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跟着彩云学汤液经法与五输穴:大玄武汤

【原文】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

茯苓三两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校注】

[1]四肢清:四肢清冷的意思。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讲疏】

本条为大玄武汤之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本方证是由小玄武汤证之肾气“不足”发展加重至“虚惫”而致。此证肾阳虚弱,其症状由“四肢冷”加重至“清冷”;不但有小便不利,而且出现了“大便鸭溏,日十余行”脾土虚寒的症状;小汤证中有腹中痛,此条虽未言腹痛,但言“少腹冷”,其腹痛证必然仍有存在,不言腹痛是省略文。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之经脉循腰背上行,膀胱经脉因寒而运行滞涩,则可见腰背沉重。

  大玄武汤由小玄武汤去生姜加干姜,再加人参、炙甘草而成。小汤中用生姜意在散水湿,此方用干姜意在复脾阳;病涉中土之虚故加参草两甘以助脾用,即以充肾体;参草与姜附同用则脾肾之阳皆可恢复,而内外之寒皆去而不返。故姜、参可为方中之佐臣,炙甘草可为之佐使。

  此证虽未言治外感内伤,但其证尽管由外感而来,发展至肾阳疲惫阶段,外感之邪亦多寒化,其治疗应以内复阳气为主,故亦可谓之内伤病。

大玄武汤之组织结构应如图:


穴位治疗法:

【原文】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

茯苓三两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土中水。甘、淡,平。入心、肺、肝、膀胱经。淡渗利水,健脾补中。
术,水中土。苦、甘,温。入脾、胃经。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附子,木中水。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回阳救逆,补阳益火,温中止痛,散寒燥湿。
芍药,金中土。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生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干姜,木中土。大辛,大热。入肺、心、脾、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温经止血。
人参,土中土。甘,微苦,微温。入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
甘草,土中木。甘,平。入心、肺、脾、胃经。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大玄武汤的五输穴配伍:

药名:土中水:茯苓。

穴位名:土中水:阴陵泉(脾阴),内庭(胃阳)

药名:水中土:白术。

穴位名:水中土:太溪(肾阴),委中(膀胱阳)。

药名:木中水: 附子。

穴位名:木中水: 曲泉(肝阴),侠溪(胆阳)

药名:金中土:芍药。

穴位名:金中土:太渊(肺阴),曲池(大肠阳)


药名:木中土:干姜。

穴位名:木中土:太冲(肝阴),阳陵泉(胆阳)

药名:土中土:人参。

穴位名:土中土:太白(脾阴),足三里(胃阳)

药名:土中木:甘草炙。

穴位名:土中木:隐白(脾阴),陷谷(胃阳)

阴陵泉(土中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尿失禁、尿路感染、阴道炎、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内庭穴(土中水):
主治病症:牙龈肿痛、扁桃体炎、胃痛、跖趾关节痛、流鼻血、四肢冰冷等。



太溪(水中木):
主治病症: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牙龈炎、踝关节扭伤等。



委中(水中土):
主治病症:头痛、小便不利、腰背痛、遗尿等。



曲泉(木中水):
主治病症:膝关节疼痛,降血压的要穴。


侠溪(木中水):
主治病症:头痛、耳鸣耳聋、乳腺炎、高血压。



太渊(金中土):
主治病症:感冒、咽喉肿痛、脉管炎,肺炎,心动过速,隔肌痉挛等



曲池穴(金中土):
主治病症: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痤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白癜风等。




太冲(木中土):
主治病症: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等。



阳陵泉(木中土):

主治病症:阳陵泉,筋之会,一切筋痛之病都可以治疗。又是合土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病症以及胆囊炎等病。

太白(土中土):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等;

足三里(土中土):
主治病症:食欲不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尿路感染、高血压、口臭等。

隐白(土中木):
主治病症: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神经衰弱等。


陷谷(土中木):
主治病症:感冒,胸膜炎,胃炎,肠炎,肾炎。下肢瘫痪,足扭伤的治疗。


  朱乌玄武大小四方,均为治外感天行病之正气不足者。或因禀赋素弱,或因误治,或因病程日久。其淫邪之特征,以心、肾两脏之气淫盛为特点,心为火邪而阴虚,肾为寒邪而阳衰,其小方证均较大方证病势轻,病位浅,所涉范围小,其用药则小汤均用五味,大方则系在小方中加两味而成。

  朱乌、玄武,均为助本脏正气所伤以祛邪,即扶正祛邪法,如心之气为火热,热伤阴生燥,故朱乌汤以滋阴为主兼清热邪;肾之气为寒水,寒水易伤阳,故玄武汤以温阳为主兼渗水邪。此心肾两脏之病,以寒热为辨,外感病中,寒热二证乃水火二脏正气状态之反映;辨阴寒和阳热症状,在五脏辨证中应着手于心肾。如《内经》所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其用如此。

【原文】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玑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药名之,亦推主之义也。

