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验集》中篇 专病论治】2

消化系统疾病

1、胃脘痛

胃脘痛,多因脾家湿旺,二木不调,贼克中土所致。
脉证机理:土分戊己,己土主升清阳,在脏为脾,戊土主降浊阴,在腑为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又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木分甲乙,乙木主升发,在脏为肝,甲木主降潜,在腑为胆。己土升,则乙木随之亦升,戊土降,则甲木随之亦降。脾胃之气,谓之中气,中气健旺,则肝脾左升,胆胃右降,脾胃冲和,肝胆调畅,痛何由生?!由于饮食不节,过食寒凉,伤及脾胃,则升降失常。脾土不升,则抑遏肝木生发之性,而致肝郁,肝郁则横克脾土;胃土不降,则阻碍胆木下行之路,因而胆木横冲,必克胃土;或困情志所伤,肝胆郁滞,克伐中土,则病胃脘痛。《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胃痛而呕也,又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则气结,即此之谓也。
脾土不升,多因湿旺,脾湿则肝郁,肝郁则横克脾土,所以症见脘腹疼痛,食则痛减,喜温喜按,嘈杂烧心,当脐跳动,大便初干后溏,脉现细濡、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润或白腻。重则肝脾下陷,症见腹痛溏泄,下血紫黑。此为湿寒偏重者。脾湿肝郁,则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因而胆胃上逆,症见嗳腐吞酸,脘胁胀痛,纳差呕吐,食后痛加,呃逆口苦,脉现细濡、稍弦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满、或一侧厚腻。此为湿热偏重者。湿为主令,燥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因而病则多为湿胜其燥,湿寒偏重者多。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平胆,暖中止痛。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6克、白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平胆;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理气降逆;延胡索、乌贼骨,疏肝止痛;上肉桂、炒干姜,温暖中下;白蔻仁,温中开胃。

加减:
①上热口苦,舌质红者,去上肉桂,加川黄连3克,以清心火。
②脾气约结,大便干燥,或状若羊矢者,改上肉桂为制首乌20克,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③湿寒偏重,脉弦、关尺大,舌苔白滑者,改上肉桂为桂枝木6克,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天台乌9克,舒肝升陷,暖脾行瘀以止痛。
④腹胀者,改白蔻仁为缩砂仁6克,加苏泽兰15-30克,暖脾行瘀以消胀。
⑤脾湿过重,晨起睑胀,腹胀尿涩,脉现关寸大、尺涩者,加炒车前子12克,利尿祛湿以消胀。
⑥胃逆呕恶,胸膈满闷者,改炒杏仁为瓜蒌仁9克,加煨生姜6-9克、广木香6克,和胃顺气,以降冲逆。
⑦服药后疼痛反重者,加怀山药15-30克,健脾养胃以止痛。
⑧胃寒呃逆者,加荜拨1.5克,重者加公丁香3-5克、柿蒂10枚、炙米壳5克,暖胃顺气以止呃。
⑨大便隐血阳性,或见柏油样便者,加三七粉1. 5-3克(分二次冲服),扶伤止痛,化瘀止血。若无砂仁,以草蔻仁6克代之;若无白蔻,以草果仁4-5克代之。

⑩附方:胃痛散--治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出血,及胃溃疡。

组成:田三七30克、乌贼骨30克、延胡索30克、炒罂粟壳15克。共研极细粉。

服法:每日服1. 5-3克,分两次冲服。

功能:暖中除酸.化瘀止痛。

忌宜:宜酌食腥荤,尤以绵羊肉为宜。忌食糖、醋、酒、杂面及一切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按语:胃脘痛,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痉挛等疾患。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虽有偏于湿热,偏于湿寒之不同,在疾病过程中,因受气候之冷暖,饥饱劳逸之不均,五情之偏激等因素的影响,也有疼痛之轻重,胃酸之多寡等差异,然十之八九属脾胃虚寒,或脾家湿盛,肝气郁滞。所以然者,脏腑之性,脾湿易旺,而胃阳易衰也。肝木之条达,固赖脾土之健运,而脾土之健运,实赖肝木之升发。脾家湿盛,肝气必郁,郁必克脾,脾湿愈增,则肝气愈郁。肝郁则疏泄不遂,必郁怒而克脾土,肝气郁则胆气滞,必横冲而克胃土,土木郁迫,中土被贼,故胃脘痛作。继则纳差运迟,脘腹胀满,呕吐吞酸诸症续见,甚则便溏下血。治当首在健脾和胃,以助运化食纳,疏肝理气,以止疼痛。下寒者,加暖下之品;上热者,加平胆之味。谨守病机,执中央而驭四旁,自能收到疼痛减而诸症差,进而溃疡愈合,诸症消除之效果。

胃溃疡偏于湿热者多,十二指肠溃疡偏于湿寒者多,凭脉辩证,以上方加减化裁,多可渐而向愈。此方也适用于慢性胃炎、复合性溃疡及一般的胃肠痉挛性疼痛。历以然者,病机相同,治亦相同,异病同治,无须赘述。

绵羊肉性暖养胃,功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芝麻酱味香燥脾,扶伤止痛,厚肠胃,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防止恶变,均为本病宜食之品。

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与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及饮食失调,关系至为密切。验之临床,确系如此,往往因饮食失调或情志过激,而致疼痛加剧,且缠绵难愈。寒冷季节易加剧,愈后复发者也属常见。因此,饮食之忌宜,情志之调适,避寒冷而就温暖,也为治疗本病必不可少的辅助方法。方能达到疗效显著,早日康复之目的。

