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保元汤

这个方子连黄芪、人参都用上了,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一般提到保元汤这个方子,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当年慈禧太后的驻颜养生汤,所用的材料是鲫鱼、牛肉、猪蹄、山楂和大枣,这样的组合,的确可以美容养颜。但是真正的保元汤,并不是什么驻颜养生汤,而是一个补气温阳的方子。

保元汤相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建的,后来被记录在《景岳全书》,再后来在《汤头歌诀》中记载,从此被广为流传。在《汤头歌诀》中对此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口诀,即“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刚三气妙难言”。

保元汤由“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至三分,秋冬七至八分)”四味药组成,具有补气温阳的作用,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等证,也可用于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等症。
保元汤的补气作用主要体现在补肾气、补胃气和补肺气三个方面。肾主先天真元之气,胃主水谷之气,肺主宗气和呼吸之气,这三种气对人体对内的各种重要生理功能都有着主宰作用。这个方子能补这肾、胃、肺三气,能使真元之气得到保护,所以被称之为“保元汤”再合适不过。

保元汤中黄芪补肺固表,增强卫外功能;人参、甘草补气益胃,固里和中;肉桂“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而整个方子里最妙的在于肉桂这味药,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柯韵伯所说,保元汤中“参芪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保元汤最早在李东垣时期,只有人参、黄芪和甘草三味药,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之惊,效如桴鼓。后来在魏桂岩时期,用来治疗痘疹虚证,对于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等症比较适合。

保元汤方中的四味药可谓是搭配的十分经典与巧妙,比如黄芪保在外一切之气,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人参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气,诸气得到治理而元气自然就充足了。但黄芪、甘草、人参三味药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所以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如此堪称完美。
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保元汤还可以用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冠心病、乙型肝炎、白细胞减少等多种疾病,正是运用了保元汤的温补元气、增强全身功能活动、相应改善造血功能的作用,这也符合中医的“补益阳气以生阴血”的理论。
保元汤《李东垣》论

