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画图这件事。能用算式、图形、表格表达数学关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训练方法。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儿童深入理解一个概念,同时会更加有利于进入中学后学习代数。
数形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可以看成是一种训练方式,理应在小学阶段就重视起来。
理论支持:除了解决问题外,熟练掌握代数还包括在数学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中(包括方程、图、表和文字)形成、推理以及转换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些技巧被称为“表征流畅”(Representational Fluency)。——《儿童思维发展》西格勒但我们小学阶段由于过份重视计算的“术”,包括速度和进度,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数形结合”的能力上,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建立良好的表征能力(甚至连算式表征能力都有问题),这会影响到孩子对概念理解的完整度和深度,当然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思考的方式没有得到优化提升。
我在三阶段入门测试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不能观察出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规律;有一半孩子第1小题的图能够画对,但第2小题的图不能正确的表达出来;其中能够用图表达出被13整除的孩子,也只有极个别能够从第1小题的图转化而来。
一些孩子用下面这样的图来表示能被13整除(我模仿孩子画的示意图),与第1小题的图完全无关:
4*13是我写上的,很多孩子画出一堆堆的“13”,但并没有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矩形,他们可能更加侧重于让你一眼看出“13”,因为两行5加一个3更加一目了然,却忽视了乘法结构(这也是课本的问题,很多图式忽视了结构性)。
有些孩子能够把第2小题与第1小题联系起来,画出清晰的矩形图,比如下面这样的图:
还有的孩子不仅可以画出这样的矩形图,而且还试图表示出第1小题的图与第2小题图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
我依稀记得似乎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看出,第1小题里面的一组图旋转180度后可以与另一组图嵌合形成4*13。
那些能够通过图形观察出被哪些数整除的孩子,在四年级这个阶段,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五年级的孩子由于已经学习了数的整除,大多数会从计算结果去推理,而不是图的角度。
除了这个测试的结果,包括通过其他年级孩子的错题,解题思路分析来看,在早期刚刚学习乘法的时候,要是能够嵌入对乘法结构的图式训练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对乘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实际上,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测试,正是因为发现大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欠缺,儿童对于“数”与“形”的认识理解是剥离的,尽管他们可能能够看懂书本上的图,但他们不会画,也不会思考其结构上的关联(但其实他们明明是可以的)。
乔·博勒在《这才是数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我们不用几何的方式表达,也可以让孩子写出所有两个数相乘积等于20的乘法算式,不过通过结合图形,我们更容易让孩子观察到“此消彼长”的规律。
如果根据上图的提示,用枚举法,让孩子依次算出每个矩形的面积,长宽扩大两倍后也都算出每个矩形的面积,是通过比较面积(一个个数),来发现其中的规律。
如果我们让孩子用积木摆出来,或者画出这样的图,是通过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乘法结构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无论你画出一个怎样的矩形,长宽扩大2倍,都意味着我们要增加三个同样大小的矩形。因此面积可以看成是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4倍,或者说是(2*2)个这样的矩形。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代数的方式,从面积公式的推理中获得。
这种方式需要儿童既对图形的组合熟悉(包括非标准单位测量的经验),又对乘法结构熟悉,以及由此深化对面积的理解。同理我们对于体积也可以如此操作。
要达到熟练运用,表征流畅的程度,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条件(孩子适龄家长有精力),父母应该在儿童学龄前开始就注重让儿童观察图形构成的规律,可以通过摆积木,或者任何你手边有的材料,都可以构成有规律的图形,下面这个视频就是一个例子,视频中采用了多种常见的玩具(道具),不需要采用特殊教具,就能让儿童认识正方形与三角形的图形模式,在学龄前时期,虽然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数量关系上的引导,但重点仍然是落在“形”的模式规律上。
再来看小学生学习乘法时,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画图方式:
类包含的结构图是最早可以采用的,不管你画矩形也好,画圆圈也好,只要能够表现乘法的层级结构,都可以(我个人倾向于用矩形表示,会更加清晰看出层次性)。
其次就是点阵图(方阵图),类似前面测试题中画小圆圈这样的方式,你画成“点”,“小三角形”,或者任何你觉得比较顺手的图形都可以,在这样的方格纸中进行就可以。
再来看呈现的几种图,第一种图,由于只有一层结构,所以你可以看成是点阵图(只不过我用一个个小方块来表示),在刚刚学习乘法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也很容易去讲解交换律,这种形式也是最接近实物的形式,和前面视频中低幼儿童采取的摆实物是类似的。
后面我们就可以抽象为“表格”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把乘法与面积模型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出数形结合的特点。
进而这种“矩形”画格子的图形,可以用来理解分数,以及比例关系。这个过程中图形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整体”,以及“整体部分的相对性”。
很多人觉得,课本上有啊,老师上课也讲过,但是我不认为那是一种训练,很多时候教师(课本)只是单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把这种形式作为教师的技巧,而并没有上升到针对儿童的“训练”。
训练就包括了:
让儿童认识这样的图; 模仿这样的图;这样训练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儿童理解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画图来考核儿童理解到什么程度,通过系统和渐进式的训练更加目标集中地推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