【校注】

[1]六合:上下加东西南北谓之六合。

【讲疏】

本条系陶弘景为六神方剂的主药和功用所作的总结。并指出了《伤寒论》中方剂与此方同而名不同的原因。

  关于此六神方之主药,讲疏各方之组织结构时均已详述,兹不重复。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陶氏把此六方对应于上、下、南、北、东、西之六合,认为此六方的组成,符合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对应天地四时之气化,用来调整五脏气化的失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旦证之病机在于阴阳的升降失常,阳气不升,阴气不降则上下不能交通而痞塞。阳旦证如春季温升阳气之力不足,而冬寒收藏之阴气不降,气机痞塞于阳土胃,故见干呕等证,治则宣、温、升阳气,阳气升发则阴气自降而痞除。阴旦证如秋之凉降之气不足而暑夏之溽热不收,气机痞塞于阴土脾,故证见身热下利,治则宜扶阴气之凉降内收,则阳热去而痞塞开。

  阴阳二旦为中土脾胃之剂,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可调节各脏寒热燥湿之气,可使在下之阳上升,在上之阴下降,故陶氏云可升降阴阳。

  青龙白虎二证之病机在于气机的宣发与收降失调,宣发收降失调则内外出入失常,宣发乃春木之气,收敛乃秋金之气,故出入失常谓之金木相离。

  青龙证为春木宣发之令不行,而金秋收敛之气亢盛,收之气亢则阳气不宣,敛气亢则水不蒸腾,故青龙证务必使内郁之阳气与水饮外越,使其汗出而解;白虎证为秋金收降之气不足而春木宣发之势有余,因而大热、大汗,故治疗又应助其收降水火,而汗止热清。此即陶氏所说能“交互金木”。

  朱乌、玄武二证之病机在于清滋之气与温渗之气不能协调,真阴可以清滋,而上达心火之中,火中之水方可谓之真阴;真阳之气可温以化水,而藏于肾水之中,水中之火方可谓之真火,真火即真阳之气,此清滋与温渗失调则为水火不济。

  朱乌汤证为肾中真阴不能上承于心以济心火,因而失于清滋,热不得清则烦,燥不得润则血动而出,故朱乌汤之功在于清滋;玄武汤证为真火不能下潜以温肾水,肾水不得其温则寒而不化,不易排出而见小便不利,寒冱于内,遏虚疲之阳,容易出现腹痛和四末清冷症状,故玄武汤所用为温渗之药,这是陶氏所说的此二方可以既济水火。

  综上所述,此六神方实际上是法于天地四时之气而组织的方剂,其功用能调整脏腑气化之余缺,同时此六方亦是三对阴阳之方剂,可以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故此,陶氏称此六方“乃六合之正精”,“乃神明之剂也”。

  关于陶氏所论,《伤寒论》与此六神方方名异同之原委,仲景虽有“避道家之称”的问题,但是也有其实际需要的问题。所谓实际需要,是指《伤寒论》乃是三阴三阳体系,与此五行体用辨证体系有所不同,因此决定了方名的不一。笔者在《伤寒论阴阳图说》中有专篇论述,恕不赘言。

  治外感天行六神大小十二方,共用药28(小阳旦汤中热稀饭不计在内)种。其中小汤共用18种,小阴旦汤用6种,青龙、白虎各用4种,余方皆用5种。大汤共用药25种,朱乌、二旦各用8种,余方皆用7种。此十二方中,黄芪、柴胡、麻黄、鸡子黄、阿胶、杏仁、知母,计七种药物,为前诸补泻方中未用者,除此七种外,半夏、粳米、白酨浆、苦酒计四种药物,皆为前五味五行互含25种药表中未列入。

  六神方所用28种药中,辛味药有桂枝、细辛、姜、附子、半夏、麻黄(《本经》谓味苦,据功用列此)计6种;甘味药有黄芪、人参、甘草、茯苓、大枣、麦门冬、阿胶、鸡子黄、粳米、饴糖计10种;酸味药有石膏(《本经》谓味辛,《别录》谓味甘,今据气化功用列此)、五味子、芍药、白酨浆、苦酒计5种;苦味药有柴胡、黄芩、黄连、白术、竹叶、杏仁、知母计7种。

方名

药物种数及味属分析

阳旦

2辛,2甘,1酸,共5种

阴旦

1辛,2甘,2酸,1苦,共6种

青龙

1辛,1甘,2苦,共4种

白虎

2甘,1酸,1苦,共4种

朱乌

2甘,1酸,2苦,共5种

玄武

2辛,1甘,1酸,1苦,共5种

阳旦

2辛,1酸,5甘,共8种

阴旦

2辛,1酸,3甘,2苦,共8种

青龙

4辛,2酸,1苦,共7种

白虎

2辛,3甘,1酸,1苦,共7种

朱乌

1辛,4甘,2酸,1苦,共8种

玄武

2辛,3甘,1酸,1苦,共7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