一、心肺气虚证

方名、保元汤《李东垣》
1、组成:炙黄芪9克、人参6克、炙甘草3克、肉桂(春夏1-1·2克,秋冬2·1-2·4克)、生姜2片(原方无生姜)。
2、功效:补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者。症状久咳不已,气短,心悸,动则加剧,面色无华,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淡,脉细弱。
3、分析:元气藏肾中即肾气,胃气由脾胃水谷化生,肺司呼吸受天地之气即肺气。人参补肺气,甘草补胃气 ,黄芪肉桂温肾气补命门,故内外上下之气得补益,气虚诸证康复也。
4、按语:柯琴曰:东垣谓前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之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虚者,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最宜。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内泣,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芪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方为治男女气虚总方也。
保元者,保守此元气也。用黄芪保在外一切之气,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人参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气 ,诸气治而元气足矣。然此汤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故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斯为备耳。
一个4味药的神奇配方,能补脾气、补肺气、补肾气,轻松改善气虚体质
中国的历史实在太过绵长,以至于很多方子都叫一样的名字。
保元汤,以前是皇宫里带有神秘色彩的食疗秘方。自明朝以来,宫里的人都喝保元汤。据说,常喝这种特制的汤能滋润肌肤、除皱纹,还可以防治老年斑,让皮肤变得娇嫩,像玉石一样洁净。当年慈禧太后最喜欢喝此汤来美容养颜、防老抗衰。
但真正的保元汤,并不是什么驻颜养生汤。
保元汤,原方出自明嘉靖的《景岳全书》,由黄芪、人参、甘草、肉桂组成。看上去简单得很。张景岳先师必生名言就是“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于是乎,“保元汤”的作用便是补气,主要体现在补脾气、补肺气、补肾气三个方面,字面上理解,就是保住真阳。
中医的五脏理论很实在,肾主骨,骨问题要找到肾去,肝主筋,脾主肌肉,筋膜跟肌肉出了问题,要调肝脾。
拿腰间盘突这常见病来说,现在不少人用手术割,又会重新突出来,因为你没有改变内在的气化,脏腑没有调好,元气亏耗,就好像一个汽车轮胎漏气一样,整个重量就往下压,轮胎不够力顶不起整个驱壳就倾斜,胎就被压扁。长年累月,气越虚腰突就越厉害。
而中医用这种气化的思路,就能让腰椎间盘突出的慢慢还纳回去。这样的效果让医院不少的医生都认为是奇迹。
其实这很好解释。中医通过气化调理就能治愈,因为人的元气是全身之本,元气不足,五脏塌陷,非独腰也。
所以说气足百病除,气虚万邪欺。
保元汤:党参3克,黄芪9克,甘草3克,肉桂1.5-2克。
原方用的是人参,人参虽然大补元气,但“补而不行”,容易导致大热在身体某个地方堆积。相比于人参,党参补气的作用平和了许多。所以若非极度虚弱,可用党参代替人参。
谈起保元汤,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们授课的一位老师,说他因为长年讲课,耗气较多,所以就在上课前喝保元汤。
我们来看这个方子,黄芪性温,有句话叫“劳者温之”,一个人很劳累后,心慌气短的,没力量啊,你就吃点黄芪温药。
黄芪补脾肺之气,它能够在我们体表布一层金钟罩,人的肌表有一层气在那里,这层气越厚抵抗力越强,这层气越薄,吹阵风就感冒,像你的墙本来是钢筋水泥的,台风都吹不进,结果你的墙突然间变茅棚了,风一吹就穿透进去。
再看党参,党参甘平。它是甘甜平和的。凡是体虚力弱的,要多吃甘味药,甘甜益力生肌肉啊。
党参补中益气。中气不足的人可以用到党参。
哪类人中气不足?中老年人走路气喘,腿抬不起来。有些人去看大夫,拖着腿去的,气不足。
党参是补中益气首选,它可以让腿脚立马很轻健,像皮球打够气一样,你看皮球没气的时候是瘪的,使劲打都弹不起来。
中医问诊也有很多学问,有时不需要别人说,你要善于观察,不必那么着急问得那么细,大半个小时问了很多东西,结果发现这些资料一个也用不上。
要善于观察,好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只要努力观察不多问,看到一个线索撬开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甘草为药中国佬,调和诸药,同时甘草甘温,甘入脾土,能缓,温则暖,可让体虚之人得补。

肉桂是非常暖热的,它可以提高命门之火,让火能够暖土。人的肾阳命门之火就像烧饭用的锅底下的火,火只有在锅底下慢慢地烧,脾胃才能运转,锅里面的东西才能熟。

如果锅底下的火烧出来了,就用火钳夹住,连柴带火,一起塞回灶里,这就是引火归元,让火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肉桂引火归元的作用是其他温药很少有的,这是肉桂独特的地方。
肉桂为什么能引火归元呢?
因为肉桂守而不走,能够把温热之气一直留在下焦,还能通络脉。
黄芪、甘草、党参三味药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所以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如此堪称完美。所以,千万别小瞧了这小小的4味药,其搭配可谓十分的经典与巧妙。

中医其实不难学,张仲景讲得没错,“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个字而已。这个“采”字用得很好,探听到一个方子,挖掘出一本古书,让思维回到一个时代,然后电光火石的,就接通了古人内心里的一个秘密,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现在这些学问,也不过是当小蜜蜂去古书堆里头采集点蜜而已。

