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涯整理吴闲云品读《水浒传》全文(上),不用再到处零散着看了,原来名著是这样读的……

《水浒传》讲的是什么故事?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流传极广,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那么,《水浒传》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水浒”二字,到底又是什么意思呢?

“水浒”这两个字,出自《诗经?大雅》:


古公亶父,
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下。

这四句话说的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在开创周王朝基业之前,骑着马,沿着西边的水滨,来到岐山脚下。
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这是最早的典故出处。
因此,单单只从字面上讲,水浒传,就是“水边传”。(国外有译本作《水边发生的故事》。)“水边传”多难听,所以应该叫“江湖传”才比较恰当。
水浒传,就是“江湖传”。从逻辑上讲,只有这种解释,应该才是最符合题意的。而作者施耐庵先生最先为该书所取的原名即是:《江湖豪客传》。
但是,施耐庵对这个书名始终感到不满意。原因出在哪儿呢?太具象了,反而失去意境。读者一看便知,哦,原来作者要讲的是,什么是江湖,什么又是豪客。
于是,作者将书名含糊其词的换作了“水浒”。这样一来,你就很难知道他究竟具体指代什么了,怎样理解都是可以的。
“水浒”这两个字,是很有艺术性的,因为越是“抽象”的词汇,就越是包罗万象,就越是空泛朦胧,就越是容易众说纷纭,就越是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那么,水浒传的作者究竟要表达一种怎样的观点立场呢?他同样还是含糊其词的不肯说清,让你自己去想去猜。
有说是讲英雄传的,有说是讲兄弟情的,有说是讲侠义的,有说是讲忠义的,有说是讲农民起义的……真的就是这样吗?
这些都是后人主观加上去的,当然不足为信。

作者的本意虽然难以揣度,但在所有可能性中,也无非只有褒、平、贬这三种,下面,我们不妨分别揣度之:

1. 周文王的祖父在水边建立了周朝的基业。宋江等人也是在水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与封建皇帝对着干。所以“水浒”是一部讴歌赞美农民起义闹革命的小说。
2. 宋江等人,栖身水泊,并不是想要造反,而是在等待时机,接受招安,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材。“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水泊也是“王土”,好汉皆是“王臣”。故名“水浒”。
3. 水浒,就是水边的意思,水边,就是扔垃圾的地方。“率土之滨”就是王土的边缘,水的那一边,也就是被王所抛弃了的地方。宋江等人作恶多端,危害他人,为躲避制裁,逃往水浒,就像扔在水边的垃圾一般。水浒中的一群好汉,也就好比是被社会所扔弃在水边的一堆垃圾。

究竟是哪一种,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想当然,这还得从小说原文中细细品来。

1. 鲁达遇上金翠莲


《水浒传》中的头号“豪客”鲁智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的原名叫鲁达。
鲁达最先是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官。提辖是军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营长、连长之类的级别。古今官职的换算,只能大概而言。总之,他是一位“机关干部”。

话说那一天,这位机关干部鲁达先生,去茶馆里喝茶时,有个叫史大郎的小青年过来问路。
茶馆里的人叫他去问鲁达,“只问这个提辖,便都认得。”
只这一句话,就象蜜糖一样直说到鲁达的心坎里去了。这个地方上的什么人他都认得,这就是面子。
于是,鲁达的心情非常愉快,虽然素不相识,但只看了他一眼,便认定对方“像条好汉”,理由只因为那史大郎长的“长大魁伟”。
简短交谈之后,鲁达很够朋友,当时便请他到街上去吃杯酒。

路上,遇到一个练摊杂耍卖膏药的,名叫李忠,是史大郎的开手师父。鲁达也习惯性的看了他一眼,几十岁的人了,还在卖大力丸,这个人,混的好差好差!心中便有些瞧不起他。
瞧不起归瞧不起,但面子、派头还是要要的。所以鲁达就看在史大郎的份上说:“既是史大郎的师父,来和俺去吃三杯。”
李忠说:“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
他叫鲁达等他,一起去。鲁达就不耐烦了,你个卖狗皮膏药的,不给我面子是不是?!要老子站这儿等你?!
喝道:“谁奈烦等你!去便同去。”要去,便一起去。没说出来的词是:你不去,不勉强,本来也没打算要请你吃饭的。
可那李忠不识趣,居然说:“小人的衣饭,无计奈何。提辖先行,小人便寻将来。”你们先去点菜,等我生意做完了,再过来寻你们。
那不行!鲁达恼火了,不给老子面子,你还想再跟过来白吃!
书上写道:鲁达焦燥,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便骂道:“这厮们挟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打了一个无辜的看客。
李忠是敢怒而不敢言。还得陪笑道:“好急性的人!”只得收了摊。

鲁达把他们带到“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有名的酒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档次”、“高级”的酒店。请注意:先前离开的那个茶馆,书上交代明白:是一个“小小茶坊”。
因为这几个人中,鲁达混的最好啊,营级干部啊,当然要找个上档次的高级酒店。否则,那多没面子啊。
三人上到潘家酒楼上,拣个济楚阁儿里坐下。“济楚阁”,就是包间、雅座的意思。安静,又在楼上,不会有人打扰,挺上档次的。
酒保问鲁达吃什么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
你看,问都不许问。这就是鲁达的逻辑。有什么好吃的,都上上来!这就叫面子。
但是现在,偏偏有人不给他面子了,偏偏有人在他旁边啼啼哭哭,打搅他吃酒。
你说鲁达气不气?老子千挑万选,找到这个雅座里来,却碰到这种晦气事,还有面子吗?于是,鲁达再次焦燥,“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摔了餐具之后,酒保慌忙上来解释,又叫正在啼哭的金老汉、金翠莲都过来相见。

当鲁达遇到金翠莲的时候,态度就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
眼前站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妹妹。
也只在一刹那间,书上原文却把鲁达看金翠莲时的那种眼神,描写的格外细致:

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但见:蓬松云髻,插一枝青玉簪儿;袅娜纤腰,系六幅红罗裙子。素白旧衫笼雪体,淡黄软袜衬弓鞋。娥眉紧蹙,汪汪泪眼落珍珠;粉面低垂,细细香肌消玉雪。若非雨病云愁,定是怀忧积恨。大体还他肌骨好,不搽脂粉也风流。

这一段细节描写,说的是什么呢?

说的是鲁达正在看那个女的,看她的长相如何。
长的也有些动人的颜色。从头上的发髻、玉簪看起,一直望下看,看到纤腰、看到白衫、看到红裙、看到雪体……最后一直看到了她穿着淡黄色的软袜子和缠着小脚的弓鞋。
呵呵,古代妇女的小脚,属于身体的敏感部位,是不能随便看的哟。鲁达把她从头到脚全都看了个遍。恩,大体还好,也算个风流的女人。

这最后一句:“不搽脂粉也风流”,就是不打扮也风流,就是天生本性风流。再结合“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来分析,可以断定,金翠莲应该是属于长相只在中上,但特别会媚的那种人。


那么,当鲁达遇到金翠莲这样的女人后,究竟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看官莫急,且听我下回慢慢道来。

2. 金翠莲与郑关西


当时,鲁达问金翠莲,为什么啼哭?
金翠莲就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一遍。
大体情况是:她们是东京人氏,流落在此,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出了三千贯钱,娶金翠莲为二奶。
金翠莲说:“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也就是说郑大官人没有给钱,却写了合同。现在,不仅把金翠莲赶了出来,而且还找她追讨三千贯钱。
如果金翠莲所说的完全属实,郑大官人就是在搞合同诈骗了。
鲁达不听则已,一听火冒三丈,便想去打死那郑大官人。

表面上看,很英雄。
实则不然。因为那金翠莲其实根本就不恨郑大官人,金翠莲也更不希望鲁达去打死郑大官人,金翠莲从内心深处,是渴望回到郑大官人身边去的,渴望继续做郑大官人的二奶。
看官莫要惊讶。我们来看金翠莲说的原话:
“……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
金翠莲做郑大官人的二奶,还没享受到三个月,就过上了悲惨的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大太太。“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
怎样厉害呢?厉害有三:
1. 赶打出来
2. 不容完聚
3. 追要钱财
因此,逼迫金翠莲的人,是郑家的大娘子,金翠莲痛恨的人,是郑家的大娘子。
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把金翠莲赶打出来,不容她与郑大官人完聚。
这“不容完聚”,就说明金翠莲是怕大娘子的,是渴望回到郑大官人身边的,是希望能容她完聚的。
金翠莲对大娘子抱有一肚子的冤屈,恨死这个八婆了。
人家明明恨的是大老婆,而鲁达呢,他竟然跑过去,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把人家男人给打死了!

那么,郑大官人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郑大官人,就是卖肉的郑屠,他手下请了有十多号人做买卖,生意做的挺大的。他待人如何,书上有详细描写:
鲁达恶狠狠地来到郑屠的摊位前。
郑屠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来唱喏道:“提辖恕罪。”又搬了条凳子来,“提辖请坐。”
此时,郑屠还不知道鲁达是来干什么的。他的这两个动作、两句说话,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很谦虚、很讲客气的商人。
鲁达坐下后说,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瘦肉,切做臊子,不能有半点肥的在上头。并且,必须要你亲自给我切。
要谁切不是一样啊,换一个老板肯定要发火。
但那郑屠是一个尽量满足客户需求的人,马上就一口答应了: “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整整切了一个小时。
鲁达又说,再要十斤肥肉,切做臊子,不能有半点瘦的在上头。
郑屠狐疑了,瘦肉可能是要包饺子,可这肥的干什么用?但他还是再一次满足客户的需求:“小人切便了。”
又选了十斤实膘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整弄了一早辰。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以郑屠的态度来看,评他个五好商人,是没问题的。如果做生意能做到郑屠那样耐地住烦,不怕客人挑剔折腾,你准能发财。
注意这句话“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说的是:连那些要来买肉的顾客们都看出来了,鲁提辖是在存心找郑屠的茬子。
郑屠是个精明的商人,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当时,鲁达很想下手殴打郑屠,奶奶的,这个人怎么这么听话啊,你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我还怎么打他呢?没理由打他啊。
所以,鲁达继续折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
这时,郑屠笑了,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俗话说的好,伸手不打笑脸人。
鲁达一直没有找到殴打郑屠的理由。因为郑屠任他折腾,就是不冒犯他。所以,鲁达等不住了,对,你说的很对,我今天就是特地来消遣你的!
说完,就把两包切好的肉臊子,朝郑屠的脸上打去,就象下了一阵肉雨。

到现在为止,郑屠被打的莫名其妙,因为他绝对不可能知道:鲁达究竟为什么要打他?


