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16岁前孩子人生必经的三个叛逆期,家长要这样管!

很多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父母会觉得他们无论思想言论还是行为举止都有些奇怪,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不知该如何应对。如果大家有类似的经历,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相信一定会带来启发。
2-4岁:鸡蛋碰上石头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得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的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得孩子哇哇大哭。
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做法,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对于2-4岁左右的孩子,从最初的吱吱呀呀,到清晰说出话来想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说明宝宝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们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
但是由于宝宝们掌握的字、词汇量很少,无法真实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一些家长缺乏耐心,又不认真观察,便会错误理解孩子的本意,这难免让宝宝不满意,甚至闹情绪。
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特别是很多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家长,哪能任凭宝宝们不“听话”呢?在劝说无效下,结果是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们,此时已经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妈妈“摆布”了。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
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
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拖拉磨蹭。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一顿饭吃得鸡飞狗跳。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孩子偏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
对于“第一反抗期”里孩子们的表现,不管顶嘴也好,还是游戏心理也罢,都需要家长们冷静面对,用不着去和孩子们着急,也不用去焦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的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
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
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
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家庭教育吧www.zjia8.com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
方法二:制定家庭规则,少去唠叨说废话
很多家长忽略制定家庭规则这点,这对于引导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关注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
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
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
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
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7-9岁:当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此时如果把家长比喻成“矛”的话也未尝不可。家长之“矛”一般都会体现在试图改变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坏习惯方面。
比如有一些孩子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时,家长便想办法,想解决这种现象,先是说教,当说教不起作用时便批评,当批评也不起作用时,便会动用武力,企图用强力来改变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有拖拉、磨蹭的习惯,不管家长如何督促,仍然于事无补。还比如有的孩子耐性差,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了几分钟,不管家长如何去鼓励、去打气,仍然会半途而废……家长再锋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时,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防御“盾”。
再看看孩子们的心理防御“盾”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当思想有独立意识时,行动的独立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比如,孩子们经常会在放学路上和同伴玩,回到家写完作业后,也会急不可待地去楼下找小伙伴玩,周末更是如此。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如此疯狂地玩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因为家长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被孩子们就这样玩掉。
于是家长便会阻止孩子去玩,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用电脑等。孩子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但是,没有自由和活泼做为吸引和动力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边写作业边玩,作业中还经常会发现有错误。
孩子们为什么会在心里逐渐构起防御“盾”呢?
第一点,孩子是在玩耍中让自发性得到成长的。
小学二、三年级,也就是孩子在7-9岁的时候,这一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
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有的孩子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干脆就沉默下来,用不说话来反抗。这样一来,亲子关系就急转直下,让家长有些束手无策了。其实,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们的自发性会不断地发展。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使孩子心情压抑,不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使孩子人格形成发展受阻。
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请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你是否过度地限制孩子玩耍这一天性和自由?
第二点,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
缺乏学习意愿是自发性发育迟缓的缘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的能力,家长应该反省一下,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在于前期的发展受阻,而不能简单归于孩子自身。
更不要用打击性、诱导性的言语来说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学习,大了只能捡破烂了”、“不学习就没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这种说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现对于目的的错误判断。
“无言之行”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学习的意愿就逐渐形成了。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家长必须要明确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爸爸和妈妈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玩也是你自己的事,一样重要!对于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因为明天老师要检查你的作业。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和磨蹭只会让你学也学不好、玩也玩不尽兴。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计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上的时间有多少,让孩子在对比中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用在娱乐和玩耍上的时间,这样会增加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点,父母要勇于认错,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批评与建议。
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往往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长看孩子,带着强烈的世俗色彩,比如会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结果会发现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结果让孩子非常受伤害,甚至让孩子越来越不信任父母。
所以,有时家长应该适当倾听一下孩子的批评与建议,必须要态度坦诚,勇于认错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在于“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让家长身上的“自我反省”成为最好的诚实示范。
第四点,给孩子充分的思维与娱乐空间。
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多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把自己的观点不加节制地传达给孩子,以学习为理由剥夺了孩子过多的娱乐空间,个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会爆发。
有家长说:“我最近特别感觉到焦虑,我家儿子动不动就和我说,唉,活着真没劲,还不如死了算了。你说孩子才8岁,为什么就死啊活啊的?”
