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几天,到处都有疫情,也不敢到处乱跑,视频拜年也挺好,礼数到了,还不给对方添麻烦。
在过年期间,拜访了一位同城市的老先生,是一位研究历史的老学者了,虽然我经常说自己是读书人,但是在老先生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他们家进门没有茶几,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电子设备,只有书摆的到处都是,初看有点乱,但这是经常读书才出现的混乱,我是在这里学会了,读书的唯一绝学“长期且持续”。
把书着急读完,可能是近些年才有的观念,在过去遇到好书都是害怕读完,总是舍不得看完。
把书读完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把书本知识带走,单纯追求快,追求看完,追去梳理,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很难想象一个人读 50 年的书,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而且在这么大的时间尺度下,一切方法技巧都不重要了。
你们看我经常读的书很难,其实很多都是从他书房里,找到我为数不多能看懂的书了,有些给我推荐的书,我连买的勇气都没有,不过我还年轻,慢慢来总有机会读到的,读书这事也得看缘分。
我每次都进这个满屋子书的房间,就好像一滴水流进大海,就像一颗蜡烛在夜空里点亮,也会有一种这么多好书,自己都没读过的恐慌感。
于是我提了一个自己知道答案,但还是忍不住想问的问题:那么多好书自己读不完该怎么办?
老先生笑了一下,说:能读的书没有你想的那么多。
读书读到一定水平,你眼中的世界不再是无限的,而是非常有限的。
比如,历史学这么多年,已经很少有新思想出现了,过去大家按编年体记录历史,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事就那么多事,区别就是你怎么去研究他们。
他们做学问,也渴望出现新观点,新的材料,新的观点,比如,写历史经常使用“辉格体”,也就是站着历史决定论的角度,一切看起来仿佛已经成定局,目前这个写法已经被主流历史研究慢慢放弃了。
因为历史本身是偶然的结合,并不存在一个决定的逻辑,一切都是事、人、运气碰撞出来的。
具体细节我们不需要理解,反正我也不研究历史,从老先生的谈话中,我得到一点启发,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书读完了,把书全部看完是有可能的,也就是全覆盖级别地读书。
老先生研究历史几十年,当今主要的研究方向,主流的研究贡献有哪些,那些是比较有创新型的研究,对他来说都了解。
有什么书,你都读过;有什么人,你都认识。你对整个局面有智力掌控感,谁一出手你就知道怎么回事儿,这就叫全覆盖。
全覆盖境界下的读书人交流,默认在场所有人读过所有的书。这意味着所有知识、所有典故都已经编码了。
你提一个话头别人马上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样交流大家很舒服。
你没有做到覆盖,你就不在圈子里。
就好像,我们社群,经常讲:基本盘、行动、时间护城河、慢慢来、不要急、要冷静、掌控感、长期持续、经常听我讲的同学,基本上都了解,不需要每个词都解释一遍。
当然,这个方法不可能是真正的全覆盖,顶多是某个领域,某个更细分的一个知识库。
仅仅是某个一个细分领域,能做到全覆盖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正能做到全覆盖地读书,都不是一日之功,唯一更多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在这里技巧已经起不来什么作用了,就是长期持续。
比如,一套《二十四史》总共四千多万字,你每天读三千字,都要读 36 年才能读完。
哪怕书都不要钱,读书也不能这么读。如果你真想一本一本都读过去,你只会感到绝望。
很多人因为绝望而放弃了对全覆盖的追求,觉得自己当个专才就不错了,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没必要什么事儿都知道。
你要想放弃,那你就错了。
全覆盖并不神奇,不是让你每个字都读完记住,这里的全覆盖,更多是一种模式识别,也就是说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你都懂,就算有一些新观点,只要是用这些基本知识研究出来的,你都可以迅速识别,并且理解。
比如,现在主流的知识领域,都是用的可证伪性,大众生活还是尊重经验主义,目前大家接触少的就是概率学和不确定性研究。
基本上看到某个理论,都能找到他们的源头,特别是哲学源头都很好理解,起码你不会觉得完全陌生。
这些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书根本就读不完,你怎么才能看出来世界是有限的呢?
这个话题,我们明天接着聊。
写在最后
用长期的眼光看问题,只需用简单的常识规律,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判断。 只要做到事有用,再慢也是快,一件事没价值,再快也是慢。 当你感觉生活充满问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时候,选择一件事不要怕吃亏,坚持走完一次行动闭环,你自然会找到新方向。 想要坚持完成一件事,这个原则不能忘,只有简单的才容易坚持。 坚持去做一件事有积累的事,然后再去尝试其他事,就算尝试失败,你还有一个成长的基本盘在。 我们做了一整年的学习规划,招募一批苦苦学习方法没有改变,天天认识颠覆却没做出事,从此醒悟了,想用行动改变自己的人。如果你有兴趣,也想读书,却迟迟没有行动,可以来读书群找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