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医林五十年》《麻瑞亭治验集》中篇 专病论治】4

内科病症 水气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 二十八

水气病(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多因阳衰土湿,血郁气滞,三焦通调失司,水液泛溢所致。

脉证机理:平人脾土健运,肝木升达,肺金清降,肾水蛰藏,清阳上升而神旺,浊阴下降而精盈。饮入于胃,气化蒸腾,其清者濡脏腑而润关窍,其浊者输膀胱而为溲溺,所以水气弗作,浮肿不生。《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此之谓也。

由于外感风邪,闭束皮毛,经络壅塞,肺气失宣,致使水气郁于肌肤,病因风作,则病风水(如急性肾炎)。素体阳虚,脾湿胃逆,肺气不宣,水气泛溢皮腠,则病皮水(界于急、慢性肾炎之间)。风皮二水不愈,或因淋雨受潮,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肺失肃降之职,肝失疏泄之权,因而在上不能化气为水,在下不能蒸水化气,水湿留于肌肤四肢或脘腹,则病正水、石水(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一、风水皮水

风邪外袭,闭束皮毛,肺失宣发,致使水气不得外越于皮毛而为汗,郁于经络肌表,故症见颜面及四肢浮肿。风伤卫气,内遏营血,营卫不和,故恶风发热。湿流关节,故症见骨节烦痛。肺热气逆,故症见咳嗽气喘,或兼见鼻衄。表郁不解,水不得散,里阴上逆,阴乘阳位,故而一身悉肿,腰以上益甚,眼睑如卧蚕起状,怠惰嗜卧。肺胃不降,故症见口渴思饮,虚烦胸闷,胃呆纳差。睥家湿旺,水气滥溢于皮腠,故全身肿胀,足肿如脱,按之没指。肝木郁遏,下陷生热,传于脾土,移于膀胱,膀胱热涩,水不得渗于膀胱而为尿,故症见尿少黄赤,混浊不利。肝肺趿郁,故尿检见红、白血球。肾虚蛰藏失职,故尿检见蛋白。风邪外束,水湿不行,故脉现浮大而涩、或数、关寸大,舌苔白腻、或稍黄。

治则:健脾利湿,清降肺胃,发汗利尿。

方药:猪芩片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贡阿胶9克(烊化)、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青浮萍12克、苏泽兰30克、炒蒲黄15克、冬葵子9克、白茅根15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贡阿胶,疏肝行瘀;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青浮萍,解表散湿;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消胀;冬葵子、白茅根,清肺止血,滑窍利尿。

加减:
肺热偏重,口渴舌燥,苔白涩腻者,加生石膏9克,清肺以退热,或加北沙参12克,清肺润燥以止渴。
小便不利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清利膀胱湿热。
无热,肿胀明显者,加木防己9克,利水以消胀。
伴发咽颊炎或扁桃腺炎,咽喉红肿疼痛者,加川射干9克,清利咽喉以消肿。
秋冬季节,改青浮萍为麻黄绒6-9克,辛温解表,清肺利尿。
头痛呕吐,癃闭胀剧者,改炒杭芍为黄芩炭9克,清泄相火以止头痛,加木防己6-9克,利尿以消肿胀。

二、正水

既病风水、皮水,经治不愈,或复因劳倦过度,而致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肝郁不能疏泄,症见全身重度浮肿,下肢按之没指,或见头皮肿,或见阴囊肿,腰痛腿酸,小便不利,面色自光白,神疲懒言,腹胀便溏者,是病正水。肺不降敛,肝木郁陷,肾不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蛋白、红白血球。中下湿寒,里阴上逆,肺胃不降,化生痰涎,故症见咳嗽胸闷,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或见血压升高,或见胆固醇高。水湿内郁,不得外泄,故脉现滞涩、关寸大、或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行瘀利尿。

方药:猪苓片9-15克、建泽泻15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30克、炒蒲黄12克、冬葵子12克、木防己6-9克、白茅根15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疏肝行瘀;上肉桂,温暖中下;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强腰止痛,温肾降压;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木防己、冬葵子、白茅根,滑窍利尿。

