞扬穴,用泄法;取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络穴大钟穴,用补法。
6、厥阴经脉独亢,是肝经的病变,肝气横向逆行,正气虚弱,出现心痛;上逆邪气语正气纠缠就自汗。针刺取厥阴经的下俞太冲穴。
太阳经脉象似三阳之气浮盛于外,脉象轻浮;
少阳经脉象似一阳之气初生,滑而不实;
阳明经脉象,阳气居太阳少阳之间,阳气较充盛,脉象大而不浮。
少阴肾经沉而不浮。
22篇 藏气法时论
五行与四时有对应关系,五行间有相互制约的盛衰变化,从这些关系变化中可推测辨明疾病的轻重预后,分析治疗效果,确定藏气盛衰、安危、死生日期。
春季肝气最旺,肝胆表里,春天以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两条经脉作为主治。天干中的甲乙在五行中与木和肝脏对应。肝脏的特性容易发生拘急一类的病,春季应吃甜味药缓和它。
夏天心脏之气最旺,和小肠表里,夏天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为主治。天干中的丙丁在五行中与火对应,火与夏、心脏具有相通特性。心脏特性容易发生缓散一类病,夏天应吃酸味药加以收敛。
长夏脾脏之气最旺,脾胃相表里,长夏应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为主治。天干中的戊己在五行中和土对应,土与长夏脾脏具有相通的特性,脾脏特性容易发生湿邪病,长夏应吃苦味药燥湿健脾。
秋天肺脏之气最旺,肺与大肠表里,秋天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为主治.天干中的庚辛在五行中与金对应,金与秋天肺脏有相通特性,肺脏正常情况下有清肃下降的生理特性,但容易肺气上逆,此时应吃苦味药宣发泄降肺脏的上逆之气。
冬天肾脏之气最旺,肾与膀胱表里,冬天以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作为主治。天干中的壬癸在五行中与水对应,水与冬天肾脏有相通特性,肾脏有病阳气不能蒸发布散水液,容易发生干燥的症状,应吃辛味的药物使机体润泽,辛味能疏通阳气,使水液正常输布,缓解干燥。
五味治疗五脏是为了开发腠理―――通过发汗驱除病邪;或为了蒸发津液润泽营养全身;或是为了使脏腑之气正常运行。
肝脏有病,夏天容易痊愈,因为夏天属火,火克金,减弱金对木的制约。肝病如夏天好不了,到秋天会加重,因为金克木。如秋天不死到冬天就相对稳定,因为水生木。到来年春,肝气旺盛,病情好转。但必须躲避风属金邪侵袭,风最易侵犯肝脏。肝病患者,在属火的丙丁日可痊愈,到属金的庚辛日加重,如不死,到属水的壬癸日稳定,到属木的甲乙日好转。肝病患者,天刚亮轻松些,傍晚病情加重,半夜安静。肝脏病需要疏泄散发,辛味药是疏泄散发的;所以辛味药补肝,酸味药泄肝。
心脏有病,长夏能痊愈,因为土克水,减弱水对火的克制,长夏好不了,冬天加重,不死春天稳定,木生火;夏天好转。但必须注意严禁吃热性食物,不可穿的太热,以免助长火热。在属土的戊己日可痊愈,壬癸日加重,不死,甲乙日稳定,丙丁日好转。中午轻松,半夜加重,天快亮稳定。心脏病需要柔软,应用咸味药物柔软它,需要补,用咸味药补心,用甜味药泄。
脾脏有病,秋天易痊愈,秋天金克木,减弱木对土的克制。如秋天好不了,春天加重,不死,夏天稳定,长夏好转。脾脏喜欢干燥,厌恶潮湿,禁忌冷食过饱潮湿。午后好些,天刚亮加重,傍晚安静。应用甜味药物缓和,甜补脾。苦味泄脾。需要泄用苦味。
肺脏有病,在冬天容易痊愈。水克火,减弱火对金的克制。如冬天好不了,夏天会加重,夏天不死,到了长夏病情稳定,土生金。秋天好转。禁忌寒冷饮食和衣服单薄。壬癸日可痊愈,丙丁日加重,不死,戊己日可维持,庚辛日好转。傍晚时好些,中午加重,半夜安静。肺脏需要收敛,用酸味药收敛,酸补肺;需要泄,辛味药泄肺。
肾脏有病,春天易痊愈,木克土,减弱土对水的克制。春天不会,长夏加重,长夏属土,不死,秋天稳定,冬天好转。禁忌吃火烤油煎和过热食物,禁忌穿用火烘烤过的衣服,以免燥热。甲乙日可痊愈,戊己日加重,不好死,庚辛日维持,壬癸日好转。半夜感觉好些,辰未戌丑四个土气旺的时辰加重,傍晚安静。需要用苦味药物坚固肾气,苦味补肾,需要泄,用咸味。
病邪侵犯身体,是强凌弱,金木水火土依次克制。病情发展,逢季节和日期与子脏相对应时痊愈,母藏得子脏帮助;逢能够克制自己的强脏对应,就加重;逢自己母藏对应的季节日期稳定,逢本脏之气旺盛的季节日期好转痊愈。以此推算病情好生死的时日。
肝病有肝实和肝虚的区别。肝实的两胁下疼痛,并放射牵连到下腹部,情绪不稳易怒。肝虚的两眼昏花,听力减退,心惊胆战,好像被人追捕。治病取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如肝气上逆头痛耳聋面颊肿胀,放血治疗。
心病虚实。心实为胸中疼痛,胁肋胀痛发闷,胸骨后及肩背疼痛,两臂内侧疼痛;心气虚是胸腹部肿胀,胁下与腰背部牵引作痛。治疗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的穴位。并刺舌下廉泉穴放血。如心病发生其他变化,则刺阴郄qie穴出血。
脾实表现为身体沉重,容易肌饿,肌肉萎缩,软弱无力,走路时腿抬不起来,容易抽筋痉挛或脚下疼痛等;脾虚表现为腹胀肠鸣,腹泻,大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三条经脉的穴位,针刺出血治疗。
肺实咳嗽气喘,肩背疼痛,出汗,尾骨、阴部、大腿关节、胯骨、足胫部小腿腓肠肌疼痛;肺虚是气短、呼吸急促不能接续,听力减退、咽喉干燥等。用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出血治疗。
肾实为腹部胀满,足胫部肿涨,气喘咳嗽,身体沉重无力,睡熟后出汗,怕风吹等症状;肾虚为胸中疼痛,整个腹部都疼,四肢发冷,闷闷不乐。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针刺出血治疗。
肝有病面色青,宜食甜味食物。如粳米、牛肉、大枣、葵菜等。
心有病面色红,宜食酸味食品,如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
脾有病面色黄,宜食咸味食品,如大豆、猪肉、栗子、豆叶等;
肺有病面色白,宜食苦味食品,如小麦、羊肉、杏、野蒜等;
肾有病面色黑,宜食辛味食品,如糯小米、鸡肉、桃子、葱等;
在一切食品中,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干燥和坚固作用,味咸的有软化硬块作用。
药物是攻击病邪得,五谷是营养身体的,五果是辅助营养的,五畜是补益身体的,五菜是补充营养不足的。它们各有甘辛酸苦咸的味道,作用不同,治病时应根据季节气候、五脏功能性质、病变特点选择药食的五味属性。
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篇
肝 |
肺 |
心 |
肾 |
脾 |
||
五味所入 |
酸 |
辛 |
苦 |
咸 |
甘 |
|
五气所病 |
语 |
咳 |
噫、嗳 |
呵欠嚏 |
泛酸叹气 |
|
胆为怒 |
大小肠为腹泻,或下部氺液运行失常为水肿 |
膀胱小便不通或遗尿 |
胃噦恐 |
|||
五精所病 |
容易发怒 |
情绪悲哀 |
喜笑失常 |
惊吓恐惧 |
苦思不解 |
|
五脏所恶 |
风 |
寒 |
热 |
燥 |
湿 |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少吃酸 |
辛走气,气病别吃辛 |
咸走血,血病少吃咸 |
苦走骨骨病少吃苦 |
甘走肉肉病少吃甘 |
|
五病所发 |
阴病发于骨、夏,阳病发于血、冬,偏食过食发病在肉 |
|||||
五乱 |
病侵阳则狂,若阳过盛则上逆,头疼、晕、目眩等颠顶疾病。入阴则痹,若阴气过盛失音。病邪由阳入阴安静;由阴入阳躁动发怒。 |
|||||
五邪所见死不治 |
春出现秋的毛脉 |
秋得夏的洪脉 |
夏出现冬的沉脉 |
冬得长夏的代脉 |
长夏得春的弦脉 |
|
五脏所主 |
筋爪甲 |
皮毛 |
脉血 |
骨发 |
肉、四肢 |
|
五脏所藏 |
魂 |
魄 |
神 |
志 |
意 |
|
五伤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就走伤筋 |
|||||
五脉应象 |
肝脉弦 |
肺脉毛 |
心脉钩 |
肾脉石 |
脾脉代 |
|
24篇 气血行志
手足阴阳经脉分别具有特殊的表里关系,两经互相配合。便于了解疾病部位。
