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败光家业还想东山再起?北逃的蒙古为何努力300年还是一事无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1368年被徐达、常遇春赶出中原,狼狈退回蒙古高原,失去作威作福地位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回到游牧民族时代。那是一段“但朴归真”的绿色生活,当然,也是一种混吃等死、暗无天日的生活!

蒙古人梦想回到中原重现大元荣光,但在明朝276年的国祚中,从来没有真正回来过!即使土木之变、庚戌之变这样的重大事件,元朝也从来没有“起死回生”过?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蒙古失去了核心力量

和新王朝颠覆前朝,将前朝赶尽杀绝不同,在明朝还未进攻到大都时,元顺帝就主动撤出逃到上都,继续和明朝顽抗。

对于元朝保存实力,时刻准备东山再起的思想,朱元璋即使给予了差评,并派遣徐达常遇春再接再厉,在占据大都后马不停蹄地北上上都,面对常遇春等明朝将领的凌厉攻势,元顺帝再次北逃应昌。随后明军占领上都,设置开平卫。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华夏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前期军力异常强大,虽然在南方崛起,但是因为元朝在各地设置养马基地的政策,朱元璋得以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是明朝不断击败北元的关键。

因为元顺帝逃跑的速度太快,明朝始终没有能够消灭元朝的核心力量,虽然不断击败王保保等元军将领,但是因为元顺帝为首的核心统治力量的存在,明朝的北方一直不安宁。

随后,朱元璋采取了深入漠北征讨和派遣子孙分封等措施巩固北方边防,因为北上深入漠北长途跋涉,明朝取胜异常艰难,陷入和北元长期的拉锯战中。

但是,随着一代名将蓝玉的横空出世,北元核心迎来了自己的末日。1388年,蓝玉长途奔袭,在捕鱼儿海大败北元军队,北元皇帝脱木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明军获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20余人,官属3000,军士7万,马牛驼羊15万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等,北元至此彻底灭亡。

捕鱼儿海之战敲响了北元覆灭的丧钟。随着黄金家族的凋谢,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二者先后崛起并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由于蒙古统治核心的失去,蒙古再也没有能够形成强大的汗国式力量。

不仅如此,蒙古各部还陷入不断的攻伐和自相残杀中,这使得他们彻底失去了走向统一进而和明朝决战的能力。

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是蒙古在捕鱼儿海之战后达到的最高峰,但是随着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的辉煌也很快烟消云散!

鞑靼和瓦剌的分裂只是蒙古分裂的开始,到明朝后期,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各部互不隶属,蒙古彻底四分五裂!

这样的蒙古,无论怎么奋斗,也不可能伤及到明朝的根本了!

2、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政策支持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和蒙古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拉锯战,在长达200年的漫长过程中,明朝北方领土不断丧失,但是始终没有出现像两宋那样丢掉整个北方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明朝实行了完全不同于前朝的政策,那就是“天子守国门”。

朱棣篡位后,由于不适应南方的生活,同时为了抵御蒙古的需要,朱棣选择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此时明朝在长城以北设置了东胜卫、开平卫、大宁卫等一系列卫所,使得明朝掌握了长城以北数百里的土地。此时的北京还不是明蒙战争最前沿,但是随着明宣宗内迁开平卫,导致长城以北防线难以连贯,最终不得不全线收缩,长城成为明朝的北方国境,“天子守国门”的局面正式形成!

可以说,明朝政策对“天子守国门”局面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正因为“天子守国门”,才使得明朝的北方防线在退到长城以后,就再也没有后退一步。

1449年土木之变时,20多万明军灰飞烟灭,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名臣于谦坚守北京,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如果此时放弃北京,等待明朝的就是半壁江山的丢失。

正因为皇帝身处北京,所以北京成为全国精锐的聚集之地。既是京畿,又是边疆,北京自然能够承受蒙古的不断冲击。

而且,北京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城池的稳定,更关乎整个长城防线的稳定。明朝中期以后虽然疆土不断丧失,但是最后都稳定在长城一线,这和北京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而自古以来,长城就是有效阻挡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屏障。长城在,加上合理的防守,蒙古想要越过长城重新占据中原,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