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无处不在的心理行为教育(下)

八、如何发现和解决自己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我们下面就来谈明确了目标之后,如何去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第一步,基于目标时刻进行自我反省。


反省内容包括:做这件事情,我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展示的身份是什么?我这样做了之后,我和对方的心是近了还是远了?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几个指标,可以说只要你把这几个问题随时装到自己的心里面去反思,去用这几个标准来衡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基本上你随时都可以进行自我的心理行为调整。

举两个例子。我们学堂一个学生在另外一个学堂做了两周助教,结束后那边的堂主给我打电话,她说真的比成人助教们做得更好。这个孩子在去做助教之前,我对她有两个嘱咐,第一你是去做助教的,助教的任务就是配合班主任老师做好工作,那么你随时要记住自己所要展示的这个身份;第二个,既然你是助教,你就要去想我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能为他们创造哪些价值。这个学生每天在日记里反思这些问题。刚开始她还是有点懵的,因为之前没有做过,又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但是她朝这个方向去做,很快就把自己调整过来。

因此,基于目标的自我反省,对于自我心理行为调整非常有帮助。下面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是我们中小班上一周总结里面所提到的案例,大家可以关注“明心学堂”微信公众号。中班有三个备考国际今日的男生非常浮躁,和家长交流之后,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运动特训帮他们静下来。但是,这是家长和老师的决定,不是孩子的决定。如果我们不懂得我刚才说的那几个衡量的标准,贸然行动,执行家长和老师的决定,孩子肯定会反抗,我们很可能就会走弯路。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到学生的态度,学生的意愿,然后决定做还是不做。这三个男生是九岁十岁这个年龄,如果他们是七岁以下,你是可以强制执行,因为家长是权威。但是十岁的年龄,他是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实现的,所以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可以完全去替他做决定,所以我们就要改变方法。

老师告诉学生:学堂的规则、老师说的你不想去执行,老师也不能改变你,对不对?但是有一个事情是老师可以做决定的,那就是基于你们的状态,我们决定不推荐你们去考国际今日。我们把这个决定告诉了三个男生,同时我们也告诉他们,我们希望你们拿出一个方案来,展示出你们跟之前不同的身份,然后我们才会同意推荐你们去参加国际今日的考试。

这个举措拿出来之后,三个男生当中就有两个男生说,老师那我要努力训练,因为我是想考国际今日的。有一个男生,他就不吭声。老师就表态:好吧,既然只有两个男生愿意,那我们就全力以赴支持这两个男生,甚至你们哪怕只有一个男生,我们也会全力支持,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成就你的目标的。

另外那个不吭声的男生就让他自己去思考,结果过了两天,这三个男生一起拿出了一套方案,决定要训练自己,订出了运动目标。虽然这一套目标在我们老师看来并不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高标准的目标,但是我们觉得,他们因为“爱自己”而保守是正常的,我们也很愿意以他们现在拿出来的东西为基础,让他先开始执行。然后,老师再逐步去激励他们,去支持他最后完成挑战性目标。

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我们来感受一下学生和老师的心,近了还是远了?相比于之前老师和家长决定了就干的效果,哪一种情况,学生跟老师的心更近呢?肯定是第一种对吧。

如果老师不表明态度,也不征求他的意见,而是直接强制执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在控制他,没有尊重他们。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一种是顺从,就是我们说的培养奴才的方式;还有一种,就会出现逆反,我不按你的来,你怎么说我就不怎么做。那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培养两面派,假装很顺从,实际上骨子里面恨你。

尊重学生,才有可能让我们和学生的心是近的,如果没有尊重学生,就算他是顺从的,他的心也不是跟我们在一起,所以通过尊重的方式就比我们原来那种强制执行和控制的方式显然要更好。当我们尊重了学生之后,学生也会更尊重我,因此在后面老师说的话,他们简直就是言听计从,因为老师尊重了他,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所以老师提建议,他就会言听计从。并不是说我们说你要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是老师在学生征求意见时所表达的意见,学生会马上按老师的建议去做。这个过程双方是非常平等的。