保元汤
  《博爱心鉴》
  人参一钱 黄芪三钱 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至七分
  【主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晄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
  【方论选萃】
  清·柯韵伯: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后天水谷之气者。此指发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气,行于经隧为营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和呼吸者为宗气。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又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内通五脏;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阴肺经之气;通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是分先天运行之元气而为三也。此方用黄芪护表,人参固里,甘草和中,三气治而元气足矣。昔李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芪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酸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燥则加苓、术,宜润加归,宜收加芍,当散加芎。又表实去芪,里实去参,中满忌甘,内热除桂,斯又当理会矣(《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等:元气者,大虚之气也。人得之则藏乎肾,为先天之气,即所谓生气之原,肾间动气者是也。生化于脾,为后天之气,即所谓水谷入胃,其精气行于脉中之营气,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若夫合先后而言,即大气之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总之,诸气随所在而得名,实一元气也。保元者,保守此元气之谓。是方用黄耆保在外一切之气,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人参保上、中、下、内、外一切之气,诸气治而元气足矣。然此汤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加肉桂以鼓肾间动气,斯为备耳(《医宗金鉴》)。
  清·王旭高:此宋人之方,故肉桂只用二、三分,以为气分引药。气血虚寒之证,皆可用之。纯虚寒之证,正顶陷A白浆不起者,用之
引毒外出,即能引浆,大妙(《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晋三:元气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气也。不用升降固涩疏泄,但维持调护之,故曰保元。魏桂岩分四时之轻重,治痘家热伤元气,气虚顶陷,血虚浆清,痘色与肉色一般,干燥平塌,皮薄发痒,头温足冷,求一热症而不得者,用之殊有神功。参、芪不能从血透表,必借肉桂入血推动其毒,而后参、芪之力乃能内托透表。第桂性刚速,非甘草和缓,亦不循循善导。补不用术,恶其燥也。泄不用苓,恶其渗也。入血不用芎、归,恐其辛散也。保护不用芍、地,恐其酸敛凝滞也。止用性柔者以养阳,是亦少火生气也与。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方,今借以治痘,内补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浆水,诚出化裁(《绛雪园古方选注》)。
  【按语】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故用人参、黄芪甘温益气、生举脾阳;肉桂、甘草辛甘温润,温运脾阳也。
  七珍散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人参去芦 白术 黄芪蜜水涂炙 山芋 白茯苓去皮 粟米微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七分,日三四服。
