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辅导孩子容易生气, 很多人不知道搞定这个就能解决大问题
年轻时坐一个漂亮女朋友的车,朋友平常很温和,但路上遇到乱开车的人,她就开始暴躁,有时甚至忍不住大骂出口。我疑惑不解了许久。
后来,自己当了妈妈,发现日常保持温和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一遇到辅导孩子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时,就很难控制情绪了。辅导作业前:我一定要温柔耐心,母慈子孝。辅导作业中:你怎么又不会做,又不会做,气死老娘了。最近辅导六学习除法,六每次遇到转了个弯的题目,读一遍题目后,就开始陷入躁郁模式——我不会,我不想做。六六在那叨叨着不肯继续挑战,老母亲一下子火从心中烧,忍不住开始责备:你读题了吗?你认真做了吗?家里立马鸡飞狗跳,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等事情结束了,又觉得不行,我怎么能对孩子生气呢?于是,再次在心里立了个flag:我要控制情绪,坚决不能生气。我学了深呼吸法,数1234567法,结果到了某个点,还是会崩。控制情绪,太难了。
情绪有两种:一种是本能的情绪,也就是未经过大脑皮层加工的情绪,比如看到老虎会害怕。一种是理性的情绪,经过我们思考后的情绪。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产生的情绪其实更多是理性的情绪,经过快速思考,形成了模式。问题来了,我可以不控制情绪也能做一个温柔耐心的好妈妈吗?在我寻找答案的路上,一个理论受到了我的强烈关注。
—01—
情绪ABC
ABC情绪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的。作者认为,造成人们情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客观事件,而是主观认识和评价才直接导致我们的情绪。同样的事件,如果我们的主观认识和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会大相径庭。我们仔细来分析一番。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 B(Beliefs)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Consequence)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举个例子:事件: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放弃,在那哼唧。我的解释: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真是让人失望。情绪结果:生气地指责孩子不努力。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
爸爸深夜疲惫地回到家,孩子已经熟睡了,洗澡后,他掀开被子准备睡觉,结果,被子下面有一个热乎乎又湿漉漉的东西弄脏了他一身,打开被子一看,原来是一碗泡面。爸爸生气极了,把孩子从被窝里拽出来,骂道:“你为什么要把泡面放被子里呢,我本来就这么忙了,你还给我添乱,我真想狠揍你一顿。”结果听完孩子的解释,他立马不生气了。原来是孩子担心爸爸工作太忙没吃饭,给爸爸泡了面,又担心泡面凉了不好吃,把它放进被窝保温。抱着抱着,孩子就睡着了。听孩子这么一说,爸爸感动得眼泪直流。
泡面放在被窝,影响了自己睡觉,为什么爸爸开始生气后面反而感动呢?因为解释不同。一开始的解释是:孩子不懂事,在添乱。后面的解释是:孩子在懂事地照顾爸爸。同样的事件,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会得到不同的情绪结果。
—02—
可控与不可控
在情绪ABC理论中,其实谈到了两种区别。一种是我们可控的部分。一种是我们不可控的部分。发生的事件,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这是我们不可控的。对此进行什么样的解释,这是我们可控的。而情绪,则是我们控制的结果,而非控制的部分。在事情发生过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但前提是,你必须知道,你可以控制你的解释。如果你觉得孩子很爱你,你会觉得很开心。如果你觉得孩子很努力,你也会对孩子更满意。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更用心的部分,是调控自己的解释。比如孩子做数学,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孩子本身努力了,一方面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她希望自己会做,但是不会。并从中找到孩子需要帮助的点——计算或者读题。比如孩子不做难题,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解释之后情绪必然不同。
原来的解释:
事件: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放弃,在那哼唧。
我的解释: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真是让人失望。情绪结果:生气地指责孩子不努力。
调整后的解释:
事件: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做还哼唧。
我的解释:孩子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事情,我给她搭个梯子。情绪结果:主动帮助,分析思考过程。