2、胆胃病

胆胃病,多系脾湿肝郁,胆胃不降,甲木克伐戊土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胃冲和,脾之清阳左升而善消磨,胃之浊阴右降而善食纳。脾气升,则肝气随之亦升;胃气降,则胆火随之亦降。肝胆调畅而不郁滞,气机畅利,所以胁痛不作。

由于情志刺激,饮食所伤,而致脾湿肝郁,运化迟滞,中焦壅满,胆胃失其和降之性。滞而不降,甲木横冲脘胁,克伐戊土,而病胁痛。气滞过重,故痛剧欲死。逆而上冲,串于肩背,故右肩胸背亦痛。乙木生君火,甲木化气于相火,脾胃不调,肝胆郁滞,则现其火象。相火升炎,刑逼肺金,肺家燥热,失其降敛,上热燔蒸,故口苦咽干舌燥,头昏心烦善噫,胸胁胀闷,纳差诸症悉作。土木郁迫,滞而不降,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厚腻。《灵枢·胀论》云:“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即系指此。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降逆,清肺宽胸,化瘀止痛。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5克、粉丹皮9克、鹅枳实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12克、川楝子6-9克、白蔻仁4-8克、北沙参12克 、延胡索9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川郁金、北沙参、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川楝子、延胡索,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
①口苦,咽干,舌苔黄厚腻者,去云茯苓、粉甘草,加软柴胡9克,以平胆疏肝。
②口干渴饮,舌苔白厚腻者,去全瓜萎,加天花粉12克,清肺生津以止渴。
③郁热不退,发热者,加龙胆草6至9克,清相火而除郁热。

胆结石:病久反复发作,上热较轻而肝阴虚象较显者,多系胆结石。
症见胁痛重滞,痛连右肩胸背,重则绞痛骤作,头汗淋漓,头昏头晕,心慌气短,口舌干燥,胸胁闷满,纳差。脉见细濡、滞涩、稍缓、关寸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边尖暗红。

治则:健脾疏肝,理气宽胸,化瘀止痛,润燥熄风。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8克、陈枳壳9-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延胡索6克、川楝子6克、天台乌9克、白蔻仁4-8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润燥熄风。郁金、陈枳壳、炒杏仁、法半夏,理气宽胸降逆;天台乌、延胡索、川楝子,理气化瘀止痛;白蔻仁,和胃顺气。

加减:
①上热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②腹胀者,加苏泽兰15克、川厚朴12克、行气化瘀以消胀。
③脾湿肝郁,大便初干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④胁痛重者,加罂粟壳5克,以止痛。
⑤下寒明显者,加炒干姜3克,以暖下。
⑥若无白蔻仁,以草果3至5克代之。

忌宜:忌食肉、蛋、荤油及一切辛辣刺激之品,以清素饮食及植物油为宜。

附记:胆胃病包括胆囊炎、胆结石等胆胃气滞之疾患。

胆囊炎、胆结石均属胆胃气逆、相火上炎。肝胆同气,胆热,故肝家亦现燥热。火热壅滞,气机不利,术郁克土,初病即见上热痛重。

胆汁之化生,来源于肝。肝家燥热,则胆汁凝稠,复经相火煎熬,必有结晶析出,犹如煮水为盐者。胆囊蠕动,则结晶搏结,状如“砂”、“石”、是为胆结石。结石梗塞胆管,阻滞不通,故作绞痛。此际多兼见肝阴虚象,治疗以平胆疏肝,宽胸降逆,化瘀止痛为主。初病兼清上热,久病兼滋肝阴、润燥以熄风。肝阴足,则胆汁稀薄,精体溶解,结石不复存在矣。

征之临床,除初起因胆胃气滞,火热之象明显者外,脾湿之象多伴有之。所以本病病机,肝胆固属燥热,而脾肾多属湿寒,故而治疗需健脾渗湿。久病下寒者,尚须酌用干姜以暖下。上热固当清泄,但须适可而止,以防寒凉伤中,助其脾湿。“滋肝阴莫助脾湿,渗脾湿莫伤肝阴”,是治疗本病时应遵循的大法。

内科病证 黄疸 九

黄疸,系因土湿木郁,复感不正之气,化生湿热,熏蒸淫溢,泛于肌表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谷入于胃,脾阳消磨,蒸其精液,化为气血,所谓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肺气宣畅,则其湿外发皮毛而为汗,手太阴肺从令而化湿,内渗膀胱而为溺,虽湿气淫蒸,得汗溺输泄,故土不伤湿,木气条达,黄疸弗作。

由于饮食不洁,劳逸不均,或因酒色失度,致使中土郁滞,脾湿不运,肝木郁滞.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必致水谷消迟,谷精堙郁,不能化气,陈腐壅滞。肝主五色,入脾为黄,脾土不运,木郁不达,土木双郁,则化生湿热,而病黄疸。湿热移于膀胱故而症见溺黄赤涩;湿热淫蒸,泛于周身,故皮肤、面目、全身皆黄,鲜明如橘。湿热郁蒸,中气不运,升降失职,肝脾郁陷,故而大便稀溏。胆胃上逆,故症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厌油。浊气熏腾,故恶闻食臭。食则胆胃更逆,而致头眩心烦,口苦咽干。湿热不解,肝胆郁蒸,故而发热。湿热熏蒸,故而脉濡、浮数,舌苔白腻或白厚腻或白粘腻或黄厚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利湿热、退黄。

方药:猪苓片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何首乌30克、佛手片9克、粉丹皮9克、全瓜萎9克、川郁金9克、绵茵陈30克、净连翘8克、山栀子9克、赤小豆12-15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何首乌,平胆疏肝;川郁金、佛手片、全瓜萎、清肺利气降逆;绵菌陈、净连翘、山栀子、赤小豆,清利膀胱湿热,退黄。