治病方法:先在气血壅盛瘀滞的经脉针刺放血,缓解;后察辩疾病的虚实,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
人体先天气血分布有正常数量。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少血多气,阳明经多血多气;少阴、太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针刺治疗血多气多,可出血泄气,血少气多,只能泄气,不可放血;血多气少,只能放血不可泄气。
确定背部五脏俞穴部位的方法:用草测出两乳间距,将草对折,再用半根连接成三角形。将一角朝上放在背部大椎穴处,下面两角就是肺腧穴;在把三角形移至肺腧连线的中点,下面两角点就是心腧穴;再把三角移至心腧穴连线的中点,下左角是肝俞穴,右角是脾俞穴,再下移,左右两角就是肾俞穴。
五种形神不协调引发的疾病:形体不疲劳而精神负担重,疾病在经脉,针灸治疗;神形都安逸,病在肌肉,针刺或砭石;形体劳累而精神负担不重,多是筋骨受伤,温熨、引导;形体劳累精神负担重,病在咽喉,用甜味药物治;形体疲劳精神多次受惊恐刺激,气血紊乱,运行不畅,肌肉皮肤麻木,应按摩或药酒。这是五种由于形体和精神因素失调引起的疾病。
卷八
25篇 宝命全形论
如果人能够顺应四时阴阳的变迁规律,天地就像父母一样无私施予。能够了解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就能象天地之子一样利用万物。天地有三阴三阳,人体有十二肢节相应;天地有寒暑,人体气血有虚实相应。能够掌握天地阴阳变化的人,不会违背四时养生规律;能够通晓三阴三阳与十二肢节相应道理的人,就是具有圣人智慧的人,不会被假象欺骗;能够把握住八风的变动、五行的更迭衰旺、能够通达虚实转化方法的人,心中有主见,不受干扰,哪怕呵欠呻吟微小的病变,也能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五种针法:一是精神专注,二是修养体形,三是熟悉药性,四是制作贬石的大小,五是掌握脏腑气血诊断方法。
虚证要补、实证应泄都知道,若能够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变,疗效更好。
针刺的精髓,首先必须精神专一,对患者五脏虚实已确定,三部九侯脉象已察备,才可考虑用针。诊治时,众脉不见,只见病脉。专心一意分析外在症状和体内病变是否吻合,千万不能仅仅以形为依据,要精熟经脉气血往来运行,才可施针。对出现脉细、皮肤冷、短气乏力、大便泄利、不能进食五虚患者不轻易下刺。对脉盛大、皮肤热、腹胀、大小便不通、心中闷乱等五实患者不要放弃。把握好进针时机,当进即进,不能耽误。动作要专注,针的动摇要均匀,平心静意,观察仪容和气至后的变化。体察感觉气至如群鸟的集合,气盛如庄稼的茂繁;徒然见群鸟飞集,
要辨清谁起谁落,用针时,气未到,应当留侯气,如引弓待发;气已至,迅速起针,如发机箭出。
针刺虚症用补法,在已经得到充实后出针;针刺实症用泄法,在已得到衰减后出针。经气已至,不失时机,谨慎用针,取穴远近、针刺深浅都如临深渊,全神贯注。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针刺治疗的方法准则,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八方的气候变化,根据气候条件进行针刺。当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人的血液运行滑润,卫气外行于表,因而血易外泄,气易运行。气候寒冷,天气阴暗时,血液凝涩不行,卫气沉伏于里。月黑无光,肌肉衰减,经络空虚,卫气去表,形体独居,所以要根据天时调整气血。天气寒冷不能针刺,天气温和不必迟疑。月初生不用泄法,月圆时不用补法,月黑无光不针刺。
观察星辰、八正、四时加以诊治,可避免伤害。星辰是节制日月运行的,八正是测定八风虚邪何时来临的,四时是区分春夏秋冬人气所在部位的。
先知道日的寒温、月的盈亏、经脉气血的沉浮,再来调治。
虚邪,就是八正之风乘虚侵袭人体造成的邪气。正邪,是身体用力时,汗出腠理开,偶然遭受的风邪。正邪伤害轻,刚萌生就治疗,称为上工。这可以从三部九侯脉象变化了解掌握。
泄法掌握的一个方:血气方盛,月亮方圆满,太阳方温暖,身心方稳定时,方吸气时进针,又等方吸气时捻转针,又等方呼气时出针。使邪气易去,正气易行。
补法掌握一个圆。就是行气、导引正气到疾病部位。针刺时要深达营分,还要在吸气时拔针。必须注意体形的肥瘦、营卫气血的虚实。
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气血阴阳会产生偏盛偏衰和左右偏移的变动,取上调下,取左调右。不论虚实,都取荥输穴补泄。
治疗时吸气时进针,进针后静候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呼气时慢慢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使大邪之气随针外泄。所以就做泄。
虚症的补法,手摸穴位,指压穴位,手揉穴位,指弹穴位,脉络怒张后,左手按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在呼气将尽时进针,静候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当得气时好好守护,待吸气时拔针,气就不至于外泄了。出针后在孔穴按,使针孔关闭,大经之气留于应为而不泄,这就是补。
气虚的时候不可泄,邪气随经而去不可再泄。
补泄以攻邪为主。
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正气损则虚。
虚实的特点,以肺脏为例,肺主气,肺虚患者先出现肺气虚弱。肺病则气运行逆乱,阳气虚,不能通达于下肢,所以出现两足寒冷;肺属金,肺患病,春秋冬的属性不直接克制肺金,在这几个季节肺病可治愈;夏天属火,火克金,可导致死亡。肺虚如此,各脏虚症类推。
重症,是症状和脉象都表现为实。就大热患者讲,身热严重而且脉象亢盛就是两个实。
经脉和络脉都实的症状和疗法:经脉和络脉都实,表现为寸口脉象急,而尺肤迟缓。经络是气血的通道,脉象滑利象征气血都旺盛,叫做“从”;脉象涩滞象征气血都虚弱,叫做“逆”。逆是衰败死亡象,从是生机象。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症状,表现寸口出现热症的脉象,而尺肤反感寒凉。络脉在体表属阳,经脉在体内属阴,络气不足是阳虚,经脉气有余是阴盛。这些患者对秋冬季阴气偏盛寒凉的气候难于忍受,而春夏阳气偏盛温暖感到轻松。所以,此病发生在春夏为顺,发生在秋冬为逆。
经气不足络气有余的症状,寸口脉象迟滞,而尺肤反而发热胀满。是阴虚。发生在秋冬易治愈,春夏易死亡。
治法;络脉气有余,经脉气不足,针刺治阳经,灸法治阴经;经脉气有余,络脉气不足,针刺阴经,灸法治阳经。
重虚,是脉虚、气虚、尺虚。
辨别重虚:气虚是胸中的正气不足,语言低微,说话不能持续;尺虚,是络脉虚,两足发软,步行无力;脉虚,是血虚,胳膊没有血液充盛的表现。上述情况,如脉象还有滑利的表现,说明还有胃气,可治;若脉象涩滞,胃气衰败,营养无源,等死。
有的寒气突然上逆,脉象亢盛,病情变化:脉实但滑利,说明邪气盛但有胃气,可治;如脉实而治涩滞是逆象,死症。
脉象亢盛、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病情预后:脉象亢盛说明邪气偏盛,手足寒冷说明阴气逆下,头部发热说明阳气逆上。是邪气盛兼人体阴阳相背离,春秋阴阳平衡,有治愈希望;冬夏阴阳偏盛死症。
身形肿满预后:肿胀脉象急大而坚,尺肤涩滞,从则生,逆则死。从是手足温暖,四肢尽头是阳经的起始点,阳气还还行。四肢寒冷说明正气无力战胜病邪。
妇女产后患热病,脉象悬小的预后:产妇受风热而见喘息抬肩的病变,脉象应充实而大。若脉象大而急,说明胃气衰竭。
赤痢而且大便带血预后:身体发热,容易死亡;身凉不热可愈。
赤痢大便带白沫预后:脉象沉有生机,病在阴部,沉脉为阴,脉症相符。脉象浮死症。
痢疾而下脓血预后:脉象涩小死症;脉象滑大有生机。胃气还有。
痢疾肠癖,身不发热脉不涩小预后:死症,一般在患病之脏被克制的季节和日期死。
癫痫预后:脉象大滑,可愈。脉虚可治,脉实死。
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测量:春季治病取洛穴,夏季取俞穴,秋季取六腑的合穴,冬天闭藏不刺。
腹部突然胀满疼痛,手按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洛穴即胃经的募经中脘穴,及足少阴肾经的俞穴针刺。
