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十二)

第十二课 汉代五言诗

12.1 五言诗起源

1.楚歌、乐府古诗的母胎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型。

2.韩高年先生《诗赋文体源流新探》认为诗赋同源,汉赋根本就是可诵之诗,关于五言诗的起源,他认为:

(1)五言诗的源头是先秦的五言韵语,保存在各种文献、诸子散文中,比如《诗经》中有零散的五言句,南朝的刘勰也主张五言诗始于先秦,依据正是《诗经》中的《小雅.北山》《大雅.緜》;《渔父》《沧浪歌》也有五言句;出土文献及诸子散文中也有一些五言韵语。因而,五言体很早就得到文人的重视,既然先秦出现了大量五言韵语,那么西汉出现完整的五言诗是完全有可能的,因而韩高年先生独排众议,从时间线上认为苏武、李陵是有创作出完整的五言诗的可能性的(一种说法是五言诗起源于苏武、李陵和枚乘,当今大部分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2)五言体有地域性。秦汉之际,五言韵语出现在特定的地区的特定身份的文人,尤其以楚地居多,例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五十二病方》,其中的咒语(巫医特征)、祝词以及病方都用五言体书写。

(3)五言体的传播途径:

①楚地文士散文:汉初楚地文人的著述中大量采用五言韵语,这和汉初宫廷崇尚楚歌楚舞的风气是一致的,直到汉武帝,朱买臣等还以擅长楚歌得幸。汉初陆贾《楚汉春秋》里面记载了五言四句诗——虞姬的《贺项王歌》(学界认为该书是伪书,欧老师认为该书即使不是陆贾创作,也是其同时期的作品)。

②西汉辞赋:主要是楚辞以及骚体赋。

③楚歌:吴世昌先生认为五言诗起源于妇女文学,如虞姬《贺项王歌》、戚夫人的《舂歌》,从其大部分为哀怨诗来看,都是妇女对命运的感叹,欧老师认为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免言过其实。

3.目前,整合学术界观点,从文体发展的角度,五言诗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1)楚歌;

(2)西汉辞赋;

(3)楚地文士散文;

(4)乐府古辞。

4.学术界对五言诗起源的不同看法:

(1)主张五言诗缘起于枚乘,代表为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但钟嵘认为“王、扬、枚、马之徒,辞赋竟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

(2)五言诗起源于苏武和李陵,代表为《昭明文选》,其中《文选》收了李陵苏武诗七首,钟嵘也认为“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诗品.序》),刘勰则对苏李诗抱持怀疑态度“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

(3)叶庆炳先生认为,以西汉五言诗发展的情形来观察,很难相信景帝、武帝时会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由此推论,枚、苏、李的五言之作应该都是班固之后的人所写。

(4)至于苏李诗的真正作者,钟来茵女士在《〈李陵与苏武诗〉作者谈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①七首诗风格统一,内容统一,呈现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特质与“徐庾体”非常接近,遣词造句都是典型的庾信的风格,所以,李陵苏武诗(七言五言)乃庾信赠周弘正之作。

②依据:一是苏李诗和庾信写给周弘正的赠诗地理背景都是长安附近的渭桥畔,抒写的都是都是离别的悲伤和回到南方的渺茫的希望;二是苏李诗的艺术手法是南朝宫体诗的手法——托志房闱,苏李诗和庾信诗有相同的意象。

12.2汉代五言诗的发展

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

《诗经》中已有零散的五言诗句,但到了汉初才有非常接近五言诗形式之作。

(1)汉高祖时戚夫人《舂歌》,虽为楚歌,但没有“兮”字。

(2)汉武帝时李延年《佳人歌》。

(3)汉武帝时采录“吴楚汝南歌诗”之一的《江南》:通篇完整的五言诗。

2.第二阶段: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

(1)民间歌谣与谣谚:《汉书》所载成帝时的童谣《五行志》与民谣《尹赏歌》,证明五言诗形式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

(2)成帝时班婕妤《怨歌行》,属乐府歌辞楚调曲。

(3)班固《咏史诗》,现存的第一首文人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体正式登上文人的诗坛,开始全面取代楚歌的地位,也开创后世的“咏史”题材。钟嵘《诗品》称这首诗“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先生通过整理班固的逸诗发现他还写过其他历史题材,如秋胡、延陵季子挂剑、霍去病等,因而推测以班固的史学修养和对文学的兴趣,应该不止写过一首《咏史诗》。

(4)班固《咏史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a.形式上,纯粹五言;

b.内容上,以五言叙事,描写缇萦救父的故事;

c.题材上,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史诗,确立了咏诗诗的诗类,咏史诗发展到登峰造极要到晚唐的李商隐。

3.第三阶段:东汉中期至后期

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歌的初步兴盛(五言诗大盛要到建安时期)。东汉后期,文人自觉地学习乐府民歌,从四言发展为五言,所开拓的人生主题,更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中心主题。