加减:
①胸胁满闷,呕吐重者,加法半夏9克,降浊以止呕。
②身热不退者.加炒黄柏6至9克,清利湿热以退烧。
③发烧汗出,二便不利者,加生大黄9至12克,荡涤脏腑之郁热。
④大便稀溏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小便以实大便。
⑤胆道阻塞(梗阻性黄疸),脉见虚大而涩,舌苔厚腻,大便色白,身黄重者,以《茵陈蒿汤》主之,通利退黄。绝对禁用姜、枣,以免助湿热而滞中气。

忌宜: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以清淡饮食,鲜菜、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并须予以隔离。

附记:黄疸,包括急性黄疽型肝炎等发黄的疾病。

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有谷疸、酒疸、女劳疸之别。其病机均因脾家湿旺,木气郁滞。湿在上者,阳郁而为湿热,则病阳黄,湿在下者,阴郁而为湿寒,则病阴黄。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即系阳黄之一;脾虚发黄,则多为阴黄。谷疸.由于脾湿运迟,复感外邪,水谷难消,土木郁蒸。酒疸,由于嗜好饮酒化生湿热,汗溺闭塞,湿热遏瘀。女劳疸,由于好色伤肾,火泄水寒,阳亏土湿.肝木遏陷,化生湿热。

治黄疽之法,首在健脾利湿,疏肝解郁。属湿热者,兼以清利湿热;属寒湿者,兼以暖水行瘀。且应恪守“利脾湿莫伤肝阴,滋肝阴莫助脾湿”之原则。急性黄疸型肝炎,为肝胆燥热,脾家湿旺,用上方治疗甚捷。或在《茵陈蒿汤》的基础上,加入丹、芍、首乌等疏木柔肝之品,祛湿退黄亦捷。总以保护肝脏。有利于肝功之恢复为原则。

临床所见胰腺炎,胰头癌等亦发黄,因其病因不同,另当别论。

内科病证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 十

急性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系因感受不正之气,脾湿肝郁、胆胃气逆,木郁克土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土健运,肝木条达而不郁,故胁痛不作。

由于饮食劳倦而伤脾,脾失健运而运迟,情志不遂而伤肝。肝气郁滞而化热。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和,湿热内蕴,易感于邪。当此之时,若感受不正之气,虽因湿热较轻而不发黄,但土湿木部,肝气不舒,横冲胁肋,则病胁痛。

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腹胀满,倦怠无力,心烦易怒。肝郁化热传脾,移于膀胱,故而溲溺黄少而不利。脾湿肝郁,致使胆胃不降,故而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胸胁胀满。胆胃上逆,相火上扰,故而口苦口臭,头目晕眩。脾湿肝郁,胆胃不降,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较大,或右脉偏弦,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何首乌20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佛手片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苏泽兰30克、草蔻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何首乌,平胆疏肝;川郁金、佛手片、全瓜萎、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延胡索、川楝子,疏肝止痛;苏泽兰,化瘀消胀;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
①上热重者,去何首乌,加黄芩炭6至9克,平胆以清上热。
②气滞胸闷明显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开滞以宽胸。
③肝郁胁病明显者,加制香附6至9克、赤丹参15克。
④疏肝化瘀以止痛。气滞胁痛明显,热象不重者,加天台乌9克,行气以止痛。
⑤腹胀尿少者,加滑石粉12至15克,以清利湿热。
⑥转氨酶高者,加半枝莲15克,或加炒五味子15克,或加大青叶6克,化瘀解毒,以降转氨酶。
⑦气滞不降,呕恶,不思食者,加煨生姜6克,降冲而止呕逆。
⑧脾脏肿大者,加炙鳖甲15克,化瘀以消痞块。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食品,切忌酒类,以清淡食品,高糖、高蛋白饮食为宜。

附记:急性传染性无黄疽型肝炎,以胁痛为主.属肝郁胁痛范畴。因脾胃不和,升降失职,肝胆不渭,化生湿热.复感不正之气而发病。其湿热之程度较黄疸为轻,所以不见发黄,其脾湿肝郁之程度较黄疽为重.所以胁痛明显。治疗重在调理肝脾,清降肺胃,兼以化瘀止痛。使土木冲和,气血调畅,病可向愈。此型肝炎临床见之较少.因其不出现黄疸,患者早期不重视。至胁痛,恶心腹胀,乏困明显而就医时,多已转为慢性肝炎。

内科病症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十一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不降,二木横克二土所致。

脉证机理: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肝木调畅而不郁,所以胁痛不作,痞积不生。

由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致使脾湿增而中气不能运化,肝气郁而疏泄不利,或病黄疸,黄疸虽退,正气未复,均可导致肝木横冲,气血瘀滞于胁下,而作胁痛,久之则作痞积。肝胆同气,脾胃同源,脾湿肝郁,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食少厌油。胃气上逆,阻隔相火,不能下潜,弥漫于上,故而头目晕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肝脾双郁,运化迟缓,故而脘腹胀满,乏困无力。肝藏血而华色,久病正气耗伤,气血瘀滞,故而面色晦暗不鲜,精神萎靡不振,胁肋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而成肝脏早期硬化,是为痞积。血瘀脉络,气滞不行,故体表出现蜘蛛痣及肝掌。肝脾郁而不升,胆胃逆而不降,甲木化生相火,逆刑肺金,肺热不能降敛,而成上热下寒,升降反作,诸症相继而生。肝脾瘀滞,故脉现细濡、右偏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见舌质暗淡、或有瘀斑。

治则:健脾渗湿,平胆疏肝,清降肺胃,化瘀止痛。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佛手片12克、全瓜蒌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北沙参12克、半枝莲9-12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平胆;广郁金、北沙参、佛手片、全瓜蒌、法半夏,清肺和胃,行瘀降逆;延胡索、川楝子、半枝莲,疏肝止痛,清热解毒。