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呢?因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老师,老师是帮助学生去实现他的目标的人,这才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身份定位,这也是道德经里面所教的那句话,叫做“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把主动权交给你。尽管这件事情我本来是可以做主,但是我依然会让你为自己做主,同时我也会给你一个指导的意见,我告诉你怎么样才是更好,所以这个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个心理行为教育的案例。

另外,只有你尊重了他,他才能学会尊重。换句话说,我们作为老师不可能把我没有的东西给到学生,而所谓的心理行为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的点点滴滴当中传递给学生的。

这就是我刚才分享的第一点——基于目标的自我反省。你要时刻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做了一个决定或者做了一个事情之后,你和对方的心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这个特别重要。我刚才分享了我转变的案例,我做了这个改变之后,深深地体会到我和我现在网校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心更近了,他们也觉得和我比过去更亲一些。甚至这次太极班六个孩子在昆明训练,我心里都有点舍不得的感觉。

第二步:发现问题背后的心理行为模式,而不是停留在结果的层面去制止或者惩罚这个行为。

1、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过去最无意识的反应就是看着孩子做错了什么,马上脸色一摆,自己的情绪一上来,要求孩子怎么怎么,否则你就不要吃饭,否则怎么怎么,包括作业的第三题,有很多家长在他的答案里都用到了这一条,他要是不按规则来就不给他饭吃等,那我们来看看如何通过这种发现心理行为模式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圣人畏因凡人畏果,真正聪明的人是从因上面去发现问题,去找到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够拿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你只是在结果上处理,就算你惩罚了,也是很难实现教育的目的。

这个因是什么呢?这个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心理反应模式,或者说是他行为反应的习惯。比如说遇到困难就逃避,推卸责任,这是一种习惯和反应模式,比如说用哭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在小孩身上是非常常见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因,山长给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比如说自毁模式、受害者模式、消费者模式等等,都属于我们所谈到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

我们怎样才能够在发现问题或是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能够做到去发现这个模式,而不是马上去惩罚?你必须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

如果你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就很容易去到批评指责的方向。看到对方错了,我的评判就出来,这样是不对的,然后一堆道理,往上一堆,对方就很痛苦,并且会引起他的抗拒反感,和我的心越来越远,我越说他越听不进去。所以,要想真正做到分析对方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你就必须要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和分析问题。

有一次,小班的六个孩子做运动游戏的时候比较吵,我就在隔壁的房间备课,我觉得太吵,那我就要解决这个吵的问题。各位在线的朋友,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会说大家不要吵,大家小点声好不好?你要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很可能你说的话管两分钟就不错了,所以说这个可能并不真正起作用,因此我不能用这种方式。

小孩为什么会玩的时候很吵?因为他玩的时候是忘我的,怎么疯怎么玩,还容易起哄,想要他安静下来就要让他学会思考。所以我从房间出来,说:你们想不想在游戏当中成为赢的那个人?马上就有学生说:“想 ”。“那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在游戏当中赢呢?那就是要动脑。在别人跑而你还没有动的时候,就要想你待会要怎么去玩才能不被抓住”。结果这一招非常有效,可以说那一场游戏就基本上不是那种吵闹的状态了,是个比较正常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2、转换角度看问题,并且分析每个角度可能带来的后果。


就算是这样小的问题,你也要去思考,导致吵闹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再给大家举一个高级一点的例子,我从《今日英语免费班第七周周总结》当中截取的几段话。


第一,分析背后说别人坏话、排斥他人的行为源于怎样的心理?其实,人做这种行为,往往是为了让自己有种优越感和安全感,因为人的本性,都不能接受自己比他人差,其中部分人,会选择通过努力让自己比一般人优秀,但更多的人不愿意努力,于是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打击他人,比如说别人的坏话,欺骗自己;别人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大家都半斤八两,来找到内心安全感。

