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道家斩三尸修行法


道家认为,三尸是人身体里的三条虫子,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人身中皆有三尸,三尸神坏得很,能记人过失,每到了庚申日,就趁主人睡觉的时候,从人的身体里出来,把主人的过失打小报告给上天。上天根据这些过失来削减被告人的寿算与福报。

道家的守庚申。既然你每到庚申日就趁我睡觉出来我的身体给上天打我的小报告,那么好罢,我就不睡了,看你还怎么出来说我坏话。所以道家修行者往往有守庚申的修炼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每到了庚申日不睡觉,整日打坐静修,三尸神等不到人睡觉自然不敢出来,每庚申日皆如此,三尸神就会根绝,是为“斩三尸”,籍此可以长生。

谭晋玄的功法并未专在庚申日修炼,但与斩三尸颇有些渊源。因《清稗类钞》里记载:“道家每择庚申日默坐诵经,谓之守庚申。道光时,有某者,非道士也,亦习为之。其初两月一举,越数年,则每夜箕踞静坐……功行既深,有二寸人从顶中出……一夕,寿数将尽,先知之,走出一小人,躲入三世佛耳中。见无常鬼来,彼即闭目,静窥鬼去,而目仍开。如是者数次,谓可幸免无常勾摄之祸而成地仙。”

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在其内,统称'三尸'。“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尸,其原型是三种虫子。修道者要走上修仙之路,必须铲除和消灭“三尸之根”。“斩得三尸,即证金仙”的观念导致古人沉迷与炼丹服药,以求杀死三尸虫。

三彭,又名三尸、三尸神、三尸虫等,包括上尸神、中尸神和下尸神。三尸神皆为人身之阴神,即阴气。道书《梦三尸说》曰:“人身中有三尸虫。”具体包括上尸三虫,中尸三虫,下尸三虫,所以称为“三尸九虫”。成形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古代阴阳学人认为阳气产生于盘古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阳气就是阳清之气,虽有盘古真人将其划分但仍不能完全隔离,阴阳二气混杂从而化育了万物。万物中阴阳比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虫。至阳者化为神,阳气高于人者化为山神或灵兽。至阴者化为虚空,阴气稍重者化身为草木。

阴阳归位生灵各有所属,东方鳞虫,龙为长,鱼类属;南方羽虫,凤凰为长,众鸟属;中央裸虫,人为长,无属;西方毛虫,虎为长,狼熊属;北方介虫,龟为长,鳖蚌属。道门认为三尸九虫作祟会使人速死,为了除去三尸九虫,求取康强长寿,道教养生家探索出种种方法,形成了中国古代道教医学的寄生虫学.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尸,亦称三虫、三彭,又名青姑、白姑、血姑。上尸名彭琚,好宝物;中尸名彭瓒,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而且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三尸常居在人体,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

《诸病原候论》中,记载:“人身内自有三尸虫,与人俱生,而此虫忌血恶,能与鬼灵相通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其发作之状,或沉沉默默,不的所苦。而无处不恶;或腹痛胀急;或累块踊起;或栾引腰脊;或精神杂错。变状多端。”古人把人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看成是同一个病,是一种寄生虫,并把这种寄生虫命名为三尸虫。几千年前的古代科学仪器不发达,没办法查到三尸虫的踪迹,但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用推理的办法已经肯定了三尸虫的存在。

中国医学,在隋朝以前有记载,说得非常明确“三尸虫与鬼灵相通”“居于脑中”也就是说三尸虫破坏大脑,使人患神经系统疾病。后来的医家,大部分是唯物主义者,看不见的东西往往不承认。还有一些医家,曲解了三尸虫的概念。结果是,提起三尸虫的人便越来越少了。

“三尸虫”被否了,但是它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因人们不承认它存在而消亡,反而因为医家对他的忽略而得以大力繁殖,在人类中肆意传播,几千年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造成了全人类的感染。成为世界性传染病。大量事实说明,人类的大脑系统被某种病源体所危害。现代医学上,对大脑疾病的种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医学上解释不明白。