  【主治】伤寒、疟疾、中暑得愈之后,不思饮食。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用法】大黄四两(12g) 附子大者一枚(9g) 人参二两(6g) 干姜二两(6g) 甘草二两(3g)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本方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适用范围】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方义讲述】温脾汤从表面上看,可以说是通因通用的,它不仅治疗大便秘结,还可以治疗虚泻久痢。但是呢,它治这个久痢赤白有手足不温,脉沉弦,脉沉为在里,脉弦为寒、为饮、为水,这个是从《金匮》里面是这样讲的,痰饮水气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脉象,所以从这两点来看,没有热象。而且是久痢赤白,或者是久久的泄泻不已,说明了里面无热,而且这个腹痛必然是拒按的,这才能说明它是泻的归泻的,没有去的还留着,正因为里面的积没有去,所以它这个利不会好。因为大便秘结这个好理解,着重的讲久泻久利,下痢赤白,还要用温下的办法,就是因为长期的病了以后,脾胃阳虚,虽然下利、虚泻没有好,可是它里面还是有积滞存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是会见到的,特别在痢疾当中,饮食不慎的人,更容易见到这样的情况,因为俗话有句话:饿不死的疟疾,吃不死的痢疾。就是疟疾不要多吃,不要吃饱,这是老百姓的俗语,后来又加了一句,叫饿不死的伤寒,就是这些病,不宜多吃。所以在痢疾当中,它吃了以后,消化不好,它就久久的沉积,这种情况还是有的。这样的情况要根据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症状,来用温下的药,既去其寒,又去其积,所以从表面上看是通因通用,而一通以后,实邪一去以后,他的泻痢就可以止。
  那么从前面的方子来看,从前面介绍的方子来看,就加了人参、甘草,这上面的大黄附子汤,去掉了细辛,加上人参、甘草,也可以说是四逆加人参汤再加大黄,也可以说是理中汤去白术加大黄附子,是吧。之所以反复这样说,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着重的说,久泻久痢它是中阳必虚,冷积所以产生,它必然和中焦脾胃的阳气虚有关,这个两点不管它大便通也好,不通也好,是共同的,这是产生寒积的一个主要病机,所以这个地方用这些药给它治疗。既扶正,又温中散寒,同时这样一来,那么它就缓和了泻下的作用。
  这个方子在原书上是治疗久利的,所以这个方子还要讲一讲,原书上是治疗久利的,同时在《千金》里面就有三个方子,同时在《千金》里面一共有三个温脾汤,所以方解里面所写着的,这上面之一,加人参再加大黄是一个,讲义翻过来时候还有两个,一个方子有桂心,就是有肉桂,而没有甘草,它就是治这样的证,有寒气上逆,那么虚寒之气上逆,就可以产生胃中的不舒,产生了心里的不舒,心悸,都可以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用桂嘛,温命门,散阴寒,平冲逆,它这里附子肉桂干姜都 给用上了,这脾肾并温,再加上肉桂,就更好的温下焦,散下焦之寒。所以这儿要注意一个问题,平常我们用肉桂也好,用桂枝也好,平冲逆,它是治的虚寒性的下焦虚寒冲逆,阴寒之气上逆才能用桂,如果用到热病上面就不能平冲逆了,适得其反,那么这个方子还比较好理解。
  它下面有个方子,腹痛绕脐,这儿是要注意的地方,脐下绞结,绕脐不止,那么这个都是里积比较严重的见证,就在脐四周痛的很大厉害,而且是串的,它的串就在周围串,行走的,它这是因为有里实积在肠胃里面,气不得通,大承气汤也有个绕脐痛,所以这些地方结合起来看,就更能理解它了,因此它这里就把人参给去了,急于去实,所以把人参去加上厚朴,所以这方子的药味这上面都写着。但是这些方子究竟是唐代的方子,到了后代的方子,它在处理的艺术上就比较强些,所以着重看一看附方里面的《本事方》。
  《本事方》有个温脾汤,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这五个药都是二两,加上四钱大黄,这点是我们比较值得实用的寒下的办法,所以这个温下去寒积的办法,你不用泻药,不能去其积,而泻药又是苦寒的,用多了,以寒助寒,那么你辛热的药的散寒的作用就被削弱了,如何的配置的更好一些,经过不断的摸索,在《本事方》,在宋代,就比较进步,它在用量上,在互相配伍上,它的用量更小,要按比例来说,它才二十六分之一的大黄,五个二两是十两,加上大黄是十两另四钱,它才有四钱,二十六分之一,二十五倍是十两嘛,而它每次原方只吃一两,用量更小了,那么关于这个问题,后人在实践当中,非常佩服这样的配伍办法,特别是喻嘉言他赞成它这个,喻嘉言认为它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仲景温下的思想,认为肠胃痼冷之泻泄,怎么能用大黄,大黄是苦寒泻下的,它为什么还要用泻的呢,因为不用温药并不能下积,那么久留之邪非攻不去,用了温药可不能制,温药不能制它的苦寒之性,而成洞下之势,所以用好了去邪,用不好,洞泻,就是大便拉的更不止了,所以它非常佩服徐叔微这样方子的用法,配伍非常的恰当。当然这里指的是指久泻久利的问题,如果是冷积而大便不通,那大黄用量又是一回事,所以这个问题在配伍用量上都要注意。作为一般的温下的方,《本事方》的温脾汤比较典型,比较示范性,以此根据病症的轻重缓急,也就是说根据寒积的轻重来不同的用量,但是这几个方子掺合起来,互相比较,心里就有个数,总的原则,寒下之药量绝不能大,在方子当中是为次,是在温散的前提之下,去寒的前提之下配用的,大便秘结的药,泻下的药可多一些,久泻久利泻下的药要少一些,就把这几个合起来看一看。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五讲:保元汤
7:44 保元汤 来自王老師講座節選
(一) 保元汤

