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跟师一日一得之临证取象(84)观物取象|人体环境学:从完带汤看祛湿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从完带汤看祛湿

◎从农田水利看治水挖沟渠

老师用这个完带汤加味,治愈了不少妇科炎症、白带异常的病人。我们该如何来看完带汤的理法方药呢?这个《傅青主女科》里的传世名方,号称治带第一方,里面必定有其道法。

(完带汤加味方:白术 15克、山药20克、人参 6克、白芍20克、车前子10克、苍术15克、甘草4克、陈皮10克、黑芥穗10克、柴胡5克。丹参9-15克、菖蒲5-10克、葛根9-15克、川芎3-10克。编者注)

老师说,你们别小看每一个传世名方,它能传下来,不单是方子本身有效,而且方子的组成符合道。你们要从日用生活中去体悟这治湿之道,好像《万病从根治》书里湿毛巾的故事。如果这方子你们能用生活中的现象去解释,把这个医理弄清楚,以后你们再去旁通其他方子,就更有心得了。

那我们该如何从自然界万象中去解这首完带汤的治湿之道呢?为何大自然环境昭示的道理和人体内环境的用药之理是对应的呢?

古人讲“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可以琢磨一辈子。大凡在人身上用药的思路,都可以在天地大自然中找到对应的疗法。万物有生必有克,有一病必有一病的治疗之法。

好比大自然的湿浊,如何使它们不郁闭在一个地方,变生灾患呢?我们可以从一些自然现象中来思考。

第一,沟渠能导水。治水不忘挖沟渠,水湿必须要靠沟渠来通导。学生们曾跟老师去百草园帮唐师傅种蚤休,开垦土地时,唐师傅指点大家,田垄每间隔一米左右,必然要挖一条低洼的沟渠。

大家问唐老师,为什么这样做?不浪费园地吗?

唐老师说,这是经验。有沟渠的田地,下雨后水湿会及时排走,不会浸渍药物根部,这样药物就不会烂根。如果没有沟渠,水湿漫淹田地,浸渍药物根部,药物就会烂根,这药的收成肯定就少了。

所以开垦良田,必先把水利搞好。水利不好,农业不稳,药草难收。这是耕田种地的老农都知道的道理。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应该知道要把人体膀胱、肠道排干净,保持膀胱、肠道的通畅,这和农民种地、药农种药首先要开挖水沟、把水利搞好一样重要。人体的健康和庄稼、药物的丰收,它们在经营之道上是共通的。

我们再看为何完带汤里有一味车前子。车前子是什么药?它可是民间利水消肿、去膀胱湿热的妙药,相当于田地里的沟渠,在人体而言,它善于把坑洼的水湿导归膀胱净府排泄出去。

◎从江河泛滥筑堤坝看培土制水

第二,筑堤坝可以防水。为何江河流域在秋冬季水少的时候,国家都会组织人力去修筑堤坝。修筑堤坝用的是什么?是土壤。兵法上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土来制水,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中医把这个道理叫做土克水。

我们看土壤丰厚的地方,水患总是比较少。而土壤贫瘠低洼之处,总是容易出现水灾。那如何变水患为水利,唯有把堤防巩固加厚,使水湿能够按照规矩秩序运行,而不会泛滥出来。

对应人体哪个脏腑,是专门主土能够筑成堤防帮助水湿运行的呢?那非脾脏莫属了。脾者,主土,治中央,湿伤脾,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些都是《黄帝内经》的精辟之语,脾土巩固了,湿邪、水邪就不敢作乱了。

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怎么选药来补脾土、巩固堤防呢?这很讲究,傅青主看重三味药,白术乃补脾圣药;山药味香,最善于养脾阴;甘草乃和中之国老,更善于坐镇中央补土,调和诸药。所以这三味药在完带汤里,起到助脾健运、巩固中土、以防水湿泛滥的作用。

