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灯笼病”。
啥叫“灯笼病”?这种就是俗称的“心里热”,这个病就跟灯笼一样,外凉内热,内有血瘀。
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说道:“身外凉,心里热,所以叫“灯笼病”,内有血瘀。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三两付血活热退。
那么,中医对“灯笼病”是如何治疗的呢?
老规矩,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女性,姓郭,当时已经61岁。
郭某,女,61岁。
患者什么症状呢?心胸部发热十余年,周身觉得冷,需要加衣服,但总觉得心胸部发热,晚上躺下时,被子只能盖到膝骨以下,若盖住心胸部时即觉得发热难受,四肢感觉冰冷,已经有1年了,口腔灼痛也有1个多月了。
在这十余年里,也找了不少郎中,吃了不少药物。都不见好转。患者都已经放弃治疗了。有一天,患者无意中和朋友聊天时,聊起了自己的病情。于是乎,朋友说到。我给你简绍一个中医教授,你找他弄几服药试试。
于是患者到了中医院,找到了我。
刻诊: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询问得知,患者夜间尿多,口干欲饮,所饮不多,饮食还算正常,。十余年来曾多次求治无效。
我了解情况后,还了张方子,配伍如下:
当归、川芎、郁金、红花、丹皮、焦山楂、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秦芄、甘草 ,共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服药后,胸部发热消失,口干减轻。现在还稍微有点口干,咽喉干,脉弦细。我在上方中去掉了地骨皮、秦芄,加入了泡参、玉竹,再服4剂。
服完药后,患者口干、咽喉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追访数月,未再出现胸部发热,手足发冷的症状。
这是什么道理呢?
你看,患者长达十余年之久的胸部发热之热象,而一年来又伴有手足冷的寒象;及口腔灼痛的热象,其舌、脉的寒热偏甚又不明显,这种病程缠绵,寒热错杂之象多从瘀血论治。
所谓久病、怪病多瘀。初病在气,久病入经络;是病变的发展规律,疾病缠绵不去,反复发作,导致体内气血流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
这时候,就需要“活血化瘀,养阴清热”。
患者这个病,就是俗称的“心里热”,中医称为“灯笼病”,其病名出自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活血化瘀专著《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我们在看看上方开的这张配伍。
当归、川芎、郁金、红花、丹皮、焦山楂、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秦芜、甘草。
这张配伍眨眼一看和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差不多,只是稍微做了加减。
我在用药时,以当归、川芎、郁金、红花、丹皮、焦山楂活血化瘀为主,配以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以滋阴养液;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对口渴、舌干、脉细数或沉而无力效果很有效。
在加上地骨皮、秦芄清邪热;甘草调和诸药,由于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仅3剂就使患者十余年之顽疾顿减。
正如清代医家傅山所言:“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坚固之沉疾,破日久闭结之瘀滞?”
在二诊时,已无心胸部发热症状,在初诊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方药中,去地骨皮、秦芄,配泡参、玉竹以增滋阴养液,以善其后。
总之,淤血得以消散,邪热已经清除,患者最终得以痊愈。
这就是医案的整过治疗过程。我把这个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们参考吧。
身外凉,心里热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文中思路,看看你是不是有淤血。当然,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应用活血化瘀的方药。尤其是有出血性疾病倾向的人,必须慎用。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
上一篇
中医医案 | 奇怪的咳嗽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