保元汤是治疗气血虚弱的总方,包括小儿惊风。

1. 方歌

“补养诸汤首保元,参芪桂草四般存。”

“大人虚损儿痘科,二气持纲语不烦。”
保元汤总共就四味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二气指的是什么?肾气和胃气,肾气是先天真元之气,胃气是后天水谷之气,人体吸收的营养都来自后天水谷,所以后天很重要。
这个方子为什么叫保元汤?保元的元是什么意思?元就是元气,保元汤就是保你的元气,人不能没有元气,人如果没有元气肯定就死了,而且人的元气耗伤之后很难再补回来了。
2.营气、卫气和宗气

对于人来说气就是一个,但是从肾和胃来看,肾为先天真元之气,胃为后天水谷之气。后天水谷之精微行于经络,也就是水谷之精微行于血管里面,所以血里是有气的,血里的气叫什么?叫营气。水谷精微里面比较强悍的,不在血管里走的,行于脉外的气叫卫气。还有能够积聚到胸中司呼吸的气叫宗气,人心肺的活动都靠宗气。所以把气分成先后天运用,元气就分成三个,就是营气、卫气和宗气,大家能感觉到心脏蹦蹦的跳动,中医认为这是宗气的推动,肺的呼吸也是宗气的推动。

气还可以怎麽分呢?
比如:
① 大阳膀胱之气主卫外,协营卫,主一身之表,人体的最外一层是太阳经来管的。
② 太阴肺金之气主一身之里,司治节,所以肺气是主里的,五脏都听它的,肺气就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总理一样。
③ 少阳三焦之气主半表半里。
这些理论就涉及方子怎麽设计的了。黄芪走表,它是合表气的。人参固里,人参是由阴出阳,又能补元气,又能生津液,主里。甘草和中,调和于中间,甘草就是和事老,俗称国老。
三气治而元气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认为这三味药好,既能泻火,又能补金就是补肺,又能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而且还能镇小儿惊厥,效如桴鼓。
保元汤血脱则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
3. 保元汤为什么要加肉桂?

加肉桂要根据四季,在春夏的时候搁三分,秋冬的时候搁六七分。

肉桂是入血分的,而黄芪、人参、甘草都是走气份的,不能光顾固气,也要走血的,而且肉桂本身就是一个壮阳的药物,它能扶阳益气,而且能够增强气化作用,所以它能够充达全身。
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
参、芪得到肉桂的引导,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肉桂有甘草的调和作用,这样才能够有序化。这个方子虽然只有四味药,但是道理是很深的。保元汤和四君子相比,不用白朮,怕燥。不用茯苓,因为茯苓淡渗利湿,容易伤阴血。
保元汤用肉桂入血分,为什么不用四物汤呢?因为四物汤养血、活血,治疗血分的病症是比较常用的。因为四物汤里头含有川芎太辛散,当归太湿润了,白芍太寒,而且《神农本草经》说白芍是一味偏苦的药物,地黄有点滋腻难化。所以保元汤不用四物汤,只用一个肉桂入血分。

如果你觉得这个人应该用点燥药,就加点茯苓、白朮。如果你认为需要滋润,就加当归。如果你想给他清清热,可以用白芍。如果你想给他散表,可以用点川芎,不是说四物汤一点都不能加,当然四君子也可以加,你得根据情况。保元汤本身考虑的比较全面,也不是说一定就只能用这四味药,可以根据情况来加减。