加减:
肺热鼻衄,口渴思饮者,加北沙参12克,润肺以止渴衄。
小便黄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肿胀,小便不利者,加缩砂仁6克,行瘀以消胀,若无砂仁,以草蔻6克代之。
两腿脚肿者,加车前子9克,利尿以消肿。
尿混浊不清者,加川草裤15克,清利湿浊以分清。
关尺脉大者,改上肉桂为制首乌12-15克,舒肝润燥以升陷。
血压高者,加夏枯草12克,平胆疏肝以降压。
尿检见蛋白多者,加炒芡实15克,敛精以止蛋白之外漏。
尿检见红血球多者,加瞿麦6--9克,清利湿热,凉血以止血。

三、石水

皮水、正水迁延不愈,脾肾阳虚,水寒土湿,不能生长肝木,木郁不能疏泄,水液潴留,症见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腹水明显,面色苍白无华,小便不利,尿检见红白血球、蛋白、管型者,是病石水。肺脾肝肾俱虚,不能蛰藏,精血不秘,故尿检见大量蛋白、红白血球及管型。中下湿寒,脾湿肝郁,则胆胃上逆,肺失清降,故症见头目晕眩,心慌心惊,耳鸣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纳差,不思饮食,及血压升高,胆固醇高。水气停聚,故脉现细濡,沉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瘀利尿。

方药:猪苓片12克、建泽泻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苏泽兰30克、炒蒲黄12克、车前子9--15克、炒芡实15克、木防己9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利尿;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降肺胃;炒杜仲,暖肾降压;炒芡实,敛精止漏;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屎了车前子、木防己,利水消胀。

加减:腹水明显,小便不利者,先投“减味十枣散”0.5-1克(温冲顿服),以祛其陈宿。肾病综合征,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利尿以降压。一般加减,同皮水、正水。待腹水消后,以理中化瘀、清上温下之品,复其正气。尿检正常,方可逐渐减药,巩固疗效,以期痊愈。

忌宜:忌食葱、蒜、辣椒、酒,切忌食盐。宜食营养丰富之食品,严重者卧床休息。

按语:水气病(肾炎),系因肺脾肝肾四脏俱病,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有急、慢性之分。
《金匮要略》云: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系内有湿热,外被风邪,肺气不宣,因而水气泛滥肌表所致。
皮水,系内湿过重,,溢于肌肤使然。风皮二水,偏上偏外,在经在络,气分病多,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属此范畴。正水,系阳衰土湿,不能制服水邪,正病于肺肾,水湿留而不去所致。
石水,系脾湿肾寒,不能蒸水化气,水湿凝聚于脐腹所致,甚则腹胀如石。
正水、石水,偏下偏里,在脏在腑,血分病多,多因风皮二水不愈,脾肾阳虚,内传脏腑,表里俱病而成,慢性肾炎、慢性肾炎肾变期、肾病综合征、部分尿毒症等均属此范畴。
黄汗,系因汗出而浴,水入汗孔,化生湿热,《金匮要略》所谓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者。
水气病,多以阳衰土湿为本,肺金虚热为标。所以然者,水为阴邪,得热则化,遇寒则凝。肾阳衰,则不能蒸水化气,统摄无权。脾土湿,则升降窒塞,不能运化水湿。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阳衰土湿,不能生长肝木,则肝气郁滞,不能疏泄水液。脾湿肝郁,陷而不升,胆胃上逆,肺无降路,不能宣发肃降,弥漫于上,郁生上热,则气不化水。肺脾肝肾俱病,水液不能输泄,则水气病作矣。

治水气之法,治水气病而肆用寒凉滋腻,伤脾败胃,中气虚败,病必难已。在顾护中气、健脾利湿之基础上,兼以疏肝行瘀,清肺理气,暖肾利尿。在上在表者,侧重解表,兼以利尿,在下在里者,侧重利尿,兼以通经达表,则中土旋转,龙虎回环,清升浊降,三焦气化复常,水道通调,尿利而肿消,病自可向愈。

