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思维1 | 学了很多却不见提高?缺少体系的思维必然低效

从本篇内容开始,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面向未来的思维”,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最实用的内容。

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我们可以主动驾驭的这一部分,是系统二的部分。如果大家在看这一篇内容之前,没有看前面两篇的内容(A、,B、),一定要抽空去看看,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内容,产生更多的共鸣。

一、警惕快餐式的内容!

可能大家在此之前看过不少关于思维、思考的文章,或者是关于思维模型、思考方法的文章。比如下面这些,在微信上一搜显示的:

大部分类似内容我们可以笼统的称为“快餐式内容”,快餐式内容有几个特点: 快、短、直接。
快餐式的内容,在互联网上非常盛行。起初读时会觉得“耳目一新,很有帮助”,但读完之后发现很难快速使用,过不了几天就全忘记了(还记得我们大脑的特征吗?带宽有限,短时记忆不错,但长期记忆很差)。这很像我们吃的快餐,经常吃营养不均,容易发胖。

虽然不能说快餐式内容“一无用处”,但实际帮助相对小,尤其是我们自己的思维不成体系的时候,快餐式内容的帮助更小。

二、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信息摄入是不够的,将思维模型等内容简单的堆积也是不够的。我们做个形象的比喻: 想象一下,一个卧室大小的工具间,里面有很多的工具,扳手、钳子、斧头、改锥等等,但工具间是没有整理过的,工具摆放的很混乱。我们想用时找不到,费时费力,效率极低。当我们把工具间整理一下,将工具分门别类的放置,什么工具、在哪个位置、用来干什么,在心里一目了然,效率大大提升。


我们的思维就像这个工具间,里面的工具就像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如果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是随意摆放的、混乱无章的,我们大脑就很难处理,使用效率低下。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脑是一个低功耗的产品,随意摆放意味着提取时要处理的信息量大幅增加,我们的大脑处理不过来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在这里举个小例子: 1、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a b c d e 2、e c a a d b a c c a b c a b e b d d e e d d b e c 请问:上面两行字母,你可以在5秒内快速记住哪一行? 这两行字母,都是由5个a、5个b、5个c、5个d、5个e,共计25个字母组成的;第一行有规律,abcde不断重复,我们很快就能记住;第二行没有规律,记住会非常困难。从信息的角度来讲,后面一个的信息量远大于第一个,我们大脑记忆起来要消耗的能量更多,存储信息所需的空间也更大。 如果我们把思维进行系统的梳理,建立起体系来,就像把工具间先给它整理一下,先分几层(分大类),再分几格(分小类),然后把不同的思维模型摆到上面去。如此一来,我们心里就有数了,在大脑里查找方便,还能够不断的更新。我们非常建议: 在学习大量的思维模型之前,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呢?有没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让我们学习呢?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的,这个世界是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追求一个标准的体系是徒劳的。()。
不过,虽说没有一套标准的体系,但是对于思维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方便我们更高效的学习和练习。 对于“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这事,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1、拓宽思维的宽度 2、加深思维的深度 3、构建思维的系统性 思维的宽度就像一个平面(而不是线,这个在后面细说),加上思维的深度之后,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我们可以把她想象成一个立方体。将这个立方体按照宽度和深度进行分类,就像快递柜一样,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格子,然后我们再把各种各样的工具(思维模型)放进去,同时建立起各个格子之前的关系网。

在这样一个思维立方体的基础上,我们在哪个场合需要哪个思维模型,我们就把这个模型拿出来,或者把几个模型放在一起使用。这样每一次的思考消耗的能量就更小了,思考更快速。不然,每次碰到一个问题,我们要把全部思维模型搜索一遍,大脑马上就死机给你看。

下面我们对思维的宽度、深度、系统性这三方面做初步的说明,这篇之后的三次内容,我们会对每一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享。
第一,思维的宽度 思维的宽度,主要是指我们能够从多少个不同的维度来思考。 简单的说,能从更多的维度去思维,那思维的宽度就更大。有一句老话说的非常贴切,叫“换位思考”。我们不断的换位思考,我们思维宽度自然就提升了。当然,这里要换的不只是“位”,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维”,叫:换“维”思考。


