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片片飞红 朗读┃静茉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写过一段话:
“中国的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深以为然。当代很多父母就是如此:
态度上是孩子的“主子”:孩子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干预;孩子的选择,无论大小都是父母说了算。
生活上呢?却是孩子忠心的“奴仆”:照顾周到、随传随到,不舍得孩子受丁点儿的苦,事事都替孩子包办完成。
既然生活上不用操劳,思想上又被人控制,怎么着都没有我使力的地方。于是,孩子干脆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不闻世事,一痞到底。
由于父母的不愿放手,很多中国版的“巨婴”就这样被塑造成功了。Ta 们言听计从地执行着父母的指令,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一切。
而一些自主意识强的孩子,TA们不甘愿活在父母的“影子”下,TA们压抑着自己。在将来的某天,压抑的情绪终究会以更为恶劣和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一
父母越「关注」孩子
就越容易毁掉孩子
前几天,一则新闻看得人甚是痛心难受,一名17岁的花季少女在济南大学宿舍服毒自杀了,她的遗书详细记录了她父亲对她的种种折磨。
从女孩的遗书中,可以看出她的父亲控制欲极强,而且极端偏激专制,女孩的一举一动包括穿衣打扮都被她父亲牢牢盯死。
一到寒暑假,女孩绝对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因为她父亲不喜欢。只要女孩的言行稍稍不合她父亲的意愿,她父亲就会暴力惩罚女孩。
而压死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近日她想考研,但她父亲不赞成,他让女孩考选调生。
一直按父亲的“旨意”苟且活着的她,内心是何等的压抑和痛苦,她自尽时甚至没有一丝犹豫。
《无声告白》里有句话:“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父母过多地干涉孩子,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动和思想,不仅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多的是会让孩子以后无法自理地生活。
而最悲哀的是,孩子不但不会感激你,甚至会憎恨你,更甚还会做出极端偏激的报复。
还记得青岛那个15岁的女孩小瑶,她是别人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女孩。但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借给妈妈按摩的幌子,突然拿出准备好的绳子将妈妈勒死了。
“我用的绳子是物质的,你用的绳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这是小瑶事后写给她死去的妈妈的一段话。
15年来她妈妈虽无微不至照顾着小瑶,但在精神上却绝对控制着她。她必须活得无比优秀和听话,才能满足她妈妈争强好胜的需求。
孩子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的儿女。如果孩子都不能做自己,TA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未来和幸福可言?
二
父母学会做「忍」者
孩子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相信每个父母为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孩子是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成为父母心目中更好的工具。
父母要学会“忍”,忍着不出手、不吭声、不帮忙,适时制造机会和平台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和生活。当孩子没有依靠时,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和困难。
在不断的实战中孩子的能力会越磨越强,孩子会更有自信独立面对未知的世界和风险,这才是孩子将来行走江湖最好的武器。
01
父母「忍」着不出手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生活上的事情,父母要学会“忍”着不出手,孩子自己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完成。
前段时间,江苏淮安有个34岁被诊断为“成人幼稚病”的陈女士,她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觉得自己还没长大。
不但房间贴满了美少女战士、蜡笔小新的贴画,穿衣风格也非常幼稚。更甚的是,陈女士在生活中,依然依赖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帮忙做饭洗衣。
陈女士是家中的独女,自小她的父母什么都替她包办。女儿习惯了被照顾,习惯了父母的庇护,所以她宁愿不长大,永远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自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培养而来的。
父母“忍”着不出手,尽早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孩子将来长大后,即使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但最起码孩子能照顾好自己,TA们的生活品质也不会太差。
02
父母「忍」气吞声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你该这样做”“我是你爸/妈,你难道不应该听我的?”“你这样做怎么可以?”……曾几何时,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说过类似的话。
父母那种说一不二的态度和语气,很多时候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为什么父母的话我必须无条件服从,难道我自己的意愿就不能被尊重?
再且孩子的事都由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办事的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家长,要学会“忍”着不吭声。父母要意识到,孩子并不是跟你唱反调,只是TA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认可而已。
父母可以建议或跟孩子商量,而是否执行,就交由孩子自己决定。用商量代替命令,不仅能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表达思想,而且还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03
父母「忍」心不帮忙
让孩子自己承受后果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当年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
他们想进入父亲的公司大展拳脚时,遭到了李嘉诚的反对,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我希望你们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有资格到我公司来任职。”
父母即使有万贯家财,都跟孩子无关。父母“忍心”不帮,孩子没有后路,才能尽早自强自立。
很多时候,父母总为孩子准备好了退路,孩子即使失败了,都有父母无条件在后兜底。孩子不用承受后果,自然就学不会承担责任,这样孩子就永远没办法长大。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
父母要磨练孩子,只需忍下心来不帮忙,多鼓励孩子自己去闯荡和尝试,孩子多摔几个跟头,总有一天会摸索到适合自己走的路。
三
跟孩子最好的相处位置
是彼此保持适当的「边界」
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并不是一件好事。朋友之间需要保持合适的距离,爱人之间也需要彼此自由的空间,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更应该维持适当的边界。
父母紧紧把孩子揣在怀中,孩子没机会成长,怎么能独立?父母适时放手,让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空间,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你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张小桃在书中说过一段话:
“育儿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父母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并不是裁判,也不是老师,而是和孩子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TA们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只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合作伙伴,虽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孩子,但无法代替孩子走往后的路。
孩子以后该摔的跟头,该踩的坑,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实践。父母只需信任孩子,与孩子保持合适的边界,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孩子才能真正学会自主独立。
作者:片片飞红,一对双娃的宝妈,一名会计师、税务师。阅读使我快乐,写作使我成长,一直践行写出走心的文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