病水气而久治不愈者,多因痰饮为患,治以温化寒饮,往往奏效。医有五水不愈,当求四饮之论,验之临床,确系经验之谈。

内科病症 隆闭(尿毒症) 二十九

隆闭(尿毒证),系因中气颓败,浊邪壅塞,升降倒置,上关下格所致。

脉证机理:慢性肾炎不愈,或因其它病证,致使浊邪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关下格,正气虚败,阴阳频于离决,是病尿毒症。
《证治汇补》云:关格者……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呕吐。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此论极似尿毒症。
脾湿肾寒,肝气郁陷,水湿留而不去,故症见脘腹胀满,小便不利,全身肿胀,或作腹水。脾肾虚寒,故而腰腿酸软,甚则四肢厥逆不温。肾虚不藏,精血外泻,故尿检见大量蛋白及血球。肝郁不能疏泄,浊邪瘀阻,清浊不分,精血腐败,故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尿检见管型。肝郁风动,耗血伤津,筋脉不柔,可见肢体抽动。
肝脾郁陷,胆胃必逆,故症见频频呕吐,不能饮食,食则呕吐愈剧。相火上逆,冲动君火,二火不潜,弥漫于上,故症见心中懊悔,口苦口臭,酸腐难闻,胸满气短。二火冲逆,刑逼肺金,肺热不敛,故口干思饮,或见鼻衄。肺热不能化气为水,水源乏竭,故尿少或癃闭。浊邪上蒙清窍,故而嗜睡昏迷,血压升高。脾肾阳衰,气血虚败,故症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正气虚败,上热下寒,阴阳格拒,浊气上填,故危症迭见。一旦阴阳离决,将死于反掌之间。上关下格,故脉现濡涩、或翕濡、或牢、关寸大、或微弱欲绝,舌苔白粘腻。

治则:健脾利湿,平胆疏肝,清肺降逆,蛰火潜阳,通经利尿。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30克、炒蒲黄12克、北沙参15克、冬葵子9克、白茅根15克、木防己9克、草蔻仁6克、白檀香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润血息风;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炒杜仲,温肾潜阳,壮腰止痛;苏泽兰、炒蒲黄,行瘀利尿;冬葵子、木防己、白茅根,清肺疏肝,滑窍利尿;草蔻仁,温中调郁;白檀香,清热通淋。

加减:
①上热重者,去炒杭芍,加黄芩炭9克,清泄相火,以除烦热。
②小便黄赤者,去木防己,加焦山栀9克,清心降浊,导赤利尿。
③发热者,去云茯苓,加猪苓片12克、炒黄柏6-9克,清利膀胱以退热。
④脉数,鼻衄者,去制首乌,加生地炭9克,润燥复脉,凉血止衄。
⑤肺热,舌苔黄粘腻者,加麦门冬9克、滑石粉15克,清肺润燥,利尿泄热。
⑥心慌悸,脉参伍不齐者,加柏子仁9克,养心以止悸。
⑦中下湿寒,肝气郁陷,脉关尺大者,去制首乌,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
⑧脉关寸大,虚阳上浮者,禁用桂枝,以防助其上越,阴阳离决。禁用当归、肉桂,以防辛热耗血。宗祛其陈宿、腐败自消之旨,可酌情先投“减味十枣散”1-2克(温冲顿服),以攻逐水毒,启动脏腑气机。但不可过用,闭开即止,以防伤正。上有郁热,舌苔黄粘腻者,禁用!尿毒症状缓解以后,参照慢性肾炎治疗之法,以复其正气,巩固疗效,以期痊愈。

忌宜:与肾炎同,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按语:尿毒症,系因肾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体内氮质及其它代谢产物潴留,而出现的一个症候群,属祖国医学之关格、癃闭、水肿等范畴。
引起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多系脾湿肾虚,肝脾郁陷,胆胃上逆,相火不藏,肺失肃降,兰焦失司,致使气机紊乱,升降反作,故水液潴留,症见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标本俱病等十分凶险的一系列危候。因之,治疗此症,要在临症不惑,凭脉辨证、辨病,详审病机。肾功严重损害者,乃肾炎等疾患恶化所致,不易救挽;病程较短,肾功损害尚不严重者,尚可救挽,当视各脏腑之偏盛偏虚而慎调之,以冀挽其生命于冥途。且不可瞻前顾后,殆误病机,致使患者死于非命。
治疗以健脾利湿,平胆疏肝,清肺降逆,通经利尿为主,佐以蛰火潜阳,调理脏腑紊乱之气机,使复其常。清阳升而下闭开,则尿利而肿消;浊阴降而蒙闭除,则脑醒而神清。脱险之后,仍需调理脾胃,媒合阴阳,复其正气,巩固疗效,谨防反复,方渐而向愈。

