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文/唐传庆
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陶瓷呈色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就会慢慢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特征。
“苏麻离青”:在几种主要青花料的辨识中,最容易辨认的当属“苏麻离青”。这主要是因为“苏麻离青”的颜色特别入眼和有个性。不但显得靓蓝,浓艳如蓝宝石,而且他还特别会“吃胎”,釉色浓重处常常会发生“铁斑”现象。
“平等青”:呈色蓝中清淡闪灰,柔雅透彻的蓝。
“石子青”: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
“回青”:呈色蓝中泛红紫而浓重鲜艳。
“浙料”:呈色蓝中泛灰,清丽优雅或青翠鲜艳。
“珠明料”:呈色蓝中泛紫红,色泽葱翠鲜艳。
“洋蓝”:呈色蓝中泛紫。
很显然,将这些不同特点的钴料用在不同历史朝代的瓷器上,就必然产生不同的呈色;有的同一朝代同时混用两种钴料,同一件瓷器同时使用两种钴料,在瓷器上也都能清楚地反应出来。这说明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对釉料的使用,是与时代背景、历史框架、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背景因素密切相关的,就像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衣食住行,穿衣戴帽等发展变化和流行一样,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什么时代用什么钴料,用什么钴料呈什么色,那都是既有明确记载又有规律的事情。因此,掌握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对于辨别瓷器的新与老、真与伪、断年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观赏元末明初青花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既有靛蓝又有深蓝、淡蓝和灰蓝。在釉色的厚重处往往会出现铁钴斑下凹、釉吃胎的现象。这说明当时使用的是进口钴料,又不全是进口料,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可能根据当时进口料的供求状况、窑口的不同、瓷器使用等级及用途的不同等,也相应地使用和混用了一些其他青料。
在观赏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和铁钴斑下凹,并有锡光,说明这两个时期使用的主要是进口料。
在观赏成化瓷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蓝中泛着青灰,淡雅柔和,给人以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缥缈脱俗的神秘感。说明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是产自江西瑞州的平等青料。
在观赏正德后期、嘉靖、隆庆、万历早期的瓷器时,会发现青花呈色“散而不收”,蓝中微泛红紫。说明在这几个历史时期,有将“回青”与“石子青”搭配混用的情况。
在观赏明代后期和清初期瓷器时,会发现青花颜色呈蓝中泛灰而清雅,蓝中泛紫红,特别是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呈色,俗称“翠毛蓝”,说明当时使用的是“石子青”、“浙料”和“珠明料”。
在观赏清晚和民国时期的瓷器时,会发现青花颜色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紫红,像紫药水的颜色,说明当时使用的主要是“珠明料”和“洋蓝”。
在观赏古陶瓷时,感觉釉面普遍白中透青或白中闪灰。这就是古陶瓷釉面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在观赏现代新瓷时,感觉釉面普遍精白。这就是新瓷釉面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通过上述信息,充分说明古陶瓷的呈色是有规律性特征可循的,通过釉色的规律性特征,又可反证出陶瓷的老与新、真与伪和年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