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台湾人加入日军的缘由
中国大陆的抗日战争史研究起步较晚,日军中的台湾人和朝鲜人是其中一个研究盲点,出现了歼敌数目遭到质疑时往往拿朝鲜人和台湾人来凑数的局面。笔者长期研究高雷地区抗战史,发现日军雷州支队投降时有235名台籍日本兵,遂加以注意,故尝试利用日本学者和台湾省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解答这些台籍日本兵的由来和始末。
1895年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与日本,中国东南门户大开,台湾变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前线支点。1895年5月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总督府下设陆军局和海军局。1919年海军局被取消,陆军部独立成军,称为台湾军,其下属的参谋部负责所有的间谍活动。
据复旦大学许金生博士的研究,在台日军成立以来,长期对福建和广东地区进行各种渗透和间谍活动,其获得的情报整理成为书面报告,其中有最早出现于1918年的“南支情报”和“南支特报”,1921年5月出现的《南支旬报》,这些报告频率之高,内容包罗万象,为日军的侵略做了有利铺垫。
笔者在《南支南洋时报》中就看到1943年台湾总督府外事部时对雷州半岛各城镇的调查报告,内容以雷州半岛各城市的地方水文地质状况为主 。因为台湾军对闽粤有着充分了解,故在1938年中是日军侵略广东的急先锋,该军更是在日军参谋部对广东侵略作战计划产生分歧时起了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台湾总督府更是企图接管广州行政权,这种种情况表明,清末割让台湾后患无穷。
《南支南洋时报》第33号相关配图
日本在台湾实现多年殖民统治,日本人将其与台湾人的关系看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统治与被统治。基于此种理念,台湾人作为“帝国臣民”的义务之一——当兵,自然是不能避免的。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台湾军以重藤千秋支队的4300人于9月12、13日从基隆出发,作为增援部队加入上海战场。由于台湾军是一支治安部队,主要负责镇压台湾人的反抗活动,没有配备辎重部队,于是通过威迫和利诱“征用”了850名以台湾人为主的军夫组成大行李队,这是台湾人首次出现在全面抗战中。
随着日本的侵略加深,到了1939年5月,台湾军一共动员了9500名台湾人当军夫为日军运输,这些人也跟随着日军出现在广州、汕头和海南岛。1941年6月24日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在内阁会议上更是将台湾定位为“南进基地之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大本营决定将台湾岛纳入其“总体战”中的一环,加上台湾总督府“皇民化”政策的推行,1941年6月20日日本决定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 ,让台湾人自愿报名加入日本陆军,1943年5月11日通过《海军特别志愿兵令》,并在台湾和朝鲜实施 ,9月23日更是宣布在1945年实施征兵制 ,从自愿到强制台湾人服兵役。根据1973年日本厚生省统计,1937年到1945年台湾总督府总共招募了军属126750名,1942到1945年则征用了军人80433名,合计共207183人 。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战争手段让台湾人从作为中国人对日本人身份的认同,并非全无作用的。
台籍日本兵复员死亡统计
二
雷州半岛的台籍日本兵
那么1943年2月日军对雷州半岛的侵略有没有台湾人的身影呢?我们需要仔细翻查史料。1942年3月10日日本陆军志愿兵申请结束时,台湾有425921人提出申请,6月9日台湾总督府公布合格名单;前期508名,在7月10日入所受训;后期512名,在1943年1月20日入所受训 。而日军“彐号作战”作战中的独立混成第23旅团是在1943年1月30日在台湾编成,其中有没有台湾人?确实很难说。台湾学者周婉窈认为,台湾陆军志愿兵大多派遣到南洋地区作战,并没有到中国大陆作战,而在中国大陆的台湾人是以军夫或军属的身份留在日军中 。具体到这次广州湾作战,配属的辎重部队却是从第23军中抽调,没有直接从台湾招募。
“彐号作战”配属独立混成第23旅团的后勤部队,笔者根据日军资料(南支那方面部隊略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2444700)制表。
1943年日军占领遂溪
1943年日军侵占广州湾
笔者从其他资料继续寻求答案。1953年1月日本一份数据不太准确的报告中提到,在中国内陆(不含东北)以军人身份在日军地面部队的台籍日本兵有1584人,其中死亡28人,复员1387人,状况不明169人,以军属身份在日军的台籍日本兵有3392人,其中死亡131人,复员2680人,状况不明581人。上述人员中,大部分以华南的第23军为主,共有3451名,其中军人1279名,军属2172名。这些人大多集中在独立混成第23旅团,有949名,以军人身份的居多,多达925人。