经方中桂枝的配伍规律
桂枝是一味十分重要的药物,其在经方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甘草。该药与不同的药物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桂枝与甘草
桂枝为温中之品,甘草甘缓补中,二药是仲景用药频次最高的两味药。《伤寒论》中用到甘草70次,桂枝41次;《金匮要略》中用到甘草76次,桂枝48次。从二药同用的情况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57方。用桂枝时,桂、草同用的情况,《金匮要略》至少在六成以上,《伤寒论》更是高达九成以上。
甘草性缓,补中虽佳,温通不足;桂枝辛温,既可温中,又可通阳。《绛雪园古方选注》有:“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桂、草搭配,“辛甘相合,阳气乃生”,温中补中,是著名的经方药对。
从二者的药量来看,桂枝大多用三两,甘草每用二两,桂枝用量一般大于甘草。说明仲景甘缓补中的同时,十分重视温通助运。不过有湿邪滞留时,甘草用量较轻,恐甘草之缓,有碍湿邪的祛除。
如治寒湿在表的麻黄加术汤、治湿气偏胜的白术附子汤中的甘草都只用一两;治风湿表虚的防己黄芪汤中甘草仅有半两。
若里虚明显时,则甘草用量与桂枝相等,甚至大于桂枝,使补中之力得以加强。如治疗虚劳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桂枝人参汤中,二药的用量均相等。
健脾为主的薯蓣丸、安中益气的竹皮大丸、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的炙甘草汤、温阳潜镇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甘草的用量则超过桂枝。这种配伍在方中都有健脾温中的效应。桂、草合用还有很好的温通心阳作用,如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的作用与补中密切相关,用甘草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
桂枝与茯苓
桂枝、茯苓是经方中颇有特色的药对,共有14方用之。桂枝温通阳气,茯苓甘平,是利水渗湿的首选药。脾为制水之脏,中阳不振,水湿停留,则脾运障碍。苓桂相配,通阳去水,则脾运复健。仲景治太阳病过汗、误吐、误下引起的阳虚水停,或水气上逆,或饮停中焦,水蓄膀胱之证,莫不桂、苓合用,以通阳健脾行水。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
《金匮要略心典》曰:“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从这个目的看,桂枝与茯苓相须相使,缺一不可。有桂枝无茯苓,则不能利水渗湿以助气化;有茯苓无桂枝,则难以通阳化气以行津液。二者相伍,中阳得运,脾健湿除,是通阳利水的绝佳配伍。
从配伍看,桂枝之量多少不等,茯苓的用量一般大于桂枝或与桂枝相等,只有薯蓣丸中茯苓用量小于桂枝。水气较重者,茯苓重用,如防己茯苓汤中用六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和茯苓泽泻汤中用至半斤。
桂枝与白术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此配伍者见12方。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补中,合用以健脾化气除湿。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甘草附子汤等均本此意。二者也是温中补中的常用药对,如薯蓣丸、天雄散等。
二者用量比例无一定之规,随证增减。仲景遣方健脾利水,往往桂枝、茯苓、白术三药并用,效力更佳,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等均含此药组,值得借鉴。
桂枝与芍药
这是有名的调和营卫之配伍,对脾胃也有重要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33方。风寒入里,损伤脾阳,反受肝木贼害,则有腹满自利,倦怠不渴等表里受邪、肝旺脾弱之象。治宜解表和营,抑肝扶脾。桂枝辛温,入气分为主,兼入血分,解肌散风寒,温助脾胃阳气;白芍酸而微寒,与桂枝合用则不寒,主入血分,兼入气分,功能柔肝和营,制肝气之横逆,不使木邪犯脾。
《本草纲目》载:芍药“泻肝,安脾、肺,收胃气,理中气,治脾虚中满”。桂芍相配,一阴一阳,一开一阖,相反相成,外感内伤皆可用之,其柔肝和脾,调和气血,调整阴阳之功甚佳,是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主要配伍。
二药多以三两为常用量,但以用药目的调整药量比例。等量用者主调和营卫;重用桂枝则主平冲降逆,重用芍药则主缓急止痛。
桂枝与人参
桂枝温中通阳,与人参合用,使补气温阳作用增强。《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15方。二药相配,既可入于脾胃,鼓舞中阳以温中散寒,又能振奋中阳、调和营卫以助解肌祛表邪。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人参汤。
《医宗金鉴》说:“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此药对配伍总以补气温阳为主功,且补而不滞。
二者用量大多相等。若中虚明显,人参用量可大于桂枝,如木防己汤证及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病得之数十日,又经吐下,中气虚自不待言,故桂枝用二两,人参用四两;如需解表或通阳,桂枝用量可加大,如桂枝人参汤、炙甘草汤、黄连汤等。
桂枝与附子
《伤寒论》、《金匮要略》有9方用之。桂枝、附子皆能温中,同用能增强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作用,桂枝尚能祛表邪。对中阳不足,风寒湿滞留者,仲景多用之。
《神农本草经疏》:“附子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中阳振奋,经脉通畅,阳气通达四旁,则诸邪自除。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均有此意。用于风寒湿痹阻肌腠之证,附子每投二至三枚,桂枝用量也偏重,多为四两;其它情况附子常用一枚,桂枝常用一两或三两。
桂枝与姜(生姜、干姜)
桂枝、干姜同用者,《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11方。桂枝、干姜皆温中,二药同用,有温补中焦而散寒的作用。常用于脾胃阳气受损而有寒饮之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黄连汤、麻黄升麻汤、桂枝人参汤等等。
桂枝用量与干姜相等或大于干姜,只有乌梅丸、风引汤中干姜的用量大于桂枝。桂枝、生姜的配伍《伤寒论》、《金匮要略》共见36方。二药均为辛温之品,皆能温中,具有解表作用。治疗风寒表证,一则解肌祛邪,一则鼓舞中阳以振奋卫阳,加强机体的抗邪能力。桂枝汤及其诸多类方中几乎都有此配伍。
此外,桂枝温经通阳,生姜驱寒散饮,除湿蠲饮方中也常用此二药,如茯苓甘草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茯苓泽泻汤。二药用量大多相等,常用三两。欲增通阳宣散之效,则生姜用量加大,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生姜用半斤,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生姜用六两等。
桂枝与黄芪
这一配伍在《金匮要略》中见5方。桂枝温中,黄芪益气,二者相配能温补脾胃,资生气血,通阳行痹,鼓舞卫阳。如黄芪建中汤用此配伍,可温中益气助阳,治营卫气血俱不足、气虚偏甚的虚劳;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此配伍,可补中固营卫,治气血不足,血行不畅之血痹。桂枝温中通经,得益气之黄芪则动力倍增;黄芪走表逐湿,得温通之桂枝则其效更强。
益气温中,黄芪用量稍小,如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桂枝三两;走表祛湿,芪、桂相等,或黄芪用量大于桂枝,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茯苓汤,芪、桂均用三两,芪芍桂酒汤黄芪用至五两,桂枝为三两。
叶进,男,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1987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金匮要略》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分会常委。