因此,当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内心并不尊重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喜欢用不公正的方式超越别人;内心很懒惰,并不愿意通过努力和实力,而是通过阴谋手段使自己获得理想的名利地位。同时对他人冷漠,对被他们拉拢的人来说,他们只是把这种人当成自己找感觉、打击他人的工具来利用,对被他们排斥的人,他们并不去帮助其改进问题,反而只是诋毁其名誉。而必然的后果,便是在未来以公开、透明、内容为王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不可能获得他人的长久的尊重和喜爱,也不会取得真正的事业成就。

第二,分析与这样的人做朋友,与其共振,会有怎样的后果?只要一个人参与这样的朋友圈,那么不是在排斥他人、就是在被他人排斥,而且会不会被他人排斥,并不取决于一个人平时有没有做好,只要他人看不爽你,你就会成为被背后诋毁的人。若每天都在关注和处理这种关系,怎么可能最终有真正的实力?事实上,社会上任何精英团队都对透明、公开、公正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以清晰的目标为导向,谁更能把事情做好,谁更有实力,就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因此每个人都单纯的把全部关注点放在提高自己上。

通过课堂上这样的分析,本周孩子们对“公正、真诚、善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团队里没有再出现建立小圈子的情况,大家更清晰了自己的目标是要把英语学好,而非每天去经营毫无意义的关系圈;另外,无论谁对某人有意见,都会当面提出来,帮助其改进;因此伙伴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也让我们再次发现:多数孩子都有学习和成长的潜力,只是很多时候会被一些庸俗的心理障碍,因此若真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还得从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孩子心理行为品质。


在这一周当中,2.0老师发现了学生的一个问题——在背后说别人坏话,排斥别人。这是中国人性当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2.0老师分成几步来分析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第一步:分析这个行为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说有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背后说人坏话的行为,往往是为了让自己有优越感或者安全感,因为人的本性都不能接受自己比别人差,当你感觉自己为了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很容易很方便的一个手段,就是打击别人,说别人坏话,然后用这种方式来欺骗自己,我是比他强,然后找到自己内在的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这是2.0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次的分析。

第二步: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说明这个人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模式?第二段里,分析说明这个人内心并不尊重公正公平的处事原则,喜欢用不公正的方式去超越别人,内心很懒惰,并不愿意通过努力和实力,而是通过这种阴谋手段来让自己获得理想的名利地位,同时对别人又很冷漠。对被他们拉拢的人,他们只是把这种人当成自己找感觉打击他人的工具来利用。对他们排斥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而是去诋毁对方。

第三步:换个角度分析与这样的人做朋友、与他工作会有什么结果?如果你是一个被他拉拢的人,你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只要参与了这样的朋友圈,那你要么是在排斥别人,要么是在被别人排斥。而且你会不会被别人排斥并不取决于你平时有没有做好,只要别人看不爽你,你就会成为被人诋毁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在关注和处理这样的关系,就不会有精力去成长和练习自己,怎么可能最终有自己的实力呢。这就是孩子们可能没有想到的结果。

大家去体会一下,2.0老师在分析这个事情背后的本质,怎样一步一步地推进,怎样去到不同的角度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事情的后果?他是站在不同的人的立场做分析。

最后,再告诉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去做。从任何精英团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透明公开公正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会以清晰的目标为导向,谁更能把事情做好,谁更有实力就可以获得别人尊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把全部关注点放在提高自己,而不是去诋毁别人,这个事情就说得特别清楚。

