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暑假自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能“忍”的妈

​​

优秀、独立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忍”。

想减少自己的焦虑、培养孩子的自律,机智的父母都只做到60分。

——乐爸暑假自律的孩子,

作者 |若杉
来源 |若杉生活

听朋友讲她的育儿经,是关于“忍”的话题。

当大多数的妈妈天天忙着催促孩子按时起床完成暑假作业;

抱怨孩子丢三落四、总是记不清兴趣班上课要用的东西;

每天在家长群里,互相吐槽孩子的假期表现时,我的这位朋友,总是显得优雅淡定许多。

为人父母

永远只做孩子的“陪练”

7岁的小姑娘,早已经习惯了晚上睡前准备好第二天学习要用的书本,并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整整齐齐叠在枕边,还渐渐懂得给妈妈列清单……

​比如,妈妈去超市,她写好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妈妈帮忙采购。

​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也能一项项列好自己喜欢以及需要准备的东西。

​许多妈妈跟朋友讨教经验,她总是笑笑说:

“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忍得住。”

比如,孩子上学的时候,她也曾经大清早起来,自己眼看着时间来不及,急得跳脚,小朋友不紧不慢地洗脸、吃饭,一副漫不经心、时间与我无关的样子。

​被催急了,小朋友悠悠地吐出一句:

“我们小朋友啊,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们就越慢。”

弄得她哭笑不得,为此,她也没少上演“道路飞车”,一边孩子催不得,一边上课时间又不等人,确实辛苦又无奈。

​后来,她检讨自己,觉得这样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便跟孩子谈判,说:

“以后我们早上7:10出门,你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妈妈只会提醒你,不会催你。

但是,如果上课迟到,老师批评你,妈妈不能替你挨批评。”

一开始,小朋友似懂非懂,也没太当回事。依然懒懒地赖床,依然慢慢地刷牙洗脸吃早餐。

​朋友在一旁看着,愣是忍着没出声,等到孩子收拾好东西出门时,离上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

​毫无疑问,孩子上课迟到,挨了老师的批评。

​放学后,小朋友满脸委屈,怪妈妈送她晚了,让自己迟到。

​妈妈把前一天的话,又跟她说了一遍。这次,小朋友似乎懂了。抱着闹钟过来,让妈妈帮她调好了起床时间。

​第二天,虽然闹钟响后,小朋友依旧翻身睡过去了,但是,在妈妈提醒后,小朋友似乎想到了前一天挨老师批评的经历,猛地从床上弹了起来。

​从这一件小事,孩子开始明白,原来以前上学不迟到,是因为有妈妈在身边帮忙。

​更重要的,她开始知道,以后,这件小事,要由自己负责。

在起床“战役”胜利后,朋友开始渐渐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孩子,比如,一周早餐吃什么,会让小朋友自己安排,而她自己则负责采购。

​再比如,小朋友爱美,她把每天穿衣搭配的权利也交给了孩子。

​刚开始,小朋友只负责美,衣服穿得太多或太少的事情时有发生,慢慢地,她教会了小朋友提前看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准备衣服。

​“为自己负责”这件事,小朋友也从最开始的紧张不适,变得越来越从容,然后,慢慢爱上了自己安排生活的感觉。

​朋友总结说:

“当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时,就一定要学会忍,看着她犯错不去插手,看着她慢吞吞的不去帮忙,甚至看着她烧钱忍住不去心疼钱。

永远做一个陪练而不是比赛的主导者,唯有此,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儿子做旅游规划

父亲为何如此放心

“忍”这件事,并不容易。也不是每个为人父母的,都忍得下去的。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一个来自福建,11岁的小朋友亮亮,带着父亲洪舒靖环游世界。

​一路上,钱包由儿子掌握,路线由儿子规划,吃住行全由儿子来定主意,自己则负责骑摩托车带着他完成旅游。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父亲说:

“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让孩子定的,住宿的地点也让他自己选择,连吃饭都让他做决定。

我想让他学会生活中的事情都自己做决定,以及面对自己的决定带来的任何后果。”

他们一路向北,经过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抵达北京。

​然后再从北京一路向南,经过河北、陕西、山西、重庆、湖北、湖南、广东,再回到福建。

​一路上,亮亮不仅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业,还自己整理行李、录视频日记、制定第二天的旅行计划,父亲则负责为儿子洗衣服。

​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他所能想到的,陪伴儿子成长、培养孩子自律、自我独立意识最好的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路,父亲需要眼睁睁看着孩子犯多少错。

​但一旦“忍”住了,孩子自然会看到,自己的决定会取得怎样的后果,从而,更好地去做下一次的决策。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但是,当我们成为父母,便不由地想节省孩子成长的成本,不由自主地去为孩子做各种决定。

​但翻看这则新闻的评论,发现许多留言,除了感慨这位父亲敢于放手外,也不乏质疑之声。

​比如:

“我就不信当爹的真的能忍住不帮忙。”

“这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自己做主,家长真的能放心吗?”