加减:
①纳差者,加白蔻仁6克,或加草果仁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纳。
②腹胀运迟者,加鸡内金9克、缩砂仁6克,或加草蔻仁6克,健脾和胃,化瘀消胀。
③胸膈闷满者,改佛手片为陈枳壳9克,利气降逆以宽胸。
④胁痛重者,加赤丹参12克、嫩桑枝30克,疏肝行瘀以止痛。
⑤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者,加苏泽兰30克、炙鳖甲15克,化瘀消胀,散结止痛。
⑥偶见轻度黄疸,在10-20个单位之间者,加茵陈蒿15-20克,改制首乌为生首乌30克,清利湿热,滋肝以退黄。
⑦舌苔厚腻,口臭难闻者,加天花粉12克,或加粉葛根9克,清肺降胃以除浊。
⑧转氨酶高者,加板兰根9克,增半枝莲为15克,清热解毒以化瘀。
⑨脉左弦、关尺大,偏于肝脾郁陷者,去建泽泻,加粉甘草6克、软柴胡9克、赤丹参15克、苏泽兰15克,甘缓疏肝,活血化瘀,以升肝脾之郁陷。
⑩脉沉细、关尺略显,无热象者,加桂枝木6-9克,疏肝以升陷。
生姜辛辣,助肝胆之燥热,非气逆作呕,饮食即吐者,酌加煨生姜6克,降冲逆以止呕吐外,一般不用。

⑪附方:慢肝丸--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

组成:云茯芩75克、建泽泻60克、银柴胡45克、炒杭芍60克、粉丹皮45克、制首乌75克、全当归45克、广橘红60克、炒杏仁60克、法半夏60克、广郁金60克、延胡索45克、赤丹参75克、苏泽兰150克、降真香60克、川厚朴45克、鹅枳实30克、生白术45克、大野党75克、焦内金45克、缩砂仁45克、桑白皮60克、怀山药150克、广木香30克、草蔻仁45克。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2-3九,温开水送服。头痛,胸闷不适者,用柴胡煎汤送服。腹痛腹胀者,用生姜煎汤送服。

功能:健脾疏肝,和胃平胆,化瘀止痛,滋养精血。

忌宜:忌食腥荤及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色。以清淡饮食,高糖、高蛋白食品为宜。注意休息,勿劳累。

按语: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均以肝脾肿大、胁痛为主症,在治疗上大同小异,所以一并论述。

慢性肝炎,系因黄疸型肝炎或无黄疸型肝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当,迁延不愈而成。既成慢性肝炎,治疗仍不及时或不当,一误再误,可转化为早期肝硬化。再度延误,可转化为晚期肝硬化合并腹水。肝炎患者,不戒酒色,或因过劳,有转化为肝坏死者,出现重度黄疸,危症迭见。

慢性肝炎之病机,多为脾家湿盛,致使脾胃不和,肝胆失调,郁生湿热,因而气滞血瘀,胁肋作痛。脾湿则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出纳不利。脾胃不和则肝胆失调,气滞血瘀,胁肋作痛。木郁克土,清阳不升,则脘腹胀满,小便短涩;浊阴不降,则胸胁胀闷,恶心纳减。血源于肾,统于脾,藏于肝,气源于胃,统于肺,纳于肾,而气血之充旺调和,实赖中土之健运。所以然者,气血本由水谷精微所化,而水谷之受纳消磨,赖于中土脾胃之健运。脾胃为气血之源本,中土健运,则气皿充旺调畅,而不瘀滞;中土不健,肝胆失调,必气滞血瘀。所以治疗肝炎,以健中为主,兼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论虽系“治未病”之大则,也可谓治疗肝炎之大法也。

验之临床,此症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者,初转为慢性肝炎,湿热尚较明显,故治疗仍需偏于清利湿热,以轻清不伤正气之品为宜。中期者,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气滞血瘀明显,治疗以疏调气血为宜。晚期者,肝脾均已肿大,肝脏硬变,既见脾肾寒湿之象,又见肝胆燥热之征,故治疗既要健脾渗湿,柔肝止痛,又需化瘀软坚。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攻守适宜,步步为营,俾使正气渐复,邪气渐退,病自可随之逐渐好转,以至痊愈。

内科病证 臌胀 十二

臌胀,系因阳败土湿,中气不运,金木郁而升降窒使然。

脉证机理:肺主气而肾主水,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而气水升降循环之权,全在于中气之健运,平人中气健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气,清肃下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下之水,温暖上升而化气。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所以臌胀弗作。

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是气之根。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有阳则升,是气升于水分。水从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离中之阴,是水之根。肺胃右转,清凉而化浊阴,有阴则降,是水降于气分。

由于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肝病久而不愈,致使肝脾俱仿,木郁克土,阳败土湿,中气不运。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不升而病气臌;肺胃不降,阳分之水淫溢不降而病水胀,由是而病臌胀。

阳败土湿,中气不运,肝木郁滞,疏泄不行,三焦通调失司,水湿内停,故症见单腹胀大如鼓。气血瘀阻,结于胁下,故症见肝脾肿大硬痛,按之不移。脾湿肝郁,郁而化热,传于脾土,移热膀胱,故而溲溺短涩,或见黄赤。血瘀脉络,碍气血循行,故症见青筋暴露,蜘蛛痣等。久病不愈,中气伤残,致使升降反作。胆胃上逆,故而食纳俱废,心慌气短。肺热气逆,故而咳嗽、鼻衄;肺热不降,气不化水,故而小便短步.脾湿肝郁,故症见脘腹胀满,水谷不消,四肢头面削瘦,肌肤萎黄暗淡。肝郁下陷,故而大便稀溏,或见色黑。升降紊乱,气血瘀滞,故脉见细濡、稍滞涩、右偏弦、或革、关寸大,或关尺较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见舌质暗紫。