黄疸、骤发剧痛、癫痫、厥狂等病,是经脉之气久逆上而不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因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病所致。
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人体阳气犹如天气,在外护卫人体;阳气性刚烈,外邪入侵首先侵犯阳经造成邪气亢盛为主的实症,所以说“阳道实”。病邪侵犯阳经后,进一步入侵六腑,病变表现发热、睡眠不安、气喘等;属阳的经脉容易受风邪的侵袭。
人体阴气犹如地气,在内护卫人体。供给所需营养。阴气性柔润,主管人体内部,饮食不当,生活不规律,使机体内部失调,多造成内在阴气损伤的虚症,所以“阴道虚”。阴经的病变影响五脏,表现为脘腹发胀、胸闷、消化不良的腹泻,或发展成为肠癖。喉是主管呼吸的,与天气相通;咽是纳入食物的,主管地气。属阴的经脉容易被湿邪伤害。
足的三条阴经从足到头,而手的三条阴经从胸到指端;手的三条阳经从指端到头部,足的三条阳经从头到足部。所以,阳经的病先向上行走到极点,再往下行走;阴经的病邪先向下行走到极点,再往上行走。风邪往往先造成上体的病变,湿邪往往先造成人体下部的病变。
脾病会影响四肢功能:四肢依赖胃提供的营养,胃本身不能把营养送达四肢,必须通过脾的运输、布散功能才可将营养送达四肢。脾有病,不能送达营养,四肢的经脉得不到营养补充,日益衰弱,就会经脉不通畅,筋骨肌肉缺乏营养,四肢必然失去正常活动能力。
脾脏没有主管时季的原因:脾脏在五方中位于中央,脾脏的功能是根据四季变化分别从其他四脏功能活动中反映,就是脾脏通过其他脏实现主管时令功能的。在每季后十八天表现明显,所以脾脏不单独主管一个完整的季节。脾脏为胃运送营养精华到全身,象天地孕育培养万物一样,人体从上到下、从头到脚都离不开脾脏输送营养精华。
为什么脾为胃传输津液?足太阴脾经属三阴,经脉贯通到胃,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的水谷精气输到手足三阴经,进入五脏;足阳明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胃的经脉也能把脾经中的营养转入到手足的三条阳经,进入六腑。人体的各脏腑都是通过脾的输送得到来自胃的营养。
三十篇 阳明脉解
解释阳明胃经的几种病变。
胃有病不愿见人和火,听到木器撞击就惊恐:木克土,就怕听到木器撞击。阳明经主肌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发热过甚就不愿见火。阳明精气向上逆行,引发呼吸喘促,心中烦闷,就不愿见人。
阳明厥逆喘促有的死、有的不死原因何在?影响内脏损伤则死。
阳明病重,有的登高而歌怎回事?四肢是诸阳经的根本,阳气亢盛四肢充盛,故能登高。身热亢盛,故脱衣乱跑。邪热过于亢盛,扰乱了心神,神智错乱,胡言骂人,不知吃饭,到处乱跑。
三十一篇 热论
寒邪引起的外感发热病,都属伤寒,有的可愈,有的可死。死发生在发病后6-7天,愈在十日后的原因。
足太阳膀胱经是六经之长,为全身阳气之主。因为它的经脉与和风府穴联系,通过风府穴与督脉、阳维脉相会,并行与背部,感受的阳气最多。所以主持全身阳气。寒邪侵犯人体,阳气奋力抵抗,产生发热症状。尽管严重,不至于死亡。如阴阳表里同时感受寒邪,容易死亡。
伤寒的症状:人体被伤寒伤害,
第一天太阳经受邪发病,头项疼痛,腰僵硬;
第二天传入阳明经,阳明与肌肉有特殊内在联系,主肌肉,阳明经脉挟鼻和双目联系,出现身热严重,眼睛痛,鼻腔干燥,睡眠不安等。
第三天病邪如少阳经,少阳主骨,经脉沿两胁行走和两耳相连,邪气沿经脉上犯出现胸肋疼痛好耳聋等症。三阳经都受邪发病,而任然在体表,可用“汗”法治愈。
第四天病传入太阴经,太阴经脉在胃中并和咽喉联系,所以太阴经病变表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等。
第五天,传入少阴经,少阴经脉贯穿肾中并向上行走入肺中,再向上联系到舌根部,所以出现口干舌燥而渴等症状。
第六天病邪传到厥阴经,厥阴经脉环绕阴器,向上和肝联系,所以出现烦闷不乐、阴囊收缩症状。
如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都受病邪损伤,全身营卫气血紊乱,精气闭塞不通,就会死亡。
若不是阴阳表里同时受寒邪发病,第七天太阳经的病减轻,第八天阳明经的病减轻,第九天少阳经的病减轻,第十天太阴经的病减轻,第十一天少阴经的病减轻,第十二天厥阴经的病减轻,病情一天天好转。治疗时,先确定病邪的部位,疏通经脉。发病不满三天,病邪在表,用“汗”法治愈,三天后病邪进入体内,可用“泄热”法治疗愈。
热病有时接近痊愈而余热不退?余热不退多因发热严重时勉强多进食造成的。
治疗余热不尽:诊察虚实,或补或泄调整异常。
热病禁忌吃难以消化的肉食,也不能吃多了。
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的症状:阳明经表里同时受寒邪,第一天太阳和少阴发病,出现太阳病的头痛和少阴病的口干舌、烦闷;第二天阳明和太阴发病,既出现太阴病的腹满、不思饮食,又出现阳明病的身热严重,甚至可见神智昏迷、胡言乱语。第三天,少阳和厥阴发病,既出现三阳病耳聋,又出现厥阴病的阴囊收缩、手足冰凉。第六天就会死亡。
病已发展到五脏六腑受损,为何还能活3天?阳明经是十二经之长,能存较多气血,此气血可维持数日。
凡是寒邪引起的湿热病,夏至前发病是温病,夏至后发病为暑病,暑并可随汗导出散泄,不应阻止。
第三十二篇 刺热
热邪引起的肝病先小便发黄,腹部疼痛,疲倦嗜睡,周身发热,热邪如脏亢盛,与正气相争,可能出现神智不清、语言错乱、惊恐不安、肋部发胀疼痛、无意识地手足抽筋和不能入睡。如热邪沿着肝的经脉向上侵犯头部,就会头痛、眩晕。肝脏属木,受金克制,在庚辛金日病重,在甲乙木日本身正气偏旺,使身体出汗、发热减退,如病情严重、患者非常虚弱,庚辛日死亡。治疗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热邪引起的心病,先出现闷闷不乐,过几天会身体发热,如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可能发生心痛、胸闷烦躁、频繁呕吐、面部发红、头痛,但不出汗。水克火,壬癸水日病情加重,丙丁火日本气偏旺,出汗就使发热减退。病邪严重,非常虚弱,壬癸日会死亡。治疗是刺手少阴心经和手他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热邪引起的脾病,先感头重,面颊疼痛、心烦、想吐、发热,如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则出现腰痛不能仰卧,腹部发胀、腹泻及下额两侧疼痛等症状。木克土,在甲乙木日病情加重,戊己土日出汗发热减退。病邪严重,非常虚弱,甲乙日会死。治疗在足太阴脾经好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热邪引起的肺病,首先感到寒冷,汗毛竖起,怕风,舌苔发黄,身体发热。如热邪亢盛,病情加重,就会气喘、咳嗽、胸背疼痛,不能深呼吸,头剧痛不能忍,出汗。火克金,丙丁火日病情加重,庚辛金日出汗发热减退。病重体虚丙丁日会死。治疗在太阴肺经和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放出黄豆大的血滴,就可痊愈。
热邪引起的肾病,首先腰疼、小腿发酸,口渴身体发热、说话等症状。病邪上逆,会头痛、晕眩。土克水,戊己土日加重,壬癸水日出汗减轻,病重体弱,戊己日会死。治疗刺肾经和膀胱经的穴位。
出汗、退热都在本脏气旺的日期。
五脏与面部联系与表现:肝脏患热病,左颊部先出现红色;心脏患热病,额上红;脾脏有热病,鼻头红;肺脏有热病,右颊红;肾脏有热病,两颊红。虽病未发作,面部长夏红,就是预兆。根据红的部位,确定那脏将发病,立即治疗,就是治未病。
治疗热病护理,先喝些清凉饮料,后再针刺。住清凉地方,少穿衣服,使表里热退,容易好。