可见,很多家长都太了解,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孩子犯错不插手,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们知道,自己要做到一个“忍”字有多难,也质疑,别的家长是如何做到的。

过度控制孩子

会破坏孩子自控力的发育

每一个母亲,都希望孩子自律、独立。

​但是,你不肯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又如何独立?

​只有当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才会越来越自律,而不是把生活的责任都寄托在父母或者别人身上。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那些在5岁的时候,能够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上要相对好一些,事业发展上也更优秀一些。这是米歇尔关于“自律”最重要的实验。

​1998年,棉花糖实验进行后的30年,沃尔特·米歇尔和她的学生重做了一个实验,叫做“陌生情境”实验,以此来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

​孩子出生多久才能看出是否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们选取了18个月左右的孩子作为被试。

  •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由活动阶段

母亲和孩子单独待在实验室的房间里,就像在家里一样玩耍5分钟。

​第二个阶段:分离阶段

学校负责人打电话给母亲让其走出房间,只留孩子一人与一名志愿者单独待上两分钟。

​孩子事先在母亲在场的情况下,与这名志愿者有过17分钟的互动。

​在母亲离开的这段时间里,除非孩子表现出不安的样子,志愿者才会简单安慰他,告诉他母亲马上就会回来。
第三个阶段:团聚阶段

母亲与孩子分开两分钟后,又再次回来,此时志愿者悄悄离开房间,让母亲与孩子活动3分钟。

​事实上,这个实验的确预示了孩子日后在棉花糖实验中的行为。

​在“陌生情境”最后30秒转移注意力,顺利坚持了2分钟的孩子,他们长到5岁时,也能更有效地获得第二颗棉花糖。

​米歇尔解释说:“有较好自控力的婴儿通常能够应对母亲的控制,但并不是通过紧紧粘着母亲,而是与母亲保持距离(1米以上)、自己发现与探索房间、玩玩具,以此来转移注意力。”

​孩子一旦能够控制自己与母亲之间的距离,也就能在母亲做决定时不完全听从母亲的控制。

​而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事实上会冒风险,很有可能暗中破坏了孩子自控力的发育;

​而那些支持并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父母,反倒更可能让孩子成功地在棉花糖试验中吃到第二颗棉花糖。

不做完美妈妈

而做孩子的导师和陪伴者

“忍”这件事,对于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绝非易事。

​我们本能地想竭尽所能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所以,当孩子有一点点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怀着焦急的心告诉他怎样更好;

​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的时候,我们又心疼地想要插手,帮他度过难关。

​但是,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我们可以做孩子生命的导师,成长的陪伴者,唯独不能成为他人生方向的干涉者。

​我们得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慢慢长大。

​想要做一个能“忍”的妈妈,首先,你得学会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大多数的情况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于自己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焦虑。

​这个时候,采用“最糟情境预测”的方法会非常有效。

​比如,孩子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最糟的情况是,以后孩子出国,英语成绩受限。

​但是,我们同时会有一个解决方案:

​第一,不考虑出国留学这条路;

​第二,孩子坚持出国留学,这个时候,当他自己做出了选择,学英语的动力会自然增强。

当这样考虑的时候,焦虑会少很多,也不会在此刻就急切地强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学好。

​其次,学会倾听孩子对自我的期许。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对于孩子过高的要求,来自于我们尚且没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过一个怎样的人生,于是,拼命给孩子创造各种条件。

​这么做的初衷,无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选择权,能懂得十八般武艺,在任何场合,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这个时候,请试着去倾听孩子自己的选择,问问他究竟喜欢什么,愿意学习什么,跟着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断地做一个发号施令者。

​最后,放弃做一个完美的妈妈。

我想告诉你,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也便没有完美的妈妈。

​如果我们真成为了完美的妈妈,一定是我们剥夺了孩子的某些能力。

​比如,自我成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挫折、在逆境中扭转局面、赢取良好结果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成长、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请放弃做一个完美的妈妈,一个快乐、不焦虑的妈妈远比一个完美的妈妈重要得多!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