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艾灸,拜师才能学到的补泻手法!

艾灸,拜师才能学到的补泻手法!
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艾火热阳有穿穴透骨之效力。古人艾灸的火源来自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把天上太阳的能量通过“艾”这一介质转入人体内,作为治病保命长寿大法,今天讲的是古法明灸。
在这一过程中,灸火只是一个介质。同时中医治病主要通过调理气机使身体达至平衡状态,“气机一瞬间就给你调了。所以有朋友以为艾灸时间持续越长越好,艾绒用得越大越好,灸的次数越多越好,未必如此。”用术之道在于心念,摄神调息,用“心”方能灸出效果。

选艾与制炷

艾灸时,需要备置艾绒、线香、火柴、蒜或姜等,这其中艾绒最有讲究。

艾绒宜选用陈年熟艾,陈年熟艾不伤阴不伤血,灸时不痛。

我列出几条标准帮助大家判断何为陈年艾。艾色土黄者为佳,发绿的为当年艾;陈艾气味芳香,当年艾闻之有一股青草味;燃烧时,陈艾烟气轻柔,袅袅而上,当年艾则是一条线笔直而上;陈年艾燃烧后的灰为灰白色。最重要的是,陈年艾火不急不燥,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觉舒服。

选好艾,第二步是搓绒制炷。把艾绒放入手心轻轻揉搓,“放手心是有讲究的,手心是劳宫,手背是火门”,搓的过程中闭上眼睛,安神调心,“想象艾绒被心火炽热”,直到艾绒、手心都微微发热,艾绒柔软了发出淡淡的香气,再取米粒大的艾绒搓成圆锥体,便于放置在身体上。此为制炷,“炷者,塞也”。

以上两步骤之后,是“炷穴燃艾”,把圆锥体的艾炷放置在人体相应穴位上,可取用大蒜汁涂在身体上便于放置稳妥,用香点燃艾炷进行治疗。


明灸诀窍“调火调息”

艾灸有很古老的历史,灸者,灼也,把灸直接放到皮肤上烧灼。古人用灸多以艾炷施火,发展到今天艾灸具体方式有三四种,最古老的是明灸。大众实用较多的熏、烤之类的罐灸、隔物灸属于温灸范畴。我更推崇明灸,也称知热灸。明灸要使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

明灸最关键的诀窍在于“调火、调息法”,:“这是门里的东西,过去不给师傅磕头不传的”。

所谓“调火”,即是掌握艾灸时的火候。虚、寒之症需要“补”, “补”是受纳,点燃艾柱,感觉一热就拿下来;实、热之症要用“泻”法,艾柱燃到皮肤微微发烫、还感觉不到疼痛的时候,把艾柱摘下来。

所谓“调息”,即点燃艾后,用鼻子吸气,摘下艾柱后,把气从嘴中缓缓吐出。感觉施灸的过程是美好的享受,受纳阳气,轻松、舒服。老师给出一个要领帮大家掌握;鼻快吸、气不泄、嘴慢吐。这整个过程中,艾柱越小越好,心越静越好,因为中医重在调节人体的气机,靠“气”的运转与变化给人康健。


施灸中的补与泻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很有讲究。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炷灸补泻有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使其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立即、快速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

又曰:“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吹火,使艾火迅即燃烧,以使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部位,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泻热泻实的作用。这就是艾灸的泻法。


五个开关调节人体气机

人体有几百个穴位,施行艾灸时如何选择拿捏?大道至简,再多的穴位,总有关键的几个紧系全身,关乎性命的。推介推荐足三里、太冲、合谷、阳池、太溪五个穴位,称它们是“调节人体气机的五个开关”,通过开关调顺人体的气机升降,扶养一身,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由此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健康长寿

足三里穴

用天地真气补充后天脾脏。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凡胃腑的疾患皆可使用。胃和脾互为表里,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命的根本,故常灸足三里,四季脾旺不受邪,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濡养全身而且可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

方法:每天灸三炷或者一月灸9次,此为九九灸,注意用“补”的手法,一感到热就拿下来。

太冲穴

若是升发不够,人会感到虚弱,就要通过太冲穴调节肝经。

取穴法: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搏动,即是太冲穴。

方法: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合谷穴

反之若沉降不足,自然火气大,感觉口干、上火,这时要调节主沉降的肺经,通过合谷穴实现。

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或者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只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即是。

方法: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阳池穴

主泻、寒。

取穴法: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方法:泻法,一周一次,每次4壮。

太溪穴

主补气,主浮、热。

取穴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方法:用“补”法,一周一次,每次5壮。

看嘴知脾虚,艾灸调养脾虚,效果那是极好的!

