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培养一个自觉的孩子,你要学会用这六个心理学法则,效果立竿见影!

文/任平生

自律优秀的前提是,足够健康有力量的内心。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自觉又快乐的孩子,这六个养娃法则,非常值得收藏!  ——凯 叔
有家长向我诉苦:

孩子暑假放学在家没什么自觉性,就等着开学,家里的混世魔王就有人接手了。

很多家长都会困惑,如何在暑假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规律作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这六个养娃法则,囊括孩子的安全感、学习管理、情绪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帮你解锁孩子的成长密码,养出一个幸福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一,懂得“关注”换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孩子上幼儿园为啥闹情绪?”
“孩子怕黑睡不着要怎么办?”
其实,每个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由父母的“及时回应”而建立的。
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只能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判断自己是否获得足够的爱。
足够有安全感,才能腾出精力来做更多的事情。
父母做好这4点,安全感将伴随孩子一生。
1.抚养人和成长环境的稳定
如果孩子还比较小,尽量由固定的抚养人带,最好是父母亲自带,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
2.抚养人的情绪关注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肢体语言。
不要一边跟别人谈话、玩手机,一边敷衍他,这会让他感觉自己被忽视。
和孩子说“晚安”时,不妨再加上一句“妈妈爱你”。
另外,类似“怎么了,宝宝?妈妈在这,妈妈爱你”的话,说再多也不过分。
父母的爱意会让孩子心中种下“稳定客体”的种子。
3.夫妻关系的稳定和谐
如果长期感受到父母的负面情绪,会形成灾难性思维:
认为世界充满不安,一切都会往最坏发展。
孩子只有感觉身后是稳定安全和谐的,才能有勇气真正走向更大的世界。
4.情绪问题处理得当
无论孩子是哭泣或表现出脆弱,父母都不要推开他,孩子还小的时候,不会自己安抚自己,只要感到焦虑,便会烦躁和大哭。
妈妈们需要帮他平静下来:
抱起来,安慰他,帮他放松,懂得仔细询问孩子当下的情绪,并一步一步给予安抚。
在以后,他她才会知道如何安慰自己。

二,学会让爸爸介入,孩子才能学会向外探索
父亲的陪伴应当贯穿孩子整个童年。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
爸爸多和孩子一起专注地聊天、阅读,孩子入学后很少出现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青春期也很少误入歧途。
也因为父亲的引领,孩子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发生兴趣,获得自信,发展创造力和向外探索的能力。
1.父亲陪孩子玩耍,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
父亲身上的力量感、空间感、游戏能力,更适合陪伴孩子运动。
而懂得“玩”的孩子,更善于创新,在“玩得好”的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不畏缩,也不木讷,活力十足。
2.父亲的出现,帮助孩子和妈妈从心理上分离
孩子大多数和妈妈更亲,父亲的出现,有利于孩子从二元关系里离开,建立向外发展的支持力量,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3.爸爸帮孩子更加健康地向外探索
男性的理性与逻辑化指向秩序,而男性所代表的威严和秩序感,也容易帮助孩子去建立各种规则。
所以,爸爸的介入,能帮孩子更加健康而合理地向往外探索。

三,敢于“慢下来”,孩子才能有好习惯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耐心的过程, 过度焦虑、太多催促, 只会扰乱孩子成长的节奏, 智慧的父母, 都拥有敢“慢”下来的勇气。
1.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时间表
用闹钟、手表等工具把时间“视觉化”,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 什么时间玩玩具,什么时间看书, 增强孩子做事情的目的性,尽量保证规律作息。
2.适当让孩子体会一下磨蹭产生的自然后果
当他因为磨蹭,而丧失了做某件事情的机会, 自然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提高速度。
3.利用"秩序敏感期"建立好习惯
叮嘱孩子把玩具放回原处, 使用的东西要归类放好, 利用孩子对秩序的严格需求,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4.给孩子简单明晰地布置任务
因为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还较差, 当你发出一连串的指令, 比如“擦桌子、收拾书包、穿鞋、赶紧出门”时, 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要快点”,而是“我到底要做哪个?”
所以,要把指令清晰化。