3.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达看着郑屠道: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这是鲁达的内心表白,他终于说出了为什么要打郑屠。
原来,他的意思是说:在这关西的地面上,也只有他鲁达这样的人,才可以被冠以“镇关西”的绰号。而郑屠,狗一般的人,也配叫做镇关西?
鲁达服气吗?还有面子吗?老子还没称“镇关西”呢,你个杀猪卖肉的,竟敢称做“镇关西”!?
这是主因。最后补一句,“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是次因,也就是借口。借口一说完就狠打,根本就不允许郑屠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不容他辩解?因为鲁达知道,欺负金翠莲的人,其实不是他,而是他的大娘子。这能让他说吗?所以必须先要封住他的口。
郑屠直到被打死,也没有一丁点机会为自己辩解。

鲁达打死了郑屠,真的只是表面上所谓的冲动、失手吗?不是的。而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他是存心要致郑屠于死地。我们来看:
鲁达当时在酒桌上就想打死郑屠,被劝住了。可他回去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大清早的,冲动期也过了,酒也醒了(其实昨天喝的不多),一起床就去干这件事,这就绝对不是什么冲动了。
因此,只能认定为“耿耿于怀”。
在经过一夜的考虑之后,鲁提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第一拳,打在鼻子上,“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鼻梁骨绝对断了,郑屠此时再也没有反抗能力了。如果说鲁达仅仅只是想教训一下郑屠,这一拳也就足够了。但还没完。
接着第二拳,照着眼睛打!“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眉框骨都打裂了,把眼睛珠子也打迸出来了!这一招好毒辣!即使治好了,也是个终身残废独眼龙。
这还是教训吗?显然已经不是了,这是在下毒手。怎么说是在下毒手呢?因为鲁达的第三拳又上来了,这一拳是对着太阳穴打的!太阳穴是最致命的地方,打他的太阳穴,就是要他的命!如果不是下毒手,又怎么会往死里打。
“只见郑屠挺在地下,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死了。
鼻子、眼睛、太阳穴。一拳比一拳歹毒致命!三拳打完,“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假意,就是说他其实知道镇关西是要死的。

鲁达与郑屠以前有没有什么仇呢?没有。往日无冤,近日无仇。那他又为什么要如此狠心地、十分利落地打死一条人命呢?

难道他们两个之间存在什么“利益冲突”吗?好象也没有,因为一个是当军官的,一个是开肉铺的,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于是,就有人说鲁达“很傻很莽撞”;又有人说鲁达这是“见义勇为”。都似是而非。因为书中多次描写鲁达其实很精细;也多次描写鲁达经常性轻视、殴打其他弱者,怎么偏偏只帮金翠莲呢?

在下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鲁达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他与郑屠之间,一定存在很严重的利益冲突。
那是什么利益呢?那就是:女人。
只有女人,才能导致这两个不同行业不相干的男人构成激烈的冲突。
鲁达逃跑的时候说:“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这“没人送饭”,就说明他还没有老婆,即使混成军官了,也没混到个女人。
而那个郑屠呢,在鲁达眼里“狗一般的人”,却混了一个又一个的女人。要吃有吃,要日有日,过得滋润的很啦。
你说,鲁达的心理能平衡吗?

鲁达是一个雄性激素过盛的男人。而金翠莲呢,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她是属于特别会媚的那种女人。
当鲁达这样的男人,遇到金翠莲这样的女人,荷尔蒙就开始发酵了,鲁达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并且把钱都拿出来,交给她,叫她先走。

经过就是这样的,鲁达看上了金翠莲,也可以说是被金翠莲媚住了。然后,鲁达就痛下杀手,打死了她的男人,两个人一走了之,私奔远乡,岂不美哉。

看官以为我在说胡话。呵呵
我们还是来看看鲁达的逃跑路线吧,“行过了几处州府……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
鲁达为什么要从渭州—行半月—过几处州府—到代州.雁门县?
他若要想亡命天涯,流浪江湖,其实是有千万条路可以选择的啊,为什么他不去别的地方,而偏偏要来到“雁门县”这么个具体的县城目的地呢?
茫茫人海漫漫路,你别说这是巧合。
我告诉你,这是因为:在鲁达的庇护之下,金翠莲雇下了一辆车子,已经先他之前,早来到了代州的雁门县!
金翠莲,就在这里。而鲁达,一打死镇关西,随后就赶来了。

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


欲知后事如何,却听下回分解。

4. 鲁达为何当和尚?


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就立马跑到雁门县来寻金翠莲。别告诉我这是巧合,还是看看原文吧:
鲁达逃跑后,“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在路却走到代州雁门县。”遇到金翠莲老爹时,是:“因此上在逃,一到处撞了四五十日。”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鲁达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逃到雁门县,约一个半月的时候,见到老金的。
也就是说,鲁达逃到雁门县后,他就不再往别处跑了,他就一直呆在这个地方,呆了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哪也没去,直到遇见老金。
现在该明白了吧,鲁达尾随而来的动机目的,就不需要我细说了吧。

终于遇到了老金。
老金告诉鲁达说,金翠莲现在过的很好,在街上买了两层楼的房子,还买了丫鬟、小厮使唤。她现在“结交此间一个大财主赵员外,养做外宅,衣食丰足。”
“养做外宅”,就是当小老婆的意思。又给人家当二奶。
你看,这金翠莲会媚吧。上次她从东京来到渭州,很快就挂上了个当地富豪郑关西。这一次,从渭州来到雁门县,又很快就挂上了个此间富豪赵员外。
挂上此间大财主赵员外,最多一个月就搞定了。神速啊。
那么,做二奶的收入怎样呢?这个是没有“定价”的,但总的来说,应该很高,因为《水浒传》中给出了一个“参考价”:三千贯。
总之,娶个二奶不是一笔小数目,最低也是要以“千贯”为单位来计算的。
一贯钱划现在人民币300元,千贯就是30万,三千贯就是90万。
当二奶,可以赚个大几十万,这是古今“均价”。
那么,鲁达出得起这个钱么?金翠莲会看得上他?

所以,当鲁达从老金嘴里得知,金翠莲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又傍了个大款,又做了人家二奶时,他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你看他,和金老走了半里路,硬是默默无语,硬是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走到了,金翠莲浓妆艳裹,出来相见了。鲁达看那女子时,另是一般丰韵,比前不同。戴的、插的、穿的、笼的,无般不好。
金翠莲就请鲁达到楼上去坐。鲁达道:“不须生受。洒家便要去。”不上去了,我走的。
他在此地呆了近一个月,也没要走,现在看到金翠莲了,他说他要走的。可以理解,此时的鲁达,很受伤,很受伤。
那老儿接了杆棒包裹,鲁达身不由己的来到楼上坐定。
三个人喝酒,“慢慢地饮酒”,这一餐酒喝的时间真长啊,一直喝到天黑了,那鲁达还没有起身下楼的意思。他也不说他要走了。

这时,金翠莲的男人赵员外知道了,听说有个强壮男人在他老婆房里喝酒,就喊了二三十人,各执白木棍棒,赶过来要打他。
金老汉慌忙出来劝住了,说是恩人。这赵员外就哈哈一笑,又陪着鲁达继续喝酒。
第二天,鲁达还没有走的意思。怎么说,赵员外心里都是别扭的,姓鲁的,虽然你很英雄,但你总不能天天躲在我老婆房里不下楼吧。我也没时间天天守在这里呀。
于是,赵员外走的时候,就以“此处恐不稳便”为由,把鲁达带到庄上去住。这一住,又是五七日,每天都要杀猪宰羊,吃肉喝酒。鲁达一直没有去的意思。
鲁达是个直爽人,直爽到什么程度呢?直爽到不能体谅别人。人家这么热情的招待了你之后,你该干吗就干吗去,继续跑你的路。总不能叫人家养你一辈子吧,人家又怎好意思开口叫你走呢?
所以,赵员外就犯嘀咕了,姓鲁的,你该不是还在想我的老婆吧。我叫你彻底死了这条心!我给你安排个好去处,看你还想不想!
赵员外道:“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此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就是说,我留你,也不好;不留你,也不好。表达的非常婉转。
怎么办呢?“赵某却有个道理,教提辖万无一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先不说清楚,叫鲁达答应了,他再说,叫他不好反悔。
那鲁达果然就一口答应了:“但得一处安身便了,做甚么不肯!”
以赵员外的能力,可以为他找无数条路子,但是,赵员外偏偏要他去当和尚。当了和尚,就不许你再想我老婆,就不许你再吃肉,就不许你再喝酒。
你自然就知难而退了,也不用我赶你了,你自己走,不是对大家都好吗?
但是,鲁达却说:“洒家情愿做和尚。”不过后面还有一个附加条件:“专靠员外照管”。

赵员外就只好把他送到山上寺里去。奶奶的,当和尚还缠着我不放,难道我上辈子欠你的不成?姓鲁的,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书上写道:面前首座、维那、侍者、监寺、都寺、知客、书记,依次排立东西两班。就是说寺里的大小头目都在场,那赵员外道:“今有这个表弟,姓鲁名达,军汉出身。……万望长老收录。”
(另一版本做:“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
鲁达此时对外的身份是“张大哥”。因为贴挂的榜文上,写明了他的姓名、年甲、相貌、贯址等等信息。出一千贯赏钱要捉他归案。
赵员外一上来就给大家暴猛料:这个人,姓鲁名达,(关西)军汉出身。

把他的姓名、来路都给抖了出来!叫他做和尚也做不安。哼哼,姓鲁的,咱走着瞧!

但嘴上依然还是叫着兄弟:“贤弟,你从今日,难比往常,凡事自宜省戒,切不可托大。倘有不然,难以相见。保重,保重!”

5. 大闹五台山真相


鲁达当了和尚,就叫鲁智深了。
第二天夜里,鲁智深起来解手,故意大惊小怪,又在佛殿后面撒了一泡尿,屙了几坨屎,搞的遍地都是。
你千万不要告诉我,他干出这样恶心的事,是为了成佛。
他心里有气!生赵员外的气,他把赵员外这个人看穿了。尽管他吃的、穿的、用的,依然都是赵员外的。

话说这一天,鲁智深出了山门,信步来到半山腰的一个亭子里坐下,开始抱怨那赵员外虐待他。
智深寻思道:“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如今教洒家做了和尚,饿得干瘪了。赵员外这几日又不使人送些东西来与洒家吃。口中淡出鸟来。这早晚怎地得些酒来吃也好。”
鲁智深正在想酒,只见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担酒上来了。
鲁智深在亭子里坐,那汉子也把酒挑到亭子里来歇。还故意唱着一首歌子给鲁智深听: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九里山战场,指的是西楚霸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此时的鲁智深就好比被困住的楚霸王,赵员外就好比遥控指挥的韩信。
最后一句“好似虞姬别霸王”,是说霸王与虞姬分别之时,作彻夜狂饮。分明是在讥笑鲁智深离开金翠莲前,喝了大半夜的闷酒。
这歌子大有深意,那汉子是存心来挑逗鲁智深的。
因为那汉子从山下上来,到亭子里挑逗了鲁智深之后,就又下山去了。除了挑逗与“送酒”之外,什么也没做。
鲁智深问他桶里是什么东西?那汉子故意叫道“好酒!”却又偏不卖给他喝。你看,对和尚说酒,就已经错了,他还偏要说是好酒!
鲁智深一脚照那人裆部踢去,“那汉子双手掩着做一堆,蹲在地下,半日起不得。”
这一招,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被那首歌子刺伤了。我叫你还笑。

鲁智深抢过酒来,吃了一桶,醉了。回去后,大发酒疯,赶着二三十人追打。
寺里是有规定的:“但凡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篦,赶出寺去。”现在,完全可以开除鲁智深了。
但是,长老却说:“无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众僧冷笑道:“好个没分晓的长老!”
长老真的没分晓吗?不是的,他是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怎么叫“看赵员外檀越之面”?这里面是有文章的。
长老和赵员外是称兄道弟的人,所以他非常明白赵员外的意思。这个赵员外啊,他自己不愿意继续出钱养活鲁智深了,想赶他滚蛋,却叫我来做恶人,故意使我来赶走鲁智深,我有那么没分晓吗?
于是,第二天,鲁智深的酒醒了,长老把他叫过去,好言相劝一番,不仅没有处罚他,而且还安排早饭给他吃了,又送了他一套细布衣服,和一双鞋子。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鼓励他的意思,我不会处罚你的,我还要送东西给你,因为你干的很棒,你接着继续干!