原因是,这位家长的强迫式教育,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比的压抑,有时甚至是愤怒了,当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时,肯定会朝消极负面的方向去发展,严重者会心理出现问题,造成人格和心灵出现激变现象。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节制。自由的身心发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龄同步成长的重要保障。
第五点,要给孩子正面树立“好孩子”的评价标准。
经常有一些家长唠叨,嫌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完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有些乖顺而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发育缓慢的结果,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隐藏着更严重的成长危机。
成人如果不能改变评价标准,“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发性的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要在有所限制中进行保护。
孩子出现上述现象时,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并不一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教育和引导不力,或者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有些小问题、小毛病,但家长如果总是指责和埋怨,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乐于帮助人、善于团结友爱人、诚实热情地去积极做事等等。
总之,家长一定要重视第二反抗期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及时进行更新,认真了解孩子的心声,做好亲子沟通的改善,否则,会让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淀下来的问题,再同时带上第二反抗期所产生的问题继续成长。
如果真的是这样,孩子的问题会慢慢变成顽疾,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会无法去做转变。到那时,亲子关系将会因为孩子关闭了交流的大门而无法沟通。
12-16岁: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青春期,是一个让无数家长头痛且无奈的人生成长阶段,之所以把“青春期”这个独特的人生成长阶段定义为“第三反抗期”,是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把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区别开来。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哪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呢?
特点一:自我意识更强烈。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特点二: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
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这样的行为特点,往往让很多家长非常恼火,本来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这样做的事,想好心劝孩子不要这样做,可是孩子偏就不听,偏就我行我素。
特点三:行为标新立异。
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常常是喜欢追求潮流,这点往往让家长非常难于接受。比如在电脑和网络应用上,家长越是担心孩子们迷恋网络,耽误学习,越是想制止孩子们,可是到头才发现根本阻不住这个口子,就像对待洪水猛兽一样。
比如有一个16岁的女孩儿,让妈妈感觉很不理解,女儿每天晚上睡前把白运动鞋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可是第二天早晨却胡乱用清水抹一把脸就跑了,家长甚至不明白女儿头上乱糟糟和脚下白白的鞋子,到底是为什么。
特点四: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
很多家长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里在琢磨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沟通产生了问题甚至是障碍。孩子有什么话也不跟家长说,于是很多家长便想办法窥探孩子的隐私。
特点五: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恋于网络游戏,或者热衷于读网络小说,再去看孩子们的家长,不是赌气就是指责,甚至还有干脆断网的现象发生,这样做几乎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
对于孩子们的个性化喜好,很多家长缺乏支持和理解的态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学习和成绩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没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会很不高兴,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越反对,孩子越去做。
特点六:坏习惯已经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
在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问题就是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非常苦恼,道理说了千百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比如有一位家长,看到即将中考的儿子仍然在我行我素,有时提醒儿子,儿子便会说:“你考试还是我考试?我都不急,你急什么?”
事实上,家长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从小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懒散的坏习惯倒是越大越显现出来。
面对“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在此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第一,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阶段中,特别是到了“第三反抗期”,孩子基本上已经到了独立放飞的阶段,如果这时家长们仍然紧紧束缚着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强烈抗争。
所以,对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与其如堵洪水一样,不如用疏导的方式给孩子自由,还他们飞翔的天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认真对待爸爸妈妈的意见和建议了。
第二,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
在现代育人观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
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也会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当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如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
第三,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冷处理。
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孩子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
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对于两败俱伤的后果,为何不选择避让来解决呢。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仍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家长的情绪会主导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平时也缺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家长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了。
事实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
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五,家长要多了解时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沟”。
很多家长总爱陷入一种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者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家长恰是忽略了时代在进步。时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观念,在亲子沟通中必须要出现“代沟”。
当孩子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时,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废话了。
比如网络之于很多家长,由于家长不学习、不了解、不实践,对网络就有一种戒备之心,这恰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无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合理应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
第六,少去唠叨和指责,树立良好的形象榜样示范。
明智的家长,一般不会随便开口去指责孩子,总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后再运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沟通。
同时家长还要充分重视一点: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
如果家长们在自己的形象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勤奋培养自身好习惯,孩子对父母自是多了几分敬重,自然也就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
第七,家长要对孩子个性化的行为特点正确引导。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处处体现着个性化行为,而很多家长总是看不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动不动就指责和批评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去改正。这样做,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
比如孩子想弄一个很奇怪的发型,穿一件很另类的衣服,面对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家长首先就要从校规校纪来引导孩子,让孩子正确认识,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
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时家长就必须要考虑到运用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了,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家庭规则不是针对他个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第八,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虽然时间跨度从12岁一直到18岁左右,但是这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在孩子度过“第三反抗期”后,随着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
如此说来,家长无需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苦恼。不过,对孩子进行长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坚决不能大意,这关系到孩子成长的方向。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