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穴位:命关

人不学不知义,对中医来讲,更尤如此。中医的名词有很多具有多重含义,不具体区分容易造成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比如:命关。

如果从搜索引擎中搜索命关,会发现很多结果会解释命关是一个判断小儿疾病严重程度的部位。其实不然,命关还是一个穴位。下面先对这个问题作一个区别再来学习命关穴。

1、用于判断小儿疾病的命关是什么,中医分食指为三节,从连掌部一节起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凡小儿指上脉纹透达第三节,表示病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叫这个部位为命 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风关病轻气关重,命关若见病多难。”

2、命关穴并不是指上述部位,而是一个经外奇穴。出自《扁鹊心书》。别名食窦。位于侧胸部,以中脘与乳头连线为一边,向外作一等边三角形,其外角是穴,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第10、11肋间神经。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通,气喘不卧,呕吐翻胃,休息痢,大便失禁,脾疟,肋痛不止,黄黑疸等。针刺0.3-0.5寸;可灸。

可见,同词不同义在中医是很常见的,一不小心就是天地之差。

那么,命关(食窦穴)为什么重要呢,现代著名经方家倪海夏在讲解针灸时提及命关这个穴位不要用针直接扎下去,这个位置离肺很近,很容易扎到肺。《针灸甲乙经》讲“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给这个穴位扎针时,要躺着来,这也是一种安全操作的体现。

发现这个穴位重大作用的还是宋代的窦材,他的《扁鹊心书》讲“命关一穴,在肋下宛中,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看来窦材对这个穴位的应用肯定有相当的经验。他的大病灸法中49种大病,有16处应用到大灸命关位,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一些中医古籍中也提及命关穴的作用,无不与脾胃问题有关。如《备急千金要方》: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本穴位又叫食窦、食关、命关。食,胃之所受五谷,也就是脾土。叫食窦的意思是指意指脾经的地部经水由此漏落三焦内部的脾脏。本穴物质为腹哀穴传来的地部经水,随经水流行的还有较多的脾土物质,而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脏相通,脾土物质随流行的经水而回归脾脏,故名。叫命关的意思是指这里如同性命的关卡一样重要。叫食关的意思是指这里为脾经经水内传脾脏的出入关口。总之这里是脾经体表之气血回流脾脏的一个关口,是补充脾脏阳气的一个重要部位。

这个穴位非常适合使用灸法,直补脾脏阳气,窦材讲这里要灸五十壮才会有效果,有的问题需要灸这里时多达三百壮。如:一番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一壮是多少呢?古代灸法一般是以指将艾绒捏成一个小柱进行艾灸的,一壮的量很少,比现在卖的艾条,艾壮要小得多。如下图,是现代人仿古人用的艾壮。

宋代江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说:“医言艾用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朝鲜医学专著《东医宝鉴》说:“着艾一炷,如人丁壮之力,故谓之壮”。就是说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每次施灸,少则三五壮,多则十多壮,或者数十壮。古书记载也有上百壮甚至上千壮的,这么多壮是施灸过程总的壮数,不是一次灸完的。《素问·骨空论》有施灸按“随年壮”的说法,即按照被灸者的年龄而确定施灸的壮数,被灸者多大年龄,一次就灸多少装。如七岁即灸七壮,三十岁即灸三十壮。

总之,命关穴,是一个针对脾脏问题的重要穴位,也是窦材十分重视和经常使用的穴位,只是实际应用中,很多人只记得足三里这样常见的穴位,往往忽略了这个如此重要的地方。中医如浩瀚大海,还有很多这样有价值的地方值得仔细挖掘和传承。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