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为什么外企普遍强调沟通?因为他们懂人性和组织管理,知道信息的准确理解和传递是人类的普遍难题,所以颇费周章。具体的心理学原理有哪些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目录:
1、追求执行力,无异于守株待兔,试图重现小概率事件
2、失真效应:信息的准确理解和传递,难于产品质量的0ppm
3、失真效应的心理学原理:人性正常思维缺陷的必然结果
4、中企信息沟通那么乱,为什么没崩溃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追求执行力,无异于守株待兔,试图重现小概率事件
上一节通过躬身入局的推敲不难发现,中企追求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推卸管理责任、妄想不劳而获。并在无脑误会的指引下,对原本不得已的窘境充满向往、甚至刻意模仿,试图使小概率事件常态化,完美上演了现代版的守株待兔。
有人会心有不甘,觉得工作难度并不大,风险也不高,如果再高薪聘请人才,守株待兔的成功概率并不会很低。《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依然可期。对此,本节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下,为什么这个幻想注定梦碎。
2、失真效应:信息的准确理解和传递,难于产品质量的0ppm
2.1、无处不在的失真效应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即便是简单的信息,人与人之间想要实现100%的理解、传递,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增减(不仅有减,还有增),造成信息失真,这就是管理学上的失真效应。
专业机构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表明,在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基础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且地位相近、关系对等,人与人之间信息理解和传递的准确率最高,但也只有85-90%。
而且,这个准确率只是单次的,多次传递、层层打折之后,就十分堪忧了。更重要的是,其余的10-15%,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扭曲、缩放或凭空增加了,而且层层如此,这才是灾难。
而职场中,如此理想的沟通条件几乎不存在。实验表明,如果不采用特别的方法干预,普遍的准确率只有10-25%,经常是鸡同鸭讲、面目全非。
2.2、理解偏差、鸡同鸭讲的真实笑话:德国人在海底捞,被嫌弃背包脏
在国内的海底捞吃火锅,如果顾客将背包放在地上,就会被服务员用专门的口袋装起来,以防弄脏。对这项贴心服务,国人几乎不会产生理解偏差。
但是,有几个德国人第一次来中国,并第一次到海底捞用餐时,看着自己的背包被“贴心”地装进口袋,十分困惑。一番研讨之后,他们的结论是:服务员嫌弃他们的背包脏。
因为基础因素差异而产生的理解偏差随处可见,比如国内的南北方差异,同省的地域差异等等无处不在。
2.3、传递偏差、面目全非的经典案例:76岁哈雷将军的彗星牌汽车
据说是个真实案例:一个高级军官对传令兵说:明晚八点,全体士兵集合,观看哈雷彗星,因为76年一遇,十分难得。可经过各级军官逐层传递之后,变成了:明晚八点,76岁的哈雷将军,将会开着他的彗星牌轿车路过,十分难得,大家去夹道欢迎。
这类传递偏差在中心化组织中非常典型,尤其是一些大集团内,最高领导检查工作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的“最高指示”经过层层转达之后,往往面目全非、荒谬绝伦。
这类案例虽然搞笑,却是人性正常思维缺陷的正常体现。
3、失真效应的心理学原理:人性正常思维缺陷的必然结果
3.1、虚假同感偏差:你妈觉得你冷
很多时候,个体对客观、外在因素的感知结果(如信念、判断、行为等),可能只是局部、片面的个例。但因为自身感受强烈,再加上认知的广度或深度不足,便误以为是普遍、必然的共性,从而产生理解偏差,称为虚假同感偏差。
说人话,就是自己觉得正常、必然、普遍的客观感受,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是同样的。作为一种思维缺陷,在正常人中普遍存在。典型代表: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其严重程度往往与个体间基础因素的差异程度成正比。
就像西方人普遍不理解中国人的多代同堂,很多国人也同样难以理解西方老人会拒绝与子女同住,断定是子女不孝、拒绝接纳导致的。这就是因为基础因素差异过大,在虚假同感偏差作用下的正常结果。
这种偏差想要彻底消除几乎不可能,但因为比较容易察觉,所以通过提升认知能减小偏差。比如:小孩子的体感温度通常是与爸爸相近的,所以如果你爸觉得你冷,大概率你真的冷。
3.2、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与虚假同感偏差类似,但不同,更偏重于主观感受(如善恶、情感、意志等特性),也就是常说的以己度人,也是正常人性普遍存在的思维缺陷。
古语“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讲的其实都是投射效应。
苏东坡曾与佛印斗嘴,一起打坐时,佛印说看苏东坡像尊佛,而苏东坡说看佛印像坨屎,并自以为占了便宜。被苏小妹嘲笑才恍然意识到:占了口利,输了格局,因为诸相由心生。
前文案例中的德国人把贴心服务误解成嫌弃,大概率是因为他们自身缺少服务意识、具有傲慢特质,在投射效应的作用下以己度人,误以为服务员也是如此。
相比虚假同感偏差,投射效应更主观、更难以察觉,即便别人提醒也往往难以判断和纠正。所以,不仅不可能彻底消除,就连减小偏差都很难。
3.3、知识的诅咒:还能体会自己曾经的无知状态吗?