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研究生教材,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及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等课程建设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曾获上海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三等奖。专业研究方向:外感及杂病的辨治规律;脾胃病证方药。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多种内、妇科杂病及病后、术后、体虚、小儿易感、亚健康等调理等。

十味温胆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皮,各三两(各90g)白茯苓去皮,两半(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0g)粉草五钱(15g)

【用法】将药研为细散状,每次服12g,水煎时加入生姜5片、枣1枚同煎,可不以时服。用汤剂可用原方量的1/5。

【功效】化痰益气安神。
【药理作用】具有对肠胃平滑肌蠕动呈双向调节、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内分泌、调节神经、抗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
【适用范围】
1.中医病证心胆虚怯证: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2.西医疾病慢性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神经衰弱、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心胆虚怯证者。
【知识要点】
1.十味温胆汤组成中药效与用量之间的必然关系,煎药与服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功用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证与西医病之间的互补关系。
2.掌握半夏配陈皮,半夏配茯苓,陈皮配枳实,酸枣仁配远志、五味子,酸枣仁配熟地黄,竹茹配枳实,人参配茯苓、甘草、大枣,半夏配生姜之间的用量及相互作用关系。
3.方中五味子①与酸枣仁、远志配伍,旨在安神;②与半夏、陈皮配伍,旨在敛阴防燥。
4.方中茯苓①与熟地黄配伍,兼防滋补药浊药;②与半夏、陈皮配伍,旨在渗利痰浊;③与人参、甘草配伍,旨在益气和中。
【临床运用】
1.用药特点:方中用半夏醒脾燥湿化痰;陈皮、枳实理气化痰,陈皮偏于行散,枳实偏于降浊;茯苓健脾益气渗湿;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安神,酸枣仁偏于养血,远志偏于化痰,五味子偏于敛阴;熟地黄滋补阴血;人参、甘草益气,人参偏于大补,甘草偏于平补,方药相互为用,以化痰益气安神为主。
2.用量特点:方中用药6味,燥湿化痰药1味如半夏,用量是90g;理气化痰药2味如陈皮、枳实,用量总和是180g;健脾渗湿药1味如茯苓,用量是45g;安神药3味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用量总和是90g;补血药1味如熟地黄,用量是30g;益气药2味如人参、甘草,用量总和是45g;燥湿化湿药、理气化痰药、健脾渗湿药、安神药、补血药、益气药用量比例是6∶12∶3∶6∶2,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心胆虚怯证。
3.煎服的特殊性:方名虽是汤剂,但在应用时则是汤散合剂。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精彩评论1

  • 访客 于 2023-01-08 11:26:24  回复
  • 怎么不治疗心脏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