内科病症 淋证(肾盂肾炎) 三十

淋证(肾盂肾炎),多因脾湿肝郁,化生湿热,下陷膀胱所致。

脉证机理:水分壬癸,而主蛰藏,癸水在脏为肾,壬水在腑为膀胱。癸水温暖,则行其藏令,精血秘固,故滑遗不作,壬水清凉,则行其藏令,膀胱清利,淋涩闭癃不生。
《灵枢·本输篇》云: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相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络膀胱而秘于肾脏。肾得此火温暖,则内温(肾温)而外清(膀胱凉),藏令得政,故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水道通调,精血秘固,则闭癃遗溺不怍。
一旦三焦相火泄露,陷于膀胱,则膀胱热涩,溲溺不通。三焦相火陷泄之源,过在脾湿肝郁,乙木陷而不升。木郁而行其疏泄之令,肾失蛰藏之职,则三焦相火陷泄,膀胱热涩,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尿混浊,淋涩不通,是病淋症。腰为肾之府,火泄肾虚,故症见腰痛。脾湿肝郁,故症见腹胀,身倦体重,口渴而不思饮,甚则眼睑、下肢肿胀。肝脾郁陷,胆胃必逆,故症见头昏恶心,呕吐纳差。甲木化生相火而上扰,故症见午后低热,或见目眩,多梦失眠。相火泄露,膀胱热涩,故脉现细濡,稍涩、关寸较大,舌苔白腻、或淡黄腻。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利尿通淋。

方药:猪苓片9-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15克、炒蒲黄15克、冬葵子9克、半枝莲9克、焦山栀6-9克、白檀香3-6克、按树叶3克。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疏肝平胆;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炒杜仲,暖肾壮腰止痛;苏泽兰、炒蒲黄,化瘀利尿消胀;冬葵子,滑窍利尿;半枝莲、焦山栀、白檀香、桉树叶,清利膀胱湿热。

加减:
①肝气下陷,脉现尺大者,去全当归,加桂枝木4-6克,以升肝气之下陷。
②睑肿者,去全当归,加贡阿胶9克,润肝升陷,以消肿胀。
③不思饮食,纳差食少者,加草果仁5克,开胃以增食纳。
④两腿肿胀,去焦山栀,增苏泽兰为30克,加木防己6-9克,利水以消胀。
⑤尿痛不明显,尿检见红血球多者,去焦山栀,加瞿麦6-9克,清利湿热止血。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及肥甘厚味。宜食清淡食品。保持前阴清洁。

按语:淋证,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系感染疾患。
肾盂肾炎,系泌尿系感染之一,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以膀胱湿热为主,慢性者,除膀胱湿热外,可兼见脾肾阳虚。治疗以清利膀胱湿热为主,慢性者,兼补脾肾。
湿热固当清利,但湿热之源,因脾湿肝郁,肾寒不藏,三焦相火陷于膀胱,所以当清热利湿、疏肝潜阳并举,俾使泄露之相火复蛰藏于肾脏,肾温而肝脾左升,湿热根除而病愈。此可谓正本清源之法。切不可见有湿热,径用寒凉伐泄,败脾伤胃,必致脾虚不运,肝愈郁而肾愈寒,肾愈寒而火愈陷,淋涩不唯不减,反添它症,必旷日持久,迁延不愈。欲速而不达,反遗祸于患者,不可不慎!
白檀香,清热解毒,有杀菌消炎作用,消除尿道灼热感甚良。桉树叶,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杀菌消炎,用治本病,疗效尤佳。
白檀香用治淋病,可消除尿道之灼热感,泌尿系感染也有尿道灼热一症,病虽异而症则同,因之麻瑞亭于1940年前后即试用其治疗泌尿系感染。50年代初期,麻瑞亭又用桉树叶治疗肾盂肾炎,经临床验证,为白檀香、半枝莲所不及。以其伍白檀香、半枝莲治疗肾盂肾炎,疗效明显提高。所以然者,临床证明,桉树叶有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功效,恰能补白檀香、半枝莲之不足,故三者同用,疗效尤佳。
上述三味,《神农本草经》未载。查诸家本草,多谓白檀香系芳香辟秽之品,易挥发,入煎剂,应后下。桉树叶用量不可过大,以3-6克为宜,过量则因其兴奋作用而致一时性心跳,并因其有通经发表作用而汗出。

