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把亲妈反锁阳台暴晒的4岁男孩:不是溺爱,是缺爱

作者:羽逸尘

最近一个热门的帖子,给无数父母浇了一盆冷水。

帖子里的4岁男孩是一个“狠角色”,他仅仅为了能痛快地看电视,就趁着母亲到阳台收衣服时,把她反锁在阳台上。

要知道,这段时间持续高温,太阳晒久了简直是让人“头皮发麻”。

但这小孩没有“良心”,只管自己“快活”,不管母亲死活。

整整一下午,这位母亲被晒得口干舌燥,渴了只能喝水龙头水。

她原本以为,孩子只是在开玩笑,毕竟孩子很善良,母子的关系也很好,没理由伤害自己。

但事实摆在眼前,在儿子眼中,她只是阻碍自己无限量看电视的“绊脚石”。

至于心疼亲妈,完全不存在。

在气头上,她把所有愤怒发泄到了门上,想象着肆意处罚孩子的情形。

结果,等到真要惩罚孩子,她又于心不忍,秒变回“慈母”。

有网友下了一个定论,说她的孩子“天生是坏种”。

但哪有父母愿意承认自家孩子是“天生坏种”?

她隐隐觉得不对劲,想用最温和的方式“感化”儿子:

“我在他面前哭得很伤心,我希望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妈妈如此伤心。我想看到他哭,看到他来安慰我,看到他知道自己错了,而不是狠狠地打到他哭。”

“打一顿再说”,是很多父母对付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却少了些技巧。

孩子父亲则说,周六把他们父子一起关在阳台上晒,让孩子长长记性。

这比直接打骂更具有说服力,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伤害母亲的。

不过,这些方法能治本吗?

下次他再想看电视,会不会想别的馊主意?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熊孩子的“作恶”程度,会一步步加深。

知乎有一个热门的问题:

“你相信有天性很坏的孩子吗?”

底下一个高赞回答很有代表性。

答主@周小怪有一次坐公交,遇到一个妇女拉着一个六七岁男孩。

当时座位都满了,她前边坐着一个孕妇。

男孩一直闹,要孕妇给他让座。

答主看不下去,就给主动让座,但男孩偏偏不要,非要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站起来。

他母亲呢,脾气并没有比男孩好多少:

“给你坐你不坐,你信不信等会我一巴掌过去。”

男孩应该是习惯母亲严厉的训斥,早已不当回事,还一直吵闹,声音大得整车人都听得到。

孕妇没办法,想向熊孩子妥协。

但答主跟她说不用起来,对男孩严厉地说:

“要闹回家闹,你在闹,我就扇你。”

话毕,男孩突然用“毒蛇”一般的眼神狠狠盯着答主,“杀意”浓烈得让答主害怕。

似乎,如果他办得到,他会马上让答主去死。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就在孕妇下车时,男孩突然直冲上了,推了她一把。

答主眼疾手快,凭本能抱住孕妇的腰,但孕妇太重,两人还是倒下了。

虽然有她垫着,孕妇还是一脸痛苦,一直颤抖着。

后面的人终于醒悟过来,忙着打电话给孕妇家里人,接她去医院检查。

而男孩一脸坏事得逞的模样,喊着:

“活该,你们就活该,不给我让座,现在知道怕了吧?”

答主瞬间气炸了,跑过去巴掌侍候。

男孩刚开始死不悔改,说她们该死。

答主更气愤了,加大了力气,才吓住了男孩。

而男孩的母亲虽然拉着儿子,但她的教育明显已经“失效”了,再也压制不住儿子的恶意。

问题也正出在这:

面对自家熊孩子,她所能想到的应对法子只有打和骂。

她甚至没有耐心去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暴躁,这么不懂事,看不见孕妇的不便。

这男孩也是“天生坏种”吗?

我觉得不是。

他的狂妄,他对人毫不掩饰的恶意,其实是被家人“培养”出来的。

我不禁想,这孩子平时很可能被无数冷冰冰的规则包围。

这规则叫他别捣乱,别贪玩,别耍赖,满是不信任的味道。

否则,迎接他的就是惩罚,如他在公交上被母亲“公开处刑”那般。

他感受不到规则带来的温暖,相反,他被规则所伤。

为了舒服,他只能挣脱规则,撒泼打滚……

我始终坚信,初生的婴儿,如一张无暇的白纸,没有善恶的分别。

是生长的环境促使他转善,还是转恶。

范笙生说过一个现象:

“中国父母很吝啬满足孩子,经常会觉得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贪得无厌。孩子经常被压制得痛苦嚎叫,父母又嫌孩子太闹,高压压下去,孩子少年老成。家长欣慰不已。

“高压”二字,说出了一些父母教育的弊病。

他们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用心良苦,全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起了反作用。

如李雪所说:

“我在治疗中发现,守着电视其实是无助的孩子拯救自己的方式——现实中没有爱,孩子只能靠幻想来安慰自己,而电视提供了幻想空间。因早恋而退学自残的少女,当深入她的内心时,她内心的声音居然是: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男孩还在乎我,我早就自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孩子普遍缺爱:你以为孩子在闹是“天性使然”,其实他只是想得到至亲之人的关注。

这是一个难以被父母接受的结论,他们以为自己爱孩子爱得“太过”,总在想办法把爱“稀释”一点,再“稀释”一点,担心把孩子宠溺成熊孩子。

却不知,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一位网友现身说法,他女儿小时候想要母亲帮她摘星星和月亮。

在有些父母看来,这不是无理取闹吗?

但他们并不觉得孩子的愿望太过分,连忙把手伸向天空:

“星星月亮,你们好,仔仔要你们,你们下来呀!”

孩子也跟着把手伸向天空,全家人开心地闹成一团。

虽然星星没有摘着,但孩子感到无比满足。

他于是总结:

“其实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许并不是真实的星星和月亮,而是爸爸妈妈真正地看见。”

这意味着父母要观察入微,看见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在高铁上,有的孩子招人喜欢,有的孩子招人烦。

无他,父母水平不同罢了。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好动,无所作为。

而有智慧的父母另辟蹊径,给孩子一张湿纸巾,让她打扫动车。

就这样,孩子全程不哭不闹,玩得不亦乐乎。

既解决了孩子的多动,也安抚了她的情绪,可谓一举多得。

现在的孩子物质“富养”,可他们内心的感受,父母很难清楚地看到,给予正向反馈。

换句话说,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富养。

这样的孩子被爱包围,被充分理解,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说教,长大后自然通情达理。

所以,当熊孩子作妖时,“作妖”很可能只是表象。

由此看来,所有的惩罚都不是重点。

甚至,惩罚多了, 沟通少了,孩子更加叛逆。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容易走向的误区,以为熊孩子是因为溺爱,因为纵容,才变得无法无天。

殊不知,熊孩子因为缺爱,才不懂规矩。

你以为熊孩子是想看电视?

未必,他们很可能是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这恰恰是父母常常忽略的地方:

看到孩子不听话,又哭又闹,一言不合就“男女混合双打”。

美名其曰:走熊孩子的路,让熊孩子无路可走。

其实,只是把孩子推得更远,加深了两代人的隔膜。

从此,父母再也难以走进熊孩子的心。

重视孩子的感受,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与孩子建立更深刻的情感链接。

那么,给再多的爱,都不会把孩子“溺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