◎柴火灰的故事

第三,沟渠挖好了,堤防也巩固好了,可有些缝隙还会漏水,该怎么办,这时就要用到我们常见的农村生活小常识。少量的水溅到地上,用些柴火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由于柴火灰很干燥,地上的水迅速被吸干净了。

这个道理老师在《万病从根治》书里讲过,有一篇叫做《扫地的感悟》,就是讲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大水我们用导利筑堤坝,而多余的小水,我们便用这些草木灰把它渗吸干净。

老师说,他以前住农村的土瓦房,下大雨时,瓦房有些小缝隙会漏水,雨水滴湿了屋内的地面,所以雨停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想办法将地面弄干。

老师家里最常用最管用的办法,就是从炉灶里挖一盆柴火灰,撒在地面上,潮湿之处立即干爽。这就是以干土燥土来治水湿的道理。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每次下雨时,农村的土路都会坑坑洼洼,凡坑洼之处必会积水,凡积水之处必会泥泞不堪,影响通行。要让这些水湿干爽,人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用沙土一填,水湿马上干了,路也变得干爽了。

那么对应中医用药又该如何选择呢?有哪些药可以燥水湿,可以填平所谓地面上的坑坑洼洼?由此我们就可以想到那些燥湿行气之药,气味最雄烈的燥脾湿之药莫过于苍术,气味最平和的燥湿行气药莫过于陈皮。陈皮愈陈愈好,它随升的药能升,随降的药能降,随补的药能补,随泻的药能泻,乃燥湿和中之妙品也。

广东潮汕地区的九制陈皮天下闻名,当地人也很喜欢吃。因为平常人有些痰湿,胃部胀满不适,买这个陈皮,或加姜熬水,或直接含服,白腻的舌苔很快就会退掉,气机也会顺了,这就是陈皮以燥土治湿之功用也。

我们再看陈皮和苍术两味药是什么方子?那可是半个大名鼎鼎的平胃散啊。平胃散,一听这个名字,就能够予人无穷想象,为什么?因为这个名字太好了,起得太到位了,把大自然的象和人体的病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看,大自然道路坑坑洼洼,我们用土把它填平就顺畅了,水湿就没有了。平胃散是治什么的?就是专治胃肠中水湿痰饮。胃是什么?是土。就是用土把这胃肠的道路,凡凹陷坑洼之处一一填平。

可见,这两味药在完带汤里独被傅青主看重,用的就是这个以燥土治湿水的道理。

当然平胃散还有厚朴和甘草,这个方子在南方是很受医家喜爱的,是治疗很多脾胃湿病的基础方,道理便完全在这里。

◎吹风筒把头发吹干

第四,我们看湿气,它通常都是弥漫上、中、下的,前面三点是偏于把中下焦的湿气消除掉。但如果碰到弥漫在中上焦的湿气呢,又该怎么办?《黄帝内经》说,因于湿,首如裹。如果头部受湿,晕晕沉沉,头部像被裹住一样,不清爽又该如何?

这时,我们就可以到大自然中再去取象,领会一下什么叫做风能胜湿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当衣服洗好后,要挂在通风口,而且不能叠在一起,要晾开,风一吹来就干得快。

所以我们看晾衣架都是高高的,为什么?高空中空气对流得好。就像你把衣服往高空中一提,水湿也往下滴得快,这也是中医里欲降先升的道理。我们要排除湿气,就要先把清阳之气往上提起来,如同挂衣服的挂钩把衣服向高处挂。风一吹容易干,水湿也往下滴得快。

而在自然界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场雨过后,哪里的树木最先干爽?毫无疑问,是山顶的树木和地面最先干爽。而山谷、山底的地面、树木就难干爽一些。所以我们越往山顶爬,就越清爽,土地越干,湿气越少。这在中医里叫做高巅之上,惟风药可到。也就是说,山顶是风气云集之处,所以湿邪干得快。

