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一定都遇到过这些令人担心的问题:
新买的玩具很快就玩腻了;
看书定不下心来,一本书翻几页就扔一边了;
让他坐下来弹琴画画上个兴趣班,上了没几次就不想去了;
......
可能你会担心孩子专注力那么差,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以后上学了也是这样坐不住,会不会是个“学渣”?
孩子三分钟热度就是注意力差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把注意分为: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
被动注意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克制或引导。比如窗外突然听到有小鸟叫唤,就会探头张望寻找。而主动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努力的。比如,老师安排了小测验,学生需要坐在教室里专注地完成。
对于1岁以内的婴幼儿来说,他基本上只有被动注意的能力,1-3岁的幼儿,开始出现主动注意萌芽,直至4-5岁,主动注意才有所发展。在整个学龄前期,“三分钟热度”是本能,他们就是容易被其他事务干扰,无法长时间专注一件事。
专注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多长时间的专注是正常的呢。
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2至3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为10-12分钟。
5到6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为12-15分钟。
7到10岁的孩子专注力时间为20分钟。
其实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广泛便捷使用,专注力持续时间无论在孩子和成年人中都有减少。
所以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达不到的话,可能就会产生焦虑:会不会他有多动症呢?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些标准原本就不是唯一的。每个孩子的大脑发育会随着自己的生长成熟的特点及外在环境刺激、饮食、睡眠、运动等因素影响而不同。孩子的专注力原本就不具有可比性。
孩子的专注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注意力分散很常见的,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时时刻刻的专注,更何况是好动的孩子呢?孩子注意力分散与很多因素有关。
生理原因
注意力原本就是后天慢慢形成的,越小的宝宝首先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包括饥饿、犯困、冷暖等等身体因素的干扰。同时,宝宝年龄越小,专注的时长就越短,
心理原因
孩子稳定的情绪,轻松愉悦的心情是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越高,对他来说越具有掌控的主动性,就越能引起他的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自然就会更久。
环境原因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我们自己需要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当然希望有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那么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孩子能安静地自己玩玩具,作为家长完全可以放手不必参与。父母的兴奋或者所谓的参与感,反而会对宝宝的专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还是很担心,
是否需要从小培养他的专注力呢?
专注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适当的干预:
注意营造环境
孩子很容易被周围有趣的事情所吸引,要让孩子专注,就要改善他的环境,避免过多物品、信息、声音等刺激。
如今,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很不错,家长对孩子也是极尽宠爱,总想给他买各种玩具,其实对于每一种玩具要思考一下这个玩具的孩子的意愿,对他的手指活动、协调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孩子建立关系,学会表达处理情绪起作用,帮助孩子在玩具中建立情感及想象力等联接。
父母需要专心的陪伴
其次,父母也要做出榜样,一心一意地陪孩子玩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专家 Chen Yu 的团队做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在监视 36 个1岁左右的孩子与爸爸或妈妈的互动的同时,监视了这些孩子与爸爸或妈妈的眼球运动来分析专注力。
这项研究发现:家长专心陪伴并对孩子的玩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孩子要比那些敷衍陪伴的孩子更专注。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责怪孩子三分钟热度,问一下自己,你是否也能做到放下手机,专心陪伴他玩。
减少对孩子的干预
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到专心陪伴,但有时候不得不说,“用力过度”也不是什么好事。
Chen Yu 的新团队还发布了另一篇开创性的研究。研究人员这次研究的是家长与一岁左右的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研究人员让家长跟孩子像平时那样互动,但是没有具体给出怎么去互动。结果这一项研究再次证明了前面的一点,并且发现了两种类型的互动:「家长主导」和「孩子主导」。
「家长主导」就意味着有一部分家长会努力过头,他们太想与宝宝共同参与,以至于他们在陪伴的时候忍不住就会说出这个玩具叫什么,怎么玩。反而那些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对玩具产生兴趣,鼓励他去玩的家长,更容易维持宝宝的专注力。
避免短视频对孩子的入侵
首先一个原则,2岁以内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短视频和电子产品。
短视频由于碎片化、话题转换快的特点,很快让观看者产生快感。尤其是孩子,他们的注意力本来就较短,自控能力较差,孩子很容易就从短视频里获得有趣的画面,感受到有趣的体验。
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才能获得快乐的行为失去兴趣,比如说坐下来读一本绘本、观看一部有趣的动画片,耐心地完成一件乐高作品。孩子可能已经无法忍受“无聊地”摸索阶段。一件事一旦让他无法快速达到目的,他就浮躁不安,失去兴趣。
其实孩子无法专心并不是缺点,既要鼓励他们保持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要帮助他们专注地探究其中地奥秘。孩子的「专心」需要父母共同来守护!
免责声明:
*本文配图源自网络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代替任何个人医学诊断和治疗。
【我的诊室】了解更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