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我对阴火的理解和诊治(在全国中医经典临床论坛上的交流稿)

我对阴火的理解和诊治(在全国中医经典临床论坛上的交流稿)





一、火热之邪的基本分类

人体火热之邪,以产生途径而言,有外感和内生之异;以虚实论之,则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者,亢盛所致也(如外感所致或脏腑亢旺生发者),虚者,因虚而生矣。
内火以形成机理言,有两类比较特殊,一类是郁火,一类是阴火。本非有之,因郁而生,凡生理物质、病理产物以及外侵邪气郁淤不畅皆可生发,凡气机不畅、阳郁不通之处皆可产生,虚实皆可致焉,故非虚实所能括之,此即郁火或郁热耳。郁火可发生于机体任何部位,大至全身,小至一个指头。治之法,不宜清泻,一言以蔽之,“郁而发之”可也;然须辨何物所郁,且郁于何处矣。

另外,尚有阴火之谓(这是我们今晚交流的重点)。


二、中焦阴火的实质和形成
阴和火,本身就是矛盾的,放一块儿,就更不好理解了。对于“阴火”的概念和实质,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谓一家有一家的“阴火”;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和把握比较有难度。

阴火之说,从个人可考的角度言,始源于东垣之学。《脾胃论》言:“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阳气不治,阴火乃独炎上,而走于空窍,以至燎于周身。”可见,东垣之阴火,是基于脾胃气虚下陷或阳虚不治这个病理之上。那为什么气虚下陷或阳虚不治就有阴火上冲呢?阴火是怎么形成的呢?东垣没有具体解释。因东垣又说:“阴火也,起于下焦。”故有人认为,阴火就是因中气下陷而下焦相火乘虚上冲者。这个则有推敲的必要,按说,中气下陷,土不制水,而乘虚上冲者,更应该是下焦水气,而非火气矣。

我个人认为,所谓阴火,就是气虚或阳虚所导致的“火热”之证;第一,它是内生而非外感,第二,它是虚火而非实热;而东垣所谓阴火,乃中焦土气虚亏不支而塌陷于下焦水中(犹地表土气内陷于地下水中),于水中困遏不畅,郁化为火,继而炎上发外,因见身热而烦等症。


三、中焦阴火的诊治

可见,这个阴火,其实质乃中气虚陷并郁化而生,故既是虚火之类,又为郁火之属。东垣说它“燎于周身”,其意就是火烧火燎,烧得厉害,但临床多表现为自感低热绵绵,或手心发热,或口疮慢痛,困倦乏力,气短心烦,或食欲不振,舌淡或淡红,苔多浮黄或泛黄,脉多浮大小洪。

此阴火之证,我名之曰中焦阴火证。中焦阴火证多缘于形、神两方面的原因。从形体上而言,疲劳过度是形成阴火的一个重要因素。疲劳首伤脾气,脾气主升,受到伤损则气虚不支,不升反而下陷,郁而化火,故有言越累越上火;从精神层面而言,思虑伤脾,则脾气陷郁而阴火亦由生焉。

中焦阴火,治宜益气升阳,亦即甘温除热之法,主治之方,医所周知,就是补中益气汤了。至于其发挥功效的机理,相信大家心知肚明,这里不再赘述;但有一点心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就是当归于此方中的作用问题,当归于此处除养营血以防温散伤阴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药力入于阴水之中,以利提托而升发中气矣。《本经疏证》云当归故其为用,一言以蔽之曰,治阳气踬(zhì被东西绊倒)于血分尽之矣,其意就是,当归主治阳气陷于血分之证,可谓一言中的。

但是思虑伤脾引发之阴火,除过上述阴火之状外,尚有眠差不寐、躁烦不乐等症,则补中益气汤有所不宜,我个人常以归脾汤加柴胡8克、升麻5克治疗,效果不错;

如久病而近虚劳之证,见体瘦乏力、手足烦热、纳呆腹痛、口干咽燥而不欲饮、溲黄便溏或干,舌瘦干少苔,脉浮大然按之虚细无力者,则宜黄芪建中汤加葛根治疗。黄芪建中汤是经方中治疗虚劳阴火而病位主在中焦的良方,黄芪用炙更好,补气升阳,如加葛根,则全方益中气、生津液、升清阳之效果尤佳;


如中焦阴火尚兼湿邪为病,兼见身重困乏、苔腻脘闷、纳呆泛恶等症者,则宜东垣的另一张名方升阳益胃汤来治疗。升阳益胃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黄芪、人参、白术、半夏、陈皮、柴胡、防风、羌活、独活、茯苓、泽泻、白芍、黄连、炙草组成。从方构来看,其中黄芪四君子补中益气;半夏、陈皮化痰燥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泄浊;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四风药既能以风胜湿,又可升阳提气。以风药用于升阳益胃,乃李氏经得住考验的最具亮点的学术特色之一。方中一味白芍乃阳药队伍中一阴药,养阴和血;一味黄连乃温补辛散药队中一苦寒,清凉泄降。二药既防阳药伤阴、辛温生燥、药邪格拒,又可作为补气升阳之“支点”,也就是引使之功,使方之“主力”发挥更大功效。此二味当此方最为妙处佳构。此方补中上升下渗,而补中有散,发中有收,对立统一,动态平衡,效果显著,不愧是传世名方。