于是,鲁智深又酗酒了,这一次比上回闹的更厉害。
先是仗着酒力,把亭子拆了。“只一膀子,扇在亭子柱上,只听得刮剌剌一声响亮,把亭子柱打折了,坍了亭子半边。”
接着,来到山门,把金刚的泥巴颜色都打坏了,又把金刚从台基上推倒下来,“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
和尚们慌忙来找长老。

长老说,没事,没事,就是打坏了殿上的佛像也没事,“休要惹他,你们自去”。“这个且由他”。
于是,和尚们不高兴了,再一次埋怨长老“糊涂”。

长老啊,你究竟为什么要如此纵容鲁智深呢?


修这座庙的时候,赵员外的祖上出了钱的。因此,这座庙的时间,至少三代人了,都旧了,换新的要钱,所以长老巴不得鲁智深把殿上的佛像也毁了,再换新的。那就该赵员外出钱了。
长老的原话说的很清楚:“若是打坏了金刚,请他的施主赵员外自来塑新的。倒了亭子,也要他修盖。”
现在该明白了吧,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长老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包庇纵容他?因为可以不花钱重新装修。
结果就是:赵员外出钱修了新的。而鲁智深也没有必要再留在寺里了,等他把旧东西一毁坏,就把他支到东京去了。你千万不要告诉我,这又是巧合。

那些和尚们,再没一个说长老糊涂的了。庙也修了,鲁智深也走了,书上写道:“无一个不喜欢”。
这个长老会算帐吧。鲁智深则落下了一个“大坏蛋”的名誉。

6. 不肯落草当强盗


鲁智深被支走了,投东京大相国寺而去。除了衣服、武器,怀里仅揣着长老赠给他的十两银子(合人民币3000元)。很寒酸。
半路上,鲁智深又遇到了往日在江湖上练摊卖药的李忠。此时的李忠,已经当上了桃花山强盗的老大,财源广进。
李忠骑在高头大马上,看到了那秃驴。

呀,原来是鲁提辖,这个人,混得好差好差!


李忠忘不了以前鲁提辖那不屑的眼神,

忘不了他曾说自己是个不爽利的人,

也更忘不了他把银子丢还给自己时的那个经典动作。
定要“羞那厮一番”!李忠发自内心的说。但面子上,还是下了马来,扶住鲁智深道:“哥哥缘何做了和尚?”

李忠现在已经发财了。所以一定要鲁智深到他山上去住几天,参观他的山寨,并且要鲁智深也留下来一起当强盗。
鲁智深坚决要走。毕竟,当强盗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是一件很丑的事。这个大概是主要原因吧。
不过,我却从书中发现:鲁智深并不认为当强盗很丑。
因为他说:“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
落草:落,就是扔弃、抛落的意思;草,指草莽山林没人的地方。落草就是当强盗的意思,就像被社会倒掉的垃圾一样,抛落在荒郊野外的杂草丛中。
很没面子很伤自尊的。所以,一般都不肯轻易落草为寇。
鲁智深说,因为他既然已经当了和尚,所以就不能再当强盗了。很显然,这并没有逻辑关系。当了和尚,同样还能当强盗,完全可以。
事实上,鲁智深的话,仅为托词,原文如下:


住了几日,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慳吝,只要下山。两个苦留,那里肯住。只推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


原来,鲁智深不肯落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已出家,而是因为“李忠、周通不是个慷慨之人,作事慳吝”。
因为他们太小气了,所以鲁智深不肯与他们为伍,一定要下山。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对鲁智深非常大方,鲁智深就有可能留下来当强盗了。当强盗是很牛的。


那么,李忠、周通究竟怎么不慷慨,怎么慳吝了?那就要看鲁智深住的这几日,李忠、周通究竟是如何对待他的。原文上写道:“李忠、周通椎牛宰马,安排筵席,管待了数日。”
这几天吃的,没话说。对于这个做了和尚自称“饿得干瘪了”、“熬的清水流”的人而言,已经是非常够意思的了。那鲁智深干吗还要说他们小气呢?
原来是面子!

你看,那李忠苦留鲁智深当强盗,却又不把老大第一把交椅的位子让出来,送给鲁智深!
那么,鲁智深来了,究竟该算老几呢?是当老二?还是当老三?还是仅仅只当个小喽罗?
李忠可没有说让鲁智深来当老大,李忠只是留他当个强盗。这个意思就是说:姓鲁的,你混的这么栽,看在以前的面子上,收你在我手下当个小弟,你跟着我混吧。
鲁智深还有面子吗?我鲁智深怎么能跟在你李忠手下混呢?当和尚,被排来挤去的,现在当强盗,还是被排来挤去的,不能当老大,还不如到大相国寺去,“讨个职事僧做”,至少也是个僧官。

所以,鲁智深只好推脱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

鲁智深执意要走。李忠越发轻视他了,好吧,既然你要走,我还是送点路费给你,我明天下山,捉个路人,不管多少,都送给你当路费。
次日,李忠安排筵席,摆了一桌子的金银酒器,招待鲁智深。
姓鲁的,你看我吃的用的,什么档次?再看看你,又是什么档次?金银,我有的是,我摆在你的面前,就是不送给你!我要你自己打自己嘴巴,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当了和尚就不当强盗!不信你不是个贼心。
李忠只安排了两个小喽罗陪着鲁智深。然后,就带着全部人马下山打劫去了。
鲁智深气呀,你现存的放着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他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
越想越气,你不给,我就自己抢!跳起来, 两拳打翻两个小喽罗, “取出包里打开,没要紧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里。”
抢了金银酒器之后,从后山逃走。四周都没有路,只有前山有路,为什么不走前山?不敢。怕遇到李忠了。鲁智深寻思:“洒家从前山去时,一定吃那厮们撞见。不如就此间乱草处滚将下去。”
鲁智深就先把戒刀、包裹、禅杖都从山冈上丢下去。“却把身望下只一滚,骨碌碌直滚到山脚边,”像个球一样滚了下去。然后,跳将起来,寻了包裹,跨了戒刀,拿了禅杖,拽开脚手,投东京便走。

这是鲁智深第一次做贼。

李忠、周通他们转来了,见鲁智深果然把金银酒器都偷了。便寻到后山,见一带草木,平平地都滚倒了。呵呵呵,不错,不错:“这秃驴倒是个老贼!这般险峻山冈,从这里滚了下去。”

. 混江湖行为准则


半路上,鲁智深走饿了,来到一座瓦罐寺。
鲁智深找寺里的几个老和尚要吃的,和尚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说并无一粒斋粮,我等已经饿了三日,哪还有饭给你吃?
正说着,猛闻得一阵香来,鲁智深发现了一锅刚煮熟的粥。大骂道:“出家人何故说谎?”抢了就吃。和尚们只叫得苦,也过来抢,当然就要挨打。书上写道:“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
这么看来,鲁智深并非同情每一个弱者。

和尚们说,这寺里被一个外地僧人崔道成霸占了,他引着一个道人丘小乙,把寺里都毁坏了。他两个无所不为,好生了得,都是绿林强贼,杀人放火的人,便是官军也禁不的他。
鲁智深一听,有这么厉害?!一股“锄强扶弱”的心理油然而生。仅凭着一面之词,便拖了禅杖走到那边去,要打那崔道成。
胖和尚崔道成,眉如漆刷,一身横肉。桌上摆着几碗酒肉,旁边坐着一个美女。猛见到智深,吃了一惊道:“请师兄坐,同吃一盏。”
然后,崔道成告诉鲁智深:刚才那几个老和尚啊,都是奸猾之徒,最喜欢撒谎,他们“吃酒撒泼,将钱养女,长老禁约他们不得,又把长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都废了。僧众尽皆走散。田土已都卖了。”
最后,崔道成信誓坦坦地说道:“小僧却和这个道人新来住持此间。正欲要整理山门,修盖殿宇……师兄,休听那几个老畜生说。”
鲁智深一听,原来是老和尚们在撒谎,便道:“叵耐几个老僧戏弄洒家!”一股“惩奸除恶”的心理又油然而生。仅凭着一面之词,又提了禅杖,再回转过来,要打那几个老僧。
老和尚们又一齐说:“师兄,休听他说……”他们吃酒吃肉,还养了个女的就坐在那,你没看到哇。他刚才见你有戒刀、禅杖,不敢与你相争。你若不信,再走一遭,看他和你怎地。
鲁智深想了想:“也说得是。”倒提了禅杖,又再次走到那边去,要打那崔道成。
你看,他们各有一番说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鲁智深,他居然辨别不了!这鲁智深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啊,怎么这么弱智呢?看官你错了,他的智商没问题,只是他这个人分不清是非对错。