由此可见,“三尸虫”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三尸虫”不仅影响我们的念头,而且也关乎身心健康。因此,不食五谷,断其谷气,三尸虫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这也算是辟谷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即有心修真欲成大道,有必要了解修真途中一些较大的难关,今天我来介绍一下炼神还虚时要应付的棘手问题,三尸虫挡道,三尸虫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一般人察觉不到而已,当你体内纯阳真火冲开了心窍时,它就从里面跑出来了,想消灭它不是件容易的是,古人想靠炼服外丹来消灭它,结果很多人没把三尸虫消灭掉,倒把自己毒死了,哎:本欲长生,反早丧命,修仙要是真容易,岂不是满地皆仙人,正应了那句,综服气炼形于岛屿,未灭得三尸,终归难逃五百年后之劫,也就是说想长生住世的结果没活过五百年的就是有可能被三尸干掉了,只有三尸虫尽,才进大道之门,才可以炼虚空龙虎大丹的,我们来看看古今医学和道家是怎样描说三尸虫的,今天主要介绍一下三尸虫,消灭三尸虫的经验改天专讲。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尸,其原型是三种虫子。修道者要走上成仙之路,必须铲除和消灭“三尸之根”。'斩得三尸,即证金仙'的观念导致古人沉迷与炼丹服药,以求杀死三尸虫。

据说,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跻'。《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纪命符》 称:'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拜。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效,乃成仙。'由此看来,道教的三尸神要比佛教的俱生神更为恶劣。俱生神附于人体,有功记功,有过记过,还算公允。三尸神不然,它是专门'道人罪过的饶舌者。为什么?因为它巴不得人们早死。人一死,它就卸掉监视人的差使,自由自在地到处游逛,去享受人们的祭拜了。它的汇报也很频繁,'每到六甲穷日'便上天,两个月一次,一去就说坏话。人们对此感到莫大的威胁与恐惧,梦想成仙的人更把它当作第一道障碍。因为,尽管一股劲地积善、炼功、服药,也经不起三尸神频频上天去告状,在上天那里没有好印象,怎么能成仙呢?不仅如此,《酉阳杂俎》前集还说,三尸神'一居人头中,令人多思欲,好车马';'一居人腹,令人好饮食,恚怒';'一居人足令人好色,喜杀'。按照此说,它又是人们做坏事的教唆者。《历代神仙通鉴》卷八说:'三尸者,一名青姑,伐人眼,令人目暗面皱,口臭齿落;二曰白姑,令人腹轮烦满,骨枯肉焦,意志不升,所思不得。'按照此说,它还是人们身心致病的根源。总而言之,三尸神是兼管监视、告密、教唆、破坏等种种恶行的驻身神。

三尸的性状

上尸寄居在脑后的玉枕穴里。这是一种蓝绿色的蠕虫,长一般在两寸以内,极其纤细。当它在人的头部游动的时候,会引发强烈的酸痛感。当年曹操患的头风病,事实上就是上尸造成的。

中尸则居住在背部中央的夹脊穴一带。夹脊穴分布在脊椎两侧,如果中尸在这些穴位之间游动,人不会有任何异样,一旦中尸偏离背脊,那么它的寄主就要受到驼背的困扰了。中尸也是蠕虫,比上尸略粗短,头部有一些絮状的触手,身体是黑色的。

下尸则生活在尾闾穴内。尾闾穴又被称为“尾闾关”,是人体一个重要的位置。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个炼丹炉,那么这里就是炉底受热的部位。因此,下尸有决定人类生死的意义。下尸是血红色的,浑身长着细密的短毛,看上去非常恐怖。关于它的形状,一种说法是和蚕相似,一种说法,则认为如同身在娘胎里的小儿。当宿主死亡以后,上尸和中尸也随之消散,唯有下尸形迹不灭,并且逐渐聚拢死者的魂魄,变成与生前没有分别的游魂。