那么2.0老师把这件事情说透了之后,学生就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觉察。如果我背后说别人坏话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对后果的判断会帮助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比如说我是不是真的不想去尊重这种公正公平的处世原则呢?我是不是真的想用这种不公平的方式去超过别人呢?都不是。如果别人和我这样的人交朋友,会被看成跟我一样的人,其他人就不会跟我交朋友,这也不是我想要的。当他全部明白了之后,他内在的价值观自然就发生了改变。不再诋毁别人,而是通过增长自己的实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个价值观一旦建立,这次心理行为调整就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后面就是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实力。比如说运动、做事、学习等方面的突破和提高,他用这种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实力很快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个例子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的重要性和他的价值。

3、更高级的心理行为分析案例。


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更高级的案例,2014年底山长对我的一次分析和帮助。那时候我什么都喜欢争,有人说我一点什么碰我一下,我就会像气球被打了一下,立刻就弹起来。山长就在那一次清友见面会上分析了我的这种反应模式。

我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认知,别人说我不好,我会认为我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我比他说得要好很多,所以我一定会跳起来去争辩,结果跟谁都不能很好地相处。只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认知,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会欺骗自己,活在妄想中、美好的自我认知中。所以要接受自己的身份,知道是癞蛤蟆就不会在意别人说我皮肤不好。

山长帮我指出这种行为模式之后,我就开始去觉察,我对自己的认知是什么,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能否接受这样的一个自己。从那开始,我就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大家如果想了解,可以去看清一新教育基金会博客《如何反省找抽》,这篇文章清晰介绍了整个过程。当然这种分析需要境界很高的人才能有,这是我非常幸运的地方,我在新教育的成长路上不断地得到了山长和2.0的老师还有优秀伙伴的帮助,借此机会表达我深深地感谢。

九、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

1、自我心理行为调整的简单方法


有家长可能就会说,耿老师,你说了那么多,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我可能分析不出这些模式,我该怎么办呢?这里我给大家一些具体的方法。

第一步,你要去掉你的自以为是。

虽然你不会去鉴定别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可是在那一刻你还是会有一个判断出现的,对不对?你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你那个判断放弃,或者说当你这个判断出来的时候,你问一下自己,万一我错了呢?

第二步,去找当事人去求证。去和当事人求证一下,你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等对方告诉你。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学堂六岁的一个小女生,前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问题,她老喜欢管别人,无论今天谁值日或者是谁做什么,她就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说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搞得所有人都很讨厌她。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告诉她,你不要管别人,你管好自己就行了,但是你会发现这样说对这个小孩是没有用的,小孩根本不会把你说的这话当回事,因为她有她自己的主张。

而她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原因,必须要找到这个因。我也不敢妄作评判,六岁的小孩,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也不知道,我就去问她。我非常谦虚地去问她,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原因,每一个同学在做事的时候,你都要跟在他的背后去指挥?她就看着我,没有答案。

我第一次问她是那天早饭的时候,她跟在值日生屁股后面说说说,别人很烦她了之后,我问了她以后她没有回答我,没回答也就算了,我就继续去做事情。而中午的时候她还是那样,我又去问她,我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说,早上我问过你,但是你没有回答我,可是我很好奇,那你一定要给我一个答案,你要好好地想,一定要找到这个答案。结果,中午的时候她也没有回答。

到了晚上她就没有追着别人说了,我吃完饭上楼的时候发现她在教室里面看书,我就喊她,我说你来告诉我,早上和中午我问你的那个问题,你是不是有答案了呢?我一直等你的答案,我很好奇呢。然后这个小孩看着我说,是因为我想当队长。

你看她知道答案,只是她可能之前没有去觉察过。我说好,我知道了,如果你真的当了队长,你像这样子去指挥别人,告诉别人该怎么做,你觉得别人会不会喜欢呢?她看着我摇头,我说那要是这样,你真的当队长了应该怎么做,你要好好想想。她就说,哦,然后她就去干她的事情了。

神奇的就是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问题了,真的一次都没有。那么这一个案例其实也是一个心理行为教育,我帮助这个孩子进行了一次自我觉察,其他的什么都没做。如果说我做了什么的话,那就是放下我的判断,放下我想去说教或者想去管她的那个冲动,而是换了一个身份,去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我只是带着一份好奇心去做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可是整个的效果是非常好。