不同的维度大概有哪些呢?常见的维度有: 1、物理性的维度: 比如: 物质、能量、信息、有机、无机…… 2、空间性的维度 比如: 向更大的空间:村、镇、县、地区、省、国家、星球、星系、宇宙……; 向更小的空间:物体、组织、分子群、分子、原子、粒子、量子…… 3、时间性的维度 比如: 长期、中期、短期、瞬间;静态、动态,不稳定态…… 4、变化性的维度 比如: 固定不变、有规律性变化、随机性变化、进化式变化…… 5、参与方的维度: 这也是我们最通常意义的换位思考,“换到对方的立场角度”。比如: 各参与的人员、组织(企业、政府、社团组织等)…… 6、影响因素的维度 一件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又多有关联,我们要能够站在不同的影响因素的维度去思考。 比如: 影响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技术、产品、供应、销售、市场、政策、用户观念、交付、资产、现金流、人员,甚至气候、办公环境、意外事件…… 上面只是列出常见的一些维度,我们可以思考的维度远不只这些,思维的宽度也不限于此。 看到这里,你何不停下来不花5分钟,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记录下你自己常用的思考的思维?
第二,思维的深度 思维的宽度是在横向上不断的拓宽,而思维的 深度是在纵向上不断的加深,让我们对于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 用一个简单的话来概括思维的深度就是: 看清事物本质,抓住核心要素。 1、看清事物的本质 何为本质呢?字面意思是“根本性质”,就是事物根本的特性。对于事物的本质,从不同的维度思考,我们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 有两个简单的方式来找到事物的本质: 一个方式是给事物“做诠释”,即:解释事物是什么。最典型的语句: “ XXX 是……”。“ 简单、清晰、准确”是衡量的标准 。
看清事物本质,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能力,在《教父》里有一句经典语录: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举个例子:“人”, 要理解人的本质,我们尝试思考“人是什么? ” 从物质的角度,人是“一种有大脑四肢躯干、可思考和行动的生物体”。 从能量的角度,人是“一种功耗很低又能高效运转的能量体”。 从信息的角度,人是“一种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并行且能高速处理少量信息的生物体”。 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维度来思考“人是什么”。上述说法是否“够简单、够清晰、够准确”?你是否认同?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思考。
另一个方式就是“找原因”,即:通过思考事情发生、存在、变化等的原因,来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是我们更常用的方式。 还是以“人”为例子: 我们可以不断的问为什么来接近本质,比如: 人为什么会存在? 人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生物形态? 人是怎样出现的?为什么? 人下一步会演变成什么样的?为什么…… 一连串的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下去,不断的接近“人的本质”。当然,能问出好问题是有难度的,这个需要一起练习。结合思维宽度的扩展,相信会我们能问出更多好问题来。 2、抓住核心要素 在影响事物的诸多因素中,在当前条件下有一个或几个最重要的因素,这正是事物的核心要素。我们努力做的,是要找到核心要素,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比如: 影响一个企业成功的要素有很多,包括:技术、产品、供应、销售、市场、战略、政策、用户观念、交付、资产、现金流、人员,甚至气候、办公环境、意外事件……


那么,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当前要发展,最核心要素是什么呢? 对于一个还没有拳头产品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产品可能是核心要素; 对于一个甚至没有产品方向的企业,产品的战略可能是核心要素; 对于一个有产品但竞争力不足的企业,产品的技术门槛可能是核心要素; 对于一个有产品但交付缓慢导致回款困难的企业,供应和销售可能是核心要素; ……
如何认清当前的核心要素呢?这是很重要也很困难的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各要素之间通常是“乘法关系”而不是“加法关系”,也就是说:各要素中无论哪一个是“零”,这事都做不成,转不起来。
其次,在不同的阶段,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重要性的判断有一个简单(理想化)的方法:如果投入大致相同的资源来提升不同要素的水平,哪一个要素对应的结果得到更明显改善,这个要素就更重要。 当然,现实不可能这么理想化,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甚至有些是前置性条件),但上述思路依然可以做一个原则性的指导。