治则:健脾利湿,柔肝熄风,清肺理气,通利水道。

方药:猪苓9-12克、泽泻9-12克、制首乌15-30克、桔红9-12克、粉丹皮9克、炒杭芍9克、炒杏仁9克、川郁金9-12克、苏泽兰30克、木防己9克、车前子9克、赤丹参15克、草蔻仁6克、法半夏9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柔肝熄风;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苏泽兰、赤丹参,化瘀通络,消胀利水,木防已、车前子,疏通水道,利尿消服;草蔻仁,健脾行瘀。

加减:
①肺家燥热,舌苔厚腻,小便少者,加北沙参12至15克,或加淡竹茹9至12克,清肺润燥,以启生水之源。
②腹胀、尿少,精神不振者,加炒苍术12至15克,或加地肤子12至15克,以健脾利湿,行瘀消胀。
③消化不良者,改草蔻仁为缩砂仁9克,加鸡内金9克,健脾以消食。
④湿热重,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者,加焦山栀6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⑤肝气下陷,湿寒之像明显者,加桂枝木6至9克,以升提肝气之下陷。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荤之物,忌盐,以高糖高蛋白及清淡食品为宜。避免劳累,必要时需卧床休息。

附记:臌胀,包括肝硬化合并腹水等单腹胀大如鼓的痰患。

肝硬化合并腹水,系肝硬化的晚期。引起此症的原因很多,不仅限于肝炎不愈转化而来致成此症的根源,多系其他病症经久不愈。此症多系中气虚败,正气伤损,不能抗邪,正虚邪实,故其见症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丛出不穷,危症迭见。发病机制,其本属虚寒,而其标则属虚热。因而治疗此症,在健脾柔肝,通利水道之中,需酌加扶正之品,以使邪去而正气续复。

内科病证 噎食 十三

噎食,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胸中所致。

脉证机理:饮食劳伤,中土阳衰,脾湿增而肝气郁,胃气逆而肺气滞。气滞不降,积郁胸中,痞塞不通,症见咽下梗塞不利,胸脘痞闷不舒,甚则饮食梗噎,咽下不利,是病噎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滞,则大肠结涩,加之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因而症见大便涩滞不畅或干结。气滞不降,故脉见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平胆疏肝,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清肺通便。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15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陈枳壳9-12克、瓜萎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川郁金、北沙参、陈积壳、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消满通便;煨生姜,暖胃降逆。

加减:
①大便干或不利者,加郁李仁9至12克,润肠以通便,或加川厚朴9克,破滞以通便。
②湿盛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或加苏泽兰15至30克,利湿以消胀。
③中下湿寒者,改煨生姜为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
④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
⑤胸闷胀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至12克,化瘀软坚以散结。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物及过硬食品,以质软易消化之食物为宜。

附记:噎食,包括食道憩室、食道狭窄等咽下困难的疾病。

食道憩室系消化道憩室之一,食道有上、中、下三段之别,症状也有所不问,但病机均属气滞不降,因此均以胸闷痞塞不通为主症。肺主气,与大肠相表里。食道憩室既因气滞不降所致,大肠气机不畅也在所难免,因此多伴有大便不利或干结。破滞气,利肠腑,则滞气开而痞塞除,憩室平复,其病告愈。

内科病证 呃逆 十四

呃逆,系因中气虚弱,甲木横冲,克伐戊土,胃气上逆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清阳左升,浊阴右降,上清下温,故呃逆弗作。而阴所以能升、阳所以能降之关键在于中气健旺。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谓之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敌脾家之湿。

由于饥饱不均,过食寒凉,或因情志刺激,损伤中气,致使胃阳虚而脾湿增,中土不健,运化迟滞,水谷停留,阻碍甲木下行之路,必然横克戊土。胃土被贼,失其顺降之性,逆而上冲,则呃逆连声不止,是病呃逆。胃气不降,胆木横冲,故症见胸脘胀闷,纳差气短,善太息。胆胃逆冲,故脉见细濡、两寸关大,甚者脉见弦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健脾和胃,平胆舒肝,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筒肉桂5-6克、广桔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天台乌9克、草蔻仁6克、煨生姜9-12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顺气降逆;筒肉桂、草蔻仁,温中行郁;天台乌、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①胃寒而泛酸者,去粉甘草,加焦白术9克,乌贼骨9克,以暖胃除酸。
②胃寒苔薄者,加淡吴芋3至5克、荜拨1.5至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冲逆。
③呃逆不止者,加罂粟壳5壳,暖中以镇呃。
④气滞胸闷过重者,去广桔红、炒杏仁,加陈枳壳9克,瓜萎仁9克,破滞降逆以宽胸。
⑤肺热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参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气,降逆以止呃。
⑥呃逆声重,连续不止者,加代赭石9至15克、旋复花9克、罂粟壳5克,镇逆顺气,暖胃以止呃。
⑦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⑧脾湿重,运迟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胀。
⑨不宜用大黄、厚朴,二冬慎用或不用,以免败脾伤胃。

忌宜:忌食生冷寒凉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附记:呃逆是一种常见病,有轻重之不同,系因膈肌痉挛所引起。按祖国医学辨证,此证多因脾胃寒湿,肝胆不调,胃失和降,逆而上冲使然。