热病如先出现胁肋疼痛,手足骚动不安,的症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用泄法。针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用补法。如病重,可选用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热病从手臂疼痛的症状开始,应刺手太阳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发热停止而愈。热病从头部症状开始的,刺足太阳膀胱经在颈项部的穴位,出汗,发热停止就愈。热病从足和小腿部开始,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出汗退热就愈。热病感到身体发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等开始,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病重,用59个热病穴中的穴位。热病从头昏目眩、发热、胁肋胀满开始,刺足少阴肾经和少阳胆经。
足太阳经有一条分支与颧骨联系,所以足太阳经发生热病,颧骨显示红色。如不是黯淡无光的衰败红色,病邪浅,等太阳经气旺的时间,发汗就会好。如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同时有症状,是“两感病”不出三天就死。
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要是清泄肺热。
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要是清泄肝热;
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清泄脾热;
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清泄肾热。清泄营分中的邪热可用位于骶骨的长强穴,和位于颈椎七椎以下凹陷中央的大椎穴。
如面颊红色向上蔓延到颧部,则可能患了大瘕泄。如红色下行到颊车部位,则患腹满发胀之病;如红色出现在颧骨后部位,则患胁痛;如红色出现在颊上部位,在病在膈上。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评是详细论述。
不易治愈的“阴阳交”死症:有的出汗退热后很快又发热,脉象骚动急速,神智模糊、胡言乱语、无法进食。因为人体汗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进胃转化为精气,汗液由精气转化。精气有抵御病邪的作用。在阴阳交这病程中,人体精气与外来病邪进行抗争,若汗出病除,就是精气战胜了病邪,此时,有了食欲,不再发热。假如再次发热,那病邪仍在体内,说明精气不能战胜病邪,加之不思饮食,能量不能及时弥补,就有危险。
身体发热、出汗、心烦胸闷,出汗后症状不减,是风邪侵犯,下气向上逆行引起,是“风厥”。太阳经主管全身阳气,守卫体表,太阳就首先感受病邪发病。少阴与太阳表里,少阴受太阳经发热的影响,少阴经气也上逆,为厥。治疗刺太阴以降上逆之气,刺太阳泄风热之邪。
劳风,是劳累后出汗,病邪侵犯肺部造成,症状为头部僵硬强直,看物模糊不清,吐粘痰、怕风吹、寒冷颤抖。治疗先通利肺气,使呼吸到畅通。如精气充沛,三日可愈;如中年精气较弱,五日可愈;老年七日可愈。劳风的痰是青黄色浓痰,粘稠,凝块。如不能排出,积存肺中就伤肺。换会导致死亡。
肾风病面部和足背部都浮肿,眼睑肿胀,影响说话。虚症不能刺,会使正气更虚。五日后必须入肾,加重病情。邪气入肾会气短,不时发热,热从胸背向上到头,出汗、手心发热、口干渴、小便黄、眼睑浮肿、肠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女性月经停止,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不能仰面平卧。此病又叫“风水”。原因是,由于肾虚,风阳之邪侵入,就气短、发热、出汗;小便发黄是腹内有热邪;不能仰面平卧是水汽向上压迫肺。水湿之气造成的病,往往眼睑轻度浮肿。因为水邪属于阴邪,眼睑部位也属阴,属于脾脏。腹部是脾所属处和主管的部位,腹中有水,必然眼睑浮肿。水邪向上逼心,心气上逆,就会口干口苦;水汽侵犯胃,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肿病,大都不能仰面平卧,,仰卧心惊不安,咳嗽加重。腹中肠鸣是脾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液造成的。水湿之邪侵犯胃,产生烦闷,不思饮食。食物不能下咽,是胃脘被水湿阻隔不通。胃的经脉向下走到足,水湿阻滞胃脉,会身体沉重;月经不调,是胞脉被水湿之邪阻塞;胞脉隶属心脏,向下联络子宫,水肿的湿邪上逆逼了肺,心气不能上下通达,月经就不调。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谈论违背调摄所引起的疾病。
身体发热异常,烦躁闷满,是阴虚阳盛。
四肢发热受风邪如火烤般发高烧,是阴虚阳盛,体外四肢属阳,风邪属阳,两阳相并,阳气更盛,阳气愈盛、阴气愈虚,阴虚不能遏制盛阳,阳气独亢,阴气不能生长,必然肌肉干枯消瘦,生机到时就会停止。
总觉的冷,是阳虚阴盛,气血阻滞不畅,阳气不能通达。火烤、热水烫、穿的多多不热还冷,但不发抖,是肾水偏盛,长期潮湿,使太阳经气虚弱,阳气衰弱,则肾中阴精得不到阳气而枯竭。肾脏是水脏,能将所藏的阴精转化为骨髓,阴精枯竭则骨髓不能充满,所以冷彻骨。寒冷不发抖,是一水不敌二火、一阴不胜二阳。一水是肾脏,二火肝是相火是一阳、心为君火是二阳。因此冷而不抖。这病叫“骨痹”,伴有关节拘挛症状。
皮肉麻木沉重是营卫气虚弱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卫气虚弱则身体沉重。
不能平卧而呼吸有声,是阳明经气上逆;足的三条阳经从头到脚,经气应该下行,有病时,经气上逆,所以呼吸不畅。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不能平卧。
卷十 第三十五篇 疟疾论
疟疾是风邪引起,开始发作先汗毛竖立,四肢伸展、频频呵欠,恶寒战栗,两颌鼓动,上下牙撞击,腰与脊背都痛。寒冷过后,全身内外都热,头剧痛如破裂,口渴喜喝凉水。这是阴阳之气上下交争,虚实交替发作,阴阳互相移动。阳气合并于阴中,于是阴偏盛阳偏虚,阳明气虚,便鼓颌寒战;太阳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均虚,阴气偏盛,骨节寒冷疼痛;寒邪从内部产生,里外都热,便呼吸急迫、口渴。
原因是夏天感受了暑热邪气,强盛的热气藏于皮肤内肠胃外,即营气居留的地方。暑热使汗出肌肉疏松,肌腠开泄,而感受秋凉,如汗出时受风或洗浴受风,风邪与水气留滞皮肤之内,与卫气合并。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风邪随卫气行于内外,内外相迫,每日发作。人身卫气在一日一夜会于风府穴一次,相遇就发作。疟邪侵入到风府穴,沿脊柱骨往下行走,一日下行一节,故发作逐日推迟。疟邪侵入脊背,每到风府穴时则肌肤腠理开泄,邪气入内则发作。如隔日发作是疟邪停留的部位深,运行道路远,不能同卫气同时外出。阴阳相争,邪气不能外出。每日下行一节到第25日下到尾骶骨,第26天进入脊柱内,然后注入膂筋间肾脉的伏行支,沿此经脉上行,到第九天出于两缺盆中,由于逐日向上行走,发作时间又一天比一天早。
人体质虚实不同,邪气所伤的部位也不同,所伤部位与卫气运行部位相合就发作,因此风府穴可发作,其他部位也可发作。所以,风邪伤人没有固定病位。
风邪时常停留在一个固定的部位,因而发作没有间歇;疟邪随经络循行,逐渐向里传变,只有与卫气应合才发作。
疟疾的发作先恶寒后发热,是夏天肌肤腠理开泄,微寒乘机侵入,秋季又受风邪形成。寒是阴,风是阳,故先寒后热,为寒疟。
先发热后恶寒,是先感受风邪后感受寒邪,是温疟。只发热不怕寒,是因为阴气先败竭,阳气单独旺盛,往往气不足,烦闷、手脚发热,想呕吐,是瘅疟。
当病人高烧时、脉搏混乱时、大汗淋漓时都不要马上针刺,这是病在逆行。
疟邪并居于阳时,阳气偏盛;并居于阴时,阴气偏盛。阴气偏盛便寒,阳气偏盛发热。阴寒达到极点产生阳气,阳热达到极点产生阴气。邪气正旺时不要泄邪伤正,因为气血已经逆乱;邪气衰退时调治效果才好。
疟疾将要发作时,阴阳相互并移,一定先从四肢末端开始,阳气受伤,阴气也必然受伤。所以在阴阳未并居时,紧紧束缚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入内,阴气不能外出,细心审察在孙脉盛满的地方针刺出血,使邪气清除不并居于内。
也有的疟疾与四时违背。秋天产生的疟疾,表现为寒重;冬天产生的寒不重,汗多;春天产生的怕风。