因此,如果你真的认为你自己没有能力去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那么你就带着好奇心去问他一下。这才是真正的难点所在:你要建立一个新的思维习惯,或者你要为你自己建立一个新的反应模式。

2、建立新的思维习惯的关键——逆着自己


建立新的模式当然要明白旧的模式,因为我们旧的模式是无意识的,急于判断,急于作出处理,急于去改变现状。这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会有什么结果,我如何才能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我如何才能找到对方的心理行为模式等等,这些我们通通都做不到了。事实是过去的这么多年,我们都试图改变这样的状况,但是都不能如愿。所以我们最要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我自己做了很多的调整之后,最深切的感受,必须自己先改变,才能带来别人的改变,一旦你改变,你就会发现你身边的一切都变了,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那么新的思维习惯是什么呢?你必须站到对方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然后找到他背后的心理模式。找到这个行为背后对方的心在哪里,他在想什么,就像我刚才说我跟那个六岁小女孩的引导过程,她在想什么,然后带着她去看结果,如果你当了队长,你这样做的后果仍然是别人不会喜欢你。我甚至都没有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如果有些孩子需要你告诉他方法,你就可以和他一起找答案,得到正确的方法。

这就是一个新的思维习惯。要建立这样的一个新的思维习惯对于大家来说可能还真不容易,因为惯性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OK,我们怎么样建立这个新的思维习惯?我告诉大家核心的核心哈,四个字——逆着自己。

当你的惯性出来时,你要问一下自己,万一我错了呢,这是不是在逆着自己?过去的惯性是一个东西出来之后,马上就很冲动地去办这个事情,所以这个时候你要问一下自己万一我错了呢,你能够这样想,你就做到了。

你还要随时自问,我刚才的这个判断或者我的这个想法是站在我的角度呢,还是别人的角度?这是一种自省和觉察。如果你每天都像这样检查一下自己,你的思维习惯改变会很快的。另外还有慢一点的方法,比如学习山长的博文。像刚才举例的今日学堂的周总月总,我是每一篇必看的,忙的时候就简单的看一下,知道里面有什么,我备课的时候拿来就用,拿来用的时候我再很仔细地去推敲。

除了看山长的博文、今日学堂的周总月总之外,你还要去学习当代商业领袖的思维模式,如马云,这叫见贤思齐。你看到别人是这样处理问题,你就想一想我是怎么处理问题的,我怎么样才能跟他一样用他那样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你就变得跟他一样了。否则就只是看看就过了,剩下一番感慨。你必须用这种学习的心态去琢磨,他怎么能说出来我为什么没说出来,他那样说到底在做什么?这样你才可能学到他的东西。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以后在学今日的周总月总时,就知道分辨哪些是在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是不是就有了榜样?有了榜样之后你就很容易学和模仿,跟榜样心心相印。

3、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境界


第三题:案例分析:在洗碗这件事上小韩妈对孩子的引导,你是否赞同?阐述您的理由。如果小韩是你的孩子,你会如何引导她?


小韩6岁,父母已经开始要求她承担适当的家务,比如吃完饭后洗一家三口的碗。但不愿意洗爸爸的碗,说因为爸爸在家,可以洗自己的碗。妈妈就把爸爸在她一岁多时背她上普陀山的事告诉了她,还给她算了下6年平均每天三个碗,家里的人帮她洗了六千多次碗,减去今天一次,还欠多少次。我还计划周六带她徙步爬山,再找个机会让她背有18斤米上山,让她体会下爸爸背她上山的感觉。