当鲁智深再次过来时,崔道成已经有了准备,拿着刀,和丘小乙两个来杀鲁智深,鲁智深太饥饿了,斗不过,落荒而逃,包裹也没拿。
这个时候的鲁智深已经是身无分文了。怎么办呢?他看到树林里有个人,对方只一个,他就想上去打劫!“且剥那厮衣裳当酒吃。”这就是鲁智深的逻辑。
不料,那个躲在树林里的人,也是准备来此打劫的。于是,这打劫的就遇到打劫的了,二人厮杀起来。结果都是一流的好强盗,谁也胜不了谁。
二人互报了姓名,原来是兄弟史进史大郎。这史大郎带了许多钱出来找工作,没找到,钱也花完了,就在这里打劫路人当强盗。
史大郎拿出干肉烧饼,两个人吃饱了,各拿了器械,再回瓦罐寺来,干了三件事:
1.杀住持。鲁智深一禅杖把崔道成打下桥去,又追赶到桥下,把崔道成打死。史进赶上丘小乙,望后心一朴刀砍倒,踏入去,只顾肐肢肐察的搠,搠死了。请注意:崔道成的身份是瓦罐寺的住持。
2.抢钱。杀了住持后,将庙里值钱的东西都洗劫一空。书上写道:“再寻到里面,只见床上三四包衣服。史进打开,都是衣裳,包了些金银,拣好的包了一包袱,背在身上。”
3.放火。杀人抢钱后,消灭痕迹。“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炭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再缚几个火把,直来佛殿下后檐点着,烧起来。”瓦罐寺成为一堆灰烬!
分手的时候,鲁智深问史大郎有什么打算,史大郎说回老家少华山当强盗去的。智深道:“兄弟,也是。”便打开包裹,又将从桃花山李忠处偷来的金银送了些给史大郎。

这样看来,鲁智深的确分不清是非善恶。

或许有的朋友要说了,那崔道成是个坏人啊,我告诉你,崔道成在小说中只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住持,是不是强盗还不清楚,如果是,也只是个“半僧半盗”。
而史大郎、李忠,已经是纯粹的强盗了。至少要比崔道成坏一倍。
崔道成要想当强盗,那不行,鲁智深要他吃禅杖!史大郎要想当强盗,那可以,鲁智深出钱赞助!那么,鲁智深奉行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呢?
很显然,鲁智深既不遵守统治者的“律令”,也不顾及社会上的“公德”。他所遵循的乃是:江湖上的“义气”。
什么是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这便是义气。你是我的兄弟,你的一切行为就都是对的,就都是好的,即便你犯法,我也要袒护。这便是义气。
律的核心在“王”;德的核心在“社会公众”;而义气的核心则在“我”。
因为义气是由“我”和“你”之间亲疏近远爱憎喜恶等关系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和我越近的,我就越讲义气。凡属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喜欢的人、我看的顺眼的人……我才会讲义气,反之,则不存在义气可言。


这样,鲁智深的行为,就有逻辑可循了。

为什么赞许史大郎当强盗?因为他是我的兄弟。为什么不铲除李忠这伙强盗?因为他也是我的兄弟(尽管鄙视他)。为什么要把桃花山贼李忠的钱偷了,转赠给少华山贼史进?因为史进才是我最好的兄弟。

为什么要帮金翠莲?要打郑屠?因为金翠莲是我喜欢的人,是我看了顺眼的人;而郑屠是我讨厌的人,是我看了不顺眼的人。同样都是欺负女人,为什么要打死郑屠,却不打死周通?因为周通虽然是强盗,但没有冒犯我,而郑屠虽不是强盗,但他竟敢称镇关西,就冒犯了我的尊严......

为什么会经常看到鲁智深殴打其他无辜者?因为他们都和我没啥关系。

现在明白了,在瓦罐寺,鲁智深为什么分不清老和尚与崔道成谁是坏人?谁在说谎?因为他们都不是我的兄弟,并且都是我看了不顺眼的人,所以就糊涂了,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的话了。

这样,鲁智深既不弱智,却又做了许多非理性的事,就都可以解释的通。因为他奉行的是“义气”,自然就会藐视法律、淡漠公德。一切义气当先。

鲁智深,很难说他是个好人。但不可否认,他是个讲义气的人,并且是水浒中最讲义气的一个(这也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所在)。义气,使他丢了工作,丢了安身之所,从后面可以看出,为什么要尾随那么远去保护林冲?——只因他是我的兄弟。

8. 高衙内戏林娘子


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当了一名最小的僧官——“菜头”。管理寺院的菜园子。每天,都有一群非常崇拜他的小混混们送来酒肉给他吃。在这里,鲁智深过的悠哉乐哉。

这一天,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陪着老婆和使女锦儿,到岳庙去烧香还愿。半路上,经过大相国寺的菜园子时,见到鲁智深,使着一条六十二斤重的浑铁禅杖,飕飕的舞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
林冲看的入神,也不去烧香了。老婆就先去了。
鲁智深正使得活泛,林冲站在墙外喝了一声采:“端的使得好!”
只因这一声喝采,鲁智深就请他相见了,然后,林冲提出“当结义智深为兄”。
鲁智深就这样“非常简单”的和林冲成了兄弟。
而林冲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鲁智深不可能很了解,因为是头一次见面嘛。不过,鲁智深非常直爽地说:能和林冲这样的人结为弟兄,就“十分好了”。

刚饮了三杯,只见使女锦儿慌忙走来,在墙外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调戏林冲林教头的老婆!这还得了!
林冲慌忙别了鲁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迳奔岳庙里来。只见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拦住了林冲娘子的去路。
林娘子见老公来了,脸也红了,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很显然,调戏良人妇女,绝对没有道理。所以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举拳就要打,也喝一声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
当得何罪?书上没说,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把他揪住,狠狠的打一顿,打个半死,应该是可以的。
因为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并且林冲是个“良人”,良人就是良民的意思,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所以把调戏良家妇女的家伙抓住痛打一顿,应该是小说中法律允许的范围。
但是,当林冲将那厮扳将过来时,一下子看清了他的脸,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管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一个“软”字,把林冲的内心世界,展示的淋漓尽至!
高太尉,高俅,林冲的顶头上司。他的干儿子调戏了林娘子,林冲竟不敢动手打了。否则,自己的饭碗必丢无疑!
那高衙内见林冲从后面扳他,就说道:“林冲,干你什事,你来多管!”
调戏林冲的老婆,还说不关林冲的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文中写道:“原来高衙内不认得她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的时,也没这场事。”
接下来,旁边的人都过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劝住了。高衙内骑着马儿去了。林冲也领着老婆回家。
至此,高衙内调戏林娘子的第一回合,告以结束。
原来只是一场误会。林冲自释道。

第一次虽然是个误会,但第二次就是故意的了。

高衙内第二次调戏林娘子,是在林冲的好友陆谦的撮合下进行的。

那一天,陆谦来请林冲到他家去吃酒,半路上却说,不到我家里去了,我们还是到街上找个酒馆吧。于是,二人就来到樊楼里坐了。

陆谦自己把林冲缠在外面,再叫人把林娘子叫到他家里去。

林娘子来到陆谦家,没见到自己丈夫,却见到了守侯在此的高衙内!那高衙内大叫道:“你丈夫来也!”

锦儿又慌忙去寻林冲,林冲急急赶来。

书上写道:“林冲见说,吃了一惊。也不顾女使锦儿,三步做一步,跑到陆虞候家。抢到胡梯上,却关着楼门。”

林冲急匆匆地赶来后,却不急匆匆地进去。

他在干什么呢?他就站在门外听里面的动静。

只听得娘子叫道:“清平世界,如何把我良人妻子关在这里?”

又听得高衙内道:“娘子,可怜见救俺!便是铁石人,也告的回转。”

从二人的对话中,可以听出高衙内并没有硬上,还在苦苦哀求林娘子。

此时的林冲,根本就不敢破门而入,他连武大郎的勇气也没有。因为硬冲进去了,抓住了高衙内,林冲怎么办?敢打他吗?根本就不敢!怕得罪了顶头上司啊。

但,就这样傻傻地站在外面,等里面的人出来,也不是个事呀。于是,书上写道:林冲立在胡梯上,叫道:“大嫂开门!”

他站在外面,叫里面的人开门。这一声叫,其实就是在提醒里面的人,好给高衙内一个台阶下。

结果,林娘子来开门。高衙内吃了一惊,跳墙走了。

林冲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点污了?”他最关心的,就是老婆是否失了身。娘子道:“不曾。”

林冲虽然惧怕高衙内,不敢得罪他。但却不怕陆谦,所以就把陆谦家打得粉碎!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高衙内连续两番均未得手,又岂能不引起林冲的重视?林冲必须妥善的化解这场风波。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

9. 林冲为何买宝刀?


高衙内连续两次调戏了林冲的娘子。
林冲都忍了,因为怕呀。
照说,林冲也该警觉了,也该防备了。但他好象无动于衷,依然还在外面喝酒,不守好老婆。
紧接着,林冲中了圈套,买下一口宝刀;又接着,林冲再次中了圈套,误入白虎堂而被捕。
读者骂道:林冲!你脑子里有屎啊!你这个弱智白痴,一点心眼也不长,活该你一次又一次上人家的当!

读者误会林冲了。林冲,绝对是个有心眼有心计的人,不说别的,至少要比那个鲁智深考虑问题全面些吧。否则的话,又怎么可能混成高俅手下“大请大受”的红人呢?
林冲并不傻,却上了人家的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从他买下那口宝刀说起。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一天,林冲和鲁智深两个吃酒回来,走到巷口,见一条大汉,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
那大汉自言自语道:“好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
这句话大有深意。因为就在前几天,林冲的好友陆谦请他喝酒时,林冲曾对这位好友吐露过心思:“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
所以,那大汉连用“不遇”、“ 屈沉”两词,以勾动林冲的共鸣。
可是,林冲并没听见。所以“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
看着鱼儿不吃饵,那大汉急呀,于是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
林冲还是没有在意。“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
最后,那汉骂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把整个东京都骂遍了。林冲、鲁智深都是不识货的人。
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鱼儿终于开始咬钩。

那汉飕的把刀掣出,明晃晃夺人眼目,冷飕飕寒气逼人,鬼神心惊,奸党胆裂。太阿巨阙难比,干将莫邪等闲。
林冲接在手内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林冲买下了这口宝刀。

那么,林冲买宝刀的动机何在?大概有以下两种说法:
1. 林冲要杀高俅。
这个完全说不通。因为此时的林冲正在高俅手下做事,“大请大受”,并没冤仇。何况高俅也没调戏他老婆。更何况,他连高衙内都不敢打,还敢杀高俅?再说,什么刀不能杀高俅,何必要买把宝刀杀。
2. 林冲要与高俅比刀。
高俅有一把宝刀,从不肯轻易示人。林冲买这把宝刀,就是要和他比试。这个也说不通。你看,林冲见到领导的干儿子,手都软了,不敢打啊,这么给领导面子的人,又怎敢把领导的宝刀比下去呢?
真要把领导的宝刀比下去了,那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可见,都不是的。那么,林冲究竟为什么要买下这把宝刀呢?
在下斗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要送礼!要行贿!!要“潜规则”!!!
林冲买下这把宝刀的真实意图,就是想去拍高太尉的马屁!在适当的时候,把宝刀孝敬给顶头上司高太尉,以博取高太尉的欢心!
看官又以为我在说胡话了。哼哼
那就睁大眼睛,看看这把宝刀的价格吧:
这把宝刀,价值三千贯,因为急要钱用,只卖二千贯。林冲和他砍价,砍到一千贯。成交。
千贯,养二奶的价。合现在的人民币算:林冲花了30万元的现金,卖下了一个价值90万元的宝贝东东。
在今天看来,也是一辆好车啊。
林冲,他花这么多钱,买下这么贵一把刀,不是要送礼,还想干啥?千万别告诉我,他爱刀。他要真爱刀,人家喊两三遍他会听不到?
那么,究竟是谁爱刀呢?书上原文:“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看到了吗?真正爱宝刀的人,是高太尉,高俅。
宝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高俅,才配宝刀。你再看鲁智深,他就不需要宝刀,一听说是几千贯的刀,他转身就先走了。
顶头上司高俅爱刀,所以林冲买下一口价值90万元的宝刀,去孝敬孝敬他,正所谓“投其所好”。拍马屁,也就拍到点子上了。
那么,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可以得到领导的赞许,可以得到领导的另眼相待,正好就可以化解高衙内继续纠缠自己老婆的危机!
高衙内在外面为非作歹,谁也不怕,只怕一人,就怕被高俅知道了。书上写高衙内调戏林娘子后,“跳墙脱走,不敢对太尉说知。”可见,高衙内只怕高俅。
林冲自己是拿高衙内没办法的了,但一物降一物,只有高俅管得了他!所以,林冲就要给高俅送礼!


