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一个病症,叫做阴虚发热。
这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大部分人深受其苦,却无可奈何。
对此证,我有一点切身体会。
当年,我随我老师,在农村做医疗支援工作的时候,有一回,碰上一个老太太。她是从邻村慕名赶来的。
她什么病呢?就是到晚上的时候,浑身热乎乎的,睡不着,闹心。
当时,我们看,这个人大概70来岁,身体看上去还不错,但明显睡眠不足,神情疲惫,眼睛里有血丝。
她的女儿跟我们讲,老人家从四年前开始,就有这个毛病,严重的时候,每天晚上也就能睡三个来小时。其余的时间,就觉得脸上热、脚心热,口干,想喝水,心里头特别烦。这个事儿,最初还可以忍受,但是四年下来,症状越来越明显,睡眠越来越不好,所以才想着来求治。
老人家还说,自己虽然身体总觉得热,但是晚上用体温计量一下,发现还正常。
我老师了解这些之后,带着我认真看患者的舌脉,发现是脉虚弦,苔微黄腻,舌红。
我老师回头问我,你有想法吗?
我当时的回答是,酸枣仁汤,加竹茹、地骨皮、丹皮。
我老师肯定地点点头。
于是,一张方子开了出来——
酸枣仁、知母、川芎、丹皮、地骨皮、竹茹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枳实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大概用到第九剂的时候,效果出来了,夜里烘热难眠之感大大减轻。后来,我老师遵原方稍作加减,这个老人后来就彻底睡踏实了。
这个小医案,我记在工作日记里。如今,纸张已经泛黄,字迹都有些看不清了。但是,这里头所提示出来的问题和学问,一直深刻烙印在我脑海中。
其实,这个老人家的问题,是很典型,很常见的。它属于阴血亏虚所致的发热。
什么意思啊?我跟你讲,你看,发热这个事儿,是不是挺闹腾的?给人的感觉,它的性属阳,属于阳热。对不对?
那么,人为什么会自觉发热?简单说,就是阴不足了,让阳热之性飘了上来,形成虚阳浮越。也就是说,这个人阴虚。
阴虚,就会生热。这就好比一片地,没了阴水的滋润,干旱了,有了燥热之邪。
你看这个老太太,脚心热、咽干口燥、睡不好、心烦,身上阵阵烘热,舌头又红,舌苔还黄,这不是都在告诉我们,她阴虚发热?同时,她舌苔腻。这就说,还有一点痰热。
接下来,一个重要细节出现了,这就是脉虚弦。
脉弦,说明病在肝。肝病,主弦。结合患者阴虚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是肝中阴血不足,导致肝气不平而脉弦。脉虚,说明正虚,这是肝血亏少是对应的。
所以说,总地来看,患者主要问题在于,肝中阴血亏虚而生热。
好,既然如此,我们就对症下药。
你看看我老师和我一起琢磨出来的配伍——
酸枣仁、知母、川芎、丹皮、地骨皮、竹茹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枳实6克。
这里头,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这个是酸枣仁汤的配伍。这是古方子了,我以前常常提到。它就是补肝血,清虚热的。其中,酸枣仁为君药,滋补心肝之血。茯苓宁心,川芎行血。肝血虚则生内热,所以用知母来滋阴清热。
这个酸枣仁汤用在这里,作为基础,是地基。在这个基础上,用丹皮和地骨皮来进一步清虚热。尤其是地骨皮,是治疗骨蒸潮热的常用药。竹茹可以清痰热。枳实可以行气化痰。枳实和竹茹配合在一起,主要解决患者痰热的问题。
你看,这不是很简单吗?
其实,这个配伍还可以加点类似白薇之类的东西。
我把这一段往年的经验写出来,供大家伙借鉴、学习吧。
应该说,生活中因为阴血亏虚导致烘热、难眠、心烦的人,很多。我的后台上,就不断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在治疗的诸多方法中,酸枣仁汤加上地骨皮、丹皮,这个思路还是比较可行的。尤其是辨证属肝血亏虚生内热者,更是适宜。因此,我觉得它可以作为经验,向读者介绍。
当然了,有些烘热,属于肾阴不足所致。这就得补肾阴为主,不能以补肝血为主。有的人烘热难眠,属于肝郁化火。这个时候,得丹栀逍遥散这类的配伍应对。我们不能遇上一个人,就用酸枣仁汤加减。正确的做法,是辨证施治。所以,本文的非专业读者,如果要借鉴文中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切勿盲目。
好了。这个事,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