(1)张衡《同声歌》:涉及夫妻恩情,班固之后的又一首完整保存至今的文人五言诗。

(2)汉代乐府诗中,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饶》和《饮马长城窟行》都是五言体。

(3)秦嘉《赠妇诗》三首:夫妇以诗相赠,具备日常性内容与通俗化表现。秦嘉与徐淑的爱情影响深远,积淀为一种原型概念。

(4)《古诗十九首》:连同其他内容、风格相近的无名氏文人之作,这类“古诗”共三十多首,是先秦两汉之民歌到魏晋之后诗人创造的过度。

(5)“过度”的意义:

a.先秦两汉民歌(作者身份归属的)特点:集体性、民间性

b.东汉中后期的古诗的特点:集体性(敢于哀乐,缘事而发)、文人性

c.魏晋时期诗歌特点:个别性、文人性

12.3 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中是否掺杂西汉作品?争议的焦点集中在《明月皎月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①促织:表示秋天。②玉衡指孟冬:表明时令是孟冬。

《明月皎月光》在时令上出现矛盾,孟冬看到秋景,学者考证出结论为:

(1)西汉以政治历记录自然运行,以十月为政治纪年的岁首,所以原本的秋季对应到政治历就是冬。

(2)叶庆炳先生认为孟冬是指方位,不是指季节,从这点来看,这首诗应该出现在东汉。

2.后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沈德潜《说诗晬语》: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即“集体性”)。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4)沈德潜《古诗源》:清和平远,不必奇僻之思,惊险之句,而汉京诸古诗皆在其下。五言中方员之至。

3.叹逝主题

(1)《古诗十九首》“叹逝”的主题——世事无常,不如及时享乐,十九首中有七首涉及了“叹逝”的主题:

《青青陵上柏》: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驱车上东门》: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去者日以疏》: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驱车上东门》:年命如朝露。

《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

(2)“叹逝”:时间的变化。根据《古诗十九首》的叹逝主题,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提出“推移的悲哀”——人类意识到自己是生存在时间之上的,人类认识到时间是我们存在的不可超越的本质,也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而引起悲哀,即“推移的悲哀”。

(3)“推移的悲哀”的三种表现:

a.对不幸的时间的持续而起而因此感到悲哀。(“思慕远人”,七首)

b.对幸福转向不幸的悲哀。(五首)

c.人生向终极的不幸即死亡推移的悲哀,是前面两种悲哀的根本、延伸,呈现的更极致、伤感。(坟墓意象,七首)

12.4 五言诗的影响

1.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说”的提出是建立在五言诗的诞生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学界已公认陆机在古诗十九首的基础之上,以学理的方式去确立诗歌的缘起和本质,确立一整套完整的诗学体系。

2.五言诗的形式赋予了诗歌更丰富的内容和创造力:

(1)钟嵘《诗品.序》认为五言诗的优点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钟嵘对五言诗形式的表述类似赋,但这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与赋的“铺陈体物”是非常不一样的。

(2)与四言诗二二的节奏相比,五言诗的节奏更加多变灵活,其基本节奏是二三,如“青青/陵上柏”,可以是“二二一”,如“国破/山河/在”,也可以是“二一二”,如“感时/花/溅泪”。由此五言诗扩大了抒写的对象和范围,更灵动多姿,因此钟嵘才会评价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但与赋相比,又不一样了:

a.就形式而言,诗赋的差异:

新加坡学者萧驰先生认为,五言诗从形式上根本无法以依类的方式去总揽人物,这是诗在内容上的和风格上迥异于赋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他特别提到刘熙载在《赋概》中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正是指一层意思。

b.就内容而言,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形成了陆机的感物诗学,包括缘情和物色两个方面:

缘情——“情”就是“推移的悲哀”物色(用于表现情的意象媒介)——大自然的景色,主要就是秋景,更精确来说是秋天夜晚的悲歌。

12.5 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1.台湾学者吕正惠先生认为,“物色说”和“缘情说”的起源归诸《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把“叹逝”主题这么集中而有力地加以表达的,《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第一次。从这个方面来讲,《古诗十九首》就是划时代的作品,而以“叹逝”的角度去观察大自然,同时也因此赋予了大自然一种变动不居、凄凉萧索而伤感的色泽,并且把这样的一个自然加以本质化、哲理化。于是,使得渺小的个人在大自然之中感悟到生命的真相,于是唏嘘不已。

2.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早期五言诗,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生命的自觉为基调,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观物方式(物色说),以及一套独特的阐释情感的方式(缘情说)。人最重要的存在本质就是情,它是人的价值,同时也是悲剧的起源。

3.《古诗十九首》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对后来文人的影响,使得后人有意识地模仿,如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其中有十一首就是模仿古诗十九首。

4.有别于西方的叙事传统(注重情节、人物、命运、冲突),中国偏向于抒情传统,其源头有学者认为是《诗经》,而吕正惠先生则认为是《古诗十九首》。


封面:壹伴

排版:觉明

文章:觉明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