胃喜温润,而主降纳,呃久不愈则胃之温气随呃而亡失,必致胃寒,其气更逆,呃亦愈重。

轻而偶发者,调节饮食,涵养情志,使一时逆乱之气机复其升降之常,可不药自愈;重而频发不已者,必须凭脉辨证,处以针药治之。治当首在温中,以培其本,兼调肝胆。使脾胃冲和,肝胆调畅,则逆气顺降而呃逆自止。

内科病证 胃下垂 十五

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喜食纳,脾气升运面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消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旧谷不去,新谷不入,故而不思饮食,食也难消。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而兼见头昏脑胀,心慌气短等症。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气滞不降,故脉见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为主,以助消磨,和胃为辅,以增食纳,佐以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苍术9-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炒干姜5-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炒苍术,健脾和胃;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炒杏仁、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川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
①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见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至9克,舒肝以升陷。
②大便约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③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至9克,理气以止痛。
④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
⑤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至9克,清肺润燥,清利湿热。

附记: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征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见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从症治疗无致,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暖中,舒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不可因见“下垂”二字,均认定系中气下陷,概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大便约结一症,因肺津不能下润所致,此系寒燥,均非热结,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绝非所宜。在温中暖下,疏肝理气之中,酌加润燥通便之品,俾使湿退而气机畅利,则便坚自然消除。

内科病证 泻泄 十六

泄泻,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其浊者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琉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所以不病泄泻。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泄泻。

脾湿运迟,水谷难化,肝郁而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郁而克脾,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泄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泄后痛减。移时大肠壅满,故疼泄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必逆,故兼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敛肠止泻,温暖中下。

方药: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9克、粉丹皮9克、潞党参15克、煨肉蔻3克、炒干姜6克、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潞党参,补中益气,炒干姜、煨肉蔻、罂粟壳,温巾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
①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
②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
③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广木香6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止呕。
④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原方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至5克,清君火以凉血。
⑤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至9克、川黄连3至5克、乌梅肉6至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
⑥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见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下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以治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及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清淡、易于消化之食品为宜。

⑦附记:泄泻系后世病名,先秦以远统称为“泄”,汉唐之际称为“下利”。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

泄泻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
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
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利,用《乌梅汤》温燥水土,
润肝熄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利,用《黄芩汤》,平胆泄热以治之。
凡泄泻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利之类。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
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治之。
盛夏贪饮冷水及冷食不洁,致使毛蒸夜热,出虚汗,腹胀泄利,兼有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诊。可用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利自止。

内科病证 痢疾 十七

痢疾,系因脾湿肝郁,陷于大肠,大肠气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融而气调,木荣而血畅,传导顺遂,故不病痢疾;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袭,伤脾胃而致脾湿,脾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因而乙木、庚金郁陷,大肠气滞,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是病痢疾。金性收敛而木性疏泄,庚金收敛,故出不至于遗矢,乙木疏泄,故藏不至闭塞;乙木、庚金郁陷,则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致使敛而不闭,泄而不透,藏不能藏,泄不能泄,故而隧路梗阻,传导艰难,症见里急而后重。庚金涩滞,木强泄之,滞气缠绵,剥蚀摧伤,逼迫脂血俱下,故症见少腹绞痛,痢下赤白。

土湿木郁,郁而化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者,为湿热痢。多来势急骤,赤多白少,甚则纯痢血水。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者,为湿寒痢。多来势较缓,白多赤少,或白滑如冻,或经年再发。

湿热痢,因肝郁胆逆,化生相火上炎,而症见发热,口渴面赤。寒湿痢,因脾肾阳虚,肝木陷沦,而症见神疲畏寒,口润不渴,面色晄白。
1、赤痢,因脾湿肝郁,化生湿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故脉见细濡、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或燥腻,舌尖红。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行瘀。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嫩桑枝15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嫩桑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熄风止痛;黄芩炭,清热退烧;广陈皮、肉苁蓉,清肺润肝,滑肠祛瘀。

加减:
①红白兼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②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以清泄厥阴之湿热。
③下坠重者,改广陈皮为陈枳壳9克,行滞气以除下坠。
④挟热下痢,来势急骤者,径用《白头翁汤》(白头翁9克、川黄连3至6克、炒黄柏9克、秦皮9克,水煎服),润肝熄风,清热止痢。

2、白痢,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故脉见细濡、较沉、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祛瘀。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8克、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广陈皮、肉苁蓉,清肺润肝,滑肠祛瘀。

加减:
①春夏之季,减桂枝木为6克,以防助肝家之燥。
②下寒腹痛者,加炒干姜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
③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罂粟壳5克,暖中以止泄。
④春夏之季,兼见痢下色红者,加黄芩炭6至9克,以清相火。
⑤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至9克,疏肝以祛大肠之瘀毒。

忌宜: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附记:痢疾,系指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发热的疾患。分湿热痢、湿寒痢或称虚寒痢两大类。疫毒痢属湿热痢范畴,久痢、休息痢多属湿寒痢范畴。

痢疾之作,均因脾湿,肝与大肠俱陷。木郁而化热者,则为湿热痢;湿重而肾寒者,则为湿寒痢。所以然者,木郁则生热,水郁则生寒,而寒热之源,均因足太阴脾土湿盛。湿为阴邪,与寒同类,故湿寒为痢疾之本,湿热为痢疾之标。无论湿寒、湿热,均兼大肠气滞,故均见痢而不利。治疗以通利为主,山楂等涩肠之品,均属禁用之列,大黄寒凉峻下,槟榔破气搜肠,用之亦属不当。病于春夏者,因系木火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白多红少,治亦应以润肝熄风,凉血泄热为主;病于秋冬者,因系金水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红多白少,治亦应以温中散寒为主。

