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那些必须要做的执念,正在阻碍孩子的发展

一个案例:小明从小聪慧过人,是附近十里八村学习最好的孩子。而且他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一骑绝尘上,所写的文章,思考问题的深度都远超同龄人。小明非常自律,刻苦,理所应当的考入了中国排名前十的某所985院校。

然而,这是十年前的事情。现在的小明成为了父母最为头疼的对象。三十来岁,不求上进,有一份小城市里几千元一个月的工作,不在编制内也没交社保,几乎不社交,不拒绝相亲但是次次都很快就没了下文。不喜欢努力赚钱,对结婚的态度也是随缘,成天在家里养着四五只猫,跟社会脱节,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父母一直强烈的想要和孩子沟通,希望孩子可以振作起来,在工作上再努力一点,有所作为。起码能保证自己医疗和养老的社保持续缴纳,老了以后也有口饭吃,该结婚了就得结婚。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和自己说,爸爸妈妈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帮他。

小明在多次努力解释之后选择了沉默不言,父亲以书信的形式再次强调希望小明振作,努力工作,最起码要结个婚的要求之后,小明希望大家能够搁置争议,抛开对他结婚的要求共同生活。

面对这样的小明,你怎么看?

心理学中有一个原则,谁痛苦谁改变,谁痛苦谁咨询。但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却是,父母痛苦,希望可以改变孩子,实在沟通无果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于是想找心理咨询师来帮着一起改变孩子。

有的心理咨询师会顺应父母这样的要求,有的咨询师会首先跟家长明确咨询原则和咨询目标,我觉得两种都可以,前提是你得懂得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不管是顺应需求还是明确边界,都是为了增强下一步信任关系的建立,然后帮助父母释放自己的焦虑,不要继续把孩子当成自己焦虑的容器,缓解家庭关系的对立。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焦虑的容器,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最多有一半的父母对此有所觉察,但也不一定想要改变。这往往是家庭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父母因为对孩子的爱和担心而强烈的想要改变孩子,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了沟通是让孩子听话,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等等各种亲子关系的误解和冲突。

我们经常会把父母因为对孩子的爱和担心而强烈的想要改变孩子定义为家庭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首先,父母是不可能想害孩子的,然后,父母比孩子更有社会生活的经验,所以我们总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少吃些苦少走些弯路。如果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这份苦心,父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甚至愿意把孩子送进变形记或者网戒所,让他亲身直面这个被父母保护的过于好的薄膜之外的社会。

里外里都是教育,都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我们赖以自信的社会生活经验在孩子身上不一定成立呢?有没有可能因为自己的爱和的担心,越是强烈的想要改变孩子越是好心办坏事?

这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不去思考,很可能对孩子造成持续的误解和伤害而不自知。

当今社会,有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正在瓦解,我试着给大家罗列一下,大家看这些现象是不是正在发生。

第一,孩子必须要好好学习。

这个执念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当中,攀比学校,给孩子报名各种补习班,跟老师打好关系,监督孩子学习,为了孩子学习方便在孩子学校附近租房买房,尽力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甚至不惜有一个人辞职来全职照顾孩子学习。

我们的基本逻辑是,孩子必须比别人家孩子更努力才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才能更加容易,或者更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更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吗?东京大学的入学典礼上告诉大家,成功很可能是幸运者偏差,就是你运气好罢了。还有很多人也很努力但是运气不好,甚至比你更加努力但是却屡屡失败的。这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被打上差等生的烙印以外,有没有人关心过他们在学习中收获了什么?

孩子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如果实在学不下去了该怎么办?

