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运势 > 正文

社会威胁激发恶意创造力

 Keywords 

motivation(动机)

threat(威胁)

malevolentcreativity(恶意创造力)

avoidance(回避)

提起“创造力”,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它的好处,它让人们享受艺术,带来医学上的突破,是新技术的根源,为我们提供充分享受生活的机会。然而,历史上也充满了创造力黑暗面的例子——巧妙的武器,新颖的酷刑,以及有创意的恐怖袭击。例如,近日热播的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一群“恐怖分子”想要绕过长安严格的货物审查,将燃料运入长安,竟想到使用“石脂”这种墨料(也是一种特殊的燃料)来躲避审查。

目的与假设

该研究旨在促进我们对人们何时以及为何产生对他人造成物质、精神或身体伤害的新颖创意的想法。从有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具有更强敌意和攻击行为的人会产生更多恶意创造性想法。此外,不公平的或挑衅性的社会环境也会引发恶意的创造性反应,预期进行敌对谈判的人会比预期进行合作谈判的人产生更多旨在击败对方的原创策略。也就是说,恶意创造力常发生在有攻击倾向、或面临他人伤害意图或威胁行为的人身上。

由此提出假设:

①社会威胁与创造力类型(恶性与中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与低社会威胁相比,高社会威胁导致恶性创意更多,中性创意更少。

②与低社会威胁下的人相比,那些处于高社会威胁的人,当他们的认知需求更高时,表现出更多的恶性创造力。

③当面临社会威胁时,人们有更强的防御和侵犯的动机。

方法

实验1:将113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修改的囚徒困境任务Prisoners’Dilemma Games)分别对两组被试进行情境诱导。如图(a)所示,使被试(s)和另一匹配被试(p,虚拟角色)分别进行决策,有合作(C)和拒绝合作(NC)两个选项,二人的决策结果共同决定他们的最终报酬;如图(b)所示,若对方选择拒绝合作,那么被试选择合作就会比选择拒绝合作损失3-0=3,即用此方案诱导被试作为高社会威胁组;如图(c)所示,若对方选择拒绝合作,那么被试选择合作就会比选择拒绝合作损失3-2=1,即用此方案诱导被试作为低社会威胁组。随后被试进行多用途测验(Alternative Uses Task),即在3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砖块”的用途;最后测量被试的消极情绪和回避动机。

实验2:重新招募了89名被试,情境诱导后让被试对谈判任务进行头脑风暴,即使被试分别代表公司管理部门和工会就工人的月薪、合同年限、年新增长和健康保险4个问题进行谈判,写出尽可能多的谈判策略,且告知被试对方代表为囚徒困境任务中与之匹配的被试。此外,还测量了被试的认知需求、消极情绪、回避动机、攻击性防御动机以及合作动机。

结果

相比低社会威胁,高社会威胁导致更多的“恶意”创造力(例如,使用砖块作为武器;使用恐吓作为谈判策略)。此外,实验2还表明,恶意创造力的增加是出于防御和侵犯的动机,特别是在认知需求较高的个体中出现。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恶意的创造力是对社会威胁的反映。社会威胁通过一个强大的动机来激发恶意的创造力,特别是那些高度积极处理威胁相关信息的人。似乎正是这种强大的防御动机与威胁诱导的攻击性认知的致命结合,才导致人类恶意创造能力的毁灭性后果。

参考文献:

Baas, M., Roskes, M., Koch, S., Cheng, Y., & De Dreu, C. K. W. (2019). Why Social Threat Motivates Malevolent Creativit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13.

撰稿人:王庆谨

栏目负责人:敦晓雯

封面图来源:必应图库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