疫毒痢、挟热下痢、噤口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应配合西药,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时径用西药抢救。休息痢、久痢,视其病情,一般用治湿寒痢之方加减治疗,或用巴豆两枚去油,取霜冲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虫。痢疾初起,素秉体健者,可用花槟榔9克广木香9克炒大黄9克川黄连6克广藿香6克一剂,水煎温服,以荡涤肠腑之积滞,继服《加味香连丸》,疗效尚佳。素体虚弱者,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无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则因脾败而纯下黑水,是为洞风,多不易挽救。

附记 《加味香连丸》

广木香、川黄连、罂粟壳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服两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功能行气化瘀,止痛住泻。用治腹泻腹痛,欲转为热痢者。

内科病证 飧泄 十八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部陷,大肠不敛,水谷不化,并走二肠,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化生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动,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泄。肝气郁遏,冲突脏腑,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肝木不能升达,故而脘闷运迟。脾湿肝郁,则胆胃必逆,上热下寒,故而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可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睥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救挽。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见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舒肝,敛肠止泄。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筒肉桂4-8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煨肉蔻3-6克、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解郁止痛;炒干姜、筒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罂粟壳、煨肉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
①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至6克,敛肠以止泄。
②脾家湿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
③上热,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芩炭6至9克,或加川黄连3至5克,以清君相之火。
④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以温下寒。
⑤关尺脉大者,去筒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之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附记: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西医多诊为“慢性结肠炎”。系因中土不建,功能低下,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泻泄愈剧,水谷不化。治病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兼以温肾暖下。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侯,亦非难治。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内科病证 溃疡性结肠炎 十九

溃疡性结肠炎,系因脾湿肝郁,中气下陷,化生湿热,陷于大肠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胃土右降而甘饮食,脾土左升而化水谷。胃降则甲木不逆,脾升则乙木不陷,木气不郁,上下冲和,故痛泄不作。

由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致伤脾胃,累及肝胆。胆胃上逆,仑廪不开,故纳差而食少。肝脾下陷,磨化失职,不能蒸水化气,故水谷并下,注于二肠。脾湿肝郁,攻冲肠间,故而少腹切痛。肝木以疏泄为性,肝气郁陷,不能上达,必下决二阴,以泄粪溺;水在二肠,不在膀胱,故而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混杂而下。肝者,体阴而用阳,肝气郁陷不升,久则化生下热,伤络而腐肠,故而脂血俱下。脾气下陷,湿热淫蒸,则脂血腐化为脓,故而脓便挟杂。肝气陷于大肠,沉坠不升,故而后重。四肢秉气于脾胃,脾主肌肉,脾胃不健,故症见四肢乏困无力,日渐消瘦。临床偶见大便干稀混杂,结滞难下者,系因肝气陷于大肠,郁生湿热,大肠滞气不升所致。肝脾郁陷,化生湿热,故脉见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利肠道湿热,兼以理气止泻。

方药: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12克、广桔红12克、炒杏仁9克、槐实炭9克、罂粟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何首乌、炒杭芍、粉丹皮疏肝止痛;广桔红、炒杏仁,清肺理气;槐实炭,清利肠道湿热,扶伤止血;罂粟壳,暖中止泻。

加减:
①脉见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和胃降逆。
②便脓血者,加阿胶珠9克,润肝熄风以止血。
③下寒腹冷者,加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
④中下湿寒,肝气郁陷,大便不利者,去槐实炭,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⑤大便结涩难下者,去罂粟壳,加肉苁蓉15克,润燥以滑肠。
⑥大便如痢,脉见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腻者,系肝脾郁陷,清阳不升,治以柔肝升陷止泻。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桂枝木6-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大党参12-15克、赤石脂12克、槐实炭9、罂粟壳4-6克。水煎温服
注:中下虚寒者,去槐实炭,加草蔻仁6克,或加炒干姜5至6克,以温暖中下。

忌宜: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以柔软、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食物为宜。

附记:溃疡性结肠炎,酷似慢性痢疾,是以腹泄腹痛及大便中杂有脓血及粘液为主症的一种慢性病。可因饮食不节而发病,亦可因情绪紧张而加重。其病机为脾湿肝郁,化生下热,大肠气滞。治应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莫助脾湿。顾护中气、理气开滞,使中气续复,则病可向愈。切不可见其泄利后重,夹杂脓血而辨为“滞下”,投以寒凉伐泄之品,败其脾阳。脾阳虚败,则其清气愈陷而肝气愈郁,病不惟不愈,反而痛泄愈加。

内科病证 肠结核 二十

肠结核,多因中气下陷,脾湿肝郁,郁生下热,积瘀肠道,堵塞不畅所致。

脉证机理: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为水分,所以气盛于上而水盛于下。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此即阴阳互根,气水循环者也。而其转运之枢机,则全在中气。平人中气健旺,肺胃自右而下降,所以气能化水,而不病气臌;肝脾自左而上升,所以水能化气,而不病水胀。气自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所以然者,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故气盛于上,而实根于下。肝脾左升,温暖而化清阳,气者阳也,所以气自下升。水自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所以然者,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故水盛于下,而实根于上。肺胃右降,清凉而化浊阴,水者阴也,所以水自上降。

素患肺痨或其它痨疾患者,痨虫串腹,或因不慎,痨虫随饮食而入肠胃,致使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脾家湿盛,肝脾郁迫,不能升运。在下之气,堙郁凝滞,而作脐腹胀满,是病肠结核。肝郁克脾,故症见脐腹隐痛,或绞痛难忍。肝以疏泄为性,肝气郁陷,疏泄不畅,庚金敛闭,故症见大便断续不连,或于结难下,难得矢气。或因脾家湿重,清阳下陷,症见大便稀溏;或因肝郁化热,挟脾湿瘀陷二肠,蒸血腐肉,症见便下恶臭,甚则便脓下血。肝脾瘀陷,肺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厌食纳差,胸闷气短。肺胃壅滞不降,胆无降路,上逆而化相火,不能蜇藏,故而发热盗汗。脾湿胃逆,化源不开,水谷精微不继,无以温养肌肉,故而日渐消瘦,虚乏无力,面色晄白。肝脾郁陷,化生湿热,故脉见细濡、弦、关尺较大,舌苔自腻。