四,告诉孩子这四句话,孩子懂得交朋友
交朋友是孩子生命里很重要的主题, 他们将在团体生活里学到如何珍惜自己, 同时也尊重他人。
有的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会遇到挫折, 比如害怕别人不和自己玩, 又或者在关系里过度委曲求全。
这个时候就很考验家长的做法了。
1.如果孩子感到委屈,要教会孩子懂得选择
告诉孩子:自己是可以选择朋友的。
如果关系不公平,那种朋友是可以放弃的。
孩子会明白:
友谊是双向的,别人有权力不和你玩, 你也有权力拒绝别人的要求。
2.如果孩子不愿意出去交朋友,要判断孩子是不是“被孤立排挤”
评估孩子是否缺少应有的社交技能。
如果孩子被孤立, 父母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
如果别人故意孤立你,排挤你,不管“理由”是什么, 一定是他错了,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
3.教会孩子主动一点
给孩子提供广泛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 条件允许的话,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里, 或者鼓励孩子参加某个聚会, 并告诉孩子:
如果喜欢某个小伙伴,自己可以勇敢邀请对方来自己家玩。
4.告诉孩子强大自己,才能收获好的友谊
一个50分的人很难和90分的人成为朋友。
一定要告诉孩子:
只有充实自己,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人。

五,掌握这四个技巧,培养出学习好的孩子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差距拉大。”
在教育界,“三年级现象”很出名。
不同于一二年级时的“临时冲刺”, 三年级对孩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孩子进入高年级后, 想让孩子在学习上有稳定的进步, 父母要记住这四点。
1.把目标定得小一点
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 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以完成的小任务。
比如:一天背下来10个单词。
这样,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孩子就不会排斥。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小目标时,家长记得给予孩子奖励或者鼓励,或让孩子休息10~15分钟, 然后逐渐延长一次性集中做事的时间。
大脑感到快乐,才能形成正面的高峰体验。
2.感到难以进入状态时,可以用视频来学习
文字虽然适合深度学习, 但图像和语言组成的视频, 是最直观、最接近本能的学习方式。
3.帮助孩子学着画思维导图
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 把书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归纳,把大纲梳理出来。
这能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大概的知识框架或目标,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4.学着复述每天学习到的知识
只有当孩子把知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才真正做到了理解、内化。

六,养成“运动习惯”,收获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
李玫瑾就曾建议: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家里学习,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得不到刺激。脑部神经没有兴奋透,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 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帮助。
1.爱运动的孩子,会赢在“专注力”上
曾有研究显示,国外1.9万名学生,上课之前都要晨跑。对比同龄人,他们不但更健康,而且更聪明。为什么呢?因为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帮孩子集中注意力,保持充沛精力,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2.爱运动的孩子,心理素质也会更好
运动是肌肉的更新换代,也会有各种磕磕绊绊。孩子的意志力,也会因此得到锻炼。而且,儿童在运动后,血清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都会改变,这有利于孩子释放压力、保持快乐。
为此,加拿大科学家制定了《0~12岁儿童体育素养发展家长指南》:
4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过早跑步跳跃,但可以多去公园和游乐场;
4~6岁的孩子,需要家长示范如何跑步、跳跃,言传身教中锻炼身体;
6岁之后,是孩子培养体育特长的最佳时间,滑雪、游泳、骑车、踢球都不在话下;
6~12岁,在家长的榜样作用下,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运动模式。

七,学会“激励”,收获一个自信的孩子
想要让孩子足够自信, 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反而不用要求孩子太懂事, 要多多支持孩子去折腾、尝试。
父母懂得“激励”, 孩子才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勇气和能力。
1.为孩子寻找一个年长的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榜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它能帮助女孩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内涵的女性; 也能帮助男孩明白自己赞同和支持什么,最关心什么; 当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更好地适应未来。
2.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
孩子表达时,少“评判”。
和孩子聊天,最忌讳说教。
尽力对孩子的话题保持高度兴趣, 做到两点:
多询问、少评论; 多说“你”,少说“我。
需要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
3.多多观察并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
相比于夸孩子聪明的天赋, 你更需要夸夸孩子的耐心、毅力和他的努力。
分享一个夸奖模型,叫FFC模型,翻译成中文就是三步:
事实(Fact)+感觉(Feeling)+比较(Compare)。
孩子成绩差,但总有做对一道题的时候吧,你就可以这么说:
“这道题不用妈妈教,你自己做对了, 妈妈很欣慰,现在的正确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父母强调过程的意义,孩子才能真正从中得到享受。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