故而弥漫在人体中上焦的湿邪,我们就要靠风药去疏散它们,不然的话,像我们洗好的湿衣服,或者刚洗好的头发,我们总不能用草木灰去弄干吧,那样不脏死了。

我们也不会用土壤去把它们吸干,这个叫做一物制一物,地面上的水湿和高空中的水湿,完全是两种治法,两般取象。比如刚洗完的头发,湿漉漉的,要弄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电吹风。因为风能胜湿,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且风药大都偏辛温,就好像电吹风吹出温热的风,烘干头发一样。

而傅青主在完带汤里就巧妙地选用了两味药,一味是柴胡,为疏肝风第一药,另外一味是荆芥穗,这味荆芥穗更是其他药不可取代的。它比荆芥沉一些,能降到中下焦去,再借助这股风力,往上面升发辛散,把湿邪吹干。这两味风药胜湿的道理,就好比清风送爽,湿气自清。

◎太阳出来,东西容易晒干

第五点也是很关键的。我们看大自然中太阳照到的地方,雨湿总是容易干,森林深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总是阴暗潮湿,很难干爽,所以有句形象的说法叫做日照当空,湿气自化。

那么在人体,我们要如何把这个日照的象给制造出来呢?五脏里头谁是太阳,谁是主导呢?毫无疑问,心脏所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脏六腑之主,它能源源不断地向四肢百骸发出能量热度,就像太阳一样。

老师说,凡疾病日久,必会累及心脏。心脏功能动力强,疾病就好得快;心脏功能动力不够,疾病就容易缠绵。心脏就像是一个国家的朝廷一样,边疆屡屡遭到外地骚扰入侵,是因为朝廷力量不够。同样带下异常、湿痒,看似体外的问题,实则反映了身体心脏阳气不够,所以循环不好。

那么我们想想有哪味药是专门补心以助心的呢?毫无疑问,当然是人参类的药物,平和的属党参,作用更强、大补心气的可选用人参。《神农本草经》说,人参能够补五脏,安心神,定魂魄。这人参不单对心是一股能量补益,对五脏都有强大作用。就好像给五脏一股阳气一样,阳光一旦充足,诸脏腑所管辖之处的湿邪就容易被气化掉,循环好了,水湿之患完全可以变为水利,为人体所用。这样气通血活,阳动湿化,何愁疾病不愈。

老师还会加入葛根、丹参、川芎这颈三药,其实目的无非就是作用在左寸部,起到加强心脑血管功能、帮助循环的作用。

完带汤的基本药物都在这五方面体现,但是还有一味白芍怎么解呢?

老师说,白芍可以和车前子伍用,这样利小便不伤阴,本身白芍又能养阴利小便。下焦湿盛,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也是人体水湿不能被有效利用。如何令它们有效利用?这白芍配车前子就有猪苓汤养阴利水,把水患变为水利,充分利用起来的意思。

◎读大自然这本书

我们从这五个方面认识了完带汤,就可以知道为何傅青主为妇科圣手,为何《傅青主女科》人人称道,为何傅青主的这首完带汤能成为妇人白带第一方?这首完带汤理法俱全,道悟很深,是个很完美的治带思路,更是很全面的治湿之道。它把人体的环境和大自然的环境对应起来,天地间运行的气和人体运行的气是一致的。

将大自然的万象取出来对应到人体,可以大开医者悟性,将人体内的环境对应到大自然中,更能挖掘出大自然的神秘之处,所以《黄帝内经》叫做人与天地相参。

人是应该读书中书,还是应该读大自然这本书呢?为何那么多医者穷究毕生心血,还读不懂山高海深的典籍呢?人类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都来源于大自然。所以读书本书是一方面,读天地自然这本书更能接近真理的真相。

看来我们平常所说的整体观,强调人体五脏相关,这只不过是狭义的整体观,真正的中医整体观,便是这种天、地、人三合一,彼此之间,不管从道悟还是从理法来说,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观。这才是道悟的中医,才是回归自然的中医,才是真正传统的中医。

我们把中药和方剂,以及各类人体之理,放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参悟,使得内证之理和外界之理始终如一,不相冲突,这种中医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人体环境学。(本文大标题由编者所加)


相关外治法链接: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