笔者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是该部队的补充地,另一方面则是1945年美军掌握南海和台湾海峡的制海权,该部无法从台湾获得兵员的补充。4月时独混23旅团从海南岛中补充了不少士兵,有不少就是台湾人。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到独立混成第22旅团下属的独立步兵第70大队中也有台籍军人2名;军属4名,其中死亡1名。综上,两支部队加起来,至少有955名台籍日本兵曾经到过雷州半岛。另外在日本投降时,雷州半岛地区还有日本居留民49人,韩籍居留民24人。
台湾人人员调查表
三
战后台胞的遣返问题
战后国军第175师负责接受日军雷州支队的投降,当时的台籍日本兵也随着进入湖光岩的集中营,到了10月3日张发奎才下令日军将台籍日本兵另列册转交给中国军队,而该师师长甘成城在10月15日决定准备将这两百多人转移到志满市,派了一个连负责监视。当时全国各地人民批评国民党的接收是“劫收”,曾在广州湾攻略战大放光彩的第四十六军奉命去海南岛受降,当时的台湾人对该军的接收和安排普遍不满,因此产生了对国民党的怨恨。曾在海南岛担任军政要员的台湾人蔡新科认为,该军让集中营的台湾人自生自灭,食不果腹,一些台湾人违反禁令,夜晚出去找东西吃,一被发现便立刻被枪毙,十分之可怜。
在雷州半岛的国民党也“不负所望”,《针报》就以“天下乌鸦同一黑”为题,批评国民党在湛江把日式军车变成什厂汽车接收,甚至公然出卖军毡,还有一些粮食留在仓库太久导致发霉。由此可见,当时的乱象引起了民愤。
《针报》的报道
1945年11月1日,中国总司令部电各省市军政长官颁发《处理在日军服务之台人办法》中提到:将在内陆的台湾人交由当地省市政府管理,然后省市政府再对其进行调查,将为虎作伥者依法处理,善良者则返归自由,让其自行回台湾,同时也建议由政府安排将台湾人送回台湾。广州行营逮捕过16名台籍战犯,广州市民对台胞也绝无好感,甚至认为台湾人是日本人的帮凶,台湾人被迫频繁迁出住所,商店倒闭和被抢,当时在广州的台湾人处境十分艰难。
1946年4月广东的日侨俘遣返工作已经结束,其工作筹划从1945年12月开始到1946年3月第一批日侨俘从虎门出发,可谓迅速。但台胞的遣返工作却迟迟得不到进展,这是因为国民政府对台湾人的身份的不确定,1946年1月,行政院《朝鲜人及台湾人产业处理办法》提到要没收朝鲜人和台湾人的财产,判断其无罪和证明其籍贯后才归还,这样一来等同于将台湾人的国籍认同为外国人,经过各方呼吁,最后还是将台湾人认定为中国籍。虽然不少恢复自由身的台湾人在1945年12月左右开始自行返台,但更多台湾人无能力支付船票。另一方面,管理这些台湾人对地方政府也是负担。经过多方面呼吁奔走,1946年4月26日,为了解决广州和海南岛台胞的遣送问题,广东省政府牵头召开了各单位的联席会议,该会议达成了几点共识和明确了各单位的责任范围。
此后,1946年5月13日沙巴轮载着2894名台胞出发,18日抵高雄;6月12日载着台胞1280人出发,14日抵基隆;到最后一批221人从9月18日出发,途中经澳门、湛江接运当地台胞,10月2日返台,珠三角地区的台湾人遣送才告一段落。湛江也是台胞登船回台湾所途径的一个港口,据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报告,当时滞留湛江的台胞有3644人,不过这些人大部分是从海南岛分流过来的。1946年8月经第46师韩练成的协调下,安排了三千余台湾人从海南经雷州半岛到湛江,9月这批人到达湛江后,湛江市长郭寿华却发电报给张发奎,指出“以免影响治安”,让其赶紧安排渡轮将这些人接走,此例证明,战后国民党各政府对遣送台胞的负面态度。
9月30日,沙兴轮在黄埔卸煤后开往湛江运送台胞,10月2日抵达台湾。不过据旅琼台湾同乡会台湾联络处会长王开运在10月31日的报告中称,留在湛江的台湾人还有30人,在徐闻海康等地的有70人,“误入匪党流落琼崖深山”的台湾人有2000余人,这也是笔者所见有关留在雷州半岛的台湾人最后一笔官方记录了。
四
余论
旧日本的四大驻外军队:关东军、朝鲜军、中国屯驻军和台湾军,常常自作主张开展军事行动,进而威迫中央来确认其合法,最后逼得日本战后像壁虎断尾一样,切断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由此,日本自然不会对台湾人什么怜惜。战亡的日本兵遗属有补偿金,但台籍日本兵的遗属,却享受不到。另外,战争期间日军对台湾人一直提防,台籍日本兵一般被派往东南亚作战,而大多数只是作为军属在军队中服务(军属分为文官、雇员、佣人,文官相当于官吏,有监狱官,通译官等;雇员不是官吏却执行同于官吏的公务;佣人从事杂役和监守等工作)。
为了争取日本政府对战死伤台籍日本兵的补偿,1975年台湾某些人士组成相关协会。经过二十年的斗争,1995年日本政府才决定偿还战争期间对台湾人的债务。
回到台湾的台籍日本兵和台侨,特别是曾在海南岛的,对国民党政府总是抱着一种怨恨,认为其不拿自己当同胞来看,使自身遭受种种折磨。这是抗战的一个片段,却能反映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无能,他们在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属预料之中。从东南亚返回家乡的台湾人经过战争,确实日本产生了一种归属感,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台湾岛上仍有不少亲日派的原因之一。
笔者搜集各方面文献,初步摸清楚了台籍日本兵在雷州半岛的情况,回看大陆某些学者曾说什么“日军中有大量朝鲜人台湾人,伤亡数字无法统计,日本数据是不可靠的”云云,其实是力有未逮。学者与其发表此类消极言论,不如老老实实查档案和做研究。
撰文:刘自江
校对:吴子祺
编辑:大 山
有话要说...