温疟形成是冬天受风邪,风寒藏于骨髓,春天阳气发生,邪气不能自行外出化为热,夏天又暑热,于是脑髓销铄、肌肉消瘦肌肤腠理开泄,邪气与汗液一同外出。这种病病邪先潜伏在肾脏,病邪从内出外,阴气偏虚而阳气偏盛,便发热。当阳气衰退时,邪气又进入,阳气偏虚就恶寒。
瘅疟是肺中先有热邪,气机上逆,气充实而不外泄,风寒停留在皮肤内肌肉间发病,阳气偏盛便发热,没有伤及阴分,就只热不恶寒,只是肌肉消瘦。
第三十六篇 刺虐
足太阳经的疟疾,腰疼、头重、,寒冷的感觉从背部开始,先寒而后发热,热停止后汗出,这种难以治疗。方法可以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倦怠懈惰,恶寒发热都不重,害怕见人,见人恐惧,发热时间长,出汗很厉害,刺足少阳经的侠溪穴。
足阳明经的疟疾,先寒冷,怕冷很重,长时间怕冷后出现发热,热停就出汗,喜欢见日月火光,见了就舒服。治疗刺足阳明经的冲阳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闷闷不乐,叹气,不爱吃东西,寒多热少,发病时多出现呕吐,吐后减轻。治疗刺足太阴经的公孙穴。
足少阴经的疟疾,人发闷,呕吐厉害,恶寒发热,且热多寒少,喜欢关闭门窗一人坐。不易治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腰部疼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象尿闭但不是,经常嗳气,害怕、气少,腹中不适。治疗刺足厥阴经的太冲穴。
肺脏的疟疾,心感寒冷,冷达极点就发热,发热时惊恐,象看见东西一样,治疗刺列缺穴。
心脏的疟疾,心烦、想喝冷水,发热不太厉害,治疗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
肝脏的疟疾,面色青,叹气,象死人一样,刺足厥阴肝经的中封穴出血。
脾脏的疟疾,怕冷、腹痛、发热时肠鸣,肠鸣停止就出汗。刺足太阴脾经的商丘穴。
肾脏的疟疾,似乎怕冷,腰脊疼痛不能转动,大便不畅,眼目昏花,手脚寒凉。刺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和足少阴经的大钟穴。
胃腑的疟疾,感觉饥饿,吃了又胀满。刺足阳明胃经的厉兑穴、解溪、三里,以及足太阴经的络脉出血。
疟疾发病刚发热时,刺脚背足阳明经的穴位,开大针孔放出少量血,就立即凉下。
刚出现怕冷的时候,取手阳明经、太阴经、足阳明经、太阴经的井穴、俞穴针刺。
脉搏满大时,急刺背部俞穴,用中等针,靠近五俞旁边的噫嘻穴左右各一穴,根据体质胖瘦,决定刺出血多少。
脉小实而急,艾灸复溜穴,并刺足膀胱经的井穴至阴穴。
脉搏缓大而虚,不要针刺,药物治疗。
治疗疟疾,病发前一顿饭的时间内进行,错过了就失去机会。所有疟疾病,如脉搏隐而不见,刺十指出血后疟疾就停止。身上如见赤小豆大的红点,一并针刺。
上述十二种疟疾发病时间各不同,仔细观察表现,判断那条经的病变,在发作前一顿饭的时间内针刺,一次,病邪衰退,二次明显好转,三次痊愈;如仍不愈,刺舌下两条经脉出血——少阴肾经的廉泉穴;如还不愈,刺委中血气充实的经络出血,并刺项以下夹背的穴位,一定好。
刺疟疾,必须问清病人先感觉不舒服的部位针刺。如先头痛、头重,先刺两额角、两眉间出血。如先后项痛、背部痛,先刺;如先腰疼,先刺委中出血;先手背痛,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下肢酸痛,刺足十指间的孔穴出血。
风虐,疟疾发作时就出汗、怕风,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出血;小腿酸痛的厉害,不能按压,名叫腑髓病,治疗时刺绝骨穴出血,马上好。身体轻微疼痛,刺各条阴经的井穴,不能出血,隔日刺一次。疟疾病,口不渴,隔日发作,刺足太阳经;如口渴隔日发作,刺少阳经;温疟不出汗,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厥,就是逆,论述气不按正常道路运行的疾病。
五脏六腑的寒热转化引起的症状:
肾寒移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
脾寒移于肝,则痈肿好筋挛;
肝寒移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
心寒移于肺,则肺消;此病饮水一杯尿2杯死症;
肺寒移于肾,则为涌水;肠如皮囊装水噜噜响,水病。
脾热移于肝,惊骇和鼻出血;
肝热移于心,死亡;
心热移于肺,日久则为鬲消。
肺热移于肾,日久则为柔疰(夏天长期发烧)
肾热移于脾,日渐虚;若再患肠澼,死症。
胞热移于膀胱,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口舌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痔疮。
大肠移热于胃,能吃而瘦无力。
胃移热于胆,叫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鼻流浊涕不止,日久,流鼻血,目不明。
三十八 咳论
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影响肺。再吃了寒冷饮食,内外寒结合,停留于肺,成为肺咳。
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传给肺,轻者咳嗽,重者腹泻腹痛。
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
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有卡,咽喉肿痛;
肝咳的症状:咳则两肋胁下疼痛胀满;
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牵引肩背不能动。
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吐痰涎。
五脏咳嗽日久不去,就转移到六腑。
脾咳不愈转胃,咳而呕吐。
肝咳不愈转胆,呕吐胆汁;
肺咳不愈转大肠,咳而大便失禁;
心咳不愈转小肠,咳而放屁失气。
肾咳不愈转膀胱,咳而遗尿。
以上诸咳不愈转三焦,咳而腹满,不思饮食。
凡是咳嗽,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经影响肺。
治五脏的咳嗽,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咳取有关脏腑的经穴分而治之。
三十九 举痛论
举是全,举痛是全部疼痛。寒邪入侵是疼痛的主要原因,气血受阻不同是疼痛主要病机。
问病的症状知其原因:
1、 疼痛原因:经脉外部受寒,收缩不伸拘急,牵引外部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疼痛。
2、 疼痛突然停止:若得到热气,疼痛立刻停止。
3、 疼痛不停止: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4、 痛而不能按:寒邪侵入经脉,和人体热气博争,使经脉满而实、气血运行紊乱,故剧痛不可压迫。
5、 疼痛按而停止:寒邪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气血凝滞不散,细小的急拘牵引,所以疼痛。以手按揉,则气血散行,故疼痛停止。
6、 疼痛按而不缓解:寒邪侵入夹脊之脉,部位较深,按揉达不到部所。
7、 疼痛跳动应手:寒邪侵入冲脉,冲脉从小腹关元穴开始,循腹上行,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8、 有的心与背相牵引疼痛:寒邪侵入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可使热气来、寒气散,疼痛能停止。
9、 有的胁肋痛引少腹、有的腹痛牵引阴股:寒邪侵入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胁肋属于肝,寒邪侵脉,血凝脉急,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寒气客于阴股,上行少腹,上下牵引,故少腹痛引阴股。
10、 疼痛日久积聚:寒邪侵入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是络血不能流于大的经脉,血气滞留不畅,日久必然积聚。