比如一个初中没有毕业的孩子,因为抑郁症病重休学退学,之后屡次复学仍然失败,该吃的药也吃了,该做的咨询也都做了,但是这个孩子的病情越来越固化,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比较糟糕的假设,比较好的假设是父母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完全想明白孩子不能学习自己该怎么做。即便是这种情况,父母对孩子康复之后继续学习仍然会有期待。

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能学习产生的焦虑,如果开始思考孩子不能学习的可能,甚至想通了孩子可以不学习的情况,父母的焦虑就会大大减轻。可惜这是远超出一般家长眼界的终极大招,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想都不敢想,或者下意识的不去想。

希望大家可以从现在开始,认真的想想看,想又不花钱,尽量少一点自己吓自己就行。

第二,人必须要努力工作。

人可以不工作吗?如果你突然继承了遗产,或者中了彩票之后,有了这辈子足够生活无忧的钱之后,你是否还会努力地工作?有的人还是选择会,比如广州的房东,有两栋楼收租还是每天辛辛苦苦的经营一家叉烧店。也有人会选择躺平,比如北京杭州的拆迁户,突然分到一大笔钱或者好几套房子,躺好就可以成为人生赢家,小夫妻生个孩子,小康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我们是为了赚钱而工作?还是工作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比钱更加重要的东西?如果是前者,当你有钱了以后就可以不工作了。如果是后者,那些比钱更加重要的东西,不通过工作是否也可以获得?

篇幅有限,举的例子也不是很恰当,希望大家开始思考的是,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工作?

如果是为了稳定的社保,保证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话,现在大部分体制外就业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即便是体制内就业的人,谁能保证自己三四十年之后真的可以顺利退休,领到足够维持生活的社会保障金?

有的人工作是为了事业,那事业又为了什么?证明自身的价值,还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屡战屡败,或者侥幸成为一个擅长剥削他人的资本家,或者叫有钱人。反正事业不可能是996和007,在35岁被淘汰出局的打工人。

我们只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行,结果并不重要。我们的智商和眼界决定了自己所能看到的真实,最重要的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愿意跟家人和朋友们沟通,倾听不同的答案。

第三,人必须要结婚。

中国现在有2.6亿适婚年龄段的单身人口,我之前文章里提到过一人家庭的概念,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概念,而是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现实。

男女人口比例失衡,性别对立越来越严重,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少城市已经超过了一半,高到离谱,在这些情况普遍发生的今天,这么多人选择单身,你告诉我,人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即便我们认真的假设,社会的大多数都会结婚,结婚了才是正常的。那么结婚是为了什么?有的人说是为了传宗接代,但是结了婚照样可以丁克,不结婚女性仍然享有独立自主的生育权,就算是为了尽到传承的社会责任,结婚也成了不是唯一的选项。

为了爱情?七年之痒,超过一半的离婚率,没了爱情该怎么办?《围城》里说的好,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现在城外越来越多的人连进去都不想进去了,如果真的找到了对的人,一直生活在一起,该干什么干什么,不领那张证儿行不行?

更何况现在还有好多指着结婚致富,一步到位的人,逼得国家把婚姻法都改了,民法典里更是有足足八条来重新定义婚姻当中的各种财产关系。为了致富而结婚现在也没戏了。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结婚?如果是为了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给孩子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有读者留言,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有证书就可以做爸爸妈妈——这句话在很多平台上都见过,颇受大家的认可。国家今年也专门立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来让大家合法带娃。我们做的究竟是有多差,需要国家立法来强制规范那些我们本来以为只要爱孩子就可以天然自带的家庭功能。

我只是举三个我们最常见的最简单的例子,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想想看,我们因为害怕孩子不能做这些我们认为必须要应该做的事情而倍感焦虑,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这些看似必须要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必然成立。那么,我们干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我们焦虑的容器?

焦虑的背后往往是惶恐和无助,看清自己的惶恐和无助之后,才能真正的缓解自己的焦虑。比起下意识的反驳,希望大家都能慢慢养成一种习惯,开始慢慢思考那些我们认为不存在的可能。也许只有这样,才是一个有足够眼界的父母,一个可以为孩子踏实兜底的父母,一个安贫乐道,可以先活出自己的父母。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奢望,说不定文章没看完就骂我消极的人还是有很多。我只是想到了就写出来,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而已。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