治则:健脾舒肝,化瘀消胀止痛,疏利肠道。

方药: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鹅枳实12克、炒杏仁9克、川厚朴20克、炒麻仁9-15克、缩砂仁6-9克、苏泽兰30-60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舒肝升陷;炒杏仁,理气降逆;鹅枳实、川厚朴,破瘀行气消胀;炒麻仁,润燥滑肠;苏泽兰,化瘀消胀;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①大便不畅者,加炒西吉9克,导滞以通便。
②瘥后中气未复,脾湿盛而痰涎多,脉见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降浊化痰。

忌宜:忌生冷、辣椒、酒、耢、鸡、鸭、牛羊肉,以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食品及植物蛋白为宜。

附记:肠结核是一种继发于肺结核或腹腔其它器官结核,或因结核杆菌随饮食进入肠道而原发于肠道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溃疡型及增生型为临床所常见。类似于祖国医学的气臌,尤其增生型肠结核更为类似。

本病因肠遭有溃疡或有增生结节,可因进食等引起肠道痉挛而作腹痛,气机不通面作腹胀。其腹胀之状,如《金匮要略》所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患者极难得一矢气,一次矢气,甚者可持续一小时之久。腹满随矢气稍减,旋即胀满复如故。治疗以破瘀消胀为主,以《厚朴七物汤》加减主之。去其味甘令人中满之甘草、大枣,重用泽兰、砂仁、枳实,破瘀消胀之味,以增其破瘀消胀之力。泽兰化瘀消胀,为治此症之佳品,伍以厚朴,效力尤捷,故亦重用厚朴。

西吉,即岷山所产之大黄去皮者,为大黄佳品之一。其心深黄近红,导滞通便之力甚强。大黄皮有收涩作用,于本病不利,故不用一般带皮大黄,而用西吉。

鸡鸭肉系“发物”,牛羊肉气羶,本病均不宜食。

内科病证 结核性腹膜炎 二十一

结核性腹膜炎,系因脾湿肝郁,瘀久化热,结于大腹所致。

脉证机理: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生长之令畅,所以木气不郁,肝木温升,故而腹痛不作。

素患痨虫所致腹部其它疾患者,脾家湿旺,致使肝木郁而不升。脾主大腹,瘀积日久,积温成热,盘瘀大腹,而作大腹疼痛,是病腹膜结核。肝主疏泄,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湿无去路,瘀积大腹,故而大腹胀满,甚则腹大如鼓。瘀而化热,陷于膀胱,膀胱热涩,故而小便黄赤不利。肝郁疏泄不畅,故而大便初干后溏;或因郁而生热,结于大肠,而见大便于结难下,或因肝脾郁陷,而见大便稀溏。脾湿肝郁,碍肺胃降路,肺胃上逆,胆火不藏,故症见发热口苦,咽干口燥,脘闷纳差,胸胁胀满。脾主肌肉,脾湿不运,化源不开,水谷精微乏竭,气血虚弱,不能温养肌肤,故而头面四肢消瘦,疲乏无力,面色晄白。湿热熏蒸,可见口舌糜烂,口气腥臭。脾湿肝郁,湿热瘀积,故脉见细濡、较弦,关寸稍大、两尺涩,舌苔白满腻或黄厚腻。

治则:健脾利湿,疏肝熄风,化瘀止痛,清利湿热。

方药:猪苓片15克、建泽泻12克、炒杭芍9克、何首乌25克、广桔红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川郁金12克、苏泽兰60克、车前子9-12克、冬葵子9-12克、木防己12克 、草蔻仁9克、粉丹皮9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何首乌、疏肝熄风止痛;川郁金、广桔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苏泽兰,疏肝化瘀,利水消胀;车前子,清利湿热;冬葵子,滑窍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草蔻仁,暖脾行瘀。

加减:
①肝脾郁陷较重,脉见关尺大,大便不干者,去何首乌,加桂枝木9克,舒肝以升陷。
②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
③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通便。
④腹胀不消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消胀。
⑤口鼻干燥者,去炒杏仁,加生蒌仁9至12克,清肺利气以宽胸。
⑥腹水消退后,腹部症块不消,切痛者,加石菖蒲12克,行瘀消痞以止痛。
⑦腹水消退后,中气未复,肠鸣者,加玉竹30克,润肠以固正气。

忌宜:忌食鸡、鸭、鱼、肉及一切腥荤酒醪之品及宿根莱,以清淡食品为宜。宜多食植物蛋白。忌房事。勿劳累。

附记:结核性腹膜炎,多因腹腔器官结核病变,或因肺结核通过血行播散而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祖国医学的肝郁腹痛膨胀范畴。病机为脾湿肝郁。以腹痛,腹胀,发热,清瘦为主症。治疗重在健脾利湿,疏肝止痛。使腹水消而胀满除,肝气畅而腹痛止,病可渐而向愈。总之,以疏利为本,切忌固涩。腹水消退后,腹部症块不消者,虽无明显症状,亦较难去根。

治疗本病之主药为苏泽兰、草蔻仁,健脾行瘀,利水消胀。中气运转,瘀积消除,则腹胀、腹水随之减轻,以至消除,病自可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