第三题,我看了很多家长的答案,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这个不赞成的理由又是各不相同。很多反对“不赞成”的人认为这个家长是在教孩子计较、算账,但是他自己提的方案本质上还是在给孩子算账,他只是用了更简洁的方式算账,没有像这个家长算得那么清楚,背了你多少步多少年,只是表现方式不同,骨子里其实是一样的。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对这件事的理解和境界都在一个层次上。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告诉这位家长,你的处理方式并不是没有用,也会有效果,孩子可能会把这个碗洗了,但它不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解决问题总是试图去找到更好的方案,如果是我就会告诉孩子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就要学会为别人去付出,这个付出不是计算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你对别人做什么,而是说因为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让你能够感受到你对别人是有价值的,你是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我这样去引导孩子就等于给这个孩子植入一个新的价值观: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这是我的荣幸,这是我的荣誉,我因此而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人。假如我没有为别人带来什么,没有能力为别人带来什么,可能我就会觉得是没有荣誉的事情。因此我要为我自己挣得荣誉,所以我很愿意去帮爸爸把这个碗洗了,而且我还会想办法去多做一些对我们这个家庭有帮助的事情,体现我也是家庭一员的这种荣誉感,同时我就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人。

这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取决于我们家长的教育目标:我到底是要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比如我们对学生的引导,比较强调你要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你要能够做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等等,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所以我在看到这位家长的故事之后,才会给出这个建议,这是跟我这一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的。目标的不同,事情处理结果的不同,是取决于各自的境界的。

十、改变行为的关键是改变观念


最后一点,明白了他的问题在哪里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去改变。还需要有好的方法去实现目标。

1、心法比方法更重要


说到心理行为调整的方法,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搬砖,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方法很多,但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心法。你的心改变了,好方法自然会来,而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更多的时候是匮乏的,对什么都不满意,觉得好像家人孩子也不太听自己的,自己的价值不太容易体现,所以整体来说我们的心是比较匮乏的状态。

解决之道在哪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当你感觉到匮乏的时候,就去付出,尽你的能力做你能做的事情。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法就是去想:我能帮他什么,我能为他做什么,而不是我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只要你能够把这个反应模式建立起来,那么方法自然就来了。因为你的心变了,你说出来的话都会不同。如果你的心还是原来那个状态,你就还是过去的反应模式。如果你总是用相同的方法却希望创造不同的结果,你就是神经病。这就是牛津词典里面对神经病的解释。所以,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心法。


2、最好的方法在哪里?


方法那么多,怎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说实话,方法都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最好,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又有效果,对方也舒服,你也舒服。取决于老师的境界,取决于家长的境界,这里面包含的因素很多,当时的场景,孩子的年龄、性格、环境等等都要考虑,所以我很难脱离这些东西去跟你说一个什么具体的方法。就算我后面要给出的几种方法,我也希望大家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具体的分析,不要拿了死方法搬来就用。比如说搬砖,今日学堂用了我也要用,不要这样子,这是很笨的。下面我们就介绍几个具体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借助榜样的力量。


这个方法对任何人都有效,对小孩来说效果会更明显一些。比如山长教小明慧,因为小明慧很喜欢公主,这是女孩的天性,比如穿公主裙什么的,针对她的这个特点,山长就引导她去看《海洋奇缘》、《冰雪奇缘》、《美女与野兽》,这些影片里面都有一个公主级别的人,山长就引导她去看这些公主为什么会得到她的族群公民的信任?是因为她为这个族群承担的责任,她为这个族群带来的价值。所以你要想做一个小公主的话,你就得向他们学习。小明慧出现逃避、不想承担责任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她就会说那你想想某某某公主她是怎么做的,这是山长引导小明慧的方式。

我当时听完山长的讲解之后,就赶紧给我们学堂的老师电话,我们就把小明慧当成榜样来引入。那是今年上半年,小明慧在深圳做演讲,八岁就为实现家族的目标做自己的贡献,她为了要实现这个演讲,就要训练自己演讲、英语各个方面。我们学堂就给学生看小明慧的演讲,给他们分析小明慧如何成长等等,成功地把小明慧这个榜样的力量植入了。植入之后,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引导学生去想,如果是明慧姐姐,她会怎么做。