11、 有的疼痛昏厥而死片刻又清醒:寒邪侵入五脏,五脏气逆而上行,使脏气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昏死。如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苏醒。
12、 疼痛呕吐:寒邪侵入肠胃,使胃气上逆,就呕吐。
13、 疼痛腹泻:寒邪复侵入小肠,因寒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
14、 腹痛大便闭结不通:热邪留蓄于小肠,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大便闭结。
望面部五色变化诊断疾病:
黄赤主热白主寒,青黑之色痛必然。
切诊知病:脉坚实是邪气集结;脉充盛而高起,气血留滞;脉陷下,气血不足,多属阴症
百病生于气——九气致病。
1、 怒则气上:大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SUN晚饭)泄,所以说气上。
2、 喜则气缓:气和顺通利则缓。
3、 悲则气消(沉),悲哀太过,心系急迫,悲伤肺,上焦不通,营卫气不得布散,热气郁闭伤耗肺气,所以说气消。
4、 恐则气下:恐惧使精气下却,升降不交,上焦闭塞,气郁结于下,则下焦胀满。
5、 寒则气收:寒气侵袭,腠理紧闭,荣卫之气不得畅行而收敛。
6、 受热气泄:热气促使腠理开放,汗液外出,气随津泄。
7、 惊则气乱:受惊心神不定。
8、 劳则气耗:出汗气喘耗散。
9、 思则气结:集中精力神归一处,正气留结不运行。
四十篇 腹中论
鼓胀病。早上吃了晚上不能再吃。因为饮食不注意,病还未好,又吃多了,邪气复聚腹中,鼓胀再发。用鸡矢醴一剂见效,两剂就好。
伏梁病:少腹坚硬盛满,上下左右都有根蒂。是小腹部裹藏大量脓血,居于肠胃之外,不能治愈。不能重按,可致死。因为下面是下腹和二阴,按则脓血下出;上是胃脘,可使横隔与胃脘之间内痈。在脐上为逆症,在脐下为顺症。《刺法》中专治。
还有一种伏梁病:大小腿肿痛环绕脐部。因宿受风寒引起,风寒邪气充盈泻出大肠之外,附着在肠外脂肪上,肠外脂肪系膜根源在脐下。此病不能重按,不能猛药通便,否则发生小便滞涩不利病变。
热中、消中两病不可吃肥腻厚味,不可吃芳香的草药(诱发狂症)和金石类药物(引发癫病)。芳草药性多为辛热,金石类药性猛烈。嗜食肥腻生内热,热本充盈,再服燥热药物,损伤脾脏气,脾脏属土被木克,甲乙日肝木主令,服用更糟。
胸肿、颈痛、胸腹部胀满,是气上逆引起的厥逆。此病用灸法会失音,(气逆而上,与上升的阳气合并,形成上部阳气亢盛,灸法使阳气更加亢盛,阳极必然乘阴,阴气受损不能上承咽喉)。用刺法会引起狂症(针刺阳气外泄,引起神智失常),必须等到阴阳之气上下交合时施治才能痊愈。
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身体不适但脉象正常,闭经、呕吐、食欲不振,为妊娠。
发热并身体疼痛,多因三阳脉受邪。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的,病在少阳;人迎脉比寸口脉大2倍的,病在太阳;人迎脉比寸口脉大3倍的,病在阳明。病在三阳,则发热头痛,传入三阴,则腹胀和头痛。
四十一 刺腰疼篇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牵引颈项、脊背和臀部,好像背负重物,应刺委中出血,如春季不要刺出血。
足少阳胆经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象针刺入皮中,逐渐腰部活动不便,无法前后仰卧,而且不能左顾右盼,应刺足太阳经阳陵泉出血,若夏季不要刺出血。
足阳明胃经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腰不能转动回顾,如回顾则眼花眩晕,情绪低迷。应刺足三里出血,使上下气血协调平和,秋季不要刺出血。
足少阴肾经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牵引到脊内侧,应刺 两次足少阴经在内踝上2寸处的复留穴。春季不要刺出血,出血会导致血虚不易恢复。
足厥阴肝经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如张弓一样痉挛拘急,应刺足厥阴经在腿肚和脚跟间鱼肚之外的蠡沟穴,摸之有硬结物 即可针刺,假如沉默少语,精神不爽,可刺三次。
解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牵连肩部,视线模糊,常伴有遗尿症状,应取解脉在膝后筋和肉的分界处,针刺委中穴外侧的横脉委阳穴出血,血色由紫黑色变为红色是即止。解脉病变引起的腰疼,感到腰部象有带子牵拉,腰象要断一样,且有恐惧感,刺委中穴,患者此处常有脉络结成象小米的小块状物,此时有紫黑色血液射出,血色变红停止。
同阴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涨闷沉重,似有小锤梗塞体内,经脉肿起,应刺同阴脉在踝上端绝骨尽处阳辅穴,须刺三次。
阳维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处经脉突然胀起,应刺阳维脉与足太阳经交合在足和小腿肚之间,大约离地面一尺左右处的阳交穴。
横络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不可前俯后仰,后仰则疼痛的要跌倒,其病多因举重物伤及腰部,使横络脉淤血阻滞不通,取委中穴和委阳穴之间上行数寸的殷门穴,针刺二次出血。
会阴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时出汗不止,汗停后想喝水,喝水后又坐卧不安,应刺会阴脉的穴位3刺,部位在申脉穴上和委中穴下约5寸处,找到有小络脉充血处用针刺出血。
飞阳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疼痛处经脉突然肿胀,剧烈时感到悲恐,刺内踝上5寸,足少阴经脉之前与阴维相交汇处的飞阳之脉。
昌阳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牵扯胸膺、眼睛模糊,严重时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向前弯曲,舌头卷缩,说话困难,针刺内踝上2寸,大筋前、足太阴经脉后的复溜穴2次。
散脉病变引起的腰疼,伴有发热,发热严重时烦躁不安,感到腰下象横木梗塞在内,甚至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内侧骨和肌肉之间,络脉外侧的束脉,即足太阴脾经上的地机穴3刺。
肉里脉病变引起的腰疼,痛时不敢咳嗽,咳嗽就经脉痉挛,针刺太阳经的外侧,少阳经上的阳辅穴肉里脉2刺。
腰疼时牵连到脊背直痛彻头顶,颈部僵硬不适,双目昏眩,行站不稳,针刺委中穴出血。
腰疼伴有畏寒,针刺足太阳经好足阳明经;伴有上身发热,针刺足厥阴经;不能仰卧,针刺足少阳经;内热气喘,刺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出血。
腰疼伴有上身寒冷,头颈僵硬不能回顾,刺足阳明经;伴有上身燥热,刺足太阴脾经;伴有内热气喘,刺足少阴经;皆有大便困难,刺足少阴经;伴有小腹胀满,刺足厥阴经;剧烈似折,不可仰卧,举动不便,刺足太阳经;牵扯到脊柱内侧,刺足少阴经。
腰疼牵扯到下腹和胁下,无法后仰,刺骶骨部位尾骨两旁大肌起始处的下髎穴。针数根据月的盈亏决定,左半侧疼痛刺右半侧,右半侧疼痛刺左半侧。
第四十二 风论篇
论述风邪侵袭引起的疾病。
寒热病:风邪初入人体时常滞藏在皮肤中,使毛孔闭塞,经脉不能通调与内,卫气也不能向体外发泄。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如造成毛孔舒张,则会使阳气外泄而感到寒冷;如造成毛孔闭塞,阳气内郁就发热烦躁;如风邪和寒邪同时侵犯胃脏,则会食欲减退;如风邪侵入造成发热,则会肌肉消瘦。如寒冷和发热交替发作,不能吃东西。
热中: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脏,循经脉上行走到眼角内侧,患者肥胖,毛孔密致,风邪不能向体外体出现眼珠发黄症状。
寒中:风邪从阳明经侵入胃脏,循经脉上行走到眼角内侧,患者体瘦,毛孔疏张,阳气易随风邪外泄,出现双眼流泪。
疠风:风邪由太阳经脉侵入后,循背部五脏六腑的俞穴分散到肌肉中,与卫气结合并抗争,导致卫气运行不畅,肌肉肿胀高起成疮疡;若卫气凝滞阻塞在局部不能正常运行,肌肉好皮肤得不到卫气的温暖和营养,麻木不知疼痛。