当一个人掌握了某项知识或技能后,便会觉得很容易,而且此后很难再体会自己曾经的无知状态,更不要说别人的,这种现象称为知识的诅咒。
比如老司机教新手开车,完全无法体会新手的笨拙与窘迫,就像自己天生会开一样。小学生家长辅导作业,也会深受知识的诅咒折磨,同样十分暴躁,都是这个心理学效应的体现。
那知识的诅咒对信息的准确理解和传递有多大影响呢?专业机构为此做过专门的实验。掌握知识的一方认为:多简单啊,我表达得多清楚啊,就算考虑到对方不会,再笨一点,接收准确率也应该超过50%。
而无知方一头雾水、一片茫然,完全不知道对方表达的是什么,实际的接收准确率只有可怜的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效应即便能察觉得到,也很难减小,更难以消除。
3.4、位差效应:让职场成为信息失真的重灾区
当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存在差异时(分为上位和下位),导致信息理解和传递的准确率降低的现象,叫做位差效应。依然是无处不在的正常人性,而职场是不折不扣的重灾区。
原理并不复杂,首先位差会加大心理差距(上位者比较放松、容易自大,下位者比较紧张、容易自卑),同时基础因素往往也差异不小,信息更是必然不对称,形成不对等关系。
其次,这些因素还要经过虚假同感偏差、投射、知识的诅咒等效应进行放大,所以平均准确率低得可怜:
上级向下级:20-25%
下级向上级:<10%
3.5、对《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还心存幻想吗?
面对这些心理学效应和实验数据,再回头看看“只给目标、没有沟通、静等结果”,果真依照这个原则,即便是简单的工作任务,能100%贯彻并成功,都必然是小概率侥幸事件。
所以,所谓的“执行力”不好,问题不在员工素质上,而是人性无可避免的思维缺陷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定要说是人的问题,那也是领导者不懂人性的责任。
在沟通如此之难的情况下,不去想着如何提高准确性,反而背道而驰、雪上加霜,妄图减少沟通,只能使管理进一步恶化。所以,追求执行力,只能是个妄念。
4、中企信息沟通那么乱,为什么没崩溃
虽说中企的信息传递确实比较乱,也没采取什么系统的方法提升准确率,但从结果看似乎也没不着边际,否则早就崩溃了。是什么因素发挥了作用呢?大致有两方面。
4.1、下属“执行力”不强,为领导纠偏,是中企的常态
中企领导的计划、规划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不靠谱,靠拍脑袋发号施令的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下属的“执行力”真的如领导所愿,不折不扣地执行,反而会把领导的错误充分放大,上演管理的闹剧。
讽刺的是,闹剧虽然时不时地上演,但企业并未崩溃,恰恰是因为下属的“执行力”不强,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机械执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领导的错误偷偷修正了。
如果事后结果好,那就是领导管理有方,即便领导发现自己安排错了,也会在下属的歌功颂德声中借坡下驴。反之,如果结果不好,那自然就是下属执行力不强,篡改了领导的英明决策导致的。这是当下中企的普遍常态。
4.2、中企的大秘,领导意图的解读机
外企的秘书普遍跟前台差不多,就是端茶倒水、收发文件、打打字、看个门,领导外出也很少随从。而中企的秘书则是重要岗位,要精挑细选,甚至是科级干部,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大秘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领导意图的解读机。经常是领导安排任务时,下属们虽一头雾水,却不敢提问和质疑。需事后在秘书的点拨下,才真正明白领导意图和工作内容。
发挥解读机作用的有时候是大秘,有时候是领导的某个亲信,官僚主义越严重,这个人物越重要。很多人初到一个中企的时候,面临领导的工作指示,大多不敢轻下判断,而是要向老资格的同事请教,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是因为下属“执行力”不强、擅自修正,又有大秘类型的人物辅助解读,才使得很多中企管理没有偏航太远。但也仅此而已,想要提升管理效率,完全不着边际。
既然沟通如此之难,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下节来讲。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