内科病症 砂石淋(肾结石) 三十一

砂石淋,系因脾湿肝郁,陷而不升,而生下热,三焦火陷所致。

脉证机理: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嗜好饮酒,致使脾湿肝郁,化生湿热,陷于下焦,引动三焦相火,泄于膀胱,熬炼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杂于尿中,梗塞不利,或尿出“砂”、“石”,是病砂淋、石淋。
砂石淋既因湿热壅遏、气机不利而成,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甚则点滴而下。肝气郁陷,攻冲不宁,故症见小腹绞痛下坠,腰痛不能俯仰。郁极不通,阳浮外泄,故症见大汗淋漓,状如滚豆。热伤血络,血不循经,而见溺血者,是为血淋。胆胃上逆,可兼见恶心呕吐。病久可见纳差食少,脘闷腹胀,体倦神疲,腰背疼痛等虚象。脾湿肝郁,相火泄露,湿热壅遏,故脉现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满腻。久病肝阴渐虚,故脉现弦象,舌苔白薄。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化石通淋。

方药:猪苓片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3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9克、玉米须15克、滑石粉12克、阳桃汁60克(分两次服)。水煎温服

方解: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疏肝止痛;桂枝木,舒肝升陷;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和胃降逆;炒杜仲,暖肾止痛;苏泽兰、金钱草、海金砂、阳桃汁、玉米须、化瘀利尿,化石通淋;滑石粉,清利湿热。

加减:
①尿痛者,去滑石粉,加焦山栀6-9克,清热利尿以通淋。
②尿血者,去滑石粉,加炒蒲黄12-15克,或加瞿麦9克,化瘀以止血。
③颜面肿胀者,加木防己6-9克,利尿以消胀。
④上热重者,去炒杭芍、桂枝木,加黄芩炭6-9克、制首乌9-12克,平胆疏肝以泄热。
⑤纳差者,加草果仁5克,和胃健脾,以增食纳。
⑥若无阳桃汁,以阳桃枝15克代之,或酌食阳桃、阳桃罐头、阳桃晶等阳桃制品。

忌宜: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清淡食品为宜。

按语:砂石淋,是砂淋、石淋之总称,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疾患。
泌尿系结石,多因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而成“砂”、“石”。小者如砂,谓之砂淋,大者如石,谓之石淋。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湿热清则绝其化生“砂”、“石”之源,佐以化石通淋,“砂”、“石”得化,则淋通而痛止。
临床证实,阳桃汁、玉米须有化石通淋之功,且其气不偏胜而味正,可谓治砂淋、石淋之要药。若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可参照淋证,权衡用药。血淋者,佐以化瘀扶伤止血之品。若久病体虚者,当开中焦化源,兼以扶正。凭脉辨证,加减化裁,多能结石得化而痊愈。个别患者,虽不能速愈,若能坚持治疗,自可收到症状减轻,终至痊愈之效果。

内科病症 淋浊(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 三十二

淋浊(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系因土湿木郁,肝气郁陷,冲动相火,相火泄露,陷于膀胱所致。

脉证机理:三焦相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肾水。三焦之经,络膀胱而约下焦。三焦相火,逢水则藏,遇木则泄。肾之能藏,赖胃土之降,降则气聚,肝之能泄,赖脾土之升,升则气达。平人相火蛰藏于肾,本不泄露,所以肾脏温暖,肝气条达,膀胱清利,不病淋浊。

由于内外感伤,尤因纵欲伤精,致使脾湿增而肝气郁。乙木下陷,冲动相火,相火泄露,陷于膀胱,膀胱热涩,故症见小便淋涩疼痛,尿频尿急尿混,时通时止,是病淋浊。相火泄露,肾家虚寒,不能秘藏,肝木疏泄,精华外漏,故症见溺下白浊,或镜检前列腺液中见红白血球,或兼见腰痛耳鸣,甚则阳瘘。脾湿肾寒,肝木郁陷,可见少腹坠痛,骶尾部坠胀,前列腺肿大。肝木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暖肾,疏肝升陷,化瘀通淋。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贡阿胶9克(烊化)、炒杜仲12克、苏泽兰30克、冬葵子9克、海金砂9克、白茅根15克、缩砂仁6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广橘红、炒杏仁,清肺理气;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贡阿胶,疏肝升陷;炒杜仲,壮腰暖肾;苏泽兰,化瘀消胀;冬葵子、海金砂、白茅根,滑窍利尿;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①尿黄赤不利,前列腺液中见红白血球者,加瞿麦9克、桉树叶3-6克,清利膀胱湿热以止血。
②脉现关寸大者,去桂枝木,加法半夏9克,以降肺胃之冲逆。
③尿灼热疼痛者,加白檀香6克,或加焦山栀6-9克,清利湿热以止痛。