肝风:春季和甲乙日肝脏被风邪侵伤称为肝风。(三者都属木)症状是多汗怕风,烦躁易怒,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厌恶异性。诊断注意眼下方见青色。
心风:夏季和丙丁日心脏被风邪侵伤为心风。(三者都属火)症状是多汗怕风唇舌焦躁,抑郁易怒,面色发红,病重则出现语言障碍,口齿不利。诊断时注意口部是否唇舌发红。
脾风:长夏和戊己日脾脏被风邪侵伤。(三者属土)症状是多汗怕风,体乏疲倦,四肢无力,不愿活动,面色微黄,食欲不振。诊断时注意鼻部是否可见黄色。
肺风:秋季和庚辛日肺脏被风邪侵伤(三者属金)。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苍白,咳嗽气短,昼轻夜重。诊断时注意两眉间是否可见白色。
肾风:冬季和壬癸日肾脏被风邪侵伤(三者属水)症状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直立,面色熏黑,二便不畅,诊断是注意颧骨部是否可见黑色。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怕风畏寒,咽食困难,胸膈堵塞,腹部胀满,少穿衣服则腹胀加剧,吃寒食则大便泄泻。诊断时注意是否可见肌体消瘦,腹部胀大。
风邪侵入俞穴,沿经脉传入脏腑,如偏着于身体一侧,就造成该侧不能正常活动的偏枯。
脑风:风邪侵入督脉的风府穴,沿经脉入脑造成;
目风:风邪侵入头部,损伤眼睛系统,出现眼睛疼痛、怕风寒症状;
漏风:酒后毛孔张开汗出,风邪侵入造成出汗不止;症状多汗怕风,衣服不能单薄,进食则出汗;严重的有自汗现象,喘息怕风,衣服常被汗侵湿,口干易咳,体弱不耐劳作。
首风:刚洗过头毛孔没闭合,风邪侵入;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怕风畏寒,起风前一日头痛加剧,不愿出门,起风当日则痛热稍减。
内风:同房时汗出毛孔张开,风邪侵入,形成咳嗽面红;
肠风或飧sun泄:风邪久留体内,侵入肠中。热性体质,风邪转化成热,便血鲜红为肠风病;寒性体质,风邪转化为寒,造成消化不良的飧泄病;
泄风:风邪侵入体表皮肤和毫毛孔之间,毛孔张开,不断出汗。症状多汗,汗出衣湿,上半身汗出如雨,不堪劳动,周身疼痛发冷。
43篇 痹论
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伤人体,引发痹病。其中,风邪是主要病原,叫行痹;寒邪为注意病原叫痛痹;湿邪为主要病原为著痹。
冬天患的痹病是骨痹;骨痹感觉身重。骨痹不愈,再受邪气影响肾脏;肾痹的症状是腹部经常发胀发闷,骨骼软弱无力,能坐不能走,头无力抬起,脊背比头高。
春天患的是筋痹,筋痹拘挛不能伸屈。筋痹不愈,再受邪气影响肝脏;肝痹的症状是夜晚睡眠易受凉,口渴想多喝水,小便数频,腹部肿胀,形似满弓,状如怀孕。
夏天患的是脉痹,脉痹血流不畅。脉痹不愈,再受邪气影响心脏;心痹的症状是血流不畅,心烦、心慌,心跳如击鼓,突然发作的气喘,咽喉干燥,经常喛气,受气逆的影响,有时恐惧。
长夏患的是肌痹,肌痹麻木不仁,原因是痹病时间久,营卫气运行缓慢滞涩,肌肉皮肤得不到滋养所致。肌痹不愈,再受邪气影响脾脏;脾脏的症状是四肢疲倦无力,咳嗽,呕吐清水,胸部涨闷不畅。
秋天患的是皮痹,皮痹感觉寒冷。皮痹不愈,再受邪气影响肺脏;肺痹的症状是气喘、呕吐。
肠痹的症状是频频喝水而小便不畅,肠鸣、腹泻,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
膀胱痹症状是小腹不舒服,手按疼痛,局部有灼热感,小便涩痛,流清鼻涕。
五脏痹病长期不好,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三种邪气。
五脏之气,安静则精神内藏,躁动易耗散。食过量,肠胃受伤,给外邪可趁之机。
邪气侵袭呼吸喘促,痹病在肺脏;
邪气侵袭忧愁 思虑,痹病在心脏;
邪气侵袭遗尿,痹病在肾脏;
邪气侵袭疲乏衰竭,痹病在肝脏;
邪气侵袭肌肉萎缩消瘦疲惫,痹病在脾脏;
痹邪在五脏则死,固留筋骨间则疼久难愈,在皮肤间易愈。
饮食起居失调,是六腑痹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五脏取各自的俞穴,六腑取合穴,应据病邪所处经脉的穴位治疗,即可愈。
营气是食物精华转化来的,运行于五脏,散布到六腑,沿经脉运行。卫气也是食物精华转化来的,流动急速滑利,不受经脉约束,是“悍气”,在皮肤和毫毛孔间运行,熏蒸筋膜散布胸腹部.营卫气运行正常协调,外邪难入,不能形成痹病。
痹病疼痛是寒邪偏多经脉气血不通造成的;
痹病不疼痛而肌肉皮肤麻木不仁,原因是痹病时间久,营卫气运行缓慢滞涩,肌肉皮肤得不到滋养所致。
痹病感到寒冷,是阳气少,阴气盛,阴气与病邪相互资助。
痹病发热,是阳气盛,阴气虚少,邪气转化为热虚弱的阴气不敌亢盛的 阳热。
痹病多汗,湿邪太重,阳虚阴 盛,湿邪与阴气结合。
44篇 痿论
五脏发生痿病:
肺脏主管皮毛,肺脏有热邪,损伤肺中津液,导致肺叶焦枯,皮毛得不到营养虚枯,热邪长期停留肺中伤害,形成“毛痿”。
心脏主管血脉,有热邪停留,会使下部脉中血液向上逆行,血液聚集在上身,形成上部血液过多,下部血液不足空虚,血虚则“脉痿”,关节象被折断一样无法抬举,足和小腿肌肉瘫软,无法走路。
肝脏主管筋膜,热邪停留,迫使胆汁外泄,口中发苦,津液被热邪耗损,筋膜干枯痉挛拘急,则“筋痿”。
脾脏主管肌肉,热邪停留,造成胃中津液缺乏,口干,肌肉失养麻木,不知痛痒,则“肉痿”.
肾脏主管骨髓,热邪耗损肾精,髓减骨枯,腰脊无法活动,则“骨痿“。
45篇 厥论
寒厥,阳气从下面开始衰退。
热厥,阴气从下面开始衰退。
热厥的发热从脚开始,阳气始于足五趾的外侧,阴气集中脚下聚集脚心,所以阳气偏盛下趋阴位,因而脚下发热。
寒厥的寒冷,一定是从脚五趾上升到膝关节。阴气起始于五趾的里侧,集中在膝下而聚集在膝上。这种寒冷不是外邪所致,是体内阳气虚形成。
寒厥症的形成,前阴是众经聚合之处,也是太阴经与阳明经会合的地方。春夏人的阳气多、阴气少,在秋冬人身的阴气偏盛而阳气偏虚。人自持体质壮实,在秋冬任然纵欲无度,肾精伤损于下而求助于上,下气上争而不能恢复,精气下泄,阴寒之气随之上逆,损伤中焦,阳气衰虚,不能将营养渗透灌注经络,阳气逐日受损,阴气偏盛,形成手脚寒凉的寒厥症。
热厥症形成,酒气入胃彪悍性热,导致络脉盛满而经脉空虚。脾不能输布津液,于是阴气虚,阳气乘虚而入,使胃气不和,使水谷精气衰竭,四肢失去濡养。这种人经常醉酒,或饱食后行房,于是气聚集于脾中不能宣散,酒气与水谷之气,博结,郁而化热,中焦热邪过盛,热布周身,内热使小便黄赤。酒气过盛而彪悍,肾阴受伤而衰弱,阳气独胜,手脚发热。
上部阴气偏盛,下部就偏虚,下部虚就腹部胀满;
阳气偏盛于上,下部之气又上行,邪气逆乱,阳气也随之逆乱,出现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太阳经的厥症,头脚沉重,在下脚不能走,在上眩晕扑倒;呕血、鼻出血,主病经脉取穴治疗;
阳明经的厥症,癫狂,疯跑,腹部胀满,睡卧不宁,面赤发热,常见怪异,胡言乱语;
少阳胫的厥病,突然耳聋,面颊肿,发热,胁肋疼痛,下肢失灵;颈项不能后顾,如同时发生肠痈就不能治疗;出现惊惧就死;
太阴经的厥症,腹部胀满,大便不畅,不想吃,吃就吐,睡卧不宁;
少阴经的厥症,口干,小便黄赤,腹部胀满,心痛牵引喉部,发热必死;不发热可治;
厥阴经的厥症,少腹疼痛,腹胀,小便不利,爱屈膝睡,前阴内缩,下肢内侧发热。心痛牵引喉部,发热必死;心痛牵引喉部,发热必死;不发热可治。
治疗厥逆,邪气盛的泄法,正气虚的补法。邪气不盛、正气不虚,在病变的经脉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厥逆,小腿拘急,心痛牵引腹部,在主病的经脉取穴治疗;
足少阴经厥逆,腹部虚胀,呕吐,下泄清水,在主病的经脉取穴治疗;
足厥阴经厥逆,筋脉拘急、腰疼、腹部虚胀,说胡话;在主病经脉取穴治疗。
足三阴经厥逆,大小便不通,手脚寒凉,三日内死。
第十三卷
46、病能论
病态表现的论述。
1、诊断胃脘痈病:先诊胃脉,必然沉息,沉息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胃口不散,故胃脘痈肿。
2、 睡卧不安何故?五脏有所伤及,得等到损伤恢复,精神有所寄托,睡卧才能安宁。
3、 不能仰卧何故?肺居胸上,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如肺脏为邪气所犯,邪气盛于内则肺的脉络胀大,肺气不利,呼吸急促,故不能仰卧。