三尸的传说

另一位宋代学者张君房经过仔细勘别,对陶弘景的发现进行了补充。他指出,三尸事实上是被驻派人体的监察神。这三位身份别名叫彭倨、彭质和彭娇。每到庚申日那天,三尸就会趁宿主熟睡时暂离人体,进入冥界将他们宿主当月所作的事情一一禀报,而冥界则根据这些记录对人类的安危做出裁定。

这一秘密的破解让张君房激动不已。他开始尝试每当庚申日到来,就终日打坐诵经,而绝不入睡。张君房相信,这样一来,寄生在自己体内的三尸就无法离开自己,回报冥界,而自己的作为也不会被记录在案。这最终将导致自己的名字从司命神的死籍上消去。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自己的怪异举动引起体内三尸的怀疑,他按照郭璞的指导,依靠服食以鸣条茯苓为主的药物,来迷惑三尸。

三十年里,张君房从未在庚申日之内睡去。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白日飞升,消失了踪影。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张君房的一位弟子突然在梦境里见到了自己的师父。张君房告诉他,由于在迷惑三尸方面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现在自己被派驻到他体内,充当那个名叫彭娇的丑陋监督者。

道教三尸概述

在道教的信仰中,“三尸”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恶欲”,即私欲、食欲和性欲......三尸,其原型是三种虫子。道书《梦三尸说》曰:“人身中有三尸虫。”具体包括上尸三虫,中尸三虫,下尸三虫,所以称为“三尸九虫”。

首先是要斩除执念,如善恶/胜负/贪欲/女色等,佛家称之为'破执'.

“三尸”又称“三虫”,其概念源于汉代纬书。《河图纪命符》曰:“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纪一年也;过小者,夺算,算一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当为庚)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道教承袭此说,以治“三尸”为成仙之要。一方面给“三尸”取名并描述其各种罪行;另一方面,提出种种治“三尸”的方法。

道教三尸的典籍记载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已引《易内戒》、《赤松子经》及《河图纪命符》言“三尸”之性质及危害,又在《遐览》中著录《三尸集》一卷,表明魏晋道教已视灭“三尸”为修道所必需。其后,南北朝至隋唐间,又有不少道书专论“三尸”及守庚申,《云笈七签》引录为“庚申部”,载卷八十一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尸中经》云:“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

“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噉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涌)动淫邪,不能自禁。”《中山玉柜服气经》则称“上尸”名青姑,“中尸”名白姑,“下尸”名血姑。所述罪过大同小异。

消灭三尸的方法

许多道书载有消灭“三尸”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气、符咒、服药以驱除三虫外,主要为守庚申。《三尸中经》云:“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小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经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神仙守庚申法》云:“常以庚申日彻夕不眠,下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中尸交对,斩死不还;复庚申日彻夕不眠,上尸交对,斩死不还。”守庚申以除“三尸”,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云:“庚申日,伏尸言人过,本命日,天曹计人行。三尸一日三朝,上尸青姑伐人眼,中尸白姑伐人五藏,下尸血姑伐人胃命......七守庚申,三尸灭,三守庚申,三尸伏。”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凡学道者未有不信其说,柳子厚最号强项,亦作骂尸虫文。”又说:唐末某日,朝士会终南山太极观守庚申,独道士程紫霄持反对态度,笑曰:“三尸何有?此吾师托是以惧为恶者尔!”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除讲“三尸”和守庚申外,着重讲腹中“九虫”:伏虫、回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鬲虫、赤虫、蜣虫;并附图说明该“九虫”所能导致的各种病变及灭“九虫”的药方。以现代医药学的眼光来看,所述虽与科学距离尚远,但将“三尸九虫”从“魂灵鬼神之属”变为类似蛔虫等“九虫”,却多少具有一些进步意义。