忌宜: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忌房事。

按语:淋浊,以尿意急迫、涩滞不畅、尿液混浊为特征。包括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淋浊之病机,为脾湿肝郁,相火泄露,陷于膀胱,肾脏虚寒,蛰藏失职,致使精华外漏,加之膀胱湿热熏蒸,化生败浊,而成此症,所以本虚而标实,本寒而标热。治疗此症,初期重在清利膀胱湿热,热随湿去,则中土健运,肝木升达,标热可除,后期酌加培补脾肾之品,以止精华之外漏。无论初期后期,均以健脾疏肝、化瘀通淋为主。升降复常,则清者可升,浊者自降,清升浊降,诸症亦随之而愈。但暖肾之药,不宜早用,以防助其湿热,而致肝燥。肝家燥热,移于膀胱,疏泄不利,病必不除。

内科病症 肾痨(肾结核) 三十三

肾痨(肾结核),多因脾湿肝郁,肾虚不藏,相火泄露,化生湿热,陷于膀胱所致。

脉证机理:肾与膀胱,同主水而司蛰藏,肾温则藏,寒则不藏,膀胱寒则藏,热则不藏。平人君相二火下潜,秘藏于肾,以温癸水,藏令得政,肾脏温暖而膀胱清凉,内温而外清,所以不病肾结核。

临床察验,素患肺痨之人,肺气亏竭,而致肾虚,痨毒乘机侵入肾脏,致使肾虚。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痛,甚则痛楚难忍,是病肾结核。肾虚不能行其藏令,三焦相火泄露,陷于膀胱,肾虚阳泄,脾家必湿,而致肝郁,郁而化热,挟脾家之湿,陷于膀胱,膀胱热涩,疏泄不利,故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少、尿黄,尿如米泔,尿道灼热。脾湿肝郁,胆胃必逆,相火外泄,故症见劳热盗汗。脾湿胃逆,化源不开,故症见厌食纳差,肌肤消瘦。脾湿肝郁,肾虚不藏,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健脾补肾,疏肝升陷,化瘀利尿。

方药: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苏泽兰30克、木防己9克、白檀香6-9克。水煎温服

方解: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疏肝升陷;广陈皮、炒杏仁,清肺气以继水源;炒杜仲,补肾强腰止痛;苏泽兰,化瘀利尿;木防己,疏肝利水;白檀香,清利膀胱湿热。

加减:
①腰痛重,持续不止者,加骨碎补9-15克,强筋壮骨,补肾以止痛。
②小便不利,色黄赤者,加滑石粉15克,清肺以利尿。
③小便不利,色清白者,加冬葵子9克,滑窍以利尿。
④尿赤不利者,加焦山栀6-9克,以清利膀胱湿热。
⑤尿中见脓球者,加桉树叶3--6克,清利湿热以去瘀。
⑥腰痛不止,脉弦甚者,加贡阿胶9克(烊化),舒肝润燥以止痛。
⑦伴发脊椎结核者,加白胶香3-9克,补肾以强腰。
⑦如无白胶香,以路路通15克代之。

忌宜:忌酒、色、腥荤。以素食为宜,多食植物蛋白更佳。

按语:肾痨(肾结核),以腰痛、尿痛、尿急、尿频、脓尿为其临床特征,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兼以温肾、清利膀胱湿热。
肾结核常伴发脊椎结核,因肾主骨使然,以上方加白胶香,疗效甚佳。白胶香,非但能治脊椎结核,对其它骨结核均有效。白胶香为路路通之树胶,所以若无白胶香,可以路路通代之,唯疗效略差。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