4、 有患厥病的,诊的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主病在那里?因为冬天诊脉,右脉该沉紧,左脉浮迟,是反常脉象,冬季左手主病在肾,迟浮为肺脉,与肺脏有关,腰为肾之府,故有腰疼症状。
少阴经脉贯肾络与肺,肺脉迟浮,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虽与肺有关,但主要是肾病,肾主腰疼。
5、 颈痈病治法:属于气滞不行的,针刺开导;气盛淤滞而血液凝聚的,用砭石以泻淤血。
6、 怒狂病因:阳气因受突然强烈的刺激,郁而不畅,气厥而上逆,因而,善怒发狂,此病因阳气厥逆所生,故名阳厥。怎知阳气受病?正常时足阳明经常动不休,太阳少阳经脉不甚搏动,现搏动大而急,就是症状。治法:禁止饮食即可。使过剩的阳气衰少。饮食经胃的运化,助长阳气。生铁落煎水服有降气开解作用。
深按而得细脉,气脉在指下细小如针,须仔细按切:凡脉气聚而不散是坚脉;搏击手指下的是大脉。
奇病,就是不受四季影响而亡的病。
恒病,随四季变化而死的病。
47、 奇病论
不同于一般的病。
1、 怀孕不会说话:因宫的脉络系于肾,而足少阴肾脉贯肾上系于舌本。生产后,胞络痛,声音自然恢复。
2、 脇下胀满,气逆喘促,二三年不好叫“息积”。治法渐引疏通气血,切不可针灸。
14、 大腿小腿肿胀,肚脐周围疼痛,病叫“伏梁”。是风邪久留体内所致。邪气流溢于大肠留着于盲膜,盲膜起源在肚脐下部。用按摩治疗,否则,引起小便涩滞不利。
15、 尺脉跳动数急,筋脉拘急外现,是疹筋病,面部见白或黑色,病重。
16、 头痛多年不愈怎得的?受过严重的寒邪侵犯,寒侵骨髓,脑为髓海,寒气由骨髓上逆于脑,所以头痛。齿为骨之余,故牙也疼。此病叫“厥逆”。
口发甜:“脾瘅”是饮食肥甘美味所致。五味入口藏胃,精气上输于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华,因病津液停留在脾,脾气向上泛滥,口就发甜。常吃甘美油腻食物,甘味使人中满,脾运失常,脾热上溢,转成消渴症。
48、 大奇论(把脉诊病)
特别少见的病。
肝经、肾经、肺经胀满者,其脉搏必实,当即发为浮肿。
肺脉壅滞,喘息且两肋胀满。
肝脉壅滞,两肋胀满,睡卧不安,小便不利。
肾脉壅滞,脇下至少腹部胀满,两侧胫部粗细不同,侧髀颈(大腿骨)肿大,活动受限,日久偏枯。
心脉满大,是心经热盛,耗劫肝阴,心神被伤,筋脉失养,故发生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等。
肝脉搏动急疾而乱,是受了惊吓。如按不到或突然出现失音,是惊吓一时气逆致脉气不通,不需治,气通就好。
肝、肾、心三脉细小而急疾,指下浮去鼓击不明显,是气血凝聚在腹中,当发为瘕病(肚里结块)。
肾脉、肝脉均见沉脉,为石水病;均见浮脉,为风水病;均见虚脉,为死症;均见小而兼弦之脉,将要发生惊病。
肾脉沉大急疾、肝脉沉大急疾,均为疝病。
太阳之脉急疾,是受寒血凝为瘕;
太阴之脉急疾,是受寒气聚为疝;
少阴之脉急疾,是邪乘心肾,发为痫厥;
阳明之脉急疾,是木邪乘胃,发为惊骇。
49篇 脉解篇
解释经脉病变。
太阳经病变出现腰肿和臀部疼痛的原因:正月建寅,属太阳。自然现象是,阴气还盛,阳气虽已出于地上,但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出现偏虚跛足的,是咋暖还寒阳气不足;出现颈项强急,甚至牵引到背,是阳气上升争扰而形成的;出现耳鸣,是阳气过盛而上腾,盛阳循经而逆;
50、刺要论
针刺的要领。
51、刺齐论
齐是辨别,皮、肉、筋、脉、骨的不同病位的刺法。
52、针解篇
解释针刺的一般理论和九针
刺虚症用补法,病人感到针下发热,表明有效,正气充实才能发热。
刺实症用泄法,病人感到针下发凉就见效了,邪气除去了,才能发凉。
郁积陈久的气血,刺放出死血。
针刺邪气过盛的,出针后不要按压针孔。
九针:
一是天,刺皮,与人身正气相应;刺以
二是地,肉刺,与阴阳血气经脉相应;
三是人,刺脉,
四是时,刺筋,
五是音,刺骨,六是律,刺以调节阴阳,与牙齿、头发、耳目、五声相应
七是星,刺以补益精气,
八是风,刺以除风邪,与人的思想相应;
九是野,刺以通利九窍,与肝目相应。
65篇 标本病传论
迎着病邪而泄的方法是逆治,顺应经气而补的方法为顺治。必须谨慎观察疾病轻重深浅和发作期、缓解期中标本缓急的不同,用心调理,病轻的或缓解期,可标本同治;病重的或发作期,采用专一的方法。如先大小便不利而后并发症,先治其本病。
先治本;先患病而后气血逆乱的;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有寒而后生病的;先有病而后生寒的;先有热而后生病的;先有病而后泄泻的;先泄泻而后生他病得;(先治泄泻);先患病而后出现烦心的;
先治标:先有热而后中腹胀满的;先患病而后中满腹胀的;
凡大小便不利先通便治标,通利后治本。
疾病发作表现为邪气有余,就“本而标之”的治法,先驱邪后调理气血。恢复生理功能以治其标;
疾病发作表现为正气不足,用“标而本之”的治法,先固护正气防虚脱后驱邪。
卷19 天元纪大论篇六十六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五运相互承袭而且都各有所主治的时令,一年一周期,年终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
五运阴阳,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必须通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万物。所以,天地是万物化生的上下,左为阳、右为阴,左右是是阴阳的升降的道路,水为阴、火为阳,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金收敛、木升发,金木是万物生成的始终。气有多少,形有盛衰,相互感召,运气有余和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
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行,每运各统一年,终而复始,并非只主某一时令。
阴气、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故说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是说五行分主各岁之运,并有太过和不及的情形。如天干配五行,甲己配土,乙庚配金,丙辛配水,丁壬配木,戊癸配火。甲、丙戊庚壬为阳,主岁之年,其运太过;乙丁己辛癸为阴,其主岁之年其运不及。在连续的年间,太过与不及交替相随。甲年土运太过,乙年金运不足,丙年水运太过。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知道运气变化周期,可判断时令的气候是否正常。
统岁之运与司天之气相符叫“天符”。司天之气,是“客气:的一种,随地支变化。丑未配太阴湿土,酉卯配属阳明燥金,辰戌配属太阳寒水,巳亥配厥阴风木,子午配少阴君火,寅申配少阳相火。年支阴阳的次序,子年始、亥年终,少阴为首,厥阴为终。风是厥阴的本气,热是少阴的本气,湿是太阴的本气,相火是少阳的本气,燥是阳明的本气,寒是太阳的本气。风热湿燥寒火是三阴三阳的本气,都有天元一气所化,故叫六元。
统岁之运与年支相符合,叫“岁会”。年支是十二地支与五行配属。寅卯配属木,午巳属火,辰戌丑未配属土,申酉配金,亥子配水。既是天符,有是岁会的年份,就是“三合”,又叫“太乙天符”六十年有四年,戌午、乙酉、己丑、己未。岁会8年中也有此4年。
天地怎样相互感召:寒暑燥湿风火,是在天的阴阳之气,三阴三阳与它相应;木火土金水相火,是地的阴阳之气,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与之相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都有阴阳。天地之气结合,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天地阴阳变化是天干与五行相配运转不息所致。每五年岁运由东向西轮转一周,六气与五运是六年环转一周,(君火主神明,相火主运),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以甲子一周。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