升阳益胃汤于临床用于脾胃气虚、风湿蕴滞、中土不运以及气陷阴火之证,其效果自不待言,而用以治疗中气虚陷不运、湿浊阻遏下注导致脏器脱垂如胃下垂、脱肛等,亦为屡验不爽。

另外,东垣尚有一张著名方子就是升阳散火汤,此方由柴胡、葛根、升麻、羌胡、独活、防风、人参、白芍、生草、炙草、生姜、大枣组成。此方主治寒湿郁遏脾胃之阳、郁而化火之证亦即脾胃郁火而无气虚下陷者较佳,而于中焦阴火略有不宜。


四、下焦阴火的实质、形成和诊治

既然阴火就是气虚或阳虚所导致的“火热”之证,那么,在这个意义引申开来,则阴火之证不仅限于中焦,下焦亦有之矣。

下焦异常之火一般有三种情况:一者乃肝肾阴虚致相火亢旺,此即常言阴虚火旺之证,亦即所谓水浅不藏龙也(可用傅青主引火汤:熟地、天冬、麦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治疗);二者乃真阴脱于下而孤阳飞于上,此实脱阳上越之危象耳。此二者一是阴亏相旺,一为阴竭阳脱,皆非阴火之属也;

三者乃阳虚水寒于下、坎窟(水宅)不温、相火不安而浮游于外,此即所谓水寒不藏龙也,也就是下焦阴火之证,证见畏寒怕冷,腰下或膝下至足冰冷,但常有上火之状,如咽痛不已、口疮绵绵等,多舌淡苔白,脉多寸浮大而尺沉紧;

进一步发展如阴盛于下而格阳于上或格阳于外,则为戴阳或格阳之火,多表现为手足厥冷,但自觉体表潮热而面色赤嫩,或下利,或腹痛,或咽痛口疮,舌淡苔水滑或有浮黄,脉微或沉紧,或浮大而沉取虚微。此俗言真寒假热之类者,皆下焦阴火之属矣。此证如至脉微欲绝,则是阴阳脱离之危象矣。

下焦阴火之证,治宜温阳降潜之法,方向上正好和中焦阴火之治相反。用方,重证必得仲师通脉四逆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能力挽狂澜。于此,余临床运用经验不多;而较轻之证,临床多见,多用郑钦安潜阳丹(附子、龟板、砂仁、甘草)加味治疗,余常加肉桂6克、怀牛膝12克、五味子12克,以加强温肾纳阳、引火归元之功,效果比较稳健。这个方义,大家都是知道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砂仁的功效,就是温肾纳气、封固肾元也。

阴火之治疗,方药中加入引使反佐之类药物,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当归、升阳益胃汤中的白芍黄连、潜阳丹中的龟板,还有上述经方中的葱白、猪胆汁等,可直接关系到效果的好坏快慢,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矣。这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案例

中焦阴火之证,大家耳熟能详,下面就举一例余近期所治下焦阴火案。

王某,女,42岁。浑身觉热以脚手心烧为甚,并于下午和晚间加重,但双大腿前面感觉冰凉,如此者已两月多。自服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多瓶无效。食可,喜热饮,二便可,舌淡略胖大,苔白腻滑,左脉略弦紧缓,右脉略弦涩缓。

辨析此证病理机转,大腿冰凉以及舌脉之象,则显为下焦阴寒水饮之候,而浑身觉热以脚手心烧为甚者,则显为相火出游之象;下午和晚间加重者,并非阴虚,乃阴寒更甚而格阳尤重之状矣。总之,乃下焦阴火之证。

治宜温阳化饮、潜纳相火之法,以潜阳丹加味治疗,药物:制附片6g、炙龟板6g、砂仁6g、肉桂6g、茯苓18g、泽泻12g、五味子12g、怀牛膝12g、炙草5g,水煎服。

患者服5剂后,自诉全身觉热、大腿冰凉基本消除,唯手心尚有发烧,左脉略弦紧,缓象消失,右脉转滑,舌象变化不大,唯水滑苔消失。继以原方五剂予服。患者三诊时已无不适感觉。

这个病案除充分体现下焦阴火之诊治外,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温阳并非一定需要大剂附子,如处方结构、剂量搭配恰到好处的话,一样可以起到温阳的效果,而这个效果主要是通过化气通阳的途径来达到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