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粥调治慢性肾炎
黄芪是一味常用补气药,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黄芪煮粥荐春盘”之句。说明早在宋代,黄芪粥即在民间流传食用了。用黄芪煮粥服食,既可养生,又有一定疗疾作用。这也反映了中医“医食同源”的道理。
清代医著《冷庐医话》中记载过一则黄芪粥治水肿病案: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倍于常,气喘声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取生黄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肿消而痊愈。
受黄芪粥能消肿的启发,现代名医岳美中采用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而取得很好疗效。他在原方的础基上组方:生黄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分两次服完,食后服金橘饼一枚,每日1剂。
结果证明,此方对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佳,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不过,黄芪粥对肾阳虚、肾气衰弱之水肿最为适宜,但肾阴虚者不宜用。古人认为,黄芪有“利水”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中等剂量的黄芪煎剂能使大鼠、狗产生显著利尿作用,其利尿效果与双氢氯噻嗪相近,但比后者利尿作用持续时间更长,且无耐受性。
由于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增强造血、强心、降血糖等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黄芪(或以黄芪为主药)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衰、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胃溃汤等慢性疾病,临床证明其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
黄芪配地龙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在中医属水气病范畴,以耗损精血,伤及肾气为其共性。肾气不足则气化无权,关门不利,水湿潴留,故气病水亦病;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络脉瘀滞,血不利亦可病水。气、水、血三者互相影响,而以气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多年来,朱老致力于“慢肾”治疗的研究,确认益气化瘀为行之有效的法则。在药物的选用上,受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启示,筛选出黄芪与地龙相配伍的方法。黄芪每日用30~60克,地龙每日用10~15克。朱老常谓:“慢性肾炎水肿是标,肾虚是本,益气即是利水消肿,化瘀可以推陈致新。”又谓:“肾主藏精,乃真阴真阳之寓所。补肾途径有二:一日填精以化气,一日益气以生精。气病及水,益气补肾饶有利水之功,故宜先用此法以消退水肿,促进肾功能之恢复,继则配合填补肾精以巩固疗效。”
补气以黄芪为主药,以其能充养大气,调整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兼有利尿作用。化瘀以地龙为要品,能走窜通络,利尿降压。两药相伍,具有益气开瘀、利尿消肿、降低血压等多种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以两药为主组成方剂,药后往往可收浮肿消退、血压趋常、蛋白阴转的效果。
顾××,男,22岁,工人。8年前曾患肾炎,经治而愈。近两月来叉感不适,头眩腰酸,面浮足肿,尿少色黄,舌尖红,苔薄腻,脉细弦。尿检: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透明管型少许。血压18.1/13.9千帕(136/104毫米汞柱)。肾气亏虚,瘀浊留滞,拟益肾泄浊为治。
生黄芪30克,广地龙、泽泻各12克,生山药20克,
漏芦、菝葜、石韦各15克,净蝉衣6克,仙灵脾、
川续断各10克。
连进5剂,浮肿渐消,精神颇爽。仍以上方出入加减,共进药24剂,面浮足肿消退,血压及尿检正常,嘱常服六味地黄丸善后。
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