看官试想,那高衙内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林冲的老婆,第一次不得手,就来第二次,第二次又不得手,就肯定还有第三次、第四次……
林冲是个心眼很细很小的人,难道他会想不到?你以为他是个很豁达的人啊,真的不把这件事记心里头?就这样任高衙内一次又一次的调戏?
而林冲又不敢打他,你叫林冲咋办?想想所有的应对策略,还真的只有向高太尉“送礼”这一招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0. 林冲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高衙内两次调戏林冲的老婆,都没有上手,怏怏不乐,躲在家里害相思病。
高衙内说:“实不瞒你们说,我为林冲老婆,两次不能勾得她,又吃他那一惊,这病越添得重了。眼见的半年三个月,性命难保。”
这相思病害的不轻呀,高衙内说他想林冲老婆快要死了。
出点子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与高衙内帮闲的的富安;一个是富安的心腹陆谦;一个是高俅府里的老都管。
这三个人商量后说:“若要衙内病好,只除教太尉得知,害了林冲性命,方能勾得他老婆,和衙内在一处,这病便得好。若不如此,已定送了衙内性命。”

于是,一条陷害林冲的毒计诞生了。


那一天上午,来了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
林冲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两个道:“太尉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
林冲进去后,见上面四个大字:“白虎节堂”。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
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本管高太尉带着人来了。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
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喝左右拿下绑了。
林冲就这样掉进了高太尉设下的圈套之中。


那么,林冲究竟为什么会轻易上当呢?执刀进入白虎堂,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死罪啊。
知道还要进去,就这么好骗呀。于是,有的朋友就说了,这林冲,不仅软弱,而且还很弱智,没脑子。

据我分析,林冲应该不是没脑子的那种人,而是因为和高俅的关系太熟了。
只有当林冲和高俅是非常熟悉的人时,林冲才不容易料到高俅会突然反目陷害他。
也就是说,林冲原本应该是高俅的“心腹人”,非常忠实的、信得过的人。说的难听一点,林冲其实就是高俅手下的狗。
我们来看原文:
1.林冲和陆谦喝酒的时候,陆谦说:“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
在禁军中,总共只有几个教头,名额是非常少的。而林冲就是其中之一,还是武艺最高的一个。并且,“太尉又看承得好”,说明高俅是非常赏识林冲的。
2. 富安与高衙内的对话:衙内笑道:“你猜得是。只没个道理得她。”富安道:“有何难哉!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伤。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
高衙内是什么人?高俅的干儿子,有名的“花花太岁”,“那厮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
就是这样一个有权势的人,他还怕林冲!不敢欺他。他也自认为没办法得到林冲的老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林冲的身份,其实是和高衙内比较接近的。
林冲在高俅的帐下听使唤,又“大请大受”,请受,就是领受、官俸、薪饷的意思。“大请大受”,就是高俅给他发高薪的意思。(林冲买刀的时候,可以直接到家里一次性拿出30万现金,不是小数目。)
现在明白了:一个是高俅的干儿子,一个是高俅的头号干将。差不多一个级别的。所以才会出现:林冲害怕高衙内,而高衙内也同样害怕林冲!
3. 高俅知道了详细原因之后,说道:“我寻思起来,若为惜林冲一个人时,须送了我孩儿性命,却怎生是好!”
以高俅的身份,要杀一个人,那还不简单。但从这里我们看出:高俅是拿林冲和高衙内这两条命在“权衡”。
高俅道:“却怎生是好!”可见林冲在高俅眼中的分量不轻。害了林冲,可惜了,若不害林冲,可那高衙内说他会死的。
权衡之后,还是决定牺牲林冲,以救干儿子。

正因为林冲是高俅手下的红人,非常熟悉,再者林冲正准备借“比刀”的机会给高俅进贡送礼,所以才会轻易上当。否则,不这样理解的话,那就只能说明林冲的智商近乎为0。

林冲明白了,高俅是在陷害他。心里当然很憋屈。不过,林冲并不是非常仇恨高俅。从头到尾,也没有要杀高俅报仇的想法。
就象被赶出门的狗一样,无论受多大委屈,也决不会反咬主人。
你看后来,烧了草料场,林冲被逼入绝境,酒后作诗道:“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这是他心里话。
那么,林冲什么地方仗义了?没发现。而高俅害他,他理解了,承受了,这就说明他是对高俅仗义了,对高俅最朴忠。
你再看后来,高俅被捉到梁山,大家面对面同席饮酒,林冲有要杀他报仇的意思吗?压根就没有!半点也没有!根本就不是电视上放的那个样子!

杀高俅报仇,痛快是痛快,但这不过只是读者一相情愿的想法罢了,大家其实都误会林冲了。

11.林冲为何要休妻?


高太尉陷害了林冲,把林冲押解到开封府发落。
犯的是死罪。林冲对开封府的府尹大人说:“……不想太尉从外面进来。设计陷害林冲。望恩相做主”。
可见,高太尉设下圈套,要故意害死林冲,林冲还是知道的。

林冲的丈人张教头,上下打点,使用钱财,想要为林冲翻案。开封府有个叫孙定的,为人最鲠直,要周全他,就和府尹商量了,把案情的经过改成“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改成了“腰悬利刃,误入节堂”。
“故”和“误”,在法律上是不太好定性的。但究竟是“手执利刃”还是“腰悬利刃”?这个还是很好确定的。原文:“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
所以,林冲在白虎堂看见高太尉后的行为是:“执刀向前”。

开封府的把案情经过一改,就不是死罪了。而且,高太尉高俅本人也同意了这么改。注意:最终拍板的人还是高俅。高俅现在并没有要林冲的命。
我们再看:“谁不知高太尉当权……但有人小小触犯,便发来开封府要杀便剐。”小小触犯,便要杀要剐,这是高太尉的一贯作风,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
再看林冲,手执利刃,罪证确凿的死罪,高太尉却对他格外开恩,放了他一马。你说,林冲他能不感激高太尉吗?
所以,从这之后,林冲凡说起这场屈官司,都改了口,只说是因为“年灾月厄”,是自己命运不好;或者是说“恶了高太尉”,是自己得罪了高太尉;而绝少再提是高太尉设计陷害自己了。

这就是林冲。

还是古语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高俅对林冲手下留情,林冲就对高俅感恩戴德。
林冲发配沧州,走的时候对老丈人张教头说:“泰山在上,年灾月厄,撞了高衙内,吃了一场屈官司。今日有句话说,上禀泰山。自蒙泰山错爱,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不曾有半些儿差池。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先说与老婆的感情如何,再说:
“今小人遭这场横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逼迫小人......”
说了半天,原来是要和老婆离婚。
离婚的原因,是自行主张,并非他人逼迫。但前句又说“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很矛盾,很无奈。
可是,高衙内要威逼这头亲事,难道你离了婚,高衙内就不威逼了吗?只会更容易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林冲接着再说:“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如此,林冲去的心稳。免得高衙内陷害。”
说了半天,还是为了他自己。什么夫妻感情,什么为了老婆好,都是在扯淡。把老婆送给高衙内,是为了免得高衙内再次陷害他。
这就是林冲。

可张教头很固执,说道:“林冲,什么言语!”老汉家中也颇有些过活,我帮你养着,又不叫她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勾。休要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
林冲道:“感谢泰山厚意。只是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若不依允小人之时,誓不与娘子相聚。(如果不这样,再不能相聚了。)
铁了心,硬是叫人写了离婚休书。老婆号天哭地。
林冲劝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下相误,赚了你。”
怎么叫两相耽误?两下相误?就是说:把两个人都耽误了。只有离了婚,才两不相误。
所以,林冲第一次死里逃生之后,马上就主动地把老婆让出来。这叫“丢妻保夫”。


读水浒读到这里,一直没有发现林冲身上有什么英雄好汉的质素。从教头身份出场,到老婆被人调戏,到上当被捕,到主动自愿交出老婆,令人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憋屈。
不过,作者并没有描写林冲忍得很难受。相反,把林冲描写的非常理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林冲并没有绝望。
林冲应该还在幻想,坐牢只是暂时的,把老婆送给高衙内,他坐牢回来了,还是可以继续当他的教头。因为他的工作籍并没有被免除,他在休书上还是写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身份。

可是,富安和陆谦两个,并不会放过林冲,他们依然还是要害林冲的性命。于是,买通了董超、薛霸两个公人,说好了,最多五站路,少便两程,便要结果了林冲!

12.水浒传中卖友求荣的小人是谁?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鲁智深对林冲绝对够兄弟。
但,你不能用这个来证明,林冲也会对鲁智深讲义气够兄弟。A喜欢B,B却不一定会喜欢A,这是逻辑常识。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林冲究竟是怎样对待鲁智深的。

林冲和鲁智深一见面就结为兄弟,所以鲁智深不可能知道林冲的为人。在这之前,和林冲多年的兄弟,是陆谦这个小人!为了自己利益而出卖兄弟的小人!
多年来,林冲只和这个小人相交最好。近墨者黑,林冲该不会?

林冲的老婆被高衙内第一次调戏后,鲁智深带了二三十人赶来,什么都不问,开口第一句话:“我来帮你厮打!”为什么?因为他当林冲是兄弟。
林冲怕他,怕他把自己教头的饭碗砸了。慌忙劝住。
鲁智深说,有事,你只管喊我。走的时候:“阿哥,明日再会。”但林冲再也不找他了。怕了他了。
林冲第二天没和鲁兄弟再会,却去和陆谦兄弟喝酒,并且还向陆谦这个兄弟苦诉衷肠,心里话,都跟这个小人说了。

林冲老婆被高衙内第二次调戏后,鲁智深来找林冲喝酒,一连好几天,林冲一直对他瞒的紧紧的,守口如瓶。发生这么大的事,鲁智深不知道。
那天买宝刀的时候,林冲叫鲁智深等他,鲁智深说,我走的,明日再见。林冲买了宝刀,“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仅仅只隔了一个夜晚,次日上午九点多中,有两个人来叫林冲把宝刀拿太尉府去。林冲说道:“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
又是什么多口的?就是鲁智深!因为他买宝刀的事,也只有鲁智深一个人知道啊。肯定是鲁智深回去对那些泼皮们说了,传出去的。(林冲此时还不知道太尉要陷害他。)
那么,林冲被抓起来后,会不会抱怨鲁智深多嘴呢?

