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第一就要涉及到补虚,第二要祛风、理气,第三个知道气血亏损导致一定的淤滞,所以要活血祛瘀。陈修园讲祛风、补虚、破瘀这三纲鼎足,是不易之准绳,就讲了虚劳诸不足,夹风气的一个治疗原则。
第一个,先谈谈涉及到补虚的几张方子薯蓣丸里面包含了一张最重要的方子,就是炙甘草汤。薯蓣丸里这些药物,炙甘草、桂枝、麦门冬、地黄、阿胶、人参、姜、大枣,除了没有麻仁,这就是一张炙甘草方。炙甘草汤最大的特点就是补虚,很多脉管炎、静脉血栓等都会用到,薯蓣丸是要用酒送服的,所以酒也是一味药。加起来这就是实实在在炙甘草的方子,在薯蓣丸的方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薯蓣丸是立足于脾胃,以脾胃为重的补虚的一张方子。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是从它的命名“薯蓣”来说,另一个就是从脾胃在整个五脏虚损中占有的地位,气血生化之源来说。从这整个方子来看,桂枝、芍药、甘草、姜、大枣,这也是小建中汤的意思。再添一味药蜂蜜,和胶饴类似,所以加起来也可以说薯蓣丸里含有一个小建中汤的方子。
还有,就是这里面也有半张肾气丸的方子,地黄、薯蓣、茯苓、桂枝。
这么来看的话,这个方子就稍显的清晰些,而且这些方子都是从仲景的虚劳篇几个方子里面来的,立足于仲景治虚劳的这个习惯性法式来理解的话,可能更加实际一点。其实在仲景那个年代是没有四物汤、四君子汤这个概念的。
第二个,来看看涉及到祛风的方子在祛风方面,防风肯定是首要。防风是风中之“润剂”,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其实在金匮里祛风中防风的应用也是有的,比如说治疗血虚内风证的防己地黄汤。侯氏黑散,它是治疗虚中夹风的,包括中风引起的夹风夹痰,这里面有防风的一个应用。还有治疗产后中风的竹叶汤,加上治疗“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的桂枝芍药知母汤,里面也有防风,再就是薯蓣丸。所以我们看到这几个方子里都有防风,体现了祛风。但是不是防风就仅仅用来祛风的呢?不是的,还有很多药物。
气血淤滞的状态下,要活血破瘀。津液的瘀阻就是痰证,血液的瘀阻就是瘀证。痰证通过健脾行气能解决,补益脏腑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就能达到治疗痰证的一个基本框架。气血津液的枯竭所导致的淤滞状态,就要活血破瘀。其实炙甘草汤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活血破瘀的作用,薯蓣丸里的一些药物包括川芎、地黄、酒、当归、白芍都有很好的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以治疗血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