这个方法特别好用,尤其对小一些的孩子特别有效,就不用讲什么道理,你只需要把这个榜样成功的植入,那么基本上你只要提一下,她立刻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这个是关于榜样的力量。


对我们成人,比如我就有好几个榜样。山长、刘老师、应老师、张丽老师、菊英老师、冬梅老师等等很多,这些都是我的榜样,我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想要是他们的话,他们会怎么做。


对于我们网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榜样很直接,就是2.0老师。因为他们是同龄人,也亲自给他们上过课,他们也看到过2.0的老师是如何处理事情等等,所以榜样的植入都不用我来做,是现成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觉得改变心理行为模式很好用的一个方法。


我们在九月份的《未来人生体验营》里对孩子们上过一堂表演课,告诉他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你可以去模仿这些人的演讲,模仿这些人的思考方式,模仿这些人训练自己的方式等等,你都可以去模仿,前提是你要研究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的思维模式等等。


第二个方法:分析推理,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本。


下面讲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分析推理,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本。刚才分析的周总里面就展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和步骤,要想学会这种分析推理的话,就必须学习山长的博文。我特别强调一下,这种分析推理对小孩子是不适合的,要对七岁以上的孩子,而且大一些的会更好一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平面的。就像刚才周总里面那个分析,你会看到是去到不同的角度,因,果,站在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故事,站在你自己这边又是什么样的?它是一个非常立体的分析,但是我们家长在做的时候很容易做成一个比较线性的东西。

分享我刚刚处理的一件事情。我们最近淘汰了一个老生,这个同学犯了自律性不够的毛病,违规看网络小说,同学多次提醒帮助也没有什么效果,之前一年里也给了他很多机会,但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所以这次大家投票决定是要留他还是不留,结果在老生当中分歧非常大,一部分留,一部分坚决不留。那些对他苦口婆心付出了很多的学生是坚决不留,那些没有做这些工作的学生就觉得我们跟这个同学相处挺好,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

针对这个分歧,我给学生上了一堂课,我分析这个学生他这么多次的承诺,然后建立荣誉,我承认我要改,他也确实有改善,改善了之后又摧毁了自己的荣誉。我们分析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是不守信用。如果一个人他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能守信用的话,他的这个品牌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一部分同学坚决不留他。

那么这对他本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这次被淘汰,他回去继续用这种放纵的方式对待自己,可能他会把自己给毁了,为什么?他学不到新教育的东西了,不仅如此,可能学其他的东西也难以学到,这对他的慧命的成长很有影响。我们分析的时候跟学生讲身命、慧命,人的两条命,我们要如何去帮助自己的慧命成长等等。


然后我站在要留他的学生的立场分析他的理由是什么、模式是什么。也许他只是一味的善良,没有自己的原则,也不清楚留下这个同学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分析完了之后,无论是主张留还是主张不留的人都得到了成长,这个问题就说清楚了,说清楚之后大家再做选择就非常简单。这就是我讲这个分析推理一定要立体化,站到不同的角度,每一个果每一个因都要站到不同的角度去做分析,才可能真的能把这个东西说透,否则我们说出来的道理很干,学生就是不服气。


第三个方法:目标明确的刻意训练,对任何人都适合。


这个就比较简单一些,我们大家相对要熟悉一些。比如说专注力不够就给他练习打小球,不爱学习的人就不给你学习的机会,让你反复运动做事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再比如说静不下来的人止语,闭关等等。这些都属于目标明确的刻意训练,都是心理行为调整。

这里特别要说的就是不要轻易模仿,不要随意模仿,一定要在你深刻的理解了这些选择、这些训练背后要达到的目的价值之后再做,否则你真的只会弄得和孩子的心越来越远。山长的经验特别丰富,经常给家长们建议,可是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家长很少,为什么呢?境界没到,理解不了背后的东西,可能又缺乏信受奉行的心,所以很难做到。