第三,思维的系统性 当我们一方面不断的扩展思维的宽度(面),另一方面不断的加深思维的深度时,我们思维的立体结构就会呈现出来,像立方体一样。对这个思维的立方体,我们要给它“建立起系统来”。

特别要再次强调: 在一个系统性的思维立方体中,把“实用的思维模型(工具)”放进去,将会使得我们思维更高效,具有强大的力量。 杂乱无章的去学习一大堆干硬生涩教条化的思维模型,是低效的。 杂乱无章不符合我们大脑的“能简化就简化”的习惯,只会被大脑舍弃不用了。 建立系统性要从两方面,一个是“分类整理”,一个“建立关系网络”。这里只初步的介绍,后几篇的内容会细说。 1、分类整理, 在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上,我们可以进行分类和整理。 比如: 按照物理性的维度,在宽度上将思维分为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量子的等;在深度上将思维分为浅层的(表面现象)、中层的(内在机理)、深度的(本质原因) 。
我们可以再进行排列组合,比如:从物质的维度来思考,浅层的内容是什么、中层的是什么、深层的是什么。 【我们可以更形象化的理解为: 将一个立方体,按照横向和纵向进行切割,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 只是这样机械分割的理解方法过于死板,千万不能生搬硬套的使用。 】
2、建立关系网络: 各个思维的维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我们需要把这些关系建立起来,进而把各种思维模型之间的关系也建立起来。
比如: 物质和能量之间,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联系起来; 信息和物质之间,通过“信息采集、处理、存储的物质基础”联系起来; 信息和能量之间,通过“信息熵和能量传递损耗的内在关系”联系起来。 对于思维模型,要感谢查理芒格先生在国内的影响,他的《穷查理宝典》被大家熟知(我自己也很喜欢,很推荐大家读一读,不像是专著,更像是随笔),书里面说可能我们常用的也就100个思维模型。此外,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教授提出“创业是没法教的,但创新是可以教的,学习创新的方法正是掌握思维模型”,这些都有力的吸引大家去学习思维模型。


在国外和国内的大师的指引下,大量的伙伴们开始寻找和学习思维模型,朋友圈和知乎上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思维模型,一时成风。 大家一起学习思维模型是好事,但是如果“缺少了思维的宽度、深度和系统性”,往往会事倍功半。学了很多,可用的很少,听了很多,想起的很少。 关于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宽度、思维的系统性,我们将在后面的三篇内容中逐一详细的说明,并分享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实际例子。 三、树立“进化式思维的理念” 最后,我们希望倡导一个理念,“进化式思维”的理念。我们所建立起来的这个思维体系,她并不是死的,而是活!她是一个生命体,而不是固化的石头。思维需要不断的进化,在“宽度、深度、系统性、思维模型”这四个方面不断的进化,如同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一样!


在这里,我们提出思维进化的一个法则, 起名叫“3R 法则”。这三个R 分别是: Review 、Refresh 、Rebuild 。 1、Review:每日三省吾身! 2、Refresh:不断刷新自我! 3、Rebuild:实现自我重构!
Review、Refresh、Rebuild,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过程。Review的时间周期是“小时、天”,Refresh的时间周期是“周、月”,Rebuild的时间周期是“季度、年”。Review、Refresh、Rebuild,这三者有 机的构成了我们“进化思维”的整个过程。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微软CEO纳德拉(Satya Nadella)写的《刷新/Refresh》,读完相信你会对3R法则有更深的理解。


结语: 未来的世界不是机械和死板的,她既有规律性的部分,也有不确定的部分。我们尝试不断的理解世界,却无法百分百准确的预测世界。对于世界的不确定性,这已经成为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当此时刻,我们一起抛弃“机械式的决定论”,抛弃“全知全能式的全知论”,转而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不断的进化我们的思维,形成我们自己的“面向未来的思维”!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