又:三尸,也是 道教认为的人的三种妄念:痴,贪,嗔。

以《太上老君内观经》修行法净除三尸

老君曰: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炁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識神,人之魂也。司命處心,納生元也;無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臍,深精根也,照諸百節,生百神也。所以週身神不空也。定位诸神,调身之法也。

元氣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關其心也,所以謂生有由然也。调息之法也。

予内觀之,歷歷分也。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則神也,變化不測,故無定形,所以五臟藏五神。五神者,五贼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也。魂在肝,肝者,其色青,其象龙。魄在肺肺者,其色白,其象虎,精在腎肾者,其色黑,其象玄武,志在脾脾者,其色黄,神在心心者,其色赤,其象禽。神在心者,即神聚心也,所以字殊,隨處名也。一下乃修心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瑩惑下應心也。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五神聚之,從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意不可须臾离也,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意不可须臾杂也,明照八表其光明也。八表?,暗迷一方一方?,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爲,其身則昌也。以其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難伏,唯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由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此。始生之時,神元清淨,湛然無雜,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隨健羨、身欲肥輕,從此流浪莫能自悟。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内觀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諦觀此身從虛無中來,因緣運會,積精聚炁,乘華降神,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陰吐陽,分錯五行,以應四時以上由心到身,以下由身到头。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布列宮闕,安置精神。萬物之中人為最靈,性命合道性命相合,人當愛之。内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踈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從道受分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智週萬物謂之慧,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炁謂之精,炁清而駛謂之榮,炁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神謂之身,萬象備見謂之形,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眾思不測謂之神,邈然應化謂之靈,炁來入身謂之生,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常保者,以其不能内觀於心故也。内觀不遺,生道常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惡道,沉淪滓穢,緣六情起妄而生六識,六識分別繫縛憎愛,去來取捨,染著煩惱,與道長隔,所以内觀。六識因起六欲,識從何起,識從欲起;欲從何起,欲自識起。妄想顛倒而生有識,亦曰自然,又名無爲,本來虛靜,元無有識,有識分別起識邪見。邪見既興,盡是煩惱。輾轉纏縛,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

老君曰:人能常清淨其心,則道自來居,道自來居則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則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虛心,人常惡死而不能保神,亦由欲貴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寶,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飽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神明之在身,由火之因卮也。明從火起,火自炷發,炷因油潤,油籍卮停,四者若廢,明何生焉。亦如明緣神照,神託心存,心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謂之神明者,眼見耳聞意知心覺,分別物理細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虛心者遣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靜心者令不亂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淨心者使不穢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見者,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無暗昧也,心通者無窒礙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者,餘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傳口授而得之,常虛心靜神,道自來居。愚者不知,勞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遠、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當慎擇焉。

老君曰: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炁不散,純白不分,形神合道,飛昇崑崙,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門,吹陰煦陽,制魂拘魄,億歲眷屬,千載子孫,黃塵四起,騎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繫,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

老君曰: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宋代曾慥的《道枢》篇中介绍了一种让人的“法身”成长的方法。

涓子说,让人自立的道行,他的身体仿佛桎梏,他的性情仿佛多出的病疣。明白它是对的,所以作修身养性的方法。那些吐纳咽漱按摩采取云的都是小道行。所以先前至人,返老还童,太一含真,都有关键所在。我只是试着炼神育胎而行内想的(观想)法门。安静地坐在寂静的房子中使心沉静,将左股加在右股的上面,左右手都放下,使身体空虚仿佛三足的鼎似的,在这时候想象他的左肾是太阳,右肾是月亮,太阳中冒出白气,进入到精海的里面,变成红色的了;月亮中冒出红气,进入到精海的里面,变成白色的了。二种气交相结合,凝聚集结成真气,变成婴儿,透明光亮如同玉一样。视我的形体,恰好象起始一样,想象着象卵在那儿一样。百骸都具备,渐渐地生长,跪在精海之中,左右手交叉,从顶门进出,离开躯体,自由自在地周游,可以脱离天地的算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