我们最常说的就是脾虚,可是很多人对脾虚不以为然,往往觉得脾虚不能够实际感受到,脾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其实,这种想法完全错误的。

脾虚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入侵,同时影响人体的阳气,阳气决定人的寿命。所以,脾虚让你的寿命缩短。

其实脾虚可以从人的嘴巴和其他地方发现,只要好好看看这些地方,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我们今天就一同看一下为什么脾虚折寿?怎么看脾虚?

脾虚是个啥

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人体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脾虚、无脾会怎么样

1.脾虚会肥胖

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

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腹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

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

4.脾虚拉肚子、月经量多

拉肚子是脾虚最典型的的症状,主要由于脾阳虚,造成食物无法运化,湿气入侵,大便溏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统血,导致血液不安正常的血管运行,出现慢性出血,月经量过多和其他的一些脾虚症状。

5.没有脾会怎么样

脾是最大的免疫系统,但是因为脾脏很娇弱容易受损。往往很多疾病和外伤会导致脾脏被割除。多数人认为脾脏不是人体主要脏器,不会有太多影响,但是存在必合理,如果失去脾脏必然会导致很多免疫问题。免疫系统肯定回不到原来的水平,人也会容易生病,癌症细胞容易入侵,失去脾脏多数会早早衰亡。

脾虚哪里看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和口。

1.从口看脾虚

脾开窍于口,所以人的胃口和脾息息相关,而且在中医理论口与脾的功能和是统一协调的。所以脾的功能可以从口反应出来。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在《灵枢·脉度》中提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所以脾虚则无味,脾热则会出现口中甘甜,脾气失调才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脾气充足才能够知道辨别五谷的味道。所以,脾虚不虚从口能分辨出来,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失调造成。

2.从唇四白看脾

脾其华在唇四白,首先,我们要知道四白是什么地方。唇四白中的四不是指数字,而是指四方的意思。白,因为正常嘴周围的皮肤是白色的。所以唇四白指的是嘴巴周围的皮肤。

a.唇肿

在《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胃中有火则上行于唇,胃有火,则脾必受灼。所以,唇肿也是脾胃出现问题了。

b.生疮

脾失去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佳,湿阻中焦,导致口角生疮。这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而反复的口角生疮,则是因为脾胃阴虚造成,而且疮多发于唇部、舌头、口腔两侧和上颚。

c.唇炎

嘴唇总是脱皮,干裂。这是由于脾胃积热上冲,而外受风邪侵袭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秋季我们的嘴唇总是干痛。

d.嘴唇无光

脾气足则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而当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

e.嘴边黑

唇四白,也就是嘴边,嘴边黑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脾虚导致身体怠倦,湿气入侵厉害。

3.从其他方面看脾虚

a.呕吐

脾虚导致胃纳不佳,食物难以克化,脘腹胀满,胃气体上逆,导致呕吐。所以,当出现饮食稍微不注意就呕吐,病情经常消化不良多数为脾虚造成。

b.多口水

我们经常发现小孩子会流口水,但是不是所有小孩都有这种症状。这是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够很好的布散津液,导致口水多向外流。所以发现你的孩子经常流口水,如果没有在出牙期,可能是脾虚,脾气不足造成。

c.胖舌头

胖舌头是夏季脾胃虚弱,导致体内湿气太重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饮食造成,饮食主要太冷、太杂和食物不健康。当然还和居住环境太湿造成。

结语:我们天天讲脾胃虚弱,却不知道脾胃到底有什么伤害。从上文中我们知道,脾虚本身虽然不会导致我们身体出现大病,但是脾胃虚弱会导致免疫力虚弱,导致其他疾病的入侵,从而缩短我们的寿命。而脾虚在我们嘴上有很多的表现,我们想要知道虚不虚,只要对镜子看看嘴巴就能了解我们的脾脏处于什么状态中。

调理脾虚常用穴位

一、足三里穴

针灸大成》载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谚语,指的是化脓灸,又称为"灸花、灸疮",用艾条灸灼足三里穴时,灸到该处皮肤起水疱,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结痂,可以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强壮脾胃,使后天生化有源。但现在产生灸疮后不利于工作生活,一般进行温和灸就可以了。

二、关元穴

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灸关元就是利用艾条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

"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关元穴在哪儿呢?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三、气海穴

在临床中,对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质虚弱的患者,临床中常常采用艾灸气海的方法加以治疗。《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湿邪,既可以作为一种病因,也可以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常在疾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痰、饮作为湿邪的不同表现形式,在病理过程中均可阻滞气机。气海穴作为人体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对于湿邪为患、气机不畅所导致的各种疾病,以气海穴为主,常常具有较好的疗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