建立了新的解释后,下一次孩子又遇到了题目没读懂开始闹情绪的状况。我走到孩子身边,跟她说:没关系,你只是题目没读懂,我们现在来练习一下怎么读题。我陪她一句一句读,如果孩子不能理解,我就换一个更加简单的数字让她想一想。孩子读完一个,再练习一个,哪怕是后面更难了一些,她也愉快地读完了。调控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解释,才是关键因素。解释变了,情绪也就变了,情绪变了,你的行为也就变了。
—03—
乐观与悲观的半杯水
有一个寓言故事:两个人看到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半杯水。其中一个忧虑地说:只剩下半杯水了。另一个却高兴地说:还有半杯水。
这个故事我经常跟六六讲,但实际上,在遇到具体的生活问题中,我也并没有如此乐观。尤其是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孩子空着的部分,很难看到孩子有的部分。我们常说乐观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好心态。其实,我觉得乐观更是一种选择。在遇到问题时,先选择乐观,再去做乐观的解释。
2009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以《高墙与鸡蛋》为题在耶路撒冷文学奖做演讲:“若要在高耸的坚墙与以卵击石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永远会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宣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选择乐观。先选择乐观,再努力尝试乐观积极地去解释,并得到一个积极的情绪结果。睡前我陪孩子聊到数学。孩子说:第一遍读不懂还好,第二遍第三遍没看懂的时候,就会感到很烦躁。我鼓励她:你现在计算已经越来越快,正确率越来越高,现在呢,我们来慢慢练习读题,一句一句读懂,你的数学就会越来越好。我重新解释了这件事情后,自己的心态从责备孩子,切换到帮助孩子。孩子也重新获得了一种对自己的解释:我不是数学不好,我只是题目没读懂,我要练习的,是读题能力。所以在孩子内心深处,也会慢慢建立一种新的模式。
原来的模式是这样的:
事件:这道题目看了三遍还没看懂。
解释:我肯定做不了,我不会。情绪:烦躁,自我否定。
重新的模式是:
事件:这道题目看了三遍还没看懂。
解释:我有句话没理解。情绪:我得试一试,一句一句来。
—04—
建立坐标判断系统其实不仅仅是数学辅导,生活中还会有很多其他烦恼。比如夫妻相处之间的问题。比如公司同事合作的问题。对待同一个事件,我们需要的是做出积极解释,调整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做出更有利于双方的行动。长期坚持练习,就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坐标判断系统。一边是乐观且肯定,一边是悲观且否定。我称之为:阳光模式PK下雨模式。 每次做出解释之前,先问问自己,我要走向哪边?我在给孩子阳光还是在下雨?比如老公带娃结果没写功课,我们可以做出的解释有很多种:
他就是干不来这件事情。
说好了功课偏不带孩子做,都丢给我。
老公带娃了,这很不错,他可能需要的是一个更明确的事项清单。
比如在很多家庭故事里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个老公回到家里看到房间乱成一团,老婆正在呼呼大睡,老公想:这个人什么都没做,太懒了。他立马十分生气,觉得自己累了一天,结果回来是这样乱的家。而温情的故事则会告诉你真相:老婆带孩子辛苦了一天,打扫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还是弄乱了,最后,实在是困得不行睡过去了。故事需要创造一点曲折,但如果我们内心也总是这样波涛起伏,很不利于内心的平静和家庭的幸福。不如在一开始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问问自己:我能给它一个什么样的积极解释。就拿今天早上六六起晚床的事情来说,日常她设置了7点的闹钟,也一般能听到闹钟起床,结果今早一觉睡到7:30才起。(目前我们正在培养六六自己起床和早睡的习惯,小有成效,下次写文章分享)我给出乐观肯定的解释:父母都没有叫她起床,她居然能起来。我也真诚地表扬了她:原来以为你会睡到8点,结果你7:30就起来了。六六见时间紧张,连早餐都没吃就去准备水杯。六爸生气了,说:你现在该吃早餐。我倒是觉得孩子能记得自己准备水杯很不错,也表扬了她。一次很糟糕的晚起,就这样风平浪静地过去了。最后,六六加速吃完了早餐,照常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如果早上起完床被批评,孩子的情绪肯定受到影响,说不定还会耽误上学时间。 这里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小练习:孩子考试错了几道很简单的算术题,你怎么给出积极解释?孩子不肯睡觉,非要看电视,你怎么给出积极解释?孩子跟你顶嘴,不同意你的想法,你怎么给出积极解释?孩子内向胆小,参加活动时不敢发言,你怎么给出积极解释?
—05—
人的一生,有快乐、悲伤、苦痛,各种情绪将我们围绕。这是不可避免,不可逃脱的事情。但,我们尽可能地让自己更快乐一点,更满意一点,更平和一点,这是对自己的心理和身体的帮助。给孩子看到一个更加愿意去解决问题的父母。给孩子看到一个面带欣赏而不是责备的父母。给予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给予一个积极解释,就是那一束玫瑰。灿烂了自己,芬香了他人。将你最烦恼的一件事情列出ABC吧,找出你原来的解释,勇敢地,换掉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