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公司的本质
北京,久悟杠子面的连锁生意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老九已经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将自己家传的菜、卤、面等环节标准化和流程化,这是打造规模效应的必备条件。
在建设中的半成品工厂,老九与方迪碰头,方迪把这些天招募的骨干叫过来,分别是生产部的负责人赵军,北京公司总店经理石天佑,算是召开公司的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议明确了久悟杠子面的宗旨:
公司产品,是以老九家传手艺为基础的手擀面。
经营理念,是以“见路不走”的原则为指导思想。
经营模式,是以连锁加盟模式发展,母店为公司直营。
方迪代表老九再次解释和强调了“见路不走”的重要性,一切以自己公司当下的发展条件做具体决策,不唯任何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标准。
比如公司当下的决策:
为什么半成品生产基地要与餐馆分离?
因为公司发展的模式,是连锁店形式,而生产基地的产品,是要供应全部公司旗下的店面,基于品控和运输的效率,就决定了基地必须独立于某个具体的餐馆,且必须由公司直接控制和管理。
为什么不允许有厨师?
有了厨师,就必然会有各个店面的菜品差异化,这不利于连锁经营的标准化,也不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不允许对员工倡导奉献精神?
公司给员工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有前景的事业,倡导多劳多得,有才者多得,有利益的驱动,才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什么不允许追求利润最大化?
公司追求的是利润合理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合理化,是顾客觉得饭菜实惠,公司也有一定的利润,这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公司一旦追求最大利润,受损的必然是餐馆的顾客,与顾客争利,是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的。
为什么不允许高档奢华?
公司的菜品定位就是大众化,高档奢华的东西反而会受到顾客的排斥,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发展。
为什么不允许聘请专业人才来策划?
“见路不走”是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要实事求是,是要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发展的各项政策。谁最了解公司的条件?当然是公司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所以不需要外来的和尚指导,这样容易误导公司的经营决策……
会议开完了,老九对方迪的表现很是满意。
但老九的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次生意实战,何况自从他接手父亲的产业后,他面临的都是生意一路下滑而且毫无办法的窘况,他此前根本就没有过成功的经历。
不仅是老九,就连刚才侃侃而谈的方迪心里也是在敲鼓。
此时的老九无疑需要一针强心剂,而能给他坚定信心的,只有叶子农。
于是,在方迪的充分理解下,老九飞往巴黎。
二,因果律的加持
巴黎戴高乐机场,戴梦岩接到了老九,一起前往叶子农的公寓。
叶子农不仅没有过来,还给老九安排了其他的酒店,这一切都是为防止给老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此,老九心领神会。
只有真心相待的人,才会尽自己所能的为对方考虑,老九把叶子农当成了好哥们,叶子农也把老九当成了老朋友。
从不做饭的叶子农破例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大餐,六菜一汤。
三个人边吃饭边聊天,戴梦岩祝老九的饭店早日开张生意兴隆,老九也祝戴梦岩的服装店早日开张生意兴隆。
此时的叶子农说,九哥的店不必祝,是准成的事儿。梦岩的店就难说了,得老天爷加持。
老九愣了一下,立刻回过神来,叶子农的话一半是定论,一半是开玩笑。
叶子农的玩笑当然是针对戴梦岩的,他已不再把戴梦岩当外人,而戴梦岩是想一出做一出的角儿,是感性行事的风格,所以就谈不上生意成或不成。
叶子农的定论则是肯定老九的生意,这让老九还没主动请教就已经吃了定心丸。
为什么老九的生意必成?
这当然不是叶子农的客套,而是因为老九的条件完全成熟,老九做的是餐馆生意,餐馆生意跟任何的生意都一样,都需要道和术。
餐馆生意的术,就是老九的烹饪技术、资金;餐馆生意的道,就是老九的思维方式、大环境判断、决策原理。
无道无方向,无术无实施。之前的老九为什么困惑?他有手艺(技术),他也有资金,但他没有发展的方向。
而此时这个连锁生意,叶子农是再清楚不过的,因为这就是受他的启发,也可以说是叶子农的思维、判断和决策的延伸。
老九的手艺和资金,加上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就组成了餐馆生意的所有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可以推导出预期的结果的,因为它符合因果的规律,而因果是不虚的。
老九的心终于踏实下来。
三,“见路不走”的决策法则
纽约,这是方迪毕业前的最后一关,她正在进行论文答辩。
而方迪的论文题目,即是《决策的法则—见路不走》。
这几乎是对“见路不走”全方位的阐述。
什么才是创新的本质?
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重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但很少有人去探讨创新的本质什么。
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执着新还是旧,而是善于发现更符合当下实际的方法。就比如商业领域,市场随时在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因此催生的方法普遍具有“新”特征,所以人们就习惯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就知道,创新的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一般人认为的创新是什么?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尤其在商业领域,人们习惯于把每个成功的案例贴上新的、正确的、先进的、潮流的标签,然后会拿这个标准去衡量所在领域的他者,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是错误的、落后的。
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因果律,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如果一个企业不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而一味复制别人的方法,那它注定会走向失败。
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什么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这是科学。
什么是决策?
所谓“决策”,是指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决定,正确的决策是企业(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的法则,怎么理解?就是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个人)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定律和路有什么区别?
定律不同于路。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
路是没有意义的吗?
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但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唯,包含了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教条。所以见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学的思维,而不表示路就没有用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是见路就走,比如很多人认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就是一个误区。
事实上是,别人能做到的,我未必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的条件,因为我具有一个条件,就能实现人家所有条件才能实现的果,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只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才是符合实际的最佳选择。
“见路不走”是不是表示看见路就不能走了?
这是概念的混淆。“见路不走”中的路,不同于肉眼可见的路,而更多的含义是思维的路,思维的路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思维的路是需要用思维的眼睛去识别的。
思维的认识方法,中国现代社会叫解放思想,西方世界叫智慧,佛道称为开天眼。
而“见路不走”则属于这些方法的操作层面,突出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
这即是“见路不走”的意义和作用阐述。
方迪的回答完了。方迪最终也顺利的毕业了。
只不过,“见路不走”的实践之路,还很长很长。它不仅存在于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中,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收获前进的能量。
未完待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