第四种方法:承担后果的方式,适合任何人。


承担后果是很好的改变观念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用的比较多的:不珍惜就失去。你乱放衣服提醒也没用,好吧,我帮你收起来,然后你要自己挣钱来把它买回去,这就是一种承担后果的方式,当他体会到要挣钱买回这个衣服好不容易的时候,下回他就记住了。这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用过的方法。


第五种方法:制造危机感。


这个也是不能轻易学,但用好了很管用的。我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这一点用得比较多,比如说PK、竞争、排名、末位淘汰等等。孩子们在这样的一种危机感的情况下,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更多地觉知,因为结果非常直观,所以他会更努力一些。他长期这样努力就会爱形成努力的习惯了,但这个方法不适合大家乱用。

用好危机感的关键是孩子要有目标,要清楚他想要什么,他要珍惜荣誉你的排名才会有效,没有了这些前提,你的危机就不起作用,反而导致他破罐子破摔。


有很多家长是很喜欢滥用危机感的,并且对孩子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比如说:你要是不听话,警察叔叔就会来抓你!这就是我们在家庭里面完全没有觉知,只是为了实现眼前一个很小的目的的时候就滥用这种手段,其实并不好,这个就不多说了。


十一、小结


要分享的内容就是刚才主要说的那些,最后做一个小结。我希望大家通过今天晚上的分享,能够记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心理行为教育究竟是什么?


在有觉知的情况下,从行为入手去分析,找到行为背后的心理模式,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并提供正确的训练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新的心理模式。


第二个,能否真正地进行心理行为教育,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


1.你能够觉察到问题。

2.你能否找到问题背后的心理模式。

3.你能否找到改变心理模式的方法并且实施。


第三个,心法比方法更重要,我能为他做些什么?


我希望大家时刻去想我能为他做什么,一旦你进入这样一个新的心理模式,你处理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大的改善,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所有内容。


最后环节,问题解答:为什么七岁以下可以强制?


耿老师:因为七岁以下的小孩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服从权威,7岁前的孩子还活在这个天然的模式状态里。中国传统教育里面有一种叫做权威教育法,孩子从父母的权威里面感受到一种东西,叫做力量。在处理一个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每次都是很弱很柔的,孩子就会变得很犹豫,因为他没有从家长那里得到力量。

7岁以下的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判断和分析,如果你非要让小孩子去判断和决定,会导致他无法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他只能凭感觉,跟着欲望走,而你如果这时候运用权威做出决定,不仅可以避免事情失控,还能让孩子从大人坚定的态度里面学到力量,学到坚持。

如果你对七岁以下的小孩都用那种“你觉得怎么样”的方式征求意见,孩子反而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他的判断力不够,他很难做决断,但是你的态度让他觉得他很重要,所以他跟你在一起时,可能很横,小小年纪却很跋扈。但是他在外面跟别人一起的时候,却很糟糕。由于他并没有学会真正的判断,也没有从家长那里得到坚持的力量,所以他并不会懂得坚持自己,也没有自己的主张,更容易成为一个从属者,甚至被人利用。

经验也告诉我们七岁以下的小孩,你发出明确的指令,告诉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实行了之后,特别是你的坚持下,他有了新突破之后,他是有很强的喜悦,他是对父母更加感恩的。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包括我们家长在假期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尝试用这种方式之后,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无论是从实际经验的角度或者是从小孩的心理行为特点的角度来说,七岁以下的小孩都是可以用这种方式的。


好,感谢大家给了我机会,让我把这一段时间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思考做了一个梳理,感谢清心联盟这个分享平台。感谢婉娟老师、叶萌老师!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协助,我期待看到大家分享你的收获,请在群邮件里面跟帖,大家写过作业的人回去也可以把你们作业再看一下,看看自己哪些方面是需要调整的。非常感谢大家!感谢!


END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