林冲被发配沧州。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压着,走到了野猪林。在这里,要结果了林冲。
薛霸将林冲紧紧的绑在树上。
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己。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可以说,在这生死关头,无论是谁救了林冲,他都会生死不忘。这应该是他的心里话。
董超道:“说什么闲话!救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
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鲁智深是一个追踪能力极强的野战军人。

现在,鲁智深救了林冲,林冲应该生死不忘了。
鲁智深押着董薛二人前行,二人直叫苦,便想方设法的打探,这个大和尚究竟是什么人?把他的底细打听出来,回去也好交差。
两个公人试探着问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
鲁智深当然明白他们的用意,想打听老子的下落?
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两个公人哪里敢再开口。林冲一句话也没说。
分别的时候,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然后,鲁智深潇洒的走了。走的时候,还说“兄弟保重!”始终把林冲当兄弟。

那么,林冲又是怎么对待鲁智深的呢?
他等鲁智深走了,就对两个公人说道:“这个直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相国寺的,相国寺里的胖大和尚。就是他,倒拔杨垂柳的那个人。
在相国寺,连根拔起柳树的人,除了鲁智深,不会有第二个吧。
那两个公人,不是一直在想办法打探鲁智深的底细吗?你看这个林冲,转眼之间,就把鲁智深给卖了!

但人们却都说,林冲不杀那两个公人,是因为林冲善良。
许多读者不明白,鲁智深为什么会失去在相国寺悠哉乐哉的菜头生活,要去落草当强盗?原因就在这里。
林冲第一次死里逃生后,卖的是老婆。第二次死里逃生后,卖的是兄弟。目的都是一样的,他要带罪立功,他还要回去当教头。

鲁智深,这么仗义的人,偏偏遇到了林冲这种负义的人!
后来,鲁智深上梁山的时候,众英雄大宴席吃酒,见到林冲,也没搭理他的。没意思。
林冲走了过来,相谢鲁智深,毕竟曾经救过他的命嘛。鲁智深呢,不叫他兄弟了,改叫他“教头”。(以前是不叫教头,只叫兄弟的。)
林教头,可知道你老婆的事否?你老婆上吊自杀了,你知道不?我不挂念你,我只挂念着你的老婆,林冲,你这个滥人!

13.跑龙套的“洪教头”


两个公人押着林冲去沧州,中途要经过柴进的庄园。
柴进,人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的身份很特殊。
柴进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嫡派子孙。柴世宗因为把皇位禅让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宋太祖就赐给了他家誓书铁券,相当于护身符,只要不造反,做什么都行。
所以,柴进的庄园,就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没人敢欺负他。
柴进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嘱付周边的人:“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

柴进对待一般普通来投者的标准是:
一盘肉,一盘饼,一壶酒;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
这个见面礼,合今天的人民币:3000多块钱。
但是现在,林冲来了,手下人还按这个惯例端上来,就被柴进喝道:“村夫不知高下!教头到此,……杀羊相待。快去整治。”
林冲感激呀,他饿着肚子在酒馆里等了一个小时,没弄到吃的;又空着肚子走了两三里路,柴进不在家;又走了半里多路,遇到柴进;又往转走半里多路,一同回来。此时,已经是饥肠辘辘了。
林冲感激地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了:“大官人,不必多赐,只此十分够了。感谢不当。”

吃饱了,柴进庄上的枪棒教师“洪教头”来了。
只见他: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心想,这人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
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
林冲朝洪教头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林冲只得肩下坐了。
洪教头当着林冲的面,竟然说他到庄上,是来“诱些酒食钱米”的。这句话,听了叫人好难受啊。林冲听了,并不做声。
想想也是,林冲就是来诱些酒食钱米的。
那洪教头越来越发狂:“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这句话,足见洪教头是个井底之蛙,虽然自己有几分功夫,但毕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八十万禁军教头,那可不是自封的。
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因为他刚才吃了柴进的酒食,又怎么好意思再把柴进的师父打翻呢?那柴进脸上多没面子啊。所以,他说不敢,并不是打不赢洪教头,而是不敢得罪柴进。
可是,洪教头心中却是这样忖量:“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
读到这里,我们蓦然发觉,在水浒里,并不只有“官逼民”,还有“民逼民”。
比如这洪教头,他就不是什么官,就一草民。其实也是个在柴进庄上“诱些酒食钱米”的草民。他看不起林冲,就要逼他。
总之,你弱了,就要逼你!
在水浒传里,似乎只遵循“强逼弱”的原则。而不论你的阶级。

柴进要看林冲的本事,就安排他们两个较量一场。
那洪教头掣条棒,连呼:“来,来,来!”这三个字写的极传神。
林冲很为难,打赢了也不好,打不赢也不好,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柴进究竟是什么立场。他必需先要揣摩准柴进的态度,然后才能投其所好,博中柴进的心思。
于是,两个人斗了四五回合后,平手。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道:“小人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给柴进面子,因为他不敢打柴进的师父,所以他说他输了。其实呀,他是在说他赢了。因为他多这具枷,还打成平手。那么,要是去了枷呢?肯定就是他赢了!就是这个意思。
柴进一听,懂了,大笑。又出钱叫两个公人开了枷。这个时候,林冲终于可以确认了:柴进是站在自己这边,一心要他赢。因为柴进若不想林冲赢,比赛就该到此结束了,大家都会很体面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柴进把一绽大银丢在地上,激他二人去争,林冲就铁了心要打翻洪教头。这个说法不太对。林冲再小人,还不至于到这种程度。林冲并不是一个为争小利而当小人的人。
此时,林冲因为有柴进撑腰,本事才敢拿出来。一棒将洪教头打的扑倒在地。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洪教头后来再也没有出场了,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下面,我们再来算一下柴进的费用开支:
叫两个公人开枷,花了十两银子;又拿二十五两银子做赌注,给林冲赢去了;临走的时候,又给了林冲二十五两一绽大银做路费;又给了两个公人五两银子。
除去吃、喝、住、用等等不算,林冲来了一趟,柴大官人一共破费了65两银子。
林冲和柴大官人有交情吗?没有。仅仅只是萍水相逢而已。柴大官人竟花了65两!(人民币19500元),林冲带了50两走了!(人民币15000元)。
够意思吗?够意思。所以说,柴大官人是仗义疏财!
走的前一天,柴大官人和他“吃了一夜酒”。第二天吃了早饭,又派专人帮忙挑着他们三个人的行李。并且还说,过去天,再叫人送过冬的衣服来给林教头。
林冲谢道:“如何报谢大官人!”
此时的林冲,初次见面就得了柴大官人太多的好处,他感动地真不知道该如何报谢大官人了,看来,这应该是林冲的真心话了。
那么,林冲究竟会怎样报答柴大官人呢?

14.快意恩仇的背后
林冲来到沧州牢营。
牢营里的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那差拨不见他塞钱,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见我还是大剌剌的,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教你粉骨碎身。”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取出银子,陪着笑脸奉上:“差拨哥哥……”
差拨见了钱,笑道:“林教头……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久后必做大官。”

塞了钱之后,林冲又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奉上。
柴大官人的书信,还是很有些分量的。那差拨说:“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
这一封书信,不仅免了林冲一百杀威棒,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最省气力的好差事:叫他去看守天王堂。早晚只烧香、扫地,由他自在,亦不来拘管他。这样过了四五十日。
不久,那陆谦、富安也来到了沧州牢营,定要追杀林冲。他们找到管营和差拨,双方一拍即合。
陆谦曾给押送林冲的董薛两个公人十两金子,杀了林冲,再加十两金子,共计二十两金子。
那么,陆谦给管营、差拨的钱,决不会比这两个公人的二十两金子还少。这个价钱,已经超过柴大官人“值一锭金子”的书信了。还有更大的诱惑就是:“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
柴大官人的面子再大,也决不会比高太尉的面子还大。

差拨、管营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去守草料场。然后,一把火烧了草料场,欲制林冲于死地。
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以为计谋得逞,正在提前庆功。
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又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林冲,也不知道中过多少次计了。但是这次,偏偏一场大雪让其逃过死劫,又让其巧遇仇人。
林冲大喝道:“泼贼哪里去!” 猛跳出,持一条枪、一把尖刀,将三个赤手空拳又没武艺的恶棍全部杀死。
这一节,是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是林冲的第一次反抗。

读者在拍手称快的同时,也需冷静的思考一下,林冲反抗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那还用问!这三个人要杀林冲,林冲当然就要反抗。
不过,我们再看前面,那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同样也是要杀害林冲,林冲当时为什么还是要放过他们呢?
鲁智深几次要杀掉两个公人,都被林冲劝住了。林冲说:“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林冲的仇人是高太尉。这董超、薛霸两个公人,只是帮凶。林冲分得还是很清楚的。就因为这一句话,大家都说林冲是善良的。
那么现在,差拨、富安、陆谦三人,也同样是高太尉指使的,要害他性命。林冲这一次为什么不肯放过他们呢?
当时,陆谦连呼饶命,哀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把陆谦上衣扯开,向心窝里只一剜,将心肝提在手里。
再看林冲杀富安时,没什么话说。杀差拨时,有一句话:“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

林冲被发配之后,共遇到两次危险,两次都是想要害他的性命!第一次,林冲将他们放了,第二次,林冲将他们都杀了。
这两次的差异,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难道说差拨、富安、陆谦这三个是坏人,前面的董超、薛霸这两个就不坏吗?很显然,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标准,似乎是说不清楚的。
其实,真正的杀人动机,还是来源于林冲内心深处的绝望!
第一次,董超、薛霸两个没有杀死林冲,但林冲此时心中尚还有些“盼头”,还可以安心去坐牢,等待以后还有机会再回去当教头。
而第二次,差拨、富安、陆谦三人虽然也没有杀死林冲,可是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个死罪!林冲心中仅有的一点“盼头”,彻底消失了!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恢复到往日的生活中去了。
于是,绝望之中,将要害他的三个人全部杀死!
所以,第一次不杀,是“利之所趋”,只因还有“功名”的盼头;而第二次要杀,乃“利之所逝”,只因断绝了“功名”的盼头。可以说,这与林冲是否善良,关系不大。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看,林冲杀人之后,醉酒题诗一首,这首诗,是林冲内心真实的写照: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另一作: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第一句,是说林冲对高太尉高俅最仗义、最朴忠。第二句,是说林冲凭武艺在京师混得很好。
这第三句,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一语倒破林冲的杀人动机。是说悲惨的身世如浮梗,“功名”象蓬草一样,被连根拔起,再也没有指望了。一辈子算是完了。

