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上海女研究生自杀事件,不要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剧本里

文丨 优宝

前不久,西安交大女研究生在寝室内割破动脉自杀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

这令人不禁想起了一桩旧案,同样是自杀,同样是女研究生,同样是不堪沉重的心理压力。

不同的是,一个是因为刻薄的老师,一个则是因为离不开她的母亲。

所有图片源自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CCTV12《心理访谈》/《大家看法》

病态共生的母女关系

2009年11月26日早晨,上海海事大学,24号宿舍楼506寝室卫生间。

来自湖北宜昌的女孩杨元元,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

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捆扎的绳子,一头勒在她的脖颈间,另一头套在她身后的水龙头上。

她以这种极端痛苦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据法医说,洗手台离地面还不到1米,任何一个稍有求生欲望的人都可以轻易自救。

可这个女孩却走得如此决绝,仿佛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任何留念。

本来杨元元的家庭还是挺幸福的,爸爸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妈妈是工厂女工,她还有个年幼的弟弟,一家四口也算温馨有爱。

然而六岁那年,爸爸因为急性黄疸肝炎去世,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妈妈一人身上。

她的妈妈只有小学文化,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杨元元与弟弟也很懂事、争气,成绩一直不错。

18岁那年,杨元元第一次有了走出小县城的想法,她想去大连海事大学学习海商法。

可母亲第一次产生了激烈反对,大连太远了,光路费就要几百块,家里的经济条件难以支持。

再说万一女儿将来远走高飞,不管自己怎么办?

杨元元只好妥协,上了离家比较近的武汉大学。

这个决定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初到武大的她连学费都交不起,只能申请助学贷款,一边在学校食堂做保洁,一边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

日子虽然过得辛苦,她也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但时间很快就到了大三,杨元元日夜盼着自己能够早点毕业,工作赚钱。

可就在这一年,母亲突然提出来要过来和女儿一起住在宿舍。

原来她们家是工厂分的房,可2001年时工厂要搬迁,母亲不肯花钱搬去新房,也不愿在外租房,又不愿住荒凉破旧的老房子。

毕竟弟弟也考上大学住进宿舍了,家里就她一个人,还要房子做什么?

所以她就打起了女儿宿舍的主意,她也没跟女儿商量,直接办理了内退,拎着大包小包就跑去了女儿的学校。

这让杨元元傻了眼,但来都来了,也不能让母亲露宿街头,从此母女两人就住在了一起。

学校一开始也是反对的,但看在杨元元家里情况实在特殊,也就睁一眼闭一只眼了。

可学校又不是宾馆,没有为这种情况提供专门的床位,杨元元只能与母亲挤在1米2宽的单人床上。

白天,她要上课;下课后,她要继续打工做保洁;晚上,她还要帮妈妈在学校里卖茶叶蛋。

班里的同学也不好意思再和她来往,谈恋爱更加不可能,这让本就辛苦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孤独、痛苦。

但她始终坚信,熬到毕业一切就会好了。

被母亲剪掉的翅膀

杨元元曾有数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可母亲将每一条路都堵死了。

她考上了湖北一个小镇的公务员,离家近,又是铁饭碗,可母亲觉得这是个小地方,配不上女儿的学历。

西北大学给她发了面试通知——211大学教职,激动之下杨元元连火车票都买好了,可母亲坚持认为这是骗子,离家那么远,她不许女儿去。

她考上了北大法学研究生,可在母亲的规划中,北京是弟弟要去的地方,她曾在上海打过工,喜欢这座五光十色的城市,所以她要求女儿考去上海。

杨元元再一次满足了母亲的愿望,母亲也理所当然和她一同来到上海。

这一年杨元元30岁了,从大学毕业到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这期间她也陆陆续续在武汉当地上班赚取两人的生活费。

她也曾想过靠工作攒些积蓄,把母亲安置好,然后开启自己的人生。

可每一份工作都干不了多久,租住的地方也是更换频繁,因为母亲总在抱怨她的那些工作,不是距离远就是工资少、岗位没前途。

考上研究生后,杨元元以为,这次真的苦尽甘来,可以彻底解脱了。

弟弟也已经在北京念博士,甚至提出过把母亲接走,然而母亲拒绝了,她就想要和女儿住在一起。

可到了新宿舍后才发现,海大并没有武大那么好说话,舍友们也纷纷搬离了宿舍。

杨元元给学校写了申请书,诉说自己家庭的特殊情况与困难,可终究是不合规矩而被拒了。

宿管和她下了最后通牒:你妈要是还不搬走,毕业证和学位证你也拿不到。

那天,深秋的上海下着瓢泼大雨,杨元元冒着雨去给母亲找房子。

但上海的房子哪有那么好找,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只好花了100块住了宾馆,母女二人都心疼坏了。

第二天,好不容易找到了房子,但却拿不到钥匙,母亲就在学校礼堂前的长椅上坐了一晚上。

第三天,终于拿到了钥匙,进去一看才知道,整个一家徒四壁的毛坯房。

母女俩只好打地铺和衣躺了一晚上,抱在一起瑟瑟发抖,几乎一夜没合眼。

一连几天的奔波、疲惫、掺杂着焦虑、担心和内疚,让杨元元的情绪到了崩溃的边缘。

那天,她和母亲说:“如果你当年支持我去大连,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了?”

她第一次反思自己的人生,对这个世界感到无力,也第一次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母亲坑了。

回到学校之后,她在日记里写下: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的知识,至今仍没能有所改变?

次日早上,人们在宿舍厕所发现了她已经冰凉的尸体。

这个案子让不少家长唏嘘、后怕,因为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在东方文化中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曾在网上说起过,他们读大学的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地。

然而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反对。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子女往往容易变成了父母的一种占有物品。

一方面父母扮演着“奴仆”的身份,对子女溺爱有加,甘愿做牛做马;

一方面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让孩子戴着镣铐在自己的剧本里跳舞,甚至不惜蛮横干涉。

然而,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并未因为父母的付出而变得更加幸福。

他们在尴尬的境地中挣扎前行,一方面是社会的残酷高压,一方面是父母的强势闯入以及过高的期望。

最终在重重的压力下踌躇不前,她们已经不再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

死亡成为她们唯一的解脱。

孩子终会与你渐行渐远

《时代周刊》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父母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

里面着重提到了两个词:“回应”和“要求”。

对孩子的需求给予较大程度的回应;对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心要有高要求。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认同感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要做到这两点,适当的“分离和放手”、足够的“尊重和平等”是重点。

或者还可以更简单一些,只需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便足够了。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最近和几个好友聊天,发现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没有让我们认识自己。

各自都是在后来人生的某一阶段突然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为什么我们没能在更早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为传统教育很少去鼓励孩子发展自我意志,

大家都是要求孩子听话、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其实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脚本,

父母们应该尽量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从每件小事开始自己做选择。

只有在一次次选择中他才能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能。

选择自己所爱,做自己所想,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就势必会离父母越来越远,这样他们才会离自己越来越近。

父母与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街道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道路拐角。

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