(未完待续)

15. 解读:投名状


大火烧了边防军队的草料场,林冲手刃三人后,官府悬赏三千贯(约合人民币90万)捉拿林冲。
在柴进的资助下,林冲去梁山泊入伙,落草为寇当了强盗。

梁山泊的大头领王伦,从一开始就不肯收留林冲。并对林冲说了这样一番话:“既然如此,你若有心入伙时,把一个投名状来。”
所谓“投名状”,就是叫林冲下山去杀一个人,将头献纳,便说明他是真心要当强盗。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由于受电视剧的影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王伦百般刁难林冲,居然叫林冲这样善良的人,去杀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的过路人。
我记得电视里放得是:林冲下山来,遇到一个过路的老太婆和一个约不足十岁的小孩,她们哭的叫人心碎,林冲实在是不忍心下手,就把他们放走了。而没有得到投名状,遭到王伦的奚落。
电视里的林冲,应该是善良的,是有恻隐之心的。

不过,当我们翻开小说《水浒传》的原文,就会感到非常奇怪,咦?这一段故事究竟是在哪呢?我怎么就找不到呢?
哦,原来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回事。
也就是说,在《水浒传》的原文里,作者在“投名状”这一段故事中,根本就没有把林冲描写成一个“很仁慈、很善良”的人。
那么,作者究竟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我们来看:

当王伦叫林冲去杀一个和自己素不相识、又无冤无仇的路人时,林冲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或是电视上的那幅十分为难的表情。原文: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这里可以看出,林冲心里并没有滥杀陌生人的负罪感。他认为,杀一个人,也不是难事,只是在担心:没有人会送死给他杀。
王伦理解了林冲的这种担忧,是啊,如果没人路过,也不能全怪林教头不诚心啊。于是,王伦就给了他三天期限。

第一天,林冲“早”起来,在“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林冲闷闷不已。”
林冲为什么闷闷不已?是因为要杀一个无辜的人,心里很难受吗?不是的,原文上写的很清楚:是因为他从一大早等到天黑,也没有等到一个无辜的人来送死!
“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所以林冲“闷闷不已”。

第二天,林冲和小喽罗吃了早饭,拿了刀,下山来。原文:
两个来到林里潜伏等候,并不见一个客人过往。伏到午时后,一伙客人约有三百余人,结踪而过。林冲又不敢动手,看他过去。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
林冲对小喽罗道:“我恁地晦气!等了两日,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何以是好?”
晦气,就是倒霉的意思。为什么倒霉?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见一个孤单客人过往。”
不过,和昨天不同的是,作者另增加了一段情节描写:“一伙客人结踪而过。因为人多,林冲却又不敢动手了。”
客人都走完了,他还在继续等,等什么呢?他自己说的非常清楚:他要等一个孤单的客人出现时才下手。可见他的胆气还欠不足。

第三天,又没人。天要黑了,林冲说:“不如趁早,天色未晚,取了行李,只得往别处去寻个所在。”小校用手指道:“好了,兀的不是一个人来!”林冲看时,叫声惭愧。
林冲叫声“惭愧”,绝不是因为要杀一个陌生的无辜者而内心感到惭愧,完全是因为他自己没看到有个“孤单的客人”就在眼前,却被小喽罗看见了,好没面子!所以叫声惭愧,我咋就没看到呢?
如果你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那个汉子叫声“阿也!”撇了担子,转身逃跑了。林冲没有赶上,投名状没了,所以林冲道:“你看我命苦么!等了三日,方能等得一个人来,又吃他走了。”
可是,林冲马上又发现了一个大汉(就是杨志,林冲不认识),投名状又有了,林冲见了说道:“天赐其便!”二人便恶斗了起来。
这“天赐其便”四个字,把林冲急于杀个路人的喜悦心理写到位了。因为“孤单的客人”终于出现。

作者对这三天的描写,始终没有表现林冲是仁慈善良的。始终却是围绕这样一条主线在展开:“怎样杀一个孤单的客人。”
为什么这样写呢?要表现他的决心:誓要做个好强盗!这与前面那首诗相对应。“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当时,柴进为林冲指了一条新路:“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使我们第一次知道:梁山泊是在山东济州。
林冲虽然对功名已经绝望了,但不甘人下的志愿却没有消失。混不成白道,那就去混黑道。京师呆不下去,那就到山东去发展。反正要混一番事业。
所以,林冲没有潜回京师杀高俅的想法,而是借酒写诗道:“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他要在王伦的地盘上,威镇泰山东。还把这首诗写在王伦开的酒馆里。
王伦当然就希望林冲走远点好。不过,王伦最后还是收留了林冲,也没有继续追究投名状了,还给他坐了第四把交椅。这大概是看的柴进的面子吧。

16.生辰纲之谜


蔡京,蔡太师,要过生日了。
他的女婿,是北京大名府的梁中书。
梁中书为蔡太师准备了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叫杨志押送到东京太师府去。半路上,经过黄泥岗的时候,杨志等人被晁盖一伙用蒙汗药麻翻了,将金银财宝一股脑抢劫而去。
这就是“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虽然写的比较有意思,但左看右看,总觉得有些地方不怎么对劲。
如果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不合逻辑的情况,那么,十有八九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些被隐藏在背后的真相。
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观点,略谈一二:

第一个疑点,“生辰纲”究竟有多少钱?
梁中书道:“……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
从原文中可以得知,送给老太师的生日礼物,是“十万贯”。
十万贯,按现在的人民币来合,大概约有3000万元左右。
3000万人民币,这个数目不小啊。要知道,这不是地方财政收入,不是公款,仅仅只是私人间的“生日礼物”。
那么,梁中书搜刮民脂民膏的担子绝对不轻。

每一年,除去公款开支杂项费用,仅私下的“生日礼物”这一项,年年都要上交3000万!两年、三年如此交下去,梁中书他受得了么?

第二个疑点,这么大的款子,为什么会轻易泄秘出去呢?
《水浒传》十三回,第一次提到了怎样“送”生辰纲的话题,是在“端阳节”,五月初五这一天,梁中书与蔡夫人的对话:“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尚有四五十日。”
可是,紧接着望后看,刘唐、晁盖、吴用这三个人在商量如何“抢”生辰纲的时候说:“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却是五月初头,尚有四五十日。”
我们会吃惊的发现:这“送”生辰纲的,和“抢”生辰纲的,居然是在同一时刻上,各自都在进行密谋。
这消息泄秘的好快啊!

第三个疑点,抢来的“十万贯”宝贝,到哪去了呢?
参与抢劫的人,一共是8个。如果按均分:每人该各得1.25万贯。如果不按均分,那个挑酒的白日鼠白胜,理应分得最少,即使把零头撇了,再打个对折,最少也得分个5千贯。
白胜在犯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没有理由分不到5千贯钱。(合人民币不低于150万元。)
但是,抓住白胜的时候,搜到的赃物却只有“一包金银”。并且,白胜也招了,把人也都供出来了,可赃物却下落不明,无论怎样拷打,就是没有钱了。
再看晁盖等人,带了那么多的钱上梁山,为了网络人心,不仅把“打劫得的生辰纲”都拿出来分赏了,竟然把“自家庄上过活的金银财帛”,也都拿出来分赏了。
可见,这“打劫得的生辰纲”,数目并不多,还不够分给大家。难道十万贯生辰纲会很少么?
我们再接着望下看:正饮酒之间,小喽罗来报道说,有一起客商,今晚要从这里经过。晁盖听了说:“正没金帛使用,谁可领人去走一遭?”
晁盖,在打劫生辰纲不久,他居然说“正没金帛使用”。那么,这么大的一笔巨额赃款,都到哪儿去了呢?

从上面三个疑点,我们可以初步感觉到,“生辰纲”好象并没有许多钱。与传言中的“十万贯”(人民币3000万元)不符,并且悬殊太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梁中书这边,他是怎么安排人押送生辰纲的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离谱的叫人匪夷所思。


第一个疑点,为什么不多派些人手押送?
梁中书安排杨志押送生辰纲。杨志先说去不得,三番五次推脱。因为路上强盗太多了,枉丢了性命。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
就是五百人也不够。可梁中书只派十几个人去。他说:“帐前拨十个厢禁监押着车,……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
这样一算,满打满算,押送生辰纲的全部人员,最多才只有二十几个。这么大的款子,为什么就不多派些人去呢?

第二个疑点,为什么要大张旗鼓,招摇过市?
梁中书只安排极少的人员去押送生辰纲,这还不算。并且他还有一个要求:“帐前拨十个厢禁监押着车,每辆车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
生怕强盗们不知道,还要插上黄旗,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并且,每辆车上都要有这个非常容易识别的“标记”。
这不是引狼入室、惹火烧身吗?梁中书的智商有这么低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第三个疑点,为什么偏偏只要安排杨志去押送生辰纲呢?

梁中书的手下,猛将如云,也并不只有杨志一个高手,和杨志打平手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为什么偏偏只要提拔杨志去呢?

难道杨志比别人聪明些吗?应该不会。至少我们知道,杨志在不久前,他还押送过“花石纲”,把事情办砸了,在半路上,他把押送的宝贝货物都给弄丢失了!

梁中书还敢用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去押送十万贯的生辰纲,不是脑子进了水么?!

紧接着,我们发现:押送的队伍上路了,有11个挑夫挑着担子,还有三个人跟在杨志后面故意拖后腿,(并且还监视着杨志),而担任这笔巨额财宝十万贯金珠保卫工作的人员,事实上竟只有杨志一个人!

梁中书,他能放心吗?可书上写的很清楚:梁中书见到这种情况,竟是“大喜”!他究竟是在喜什么呢?

真相往往隐藏的很深很深,就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

这梁中书究竟是唱的哪一出戏呢?看官勿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17.杨志为何有好运?梁中书的行为很有些怪异。
我们先来看梁中书是怎么提拔杨志的。

《水浒传》第十二回说,梁中书有心要抬举杨志,欲要迁他做个军中副牌,月支一分请受。只恐众人不服,于是就在军中安排了一场比武大会。
比武的这一天,梁中书传下令来,叫“副牌军周谨”向前听令,要他与杨志交手。结果就是,杨志很顺利的战胜了周谨。
当时,李成、索超等人都不服气。那索超说道:“周谨患病未痊,精神不在,因此误输与杨志。小将不才,愿与杨志比试武艺。”
索超是“正牌军”,当然和“副牌军”的周谨不在一个档次。
从索超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梁中书企图用一个副牌军,并且还是一个“患病未痊”的副牌军,与杨志交手后,就匆匆提拔杨志。
这说明:梁中书是故意要找个差的,好让杨志稳赢,这样,便有好的理由提拔杨志。“我指望一力要抬举杨志。”这是梁中书的心里话,也是书上的原文。


但是,现在索超硬要和杨志比武。梁中书就担心了,索超也是武艺高超啊,万一杨志输了呢?自己的计划岂不要前功尽弃了?
于是,梁中书便说道:“既然如此,……就叫牵我的战马,借与杨志骑。小心在意,休觑得等闲。”
叫杨志骑着梁中书的战马,与索超交手,至少可以让索超顾虑重重,同时也可以让杨志斗志昂扬。反正不能让杨志输。
结果,杨志与索超打成平手。“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
即使平手,梁中书还是提升了杨志。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梁中书先前说的话:“如若赢时,便迁你充其职役。”
“如若赢时”,便升迁。现在只是打平了,并没有赢,但还是升了,为了服众,梁中书把索超也一起都升了。
总之,比武只是个幌子,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有心要一力抬举杨志”。

梁中书要提拔杨志,应该是真心的。只是,这个动机呢?动机何在?梁中书与杨志之间,既不沾亲带故,也非手足好友。他干吗要无缘无故地提拔杨志呢?
所以,解释不通了,大家都说:那是因为杨志的“运气”好!杨志和林冲、宋江、武松等发配犯人不一样,既不用吃杀威棒,也没人找他勒索银子,他这个犯人还能升官!所以,他是最幸运的!

呵呵,运气好,只是表面现象。
我们顺着原文往前寻找线索,梁中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决定要提拔杨志的呢?
书上写得很清楚,那一天是二月初九日,两个公人押解着杨志,来到大名府留守司,见到了梁中书,梁中书当时就是“大喜”,并且把杨志留在厅前听用。
从一见面的那天起,梁中书就很欣赏杨志了。
那么,杨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于梁中书来说,又有何种利用价值呢?为什么梁中书一见到他,就想提拔他呢?
梁中书从公文中、从与杨志的交谈中,一定可以知道如下三件事:


1. 杨志是一个很倒霉的、丢失公款的人。
第十二回说:“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
十个人去运送“花石纲”,九个都交纳了,偏偏杨志的弄丢失了。所以杨志说自己是“时乖运蹇”命不好。曾经有过丢失公款的前科。

2. 杨志是一个头脑简单、脾气暴捩的人。
从杨志斗杀泼皮牛二这一段来看:
杨志在街上卖刀,牛二跑来无理取闹,二人发生纠纷。做生意嘛,有时碰到无理取闹的混混也很正常,处理的方法也应该有N种之多。

但杨志偏偏采取了最极端、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
你看看杨志的脾气,一言不合,就极其利索地怒杀一人。这还怎么做生意呢?以杨志的武艺(中过武举),狠狠揍他一顿,难道不行吗?干吗非要杀出人命官司呢?所以说杨志的脾气暴捩,且考虑问题简单,很容易出事。

3. 杨志是一个颇识法度、有责任感的人。
水浒里的好汉,比如鲁智深、武松、林冲、宋江等等,凡杀了人,第一反映就是“快跑”!而杨志不同,他杀了人,不仅不跑,还说决不连累大家,还叫大家都陪他去官府里自首。因此本质还不算坏,还算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正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都极为符合梁中书心中最秘密的计划,所以梁中书才会非常高兴,才会一力要提拔杨志。

呀呀呀,兄弟,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呀!我正需要你这样一个人来押送生辰纲呀,只有你把生辰纲弄丢失了,一切才会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呀!

18.解读《水浒》:七星聚义


谋划劫取生辰纲的一伙人,共有七个,叫做“七星聚义”。下面逐一分析。

一、刘唐
刘唐其实并不认识晁盖,却大老远的跑来寻晁盖,“小人姓刘名唐,祖贯东潞人氏。因这鬓边有这搭朱砂记,人都唤小人做赤发鬼。……”又说:“小人自幼飘荡江湖,多走途路……”
刘唐只说他“祖上”是东潞人,自己现居何处却不说了。
说了半天,晁盖还不知道他刘唐究竟是什么地方的人。
就这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面就说,哥们,我听说你很牛,所以特地来找你,咱们一起去抢钱。梁中书的十万贯,抢来咱就发了。
所以,第一个传播“生辰纲”消息的人是刘唐。
很奇怪,他的消息究竟是从哪来的呢?只存在以下两种可能:
1.从梁中书那里直接得到。(是梁中书派来的人。)
2.从其他地方打探得知。(不是梁中书派来的人。)

二、晁盖
晁盖突然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自称姓刘名唐,约他一起去抢钱。
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路?消息可不可靠?所以晁盖一定是将信将疑。
因此,晁盖的回答,比较正常:“壮哉!且再计较。……暂且待我从长商议。来日说话。”
“壮哉!”,说明晁盖有所动心。
“且再计较”,说明晁盖还在犹豫。
于是,晁盖就找吴用商量。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做。

三、吴用
晁盖介绍说,这是江湖上好汉刘唐,有一套富贵,特来投奔我。他说梁中书收买十万贯金珠宝贝,送上东京,与他丈人蔡太师庆生辰。此等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所以“正要请教授商议。”
吴用笑道“小生见刘兄赶得来跷蹊,也猜个七八分了。此一事却好。只是一件,人多做不得,人少又做不得。宅上空有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如今只有保正刘兄小生三人,这件事如何团弄?便是保正与兄十分了得,也担负不下这段事。须得七八个好汉方可,多也无用。”
从吴用这番话可以看出:
1.“此一事却好”。他不假思索就相信是真的。并且早以猜个七八分了。
2.他说就我们三个还不行,需要七八个才行。并且,你家里的“许多庄客,一个也用不得。”
3.最后,他提出要阮氏三兄弟加入。

四、阮氏三兄弟
阮氏三兄弟,听说了抢钱后,可以“图个一世快活”,个个热血沸腾。
阮小二道:“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死于非命。”
阮小五和阮小七,把手拍着颈项道:“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可见,阮氏三兄弟的头脑,要相对简单些。

五、公孙胜
公孙胜是不请自来的。他一来就说:“贫道覆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贫道久闻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因此,公孙胜的来路,其实与刘唐比较类似。

这7个人的关系是:
刘唐以前并不认识其他6个人;公孙胜也不认识其他6个人;晁盖只认识吴用一个人,而吴用却认识晁盖、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4个人。(吴用成了核心人物。)

紧接着,这7个人内部先搞了一个“英雄排座次”:大家都是奔晁盖而来,当然由晁盖当老大,可后面6个人怎么排次序呢?
当时,大家都劝晁盖坐第一位,晁盖谦让。吴用道:“保正哥哥年长,依着小生,且请坐了。”晁盖只得坐了第一位,吴用坐了第二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吴用提出“晁盖年长”的理由,其实就是在按年龄大小来排序了。因此,吴用他自己就名正言顺的排在第二位了。

为什么吴用认识的人最多呢?因为他说晁盖的人,“一个也用不得”,必须要用他吴用的人三阮才行。因此,在这个小圈子里,主要成员都是吴用的兄弟,吴用才是实际上的真正操控者。
1. 是他帮晁盖做的决策,拍的板,决定了要去抢生辰纲。
2. 是他谋划的计策,决定了以何种方式去抢生辰纲。
3. 是他安排的主要成员,决定了哪几个人去抢生辰纲。
而晁盖则显得没有什么主见,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兄弟们的摆布。

19. 梁中书的心思


梁中书,怕老婆。书上这样写:

当日,梁中书正在后堂与蔡夫人家宴,庆赏端阳。酒至数杯,食供两套,只见蔡夫人道:“相公自从出身,今日为一统帅,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

老婆很牛啊,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突然盛气凌人地问老公:从你的出身,到今天的统帅,你这功名富贵是从哪里来的?
老公很软弱。梁中书道:“世杰自幼读书,颇知经史。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梁中书的富贵,是从他岳父蔡太师处得来的。所以,梁中书在他老婆蔡太师女儿面前,说话总是小心翼翼的。
蔡夫人道:“丈夫既知我父亲之恩德,如何忘了他生辰?”
梁中书道:“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
下官。没错。
你看这个男人,梁中书,在他老婆面前,竟自称是“下官”。

梁中书在家里,应该生活的很压抑。
年年都要上交蔡太师十万贯(约合人民币3000万)的“生日礼物”,谁他妈受得了啊!想那大名府一年又能刮到多少财宝?所以,梁中书就要想个省钱的办法。
  那就是——被劫了!
  梁中书去年送的生辰纲就是被劫了!而且案子一直破不了!也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强盗们抢了那么多金银财宝,也没看到流入市面提供线索。
  为什么?生辰纲是假的!
  所谓“十万贯”生辰纲,那都是骗老婆的,先让老婆知道他已经给岳丈大人送了钱,然后用石头什么的替换金银,再放出消息,让强盗们来抢。最后,真金白银还是都落入了梁中书的腰包。
所以,杨志来了,梁中书一听说他是个倒了大霉的人,就马上“大喜”,让杨志这个犯有死罪的配军去充当“替死鬼”,就是很划算的了。并且,杨志以前也是有过丢失公款前科的,不容易被人识破。

梁中书第一次故意试探着问夫人:今年叫谁人去好?
夫人说,你手下那么多人,你选一个心腹的人去就是了。
梁中书就顺口说道,时间还早呢,夫人不必挂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梁中书又故意问第二遍:不知道派谁人押送为好?
你看,你看,他梁中书明明早已安排好了:让杨志这个蠢货去押送生辰纲,却故意说没有合适的人选。
蔡夫人就指着阶下的杨志说:“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可见,梁中书不断的在老婆耳边吹风,好叫老婆记住杨志这个名字。功夫没有白做啊。
于是,梁中书又是“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梁中书一直在大力抬举杨志,又怎么可能会突然忘了他呢?这只不过是要在老婆大人面前,把戏演的逼真,从而要最终形成这样一种局面:
是蔡夫人安排杨志去押送生辰纲的。而不是梁中书安排的。

杨志押送生辰纲,十个担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反正封皮一封,他也不能看。这件事,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可能清楚,所以半路上不断挑事,好为强盗们创造机会,来劫走这些石头。
我们不妨为“生辰纲”估一下值。除了十个担子之外,书上还写道:“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后文还有:“又将一小担财帛,共十一担。”
很清楚,夫人送给他亲老爹的生日礼物是“一小担财帛”。
梁中书送的,是十万贯,共十个担子。因此一担约装有一万贯。所以夫人送的一小担约不足一万贯。
梁中书的十个担子里面,最多只有表面的一层是金银财宝,以掩盖下面的石头。所以,这一趟“生辰纲”的实际总值只有一个担子多一点(一万贯多,合人民币300多万元。)

这个估值,才与白胜分的那点小钱是相符合的,才与晁盖很快就没钱用了是相符合的。因

...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